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献纪录片《延安延安》影像故事创作出版纪实

2014-07-17赵卜慧

出版参考 2014年8期
关键词:延安精神延安纪录片

赵卜慧

文献纪录片《延安延安》于2013年12月21日、22日在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黄金时段播映,引起强烈反响与共鸣。中国延安精神研究生会会长李铁映观后特别称赞,认为《延安延安》很好地诠释了“我是谁、依靠谁、为了谁”的核心问题,是一部很有现实意义和感染力的优秀作品。究竟是什么样的历史观、国家观和艺术观,决定着作品的影响力和传播力?又是什么样的神奇故事,牵动着人们魂牵梦萦的烽火记忆?或许,我们可以从《延安延安》影像故事创作始末,探究其中奥秘。

一、影像故事

70多年前,中央红军历经两万五千里长征的千难万险,来到陕北,来到延安。正是在这片神奇的土地上,13年厉兵秣马,13年探索创新,中国共产党由小到大、由弱到强、转败为胜。延安改变了中国,延安走向了世界。从此,延安成为中国的红都,成为照耀中国的红星。延安,究竟有什么魔法,吸引着人们冲破国民党重重封锁和阻挠而潮水般涌入?又是什么样的神奇故事,70年来吸引着中外八方游客络绎不绝地朝拜革命圣地,叩问往昔风雨?

2013年初,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书记处书记刘云山在陕西调研时说,延安是我们党的精神殿堂,是我们党的宝贵财富。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与我们党重视自身建设的传统是一脉相承的。7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宣部部长刘奇葆在陕西调研时强调,宣传思想文化战线要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一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为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营造良好舆论氛围,延安精神和群众路线对当今中国依然有着很强的教育意义,并希望陕西在这个方面有所作为。

红色信号一经发出,中共陕西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景俊海紧急部署,陕西省委宣传部和陕西广播电视台会同中央电视台将此作为重大理论文献题材重点立项,该项目得到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的高度重视,曾成功执导《邓小平》《杨尚昆》《大鲁艺》等文献纪录片的央视老牌资深导演闫东亲自挂帅,迅速调集精兵强将,率两台主创团队废寝忘食,殚精竭虑。摄制组三个小分队,分赴北京、上海、南京、杭州、西安、榆林、延安、华池等地高密度、高节奏海量采访,行程上万公里,136位讲述人、150万字采访素材、200小时影像资料、86条动画创作……经过100个昼夜奋战,奇迹般地完成了从策划、拍摄、采访到样片制作,创造了中央电视台拍摄重大题材纪录片用时最短的纪录。《延安延安》由此诞生。该片以“口述体”故事叙述历史的纪实手法,以史代论,生动再现了1935年至1948年间,从中央红军进入陕北到毛泽东和中央机关离开延安的13年中,中国共产党人与当地群众紧密联系、水乳交融的历史。《延安延安》分上下两集,上集重点反映中国共产党在延安时期始终秉承一贯倡导的以民为本的政策方针,不仅得到群众的爱戴和拥护,还为延安带来了一片生机和繁荣;下集着重表现中国共产党通过廉政建设、民主与法制建设等一系列制度为保障,为最终建立新中国奠定了广泛而良好的群众基础。

《延安延安》播出后好评如潮,专家盛赞,观众热评,网友称道。“该片是群众路线教育的好教材,其中有很多发人深省的东西”,“该片从不同的角度反映我们党和人民的关系,对当代共产党人是一部生动教材”,“是一部很有现实意义和感染力的作品,采访规模宏大,体现了当下文献纪录片的高水平”……《延安延安》被专家评价为“丰富和完善了国家的影像典藏”,认为“该片是群众路线教育的好教材”,“对当代共产党人是一部生动教材”。

《延安延安》以其独有的影像故事不朽神话,征服了亿万观众,撬动了人们心底那颗永葆青春的延水情和家国梦,更是被年轻观众热评为一部生动的党史电视教科书,它让中国共产党的红色精神在青年一代心中扎了根。红色经典文献纪录片的独有魅力就在于此。

二、主题出版

就在电视人昼夜兼程呕心制作电视片的时日,由电视人精心编撰、由出版人精心制作的影视同名图书同步诞生。

众所周知,文献纪录片承载着再现历史沧桑、传承民族精神、表达国家话语、传递中国声音的使命与责任,其成功的魂魄,就在于成功构建并通过电视传媒强化国家意识形态主流话语体系,实现政治智慧与影像技艺的高度融合。这也正是《延安延安》艺术创作的闪光点。如何延展和深化纪录片本身的主题,巧妙地将影像创作与编辑技巧原生态揉合,使电视衍生产品在内容上更加丰厚,在叙事上更加鲜活,进而寻根追源,激励斗志,得到鼓舞与启迪,激励人们不懈奋斗与追寻,这对编辑出版《延安延安》同名书籍颇具挑战意义。

作为央视国家影像典藏图书品牌同名纪实文学作品,其突出特点,紧扣时代,视角独特,立意高远,主题鲜明。

一是永恒主题。德国哲学家黑格尔曾经说过:“历史题材中有属于未来的东西,找到了,作者就永恒。”延安这一特定历史题材,属于今天和未来的,就是延安精神。它以延安命名,但不局限于延安,它是以延安为中心,各抗日民主根据地、各解放区军民所创造的坚忍不拔的革命精神聚集。延安精神如同黄土高原上的那座灯塔,汇聚着全国四面八方的革命力量,形成势不可挡的滚滚洪流,推动着中华民族冲破黎明前的黑暗,奔向独立、解放、民主、幸福的彼岸。

这部历史底蕴深厚、史料弥足珍贵的影像图书,正是围绕延安精神这一永恒主题,透过延安是天堂、彗星划过中国、民心所向、霖雨苍生、润物无声、天道酬勤、万山红遍等篇章,以浓烈而温馨的细腻笔触,真实描绘了陕甘宁边区政治民主、政府廉洁、经济发展,既描述当年在军事、经济双重围剿封锁下边区人民物质生活极度贫困匮乏,又体现党中央领导边区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延安精神。正所谓,巍巍宝塔山,见证着中国共产党光辉业绩;滚滚黄河水,传承着伟大而不朽的延安精神。

二是口述史实。136位耄耋老人亲历亲述,感人至深,文献史料价值弥足珍贵。这里,有参加过长征的老红军,有七大代表,有毛泽东的警卫员和速记员,有大生产中陕甘宁边区的劳动英雄,有抗大学员和鲁艺学员,有当年延安电影团成员,还有当年延安保育院和保小的孩子们,有中央医院的医生护士,有边区政府的工作人员,有边区普通的工人和职员,还有60多位地地道道的陕北农民。其中有一些是重大历史事件的亲历者和见证者,比如,97岁的黄静波是当年高干会表彰的22个劳动英雄之一;85岁的李林森是当年毛泽东为佳县题词时的买布人;90岁的封芝琴是“刘巧儿”的原型,还有乌兰夫之子81岁的乌可力,刘志丹之女84岁的刘力贞;民主人士黄炎培的儿子黄方毅,陕甘宁边区政府副主席李鼎铭的外孙女86岁的马婉英,唱出“东方红”一歌的李有源的侄子87岁的李增成。被采访者中年纪最大的是100岁的张子芳(女)老人,曾任陕甘宁边区政府妇女联合会干事……有的老人是在病榻中接受采访的,老人坦言,《延安延安》,是这个片名让他感慨万千。就在电视片播映后,有三位老人在看完《延安延安》后,满意地走了。延安精神是传世之宝、民族之魂,具有同天地共存、日月同辉的生命力。他们走了,但我们深信,被记录的历史是有生命力的。

三是理性回望。南泥湾,位于延安城东南45公里处,方圆百里。1941年春,由于当时国民党对陕甘宁边区及抗日根据地实行经济封锁,八路军359旅进驻南泥湾,实行屯垦,生产自救。短短3年,由王震旅长率领的359旅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把荆棘遍野、荒无人烟的南泥湾变成“处处是庄稼,遍地是牛羊”的陕北好江南。《南泥湾》传唱至今,就是因为它无意中记录下了一种人与自然高度和谐的美好意境。

实现民族复兴的中国梦,是我们每一个中华儿女共同的历史使命。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美丽中国梦的实现,需要用什么来承担未来?历史不会等待。延安时期,民族危亡,战火连绵,人们生活困苦,但思想达观。正是延安生活,造就了人们坚韧的毅力和不屈的品格,奠定了共产党人至死不渝的坚定信念,只有人民的事业,才是终生追求无怨无悔的事业。这就是延安精神。这种精神,是对中华民族优良传统和高尚品德的凝炼与升华,是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的精神支柱。用历史感悟红色故事,用影像记录延安精神。延安,我们永远的精神家园。

走过“雄关漫道真如铁”的昨天,跨越“人间正道是沧桑的今天”,中国梦正指引着当代中国向着“长风破浪会有时”的明天迈进。

(作者单位系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

猜你喜欢

延安精神延安纪录片
延安精神跨越时空
延安精神照耀着我们
延安精神传万代
当延安精神遇见北大荒
从延安整风运动说起
Body languages in English teaching
纪录片之页
纪录片拍一部火一部,也就他了!
纪录片之页
走进延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