APP下载

龙岩市新罗区农村老年人生活状况调查

2014-07-17陈佳丽王雅瑜李晓玲

台湾农业探索 2014年3期
关键词:养老老年人农村

陈佳丽,王雅瑜,李晓玲

(福建农林大学,福建 福州 350002)

随着社会老龄化趋势的不断加快,如何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以及实现健康老龄化,已经成为全球关注的热点话题。据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截至2010年11月1日,龙岩市60岁以上老年人口达到36.28万人,占全市总人口的14.17%高于全省平均水平2.75个百分点。据预测,到2015年,全市老年人口将达到50.74万人,约占总人口的19.08%。 “十二五”期间,龙岩市人口老龄化将迎来高速发展阶段,农村人口的老龄化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紧迫性、艰巨性和复杂性。本文就龙岩市新罗区农村地区60岁以上的老年人进行问卷调查,深入细致地了解当地农村老年人的生活状况,并分析其中存在的问题和原因,提出可行的解决措施,最终实现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让农村的老人过上 “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教、老有所学、老有所为、老有所乐”的幸福生活。

1 调查方案的设计

1.1 调查方法

本文采取问卷调查的形式,并结合随机抽样实地走访和入户个别访谈的方法展开。入户个别访谈时,调查员逐一解释每一项目,然后由被调查老人自己选择,约需20~30min。保证每位被调查者在理解前提下进行选择。问卷当场收回。

1.2 调查对象

针对龙岩市新罗区农村地区60岁以上的老年人的生活状况进行全方位深入的调查。为方便统计和研究需要,本次调查样本选取的人口为截至2012年底年龄为60岁及以上的农村老年人。

1.3 调查内容

为了解掌握龙岩市新罗区农村老龄群体的生活基本情况,包括经济状况、居住状况、健康状况、精神需求、生活满意度等各方面。对龙岩市新罗区的农村地区60岁以上老年人随机发放生活状况问卷调查320份,调查的内容包括:性别、年龄、文化程度、婚姻状况,经济状况,健康状况,居住状况,文化生活等方面。

通过调查,为了解农村老年人的生活状况做资料性的信息收集,并进行整理研究,以便在探讨如何改善农村老年人的生活质量时作为重要的参考资料。

1.4 数据整理与统计

本次调查共发出问卷320份,实际回收有效问卷数量300份,回收率93.75%。在被调查的300位60岁及以上的老人中 (表1),女性为124人,占样本总量的41.3%。男性为176人,占样本总量的58.7%。其中,60~69岁的低龄老人有198人,70~79岁的中龄老人有90人,80岁及以上的高龄老人有12人,分别占样本总量的66%,30%和4%。据统计数据显示,年龄分布在中、高龄年龄段的老人中,男性有42人,女性有60人,男女性别比例为7∶10,与女性平均预期寿命高于男性的一般基本规律相吻合;在300位调查数据中,配偶健在的有175人,丧偶的有101人,未婚的有24人,分别占样本总量的58.3%,33.7%和8%未婚老年人均为男性,女性丧偶率高于男性,其中女性丧偶老人72人,男性丧偶老人29人。

表1 调查问卷样本的统计描述

2 结果分析

2.1 生活状况分析

2.1.1 农村老年人的经济状况

2.1.1.1 农村老年人生活来源 被调查的60岁以上老人中依靠子女赡养的占45.5%,通过自己劳动所得的占30.4%,依靠积蓄的占16.1%,通过社会救助 (享受五保、进养老院)的占2.1%,享受低保生活保障的占2.9%,依靠其他来源 (房租、养老保险、退休金等)占3% (图1)。由此说明,农村老人生活来源主要依靠子女赡养,其次是通过自己的劳动所得。反映了当前农村老年人经济来源单一,且劳动负担比较重。

图1 农村老年人生活主要来源分布

2.1.1.2 农村老年人生活消费水平 调查显示,农村老年人人均月生活消费支出为457元左右,其中大部分是用于日常的食品类 (包括烟、酒等)支出,占43.1%;另外支出费用中占的比重比较大的是人情消费,所占比例高达21.90%;其次是医疗卫生方面的支出占19.6%,参与娱乐活动方面以及穿着支出则占较低的比重。

2.1.2 农村老年人的健康状况

2.1.2.1 农村老年人常见疾病类型 通过调查显示,15%的人感觉 “良好,健康”,48%的人 “患有轻微疾病”,37%的人 “患有严重疾病”,而通过查阅老年人健康档案资料后发现,慢性病的患病率高达为76.82%,所患疾病主要集中在关节炎、糖尿病、高血压、慢性胃肠道疾病、慢性支气管炎、白内障,不明原因的头晕、乏力、头痛以及失眠等病症,且大多是 “一体多病”[1]。据了解,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要因素是由于农村老年人年轻时长期从事中强度或高强度的体力劳动,体力消耗过度,久积成病;其次是由于他们本身的保健知识匮乏,不良的生活习惯增加了疾病的发生。当然,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人的身体免疫功能逐渐下降,也使他们更容易受到疾病的侵袭。

2.1.2.2 农村老年人医疗选择观 调查的当地农村老年人中,大部分老人小病即忍,无法忍受便先选择就近医疗卫生院、乡村医务室或诊所看病,医疗设备简陋,医生大多是 “赤脚医生”,平时只能打打针看一些感冒之类的小病,对一些老年人常见的糖尿病以及其他疑难杂病,往往束手无策。从调查中可知,当前农村老年人健康意识薄弱,就诊率较低,其中选择去正规医院就诊的只占7.67%(表2),这样往往导致一些疾病延期诊断,使之错过了最佳治疗期,治疗期延长,甚至耽误了治疗,耽误了治疗时机,使病情发展恶化[2]。

表2 农村老年人就诊方式选择

2.1.2.3 农村老人医疗费用支出 通过调查,2012年农村老人医疗费用支出在200元以下的占33.5%;支出200~500元的占29.2%;支出在500~1000元的占18.8%;支出1000~2000元的占9.7%;2000~5000元占6%;5000元以上的占2.8% (表3)。由此可见,老年人的医疗开支是一笔不小的经济负担。另外,通过个别访谈中了解到,有少部分的老人因付不起医疗费用而放弃治疗的情况。

表3 农村老年人2012年医疗费用支出情况

2.1.3 农村老年人养老方式 调查数据 (图2)显示,300位老人中,老人与子女同住 (家中至少有一个子女辈长期居住)有158人,占52.67%;自己独住或与老人的父母同住 (含老年夫妻共同居住、已丧偶的老人独住,老人与父母同住)有102人,占34.00%;老人与孙辈同住 (含子女长期外出打工,家中长期仅有老人与孩子居住的)有19人,占6.33%;在敬老院、养老院等福利机构居住9人、占3%,其他的有12人,占4%。此外,通常将 “自己独住或与老人的父母同住”和 “老人与孙辈同住”情况称为 “空巢老人”,两项合计占40.33%。

图2 农村老年人居住情况分布

可见,当前农村养老方式仍以传统的居家养老为主,而且农村中的 “空巢老人”已成为一个庞大特殊的弱势群体。老年人的生活料理和精神慰藉,因子女不在身边很难实现,这给社会保障部门、社会保障体系带来了一系列严峻的挑战与考验。

2.1.4 农村老年人文化生活状况 农村老年人文化生活状况的重要标志是闲暇娱乐活动,娱乐活动的时间长短以及丰富与否,体现着农村老年人精神需求的满足程度的高低。据调查统计情况来看,该村低龄老年人每日平均空闲时间为3个小时左右,中、高龄老年人每日平均空闲时间为5个小时以上。农村老年人普遍存在 “人老万事休”“享清福”等消极心态,没有积极的休闲娱乐观,绝大部分的老人只选择看电视[3]。调查统计 (图3),当地农村老年人娱乐活动主要集中在看电视听广播、打牌下棋、串门聊天、散步遛狗等其他项目。而有的老年人一辈子都习惯劳碌的生活方式,闲下来休闲娱乐反而让他们不自在。由此可见,农村老年人的生活需求还停留在最低层次的物质生活需求阶段,除了听新闻、打牌、下棋、看电视外,丰富的文化生活非常缺乏[4]。

2.2 原因分析

2.2.1 农村老年人经济来源单一 农村养老主要还是以传统的家庭养老为主,农村老年人大多没有固定的经济来源,他们的生活主要依靠子女支助和自己的劳动。当地农村经济发展水平并不高,主要从事农业生产,家庭子女收入水平不高。随着老人年龄的增大,不仅原本自身的劳动能力减弱会影响其收入,而且健康状况下降,慢性病发病比例提高,无形中还增加了子女的养老负担和压力。此外,养老保障服务体系严重滞后于经济发展水平,是导致农村老年人经济收入单一的一个关键要素。

图3 农村老年人娱乐活动项目分布

2.2.2 农村老年人医疗费用负担重 由于2010年起福建省开始在9个县 (市、区)启动新型农村养老保险试点,根据调查统计,60岁以上老人中,97.3%的老人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每月至少可享受55元的基础养老金[5]。但新农合是大病统筹,只有大病住院或达到一定起付线才能报销,老人经济负担仍然很重。

2.2.3 家庭模式小型化,子女外出务工 步入新世纪,随着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我国的家庭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四二一”倒金字塔形结构逐步形成。核心家庭的普遍以及居住代际分离倾向的形成,导致 “空巢”现象越来越普遍。再者,由于经济的发展,大量的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向城镇转移,使得父母和子女异地居住,农村家庭养老的各种资源逐渐减少,家庭养老难以承载养老保障的责任。一方面在生活上,农村留守老人难以照料,同时在精神上也难以得到慰藉,这就使得他们的孤独感加剧;另一方面社会流动速度加快,增强了人们的自我中心意识,从而忽视了对老人的赡养责任。

2.2.4 农村社会养老保障制度不完善 目前我国政府推行的社会养老保障制度所发挥的作用还不是非常理想,保险覆盖率不高。由于农村经济相对落后,很多农民的收入用于各种基本开支后所剩无几,特别是没有多少收入的老年人,甚至无法缴足养老保险金;目前我国许多农村地区集体经济普遍比较薄弱,极少数的农村集体有公益留存金,农民的养老保险金难以缴足。农村社会养老保障制度的不健全,地方政府财政支持力度有限,是导致大多数农村老龄人无力承担高额养老费用的关键因素。2.2.5 文化程度的总体较低,娱乐设施缺乏 一个人的文化掌握程度影响其价值观、生活方式以及社会关系,而价值观、生活方式以及社会关系的不同又会影响其生活质量。一般说来,良好的生活需求和价值观可以改变不良的生活习惯,文化程度越高的老年人往往对生活质量的要求也越高[6]。根据调查,当地农村地区老年人的文化程度总体相对较低,普遍都在小学水平及以下 (占68%),文化生活贫乏。

当前的农村老龄人群大多生于新中国建立之前,没有受到很好的文化教育,文化程度总体相对较低,普遍在小学水平及以下,价值观普遍不高,对于新科技、新事物的把握能力较低,因而在精神生活方面不会有较高的追求。当然,这与他们经常接触的人群的思想教育观念有关,农村老年人几乎未受过良好教育,思想比较传统保守、创业能力普遍较差。与城镇相比,农村的交通、信息、教育、文化活动设施等都相对落后,老年人活动场所少,娱乐设施几乎空白,因此文化生活相对比较贫乏。

3 建议

3.1 加大宣传力度,鼓励再就业

农村老年人大多没有固定的经济来源,他们的生活主要依靠子女支助和自己的劳动。因此,增加农村老年人的经济收入,可以改善和提高他们的生活水平。(1)开辟就业渠道,为有劳动能力的老年人提供再就业的机会。农村老人大部分是农业生产的高手,生产经验丰富,有的还是拥有某项技艺的老匠人,要鼓励他们参与教育传授 (带徒弟)、参谋咨询工作;或是在家门口种菜、种果、喂养禽畜,发展庭院经济;或是在村镇、集镇摆摊设点举办小商店、小饮食店等,既方便群众、服务社会,又增加收入。政府应从资金上、技术上、政策上扶持这些适合老年就业的产业。(2)保护和落实老年人合法的财产性收入。要落实老年人耕地和山林的承包经营权,有条件的地方可给予老年人双份的承包地。建立科学合法的财产转移制度,老人可以通过对不动产进行抵押、租赁等方式转化自身的可支配收入,进而拓宽老年人的收入来源渠道。

3.2 加强农村公共服务

(1)以乡镇卫生院为重点,建立健全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加强医疗人员配备,推进乡村医生队伍建设,将一些医院学校的毕业生充实到基层乡村医疗机构,以保证老年人的医疗服务质量,同时也方便农村老年人就医。农村老年人的体检意识需要政府、医疗机构和社会去引导他们提高。县、乡、村可以设置固定拨款,定期组织医疗机构或组织定期到村里为老年人免费体检。(2)有针对性地开展健康知识培训,宣传卫生知识,提高老年人的保健意识,。提倡健康的生活方式,减缓农村老年人高血压等常见病的发病率;将一些农村闲散的,有一定知识水平的人员组织起来,对他们进行专门的培训,让他们为老年人提供全方位、多样化的服务,包括生活起居、养生膳食、医疗康复、文化娱乐、临终关怀服务;大力推广农村中医疗法。因为,中医药疗效好,而且具有经济性和易获取性,特别适合农村老年人慢性病的治疗和日常保健。

3.3 积极探索具有农村特点的养老方式

家庭养老是最适合我国老年人养老的首选方式。因此,农村养老要采取以居家养老为主、其他养老形式为辅,形成多形式、多层次、梯度型的灵活养老方式。要在满足农村 “五保户”、 “空巢老人”及其他弱势群体老人得到基本养老的基础上,调动社会各方面力量,扶持发展不同水平和层次的养老模式。可借鉴学习大连的养老超市,“旅游养老”模式,重庆 “医 (疗)+养 (老)结合”模式,宁波养老照护培训基地,已满足农村不同层次和不断增长的养老需要。

3.4 丰富农村老年人精神文化生活

(1)加强农村老年人文化设施建设。地方政府可以根据需要建立 “老年之家”,并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娱乐活动,如:合唱团、舞蹈队、武术队、阅读组、书画社、模特队、棋牌及球类比赛,举办心理咨询、健康长寿、文学交流等讲座。设立录像室、棋牌室、报刊阅览室、健身室、桌球室等,让老人参加各种活动。(2)引导农村老年人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特别是对农村空巢老人进行 “心理疏导”和 “精神关怀”,激发老年人对社会活动参与的热情,鼓励低龄老人参加一些公益性活动,让他们能在现实生活中进一步实现自我价值。

[1]秦文文,叶松勤 .农村老年人生活境况及现实思考 [J].现代农业,2009 (1):70-72.

[2]王武林,赵子琴 .贵州农村老年人生活质量研究 [J].南京人口管理干部学报,2009,25 (2):22-26.

[3]秦泽华,张云英,甄苗 .敬老院老年人精神生活状况的调查与思考——以长沙市F敬老院为例 [J] .社会工作,2011(24):75-78.

[4]赵志强 .当前农村自我养老困境及对策 [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2 (11):71-72.

[5]李娜 .农村老龄化问题与孝道文化的重建 [J].齐鲁学刊,2011 (5):82-85.

[6]郭媛媛 .人口老龄化视野下农村老年人生活状况的调研报告[D].合肥:安徽大学,2012.

猜你喜欢

养老老年人农村
农村积分制治理何以成功
认识老年人跌倒
老年人再婚也要“谈情说爱”
老年人睡眠少怎么办
“煤超疯”不消停 今冬农村取暖怎么办
养生不是养老
越来越多老年人爱上网购
养老更无忧了
以房养老为何会“水土不服”?
养老之要在于“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