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梦的全球义理阐释
2014-07-16冯丽
冯丽
摘 要: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中国新一届党中央领导集体,提出“中国梦”的施政纲领,对内希望实现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国家目标,对外希望实现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国际愿望。不论是从中国的世界观,还是从世界的中国观来看,中国梦与个人梦具有一致性,中国梦与全球梦具有一致性,中国梦与时代梦也具有一致性。中国梦,这一政治纲领,不仅要凝聚人心,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还要为世界美好的未来贡献力量。
关键词:中国梦 全球化 中国模式 信仰
中图分类号:F0-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4)05-043-02
在以媒介化、电子化、网络化和数字化为特征的科技时代,使得原有的时空观发生了改变——虚拟空间的出现极大地拓展了人类的活动范围,人类进入了一个空前密切关联的年代。“全球”在此时,才真正获得其本义,人类作为一个整体凸现出来。“蝴蝶效应”愈加明显,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撕裂感越来越强烈,因而任何一个民族、国家能否和平、繁荣发展,都关乎着全球整体的命运。
基于此,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中国梦”也就成了全世界所关注的热点议题。因为中国梦,不仅是每个民族的梦、国家的梦、人民的梦,还是每个人的梦。中国梦不仅是自强、自立、自信之梦,也是繁荣与发展之梦,更是和平之梦、合作之梦和共赢之梦。中国的追梦之旅,必定与全球梦一致,与世界梦共进。
一、中国梦与个人梦的一致性
中国梦是中国每个人之梦的集中表达。是13亿人民的幸福人生梦。梦想是一个人安身立命的根基、力量的泉源、智慧的摇篮、冲锋的战旗、斩棘的利刃。我们能够想象一个人没有财富时的窘境,但却无法想象一个人没有梦想时的怂样。没有梦想的人生,如同航行在黑夜的海上。对一个民族、国家也是如此,梦想是指引前行的灯塔。
当今中国,历经了各种屈辱和曲折,经过数代共产党人的艰苦奋斗,实现主权独立,改革开放唤起了无限生机,使得广大民众丰衣足食、耕者有其田、居者有其屋、商者有其铺、老有所养、少有所教,民族团结、国家安定、繁荣和谐。人们的安全与生存需要一旦得到妥善的解决,就会追求更高的需求,于是新的、美好的梦想就随之产生。习近平同志指出,每个人都有理想和追求,都有自己的梦想。人们有自由追求梦想的权利。人们拥有憧憬美好未来的念想。梦想也是人全面发展的基本要求。个人理想能否实现,不仅是一个社会良性与否的“晴雨表”,还是民族梦和国家梦实现的重要基础。
历史的惨痛教训表明个人的梦想与民族国家的命运是紧密相连的。在民族国家时代,个人命运与国家命运是一致的。“只有在集体中,个人才能获得全面发展其才能的手段,也就是说,只有在集体中才可能有个人自由。”弱国不但没有外交,而且其国民也没有尊严。鸦片战争以来的百年里,中华儿女的梦想与噩梦有何区别?灭国亡种的噩梦,耗尽了多少仁人志士的心血!个人的理想抱负和对美好生活的憧憬,都被家仇国恨充塞,内心多是痛苦,少有幸福。可以说,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这个梦想,凝聚了几代中国人的夙愿,体现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整体利益,是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共同期盼。
国家好,民族好,大家才会好。只有主权独立,才能阻挡外来者的践踏。只有国家强大,才能避免外来者的蹂躏。只有国家繁荣富强,个人的梦想才有依托。同时,个人能够实现自己的理想,也就能够促使国家梦想的实现。个人梦是国家梦的基础。个人梦想能够得到较好实现的国家,一定是一个稳定、和谐、繁荣与发展的国家。
二、中国梦与全球梦的一致性
中国梦是每个国家梦的具体展现。中国梦渴望全球和谐与发展,这也是一个全球性的梦想。不仅是人人皆有梦想,而且是国国也有梦想。这不光是人的权利,也是民族国家的权利。这是自然法则,也就是每一个体或集体、组织都有生长、发展的权利。梦想只不过是对未来愿景的一个表达。这不为某人或某国所独有。中国梦只是全球梦的中国化表述,一个具体化的阐释。这并不妨碍其他民族国家拥有自己的梦。
虽然科学技术使得全球化日趋激烈,现代化使得全球化愈加趋同,但是这并不表明全球化就等同于同一性发展,发展模式是多样的、价值是多元的、理念是多形态的。我们倡导多元化的、个性化的发展,我们尊重每一个民族国家。
中国梦既无损于他人,更不威胁他人。讲信修睦、礼尚往来、谦和恭让的传统礼仪,培育出中华民族温柔敦厚的天性。上善若水、贵和不争、协和共兴的传统操守,练就了中华民族与世无争的心态。海纳百川、兼容并蓄的传统观念,孕育出中华民族宽容大度的胸襟。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将心比心的传统原则,塑造出中华民族推己及人的品格。在政治上,倡导不论大国小国一律平等。每个国家的政治身份、政治地位和政治利益都是一致的;提倡和而不同,反对同而不和。在经济上,倡导互助合作,实现共赢的局面;提倡义利并举,反对见利忘义。在文化上,倡导多元发展、互取长短、优势互补;提倡百家争鸣,反对一枝独秀。
“中国梦”不只是中国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所倡导的中国观,还是中国的世界观。我们希望世界在和平中不断繁荣,希望各国和谐共处,共谋发展,希望各民族百姓安康幸福。这不仅是中国的梦想,还是每一个国家的梦想。渴望国家的独立和强大,是每一个国家的愿景,也是每个国家人民的梦想。中国梦,对内希望实现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国家目标;对外希望实现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国际愿望。
三、中国梦与时代梦的一致性
中国梦是时代梦的具体诉求。每个时代,因其境遇的不同而导致不同的使命与任务。没有两个完全一样的时代,就像找不到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一般。因此,每个时代的梦想也不同。一百年前的中国梦,被救亡图存占据;今天的中国梦是复兴与强大,但不称霸,不对他者构成威胁,不影响他国利益。
中国梦是寻求自身的强大,强大是为了自保,而非侵略,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没有救世主,只有靠自己才能拯救自己。血淋淋的战争史表明“落后就要挨打”,只有坚强的军队才能保护民众的权利不受外来者的侵犯。在战乱年代“枪杆子里出政权”是一个真理,而阿伦特的反对只能在和平年代有效。甚至是当主权都不确定或者是丧失时,“枪杆子里出主权”也是一个真理。因此,“和平强军”既是一个时代梦,也是中国梦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这个多元化的时代,异质化发展是时代的趋势,我们应当顺应历史的潮流,竭力建立平等互信、包容互鉴、合作互赢的新型大国关系。努力建立可持续发展的国际安全与新秩序,优化全球经济的治理模式,探寻新的发展模式。
新中国,尤其是近30年以来,中国的持续、快速、稳定的发展为世界提供了一个新的、可供参照的发展模式——中国模式,即在全球化背景下,中华民族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把科学社会主义原则与当代中国国情与时代特征相结合,走出的一条后发国家的现代化之路。而今,中国梦的提出,一方面是继承中国模式的优势,另一面则是在新的时代里探寻更新的发展道路,以便可持续性发展能够良好地持续下去。这是一种时代感与使命感的体现,也是高瞻远瞩之举。
四、结语:中国梦是精神信仰的符号
目前,由于外来观念的冲击,传统道德沦丧,功利主义盛行,享乐主义和感官主义滥觞,使得我国社会价值出现混乱局面,人们立身行事没有根据,一切都以功利实际为准绳,金钱成为衡量人生价值的标准;一切向钱看,已经是一种价值潮流。这将导致危险的局面出现,即人们的信仰出现真空状态,甚至是“天下交征利国危矣”。
如果一个民族的精神信仰出现混乱,那么其文化将无所皈依,其国民亦将不知所措,那人们凭借本能只能以金钱来衡量一切。如此,该民族将人心涣散,没有凝聚力,也就没有战斗力和生产力。因此,中国梦还是一个凝聚人心的精神诉求。只有扭转人们对物欲的那种强烈的追求,方可能谈奉献,方可能为民族国家的强大做贡献。当前塑造中华民族的信仰至关重要,且是燃眉之急。必须合理地将马克思主义、中国传统文化与外来优秀文化融会贯通起来。铸造出一个:“马魂、中魄、西躯,三位一体”的新文化体,为人们的安身立命确立一个切实可行、长久有效、终极可信的规范系统,使其成为中华民族的精神信仰物。
概而言之,中国梦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与新时代国内国际实情相结合的产物与表述形式。是个性与共性的统一、部分与整体的统一、特殊与普遍的统一。还是传统与现代的统一,既是我国传统优秀文化的延续,也是现代思潮的呈现。不论是个体,还是民族与国家,以及时代与信仰,中国梦与全球梦都具有很强的共通性。中国梦不仅是一个中国人的中国观,也是中国人的世界观,并且与世界的中国观也是一致的。正如习近平同志所说,我们要实现的中国梦,不仅造福中国人民,而且造福世界各国人民。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总书记讲话精神.新华网.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szxzt/xjpjh.
[2] 同上
[3] [德]马克思.马克思恩格斯选集.卷二.人民出版社,1995,125
[4] 杨伯峻.论语译注.中华书局,2006,21-56
[5] 王弼.老子道德经注校释.楼宇烈校释.中华书局,2008,12-34
[6] 杨伯峻.论语译注.中华书局,2006,60-72
[7] 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1.48
[8] 阿伦特认为“枪杆子里出政权”是一个错误的命题,从逻辑上“枪杆子”推不出“政权”,前者是一种暴力工具,后者是一种政治组织形式,不属于同一个范畴。但是在战乱年代,主权都不确定的情况下,她这一论断就有问题,这种情形下恰恰是暴力可以推翻政权,暴力也可以再造政权。参见其《共和的危机》,郑辟瑞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13
[9] 中国模式是一条以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为实践基础的、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奋斗旗帜的、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思想的完全新型的现代化道路。其重要意义在于,两百年来,这是中国话语权第一次得到认可,中国模式保持自身的特色,成为人类发展的一条道路。参见郑永年.中国模式.浙江人民出版社,2010
[10] 杨伯峻.孟子译注.中华书局,2008,10-36
(作者单位:云南师范大学商学院 云南昆明 650106) (责编:若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