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d胁迫下杂交水稻对Cd的吸收及其动态变化
2014-07-16李冰王昌全李枝李仕贵
李冰,王昌全*,李枝,李仕贵
1. 四川农业大学资源环境学院,四川 成都 611130;2. 四川农业大学水稻研究所,四川 成都 611130
近年来,工业“三废”的大量排放和不合理处置以及大量肥料的施用,特别是磷肥的施用,导致了土壤镉(Cd)污染日益加剧(Kirkham,2006)。据报道,全国受到重金属污染的地区已造成粮食减产1×107t,1.2×107t农产品重金属含量超标,直接经济损失200多亿,对农民的经济收人造成了巨大的影响(刘璇等,2008)。特别是在一些粮食种植重点区域,重金属污染风险逐年增大(曾希柏等,2013)。
水稻作为一种大宗粮食作物,在全世界每年约有560 Tg的产量,其中40%左右是在中国种植和消费(Yu 等,2006)。Cd污染不仅影响水稻生长发育和新陈代谢活动(何俊瑜等,2008;史静等,2013),导致产量下降,更为重要的是它在水稻体中大量积累(赵步洪等,2006;张玉秀等,2008),并沿着食物链进入人体(陈志亮等,2001;任继平等,2003),其产量和品质直接影响着人类粮食安全,危害人类身体健康。大田作物对重金属的吸收积累,不仅受到土壤性质的影响(普锦成等,2008),而且与矿质营养的基因型差异一样,具有明显的种类与种群之间的差异(Liu等,2005;李鹏等,2011)。已有研究表明,水稻吸收积累Cd的能力随基因型不同存在明显差异,不同生育时期不同部位对镉的吸收积累效应差异较大(王凯荣,1996;冯文强等,2008;丁园等,2009);对于不同的水稻品种,在同一Cd处理浓度下,Cd在水稻体各器官的分配呈现根>茎>叶>籽粒,但Cd在水稻不同器官中的分配比例因水稻的品种不同而有显著差异(李坤权等,2003;Metwally等,2005;Zhan等,2013)。因此,找出水稻在Cd胁迫下不同部位吸收累积效率和水稻对Cd吸收累积的关键时期,比较不同水稻品种之间的差异,结合农业生产调控技术措施,对降低水稻Cd吸收积累,保障粮食安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材料
供试材料选取课题组筛选籽粒Cd质量分数差异较大的2个常规水稻(Oryza sativa L.)品种D83A/R527(低Cd品种)和辐优838(高Cd品种)为研究材料(四川农业大学水稻研究所提供)。
1.2 试验设计
本试验于2011年4月-2011年9月在四川农业大学雅安校区甘家坝农场网室内进行。
将精选的水稻种子消毒、洗净后育苗,待两叶一心时移植于容器为20 L的黑色塑料桶中,培养于完全营养液中,营养液完全根据国际水稻研究所(IRRI)推荐的配方配制(表1),营养液的起始pH值为5.5~6.0。幼苗先在1/2质量浓度的营养液中培养 7 d,然后进行全营养液培养和不同质量浓度的Cd 处理,设 4 个 Cd 水平:0 mg·L-1、0.50 mg·L-1、1.00 mg·L-1、3.00 mg·L-1,每处理重复 4 次。营养液中Cd以CdCl2.2.5H2O形式加入。培养液每7天更换一次,并用 0.1 mol·L-1NaOH 或 0.1 mol·L-1HCl调节pH值至5.5~6.0。
表1 水稻常规营养液配方Table 1 Formula of the Nutrition Solution of Rice Culture in Pot Experiment
分别于水稻分蘖期、孕穗期、灌浆期、成熟期采集水稻样品,将水稻各部位按要求分开。分蘖期、孕穗期、灌浆期收获根、茎、叶;成熟期收获籽粒。将鲜样分别装袋,放至烘箱,先在105 ℃杀青15~20 min,再在70~80 ℃下烘干至恒重,以供后期测定Cd含量。
1.3 测定方法
水稻Cd质量分数(mg·kg-1)采用HNO3-HClO4消煮,石墨炉原子吸收法(陈同斌等,2006)测定。
1.4 数据处理
利用Excel 2003和SPSS 13.0对数据进行分析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水稻品种籽粒Cd质量分数差异
不同品种的水稻籽粒 Cd质量分数在不同 Cd处理浓度之间差异明显,均随着Cd处理浓度的增加,呈现显著上升的趋势(表2)。随着Cd处理浓度的增加,籽粒Cd质量分数增加幅度总体表现为:辐优838﹥D83A/R527(表2)。D83A/R527在3.0 mg·L-1Cd质量浓度胁迫下籽粒内Cd质量分数超过了0.2 mg·kg-1食品污染物限量标准(GB 2762-2012),而辐优838在1.0 mg·L-1Cd质量浓度胁迫下籽粒内Cd含量就已超标。
表2 不同水稻品种籽粒Cd质量分数Table 2 Cd Accumulation in Grains of Different Rice Varieties mg·kg-1
两种水稻品种在不同Cd胁迫下籽粒Cd质量分数差异显著。在0.5 mg·L-1Cd质量浓度胁迫下,辐优838籽粒内Cd质量分数为D83A/R527的2.26倍;随着Cd处理质量浓度的上升,不同品种水稻籽粒Cd质量分数差异逐渐缩小,1.0~3.0 mg·L-1Cd质量浓度胁迫下,D83A/R527籽粒内Cd质量分数是辐优838的50%~60%。
2.2 不同生育期杂交水稻各部位对 Cd吸收的动态变化
2.2.1 分蘖期各部位对Cd吸收的动态变化
分蘖期不同水稻品种根、茎、叶内Cd质量分数的分析结果见表3。D83A/R527与辐优838在不同Cd质量浓度胁迫下各部位Cd质量分数均表现为:根>茎>叶,其中辐优838 各部位Cd质量分数均高于D83A/R527对应各部位质量分数。
D83A/R527各部位在不同Cd处理质量浓度胁迫下根、茎、叶内Cd质量分数差异显著。各部位Cd质量分数随着Cd胁迫处理浓度增加而增大,根内Cd质量分数显著高于茎、叶。D83A/R527在0.5 mg·L-1Cd胁迫下,根内 Cd质量分数为茎的 2.03倍,叶的6.64倍;茎内Cd质量分数为叶内的1.8倍。在1.0 mg·L-1Cd胁迫下,根内Cd质量分数是茎、叶内Cd质量分数的2.70倍和4.43倍;茎内Cd质量分数为叶片的1.64倍。根部与茎部Cd质量分数差距在逐步扩大,而根部与叶片、茎部与叶片之间的差距在逐渐缩小。在3.0 mg·L-1Cd处理时,根、茎、叶内Cd质量分数均较高,根内Cd质量分数为茎的2.8倍,其差距进一步扩大;根内Cd质量分数为叶内的4.6倍,茎内Cd质量分数为叶的1.65倍,其差距与1.0 mg·L-1Cd质量浓度处理结果接近。这说明,当中、高浓度 Cd(1.0~3.0 mg·L-1)胁迫时,随着Cd处理浓度的增加,水稻D83A/R527根、茎、叶内的分配系数较为稳定,向地上部分(茎、叶)的运输处于相对稳定的分配状态。
表3 分蘖期不同水稻品种不同部位Cd质量分数Table 3 Cd Content in Different Parts Between the Different Varieties of Rice in Tillering Stage mg·kg-1
辐优838在0.5 mg·L-1Cd胁迫下,根内Cd质量分数是茎内的1.69倍,是叶内的3.21倍;茎内Cd质量分数是叶片的1.89倍。在1.0 mg·L-1Cd胁迫下,根内Cd质量分数为茎的2.43倍,为叶内的3.81倍;茎内Cd质量分数为叶的1.57倍。在3.0 mg·L-1Cd胁迫时,根系Cd质量分数是茎内的2.47倍,是叶内的3.70倍;茎内Cd质量分数是叶片的1.50倍。这说明,不管是低浓度Cd处理,还是高浓度Cd处理,辐优838体内Cd的分配系数变化不大,茎内Cd质量分数是根部Cd质量分数的1/2左右,叶片Cd质量分数是根部Cd质量分数的1/3左右,叶片Cd质量分数是茎内Cd质量分数的1/2左右。其向地上部分运输基本上是随着Cd处理浓度的上升而增加,这可能是辐优838收获部分(籽粒)中Cd积累较多的原因。
辐优 838各部位 Cd质量分数均高于D83A/R527对应各部位质量分数。在0.5 mg·L-1Cd胁迫下,水稻D83A/R527根、茎、叶内Cd质量分数分别为辐优838的82%、69%和72%。1.0 mg·L-1Cd处理时,D83A/R527根、茎、叶内Cd质量分数为辐优838的66%、60%和57%。3.0 mg·L-1Cd处理下,D83A/R527根、茎、叶内Cd质量分数分别为辐优838的72%、63%和58%。这进一步说明,在水稻分蘖期,中、高浓度Cd处理,水稻D83A/R527的排异性非常明显,不仅茎叶部分积累相对较少,且具有较为恒定的比例外,根系Cd的积累也是明显较低,其毒害作用明显小于辐优838。
2.2.2 孕穗期各部位对Cd吸收的动态变化
从孕穗期不同水稻品种根、茎、叶内Cd质量分数来看(表4),D83A/R527在0.5 mg·L-1Cd水平下,根内Cd质量分数为茎的2.16倍,为叶内的4.1倍。在1.0 mg·L-1Cd胁迫下,根内Cd质量分数为茎内的3.99倍,为叶内的2.59倍。在3.0 mg·L-1Cd处理下,根内Cd质量分数为茎的2.31倍,为叶内的3.39倍。总体表现为,随着Cd处理浓度的增加,根系积累和分配的比例逐渐扩大。在0.5~1.0 mg·L-1Cd处理浓度下,根内Cd质量分数与茎、叶Cd质量分数之间的分配比例差异明显;在3.0 mg·L-1Cd处理时,又与低浓度Cd处理(0.5 mg·L-1)的分配趋势近似。这说明,低吸收累积Cd的水稻品种,根系是吸收积累Cd,过滤Cd毒害的主要器官,且在中等程度胁迫(1.0 mg·L-1Cd)时,根系富集作用更为明显。
表4 孕穗期不同水稻品种不同部位Cd质量分数Table 4 Cd Content in Different Parts Between the Different Varieties of Rice in Booting Stage mg·kg-1
辐优838各部位在不同Cd处理浓度胁迫下根、茎、叶内Cd质量分数差异显著。在 0.5 mg·L-1Cd胁迫下,叶内Cd质量分数为茎内的60%,为根内的29%。在1.0 mg·L-1Cd处理时,叶内Cd质量分数为茎的71%,为根内的32%左右。在3.0 mg·L-1Cd胁迫下,叶内Cd质量分数为茎内的78%,为根内的36%。由此可以看出,随着Cd处理浓度的增加,Cd在地上部分(茎、叶)中的分配比例逐渐提高,吸收累积的Cd向地上部分运输能力越来越强。
2.2.3 灌浆期各部位对Cd吸收的动态变化
孕穗期不同水稻品种根、茎、叶内Cd质量分数的分析结果见表 5。水稻品种 D83A/R527,在0.5~3.0 mg·L-1Cd处理下,叶片Cd质量分数占根内Cd质量分数的比例相对较为恒定,在20%~25%之间变化;茎内Cd质量分数占根系Cd质量分数比例变化幅度较大,在35%~55%左右变化,且随着Cd处理浓度的增加,叶片Cd质量分数占根系Cd质量分数的比例逐渐下降;茎内 Cd质量分数以 1.0 mg·L-1Cd处理时,占根系Cd质量分数的比例最高(55%)。这说明,随着Cd处理浓度的增加,叶片Cd吸收积累的比例明显下降,茎、叶部分Cd吸收分配的总体比例逐渐下降。
辐优838各部位在不同Cd处理浓度胁迫下根、茎、叶内Cd质量分数差异达极显著水平。在0.5~3.0 mg·L-1Cd胁迫下,根内Cd质量分数与茎内Cd质量分数和叶内Cd质量分数的差异明显小于水稻品种D83A/R527,其总体分配比例变化趋势基本一致。
表5 灌浆期不同水稻品种不同部位Cd质量分数Table 5 Cd Content in Different Parts Between the Different Varieties of Rice in Filling Stage mg·kg-1
总体来看,低镉吸收水稻品种D83A/R527根系Cd质量分数与茎、叶内Cd质量分数之间的差异,主要体现在根系Cd质量分数与叶片Cd质量分数之间的差异,Cd从根系—茎—叶的吸收累积效率上,主要表现为根系、茎积累为主,叶片Cd积累相对较少,这样向地上部分运输和吸收累积进入籽粒中的Cd就会相对较少。而高Cd吸收累积水稻品种辐优838则表现为,从根系—茎—叶的吸收累积效率相对较高,特别是在中、高质量浓度 Cd处理(1.0~3.0 mg·L-1)时,向地上部分(茎、叶)转运的比例相对较高,且茎、叶之间差异相对较小。
3 结论
(1)随着 Cd处理浓度的增加,辐优 838与D83A/R527籽粒内Cd质量分数均增加,其累积增加量和比例均表现为:辐优838>D83A/R527。若在受Cd污染的土壤上种植水稻,应优先选择籽粒Cd积累量少的水稻品种D83A/R527,降低Cd通过食物链进入人体的风险。
(2)不同生育期水稻根、茎、叶对 Cd的吸收及其动态变化的分析结果表明,随着Cd处理浓度的增加和水稻生育时期的延长,两种水稻各部位Cd吸收积累量均表现为逐渐增加,其增加比例表现为:辐优 838>D83A/R527。在 1.0~3.0 mg·L-1Cd处理时,水稻Cd吸收积累差异较为显著的时期为灌浆期。辐优838的根系向茎、叶转移效率大于D83A/R527,且D83A/R527主要表现为由根系向茎Cd转移效率较高,但叶片Cd积累相对较少,这可能是引起成熟期籽粒Cd积累量低的重要原因。灌浆期是水稻籽粒干物质积累的重要时期,也是吸收累积Cd的重要时期,这为筛选低吸收积累水稻品种和调控Cd在水稻籽粒中的吸收累积奠定了重要理论基础。
KIRKHAM M.B. 2006. Cadmium in plants on polluted soils: Effects of soil factors, hyperaccumulation, and amendments[J]. Geoderma, 137:19-32.
LIU J.G, ZHU Q.S, ZHANG Z.J, et al. 2005. Variations in cadmium accumulation among rice cultivars and types and the selection of cultivars for reducing cadmium in the diet. Journal of Science of Food and Agriculture, 85:147-153.
METWALLY A, SAFRONOVA V I, BELIMOV A A, et al. 2005.Genotypic variation of the response to cadmium toxicity in Pisum sativum L.[J].Journal of Experimental Botany, 56 (409): 167-178.
YU H, WANG J.L, FANG W, et al. 2006. Cadmium accumulation in different rice cultivars and screening for pollution-safe cultivars of rice.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 370: 302-309.
ZHAN J, WEI S.H, NIU R.C, et al. 2013. Identification of rice cultivar with exclusive characteristic to Cd using a field-polluted soil and its foreground application[J]. 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Pollution Research, 20: 2645-2650.
曾希柏,徐建明,黄巧云,等. 2013. 中国农田重金属问题的若干思考[J].土壤学报, 50(1):186-194.
陈同斌, 宋波, 郑袁明, 等. 2006. 北京市菜地土壤和蔬菜铅含量及其健康风险评估[J]. 中国农业科学, 39(8): 1589-1597.
陈志亮, 莫大伦, 仇荣亮. 2001. 镉污染对生物有机体的危害及防治对策[J]. 环境保护科学, 27 (4): 37-39.
丁园, 宗良纲, 徐晓炎, 等. 2009. 镉污染对水稻不同生育期生长和品质的影响[J]. 生态环境学报, 18(1):183-186.
冯文强, 涂仕华, 秦鱼生, 等. 2008. 水稻不同基因型对铅镉吸收能力差异的研究[J].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27 (2): 447-45.
何俊瑜, 任艳芳, 朱诚期, 等. 2008. 镉胁迫对镉敏感水稻突变体活性氧代谢及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J]. 生态环境l 7(3): 1004-1008.
李坤权, 刘建国, 陆小龙, 等. 2003. 水稻不同品种对镉吸收及分配的差异[J].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22 (5): 529-53.
李鹏, 葛滢, 吴龙华, 等. 2011. 两种籽粒镉含量不同水稻的镉吸收转运及其生理效应差异初探[J]. 中国水稻科学, 25(3):291-296.
刘璇, 张婷婷, 黄馨瑶, 等. 2008. 磁化水对玉米耐受重金属镉的影响[J].厦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47 (2): 278-281.
普锦成, 符娟林, 章明奎. 2008. 土壤性质对水稻土中外源镉与铅生物有效性的影响[J]. 生态环境, 17(6): 2253-2258.
任继平, 李德发, 张丽英. 2003. 镉毒性研究进展[J]. 动物营养学报, 15(1): 1-6.
史静, 潘根兴, 夏运生, 等. 2013. 镉胁迫对两品种水稻生长及抗氧化酶系统的影响[J]. 生态环境学报, 22(5): 832-837.
王凯荣. 1996. 镉对不同基因型水稻生长毒害影响的比较研究[J]. 农业生态环境, 16 (3):18-23.
张玉秀, 于飞, 张媛雅, 等. 2008. 植物对重金属镉的吸收转运和累积机制[J]. 中国生态农业报, 16 (5): 1317-1321.
赵步洪, 张洪熙, 奚岭林, 等. 2006. 杂交水稻不同器官镉浓度与累积量[J].中国水稻科学, 20 (3): 306-312.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2012. GB 2762-2012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中污染物限量. 北京: 中国标准出版社,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