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堆”出一片新天地

2014-07-16刘颖李跃

文化月刊·下旬刊 2014年4期
关键词:草堆遵义市

刘颖 李跃

堆画以自然物作原料,用传统手工技艺创制出来的工艺品。它具有显著的地域特征和鲜明的民族特色,往往成为民间艺人们“口传心授”、代代相传的民间精品。具有代表性的堆画品种有牛角堆画、树皮堆画、羽毛堆画、麦杆堆画、贝壳堆画、果壳堆画等。

通草堆画,是以通草片为主要材料制作的堆画工艺品。贵州黔南和黔西南等地盛产野生通草,是全国主要通草片的加工区。通草,是一种药用植物,它具有茎髓干燥、呈洁白色圆柱形、体轻质地柔软、有弹性等特质,经过匠心构思、设计、制图、试制、切片加工成通片,精心雕刻成形,绘画组装成堆画。通草片在清朝被称为天然神秘画纸,在《红楼梦》一书中有通草画制作的最早记载。在清朝康熙至道光年间,广州画匠在西方画家的指导下,将西方绘画原理引入本土绘画中,创造出中西合璧的通草水彩画,深得欧美商人和游客们的喜爱。据史料记载,1836年在广州十三行附近约有30家店经销通草画,大的经销店曾雇佣两三千人制作通草画。

遵义通草堆画,创制于上世纪60年代初,相较于其它堆画品种出现的时间较晚。遵义市工艺美术厂以左靖为首的老艺人们,深入解剖和分析了“苏州通草平贴画”和“沈阳羽毛堆画”的结构和层次特点后,大胆创新,改平贴为堆贴,变彩绘为素堆,运用堆画产品中所能用到的堆、雕、贴、画、衬等造型手段,以通草本身色的质地为特点,创制了具有立体感强、有牙雕、玉雕风采的高浮雕型的堆画新品种——遵义通草堆画。

半个世纪风雨兼程路

1961年,遵义市工艺美术厂艺术家左靖和他的徒弟胡佐枢对苏州工艺美术厂生产的彩绘平贴通草堆画样品进行研究,开始创制具有地方特色的民族工艺品——遵义通草堆画。

1965年,左靖的素堆作品“遵义会议会址”首次参加广州交易会“中国新题材工艺美术展览会”,获得国内外观众好评。自此,遵义通草堆画声名鹊起,开始在广交会上与外商见面。好景不长,“十年洗劫”中工艺美术事业一下掉入冰冷的深渊。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工艺品迎来了新的春天,以左靖为首的艺术家们又迸发了埋藏在内心深处的艺术激情和创作灵感,每年春秋两季都选送堆画样品到广交会参展。参展中的定型作品有左靖的《遵义会议会址》《熊猫》《徐悲鸿的马》等,胡佐枢制作的《孔雀》、《松鹤》等;同时,每次参展样品中不断推出新的成型产品,频频亮相于“广交会”。新品有《高山杜鹃》《嫦娥奔月》《梅花》《鹦鹉闹梅》《黛玉葬花》等。这些作品深受客商欢迎,订货额逐年增多,遵义通草堆画相继走进香港、日本等近邻的国家和地区,尔后又出口英国、法国等西欧国家和美国、委内瑞拉等美洲国家。

那时的遵义通草堆画,既享誉于国外,又走俏于国内。1975年,左靖受贵州省委组织部所聘,为北京人民大会堂贵州厅制作《迎客松》《金丝猴》《鹦鹉闹梅》《孔雀开屏》《松龄鹤寿》(有材料称为《杜鹃锦鸡》)等五幅大型堆画。左靖等艺术家们还先后接受贵阳火车站、遵义火车站邀请为其制作大幅堆画作品,悬挂于外宾接待室或候客大厅。株洲车站站长专程到遵义,约请遵义堆画艺术家去株洲实地考察,设计制作大型堆画;成都车站要求艺术家制作宽4米的巨幅作品,用三大块玻璃拼镶,其效果似浮雕壁画,庄严、华丽而大气。

1975年,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专门到遵义市工艺美术厂采访,以《遵义堆画展新容》为题在全国进行了宣传报道;《贵州日报》也发表《贵州名牌产品——遵义堆画》的介绍文章。1984年,遵义通草堆画作品“鹦鹉闹梅”参加全国旅游产品展评,获“贵州省优质旅游产品”奖。

1986年,遵义进行城市改造,拆除了工艺美术厂,该厂停止了所有工艺品生产,艺术家或工人待业回家。以后,创制人左靖辞世,徒弟胡佐枢定居国外。就这样,民族工艺精品遵义通草堆画慢慢淡出了人们的视野。

“堆”起来的贵州情

遵义通草堆画制作工艺极其复杂,在制作过程中采用堆、雕、贴、画、衬五种技法,常用刀法有刻、压、划、刮、刺、凿、破等七法。首先要构图起稿,把想制作的图案整体画下来;第二步选料,把切好的通草片边余不整齐的去掉,将优质的和差的分开;第三步塑形,把主体内容大概用通草片塑形;第四步堆叠,把好的塑形通草片由大到小一层一层堆叠,多时达三四十层,然后用手捏塑出主体轮廓,达到行、神兼备的立体感;第五步开始做细微部份雕刻和粘贴;第六步上色,全部加工好后,以国画颜料为通草上色,然后以原稿全部粘在已做好的金丝绒板子上;第七步加框,等其全部干后,在边上装上花绫、框架和玻璃。一幅通草堆画作品才算完成。

通草作为堆画原材料,具有以下优点,一是颜色洁白,质地松软且有抗压力。由于它有紧密的毛细孔,沾水后能放长,且有拉力,干燥后又缩短而发脆。在不受潮的情况下,可以永不还原。二是通草片在染色上,胜过任何纸张、丝绸等材料,制作的通草花,经过染色变形,如同真花一般。通草表面有如绒面的组织,更能起到美的感觉。三是通草片在空气干燥时最好下料,刀口光整,刀刃直去、横来、弯曲、截断,均能快速如意,熟练能手能多层下料,更省工时。四是通草片粘贴方面,可用合成胶水或乳胶等粘合剂,如在急需时,也可用清漆,这样不会生虫和发霉。艺术家们熟悉通草的特性,巧妙地掌握其物理属性,就能让一幅通草堆画活起来,充满艺术的魅力。

创始人左靖制作的通草堆画,具有中国特色和民族风格,并突出了贵州民族特色。遵义通草堆画采用多层次厚堆叠堆,素堆为主,彩堆为辅(彩堆还有淡彩、重彩之分)。除了创新“堆”的工艺技艺外,左靖等人还在艺术层面作了许多探讨,如借鉴了中国画的传统技法,使画面形神兼备;仿效民间刻纸,让画面明朗简洁;参照象牙雕刻工艺,突出层叠造像,使通草堆画作品极富有形、体、色兼备的特点。作品大多以花鸟、虫鱼、走兽、人物、建筑物为题材,有诗意的堆画,有博古文物堆画,有仿古今名人书画作品的堆画。艺人们各以专长选择素材,创制了种类繁多、造型高雅、形象逼真的堆画作品。大件堆画可悬挂在宾馆、火车站、大餐厅,中小件堆画可用作装饰会议室、客厅、卧室,单位可购买作奖品、纪念品,个人也可购买做礼品馈赠亲友。

据左靖之女左惠平介绍,通草堆画绘制的花鸟形象逼真、栩栩如生,鸟的羽毛最难刻,需要一刀刀地划出来,根据不同厚度需要,再将一片片刻好的通草羽毛贴起来。制作较简单的通草堆画,也要经过制通片、画底稿、下形等20多道工序。加之通草在夏天比较脆弱,一碰就会碎,而冬天又会变韧,不易雕刻,所以,这一制作过程,不仅需要技艺更需要耐心。制作通草堆画,一般说来,作者要有绘画基础,尤其是国画的技法,即能笔画,又会写意画,还要通晓雕塑、板画、图案等各方面的知识;技术要全面,拿起笔来能创作,拿起工具能制作,才能做出好的作品来。相对于其它手艺来说,学习通草堆画也会比较难一些。一幅小件的、普通的堆画作品至一个周可完成,一幅大件的、精美的作品需要数月才能完成。

左靖开创遵义通草堆画

艺术家左靖生于1912年,2004年辞世,享年92岁。祖籍安徽桐城,幼时随祖父定居江苏扬州,跟从扬州画家陈锡藩学习国画。少年时,进入上海美术学校(也有材料称为中国上海美术专科学校),师从著名画家黄宾虹学习绘画。抗战初期,左靖随内迁人员迁往大西南,经桂林去重庆,在遵义逗留期间,听从遵义画友魏云西劝留,遂定居遵义城,担任遵义师范学校美术教员。左靖一边从教,一边继续中国画创作,曾在上世纪40年代末和50年代初期,多次到四川、湖南等地举办个人国画展,在川、黔、湘画界颇有影响。

1958年,遵义路街道办事处樊英贵召集左靖、王技述等六人组建遵义市工艺美术组,是年4月在新华路挂牌营业。经过推举王技述担任组长,左靖担任副组长并负责生产业务。当时条件艰苦,自筹开办费,各自从家中搬来桌、凳、货架,自带生产工具,以各自的专长技艺服务社会。最初的业务范围,有左靖、张锡五的国画、锦屏(玻璃画)和商标广告设计,陈宏高的瓷相,黄庆辉的炭精相,覃炳奎的纸扎等项目。不久,又加入玻璃工邱庆云、木工郭存良、漆工刘芝容等人。次年,合并乐器组蒋厚凡、冯铁岩等从业人员。彼时市面日趋繁荣,轻工产品逐渐增加,老师傅开始招收徒弟,生产一派繁忙。为适应市场需要,上级将美术组转为遵义市工艺美术合作社,王技述任合作社主任,左靖任副主任。合作社生产的相架、锦屏、乐器,皆由百货站收购,营业额逐年增加,每年都评为先进单位。不久,又将合作社转为遵义市工艺美术厂,归轻工局管理,厂里生产的玻璃画(锦屏)近销黔北各县,远销边远省份,加工加点,也供不应求;其它业务同样日新月异,产值一翻再翻。白手起家的小厂,已盈利八千余元。为适应生产发展,迁厂于遵义路,扩大了刺绣车间。还接手地区各剧团的戏剧服装、盔头、道具等制作业务。随着业务的扩展,刻字、角器两社和照相业务也并入美术厂,人数达百人之多。

1961年,唐立津新任遵义市工艺美术厂党支部书记。一次,他参加省工艺美术会议,带回两件苏州工艺美术厂的彩绘平贴通草堆画样品,交由左靖、胡佐枢两师徒仿制。“通草”是贵州省黔南、黔西南盛产的一种中药材,经过加工的通草片,是做工艺品的好材料。省局领导觉得外省都来争购,贵州省为何不充分利用本地资源生产工艺品呢?于是,省局将仿制苏州样品的任务交给贵州省工艺美术厂,花了一年半的时间没能试制成功,这才将试制任务交给遵义市工艺美术厂。

左靖师徒刚接到任务时,对苏州的彩绘平贴通草堆画也是依葫芦画瓢。他们先将通草片着上工笔彩绘,制成刻片,再平贴在画框中,一帧彩绘平贴就完成了。半年稍熟练后,左靖师徒在充分剖析苏州样品和沈阳羽毛堆画的结构和层次特点之后,进行大胆创新,将平贴改堆贴,变彩绘为素堆,创制出具有立体感强、高浮雕型的堆画新品——遵义通草堆画。

左靖创作的第一幅经典之作是《遵义会议会址》,其建筑大楼和外景景物均用洁白的通草片多层堆贴,不施一点色彩,仅楼顶飘扬的旗帜作朱色,可谓“画龙点睛”;底板用枣红色丝绒作衬,视觉上,与牙雕、玉雕有同样的淡雅、庄严、华丽、大方的效果。第二幅,是传统花鸟题材的《松鹤长龄》,也是用纯白的通草片,多层堆贴起松和鹤,仅鹤尾、鹤脚着色,鹤顶着红色,双鹤一飞一立,栩栩如生。其它作品,如花鸟、人物、走兽、虫鱼、风景、建筑物等题材的堆画,多以“素堆”处理,形成“左靖风格”,即成为遵义通草堆画的独有特色。

上世纪七十年代中后期,左靖师徒们专心致力于可悬挂于宾馆、火车站、大餐厅、客厅的大型通草堆画作品的创作。特别是为北京人民大会堂贵州厅特别的五幅巨型堆画和许多革命圣地的纪念堆画作品,在国内外均有较大影响。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左靖先生将通草堆画与日常用品相结合方面做研究。如卧床、立柜可装堆画,特制堆画坐屏;还与其它产品还配套,如日历底板、灯彩、屏风、座钟、台灯等日常用品采用通草堆画美化,以艺术欣赏与日用品结合,使艺术品产生使用价值,为遵义通草堆画的发展空间注入了新的生命力。

左靖先生对通草堆画事业的追求,深深地激励和鞭策着他的子孙后代们。据左靖之女左惠平介绍,左靖先生留下的作品仅有《红楼梦》《秋韵》《花碟图》《天女散花》等10幅,每每看到悬挂在家中墙上父亲的作品时,十分感慨和担忧,自己年过花甲,身体和眼神都不太好,父亲的这份追求是否能延续?左惠平不忍心看到父亲花了半辈子心血创制的遵义通草堆画制作技艺在她手里终结,她积极向儿子李跃传授通草堆画制作技艺,鼓励儿子继承外公的事业。

近日,笔者在遵义市中华南路古玩市场通草堆画手工作坊见到李跃,他正在刻制一幅傩面具堆画。李跃说,作为遵义通草堆画的第三代传承人,感到肩上的担子很重。通草堆画的制作技艺是近两三年母亲口传心授的,以往在家虽然也看到外公和母亲制作时有一些耳濡目染,但真正学习起来,很有难度。但为了外公与母亲的心愿,为了这一珍贵的手工技艺不消失,他一定要努力学习、不断创新,重新把遵义通草堆画事业发扬光大。

重拾老手艺

传承人续写传奇

遵义市工艺美术厂在城市改造中被拆除后,工人们待业回家,遵义通草堆画停止生产。遵义通草堆画淡出了人们的视野,被人们遗忘了近20年。

在2005年非物质文化遗产大普查中,遵义通草堆画重新走进了人们的视野,先后被公布为区级、市级和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左靖之女左惠平在当地政府的鼓励下,又重新拾起放下近20 年的手艺,开始创作通草堆画。2011年,左惠平制作的堆画作品《鹦鹉闹梅》还获得“遵义市民间工艺美术精品展”综合类的三等奖。2011年5月,方惠平的儿子李跃创建了通草堆画手工作坊;为了让通草堆画得到更好的发扬和传承, 2013年5月,李跃成立了“遵义腾飞工艺品经营制作部”。

为了更好的保护传承这一民族工艺精品,遵义市文化部门积极为遵义通草堆画做宣传、找市场、建传习所等。2011年贵州省文化厅、遵义市文体广电局下拔经费扶持通草堆画传承人李跃建立手工作坊;市博物馆曾购买150余幅堆画作品作为纪念品;遵义市文体改办、民间艺术家协会、红花岗区文体旅游局等积极推荐其参加浙江义乌“中国国际旅游商品博览会”,到安徽合肥参加“中国国际文化博览会”。组织传承人李跃参加“多彩贵州旅游商品设计大赛和能工巧匠比赛”、参与市区举办的“文化遗产日展演”活动。2013年10月,市文体广电局下拔3万元经费,扶持传承人在原工艺美术厂附近租赁150平方米房屋扩建手工作坊。遵义通草堆画保护和传承也引起了媒体的关注。

虽然文化部门和传承人都在努力,但遵义通草堆画还是面临无市场的尴尬境地。但据李跃介绍,参加众多商品推荐会,观看的人很多,但几乎没有人购买。因为一是价格相对较高,成本高,制作周期长。如作品《鹦鹉闹梅》(130cm×75cm),购买原材料通草片需1000元左右,丝绒、装绫、加框等需600元左右,手工制作需20天左右才能完成,售价一般要定在4000元以上才行,所以价格相对较高;二是体量大,堆画作品一般在40cm×50cm以上,不方便携带,观光游客喜欢体量小,方便携带的旅游产品。

可见,但要让遵义通草堆画重新走向市场,并不是那么容易。陈旧的装裱、传统的构图题材、货源通草的稀少等,都成为一道道难题。为适应市场需要,李跃对通草堆画作了改进创新:一是在装裱方法上采用了国画手工框装花绫或用现代层叠雕花卡和石膏框装裱,前者使通草堆画更有文雅古朴气息,后者更具有现代时尚潮流感。二是在题材上,制作更具有贵州特色的通草堆画,如以贵州少数民族特色、傩戏面具、遵义红色文化为题材的旅游商品。三是在装饰性和适用性上,以通草片吸水性慢和挥发持久特点,浸入不同香味的香油或香精,让人们在通草堆画艺术欣赏中不但有视觉享受,而且还会留下淡淡幽香。

近两年来,李跃创作了具有现代风格的《龙啸》《雄鹰展翅》;红色文化题材的《毛泽东诗词》《遵义会议》;传统气息的《鸟语花香》《松鹤长龄》。他相信只要持之以恒,秉承传统手工艺制作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带动更多的人来学习传承,一定能让遵义通草堆画这一民族精品手工技艺一代又一代的传承下去。2013年10月,李跃在“多彩贵州旅游商品设计大赛”中荣获一等奖。近日他正在为2015年“遵义会议成立八十周年”活动,与遵义美术学校资深工艺美术师钟德乾老师合作构思制作一幅大型的(160cm×80cm)、主题为“历史的转折”的红色题材通草堆画作品。

文化产品“活”起来

任重而道远

实践证明,要促进工艺美术类遗产的有序传承,要通过“走市场”来实现。仅靠财政下拔的保护传承经费的扶持不利于其有序传承与科学保护。

那如何“走向市场”?笔者试想,能招商引资一个对遵义通草堆画感兴趣的开发商,专门找市场、做营销、搞产业化生产、策划多梯度开发,让传承人专心致力于通草堆画的作品创作和传承,保证其有稳定收入。有了市场,有了收入,自然会吸引更多的人学习通草堆画制作技艺,形成有序传承和科学保护的良性循环。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在历史长河中劳动智慧的结晶,需要全社会共同关心和帮助,保护传承的道路漫长而又艰辛。文化产品“活”起来,任重而道远。但我坚信,通过社会各界的不懈努力,遵义通草堆画将如“松鹤长龄”一样,将永远永远地长青下去,一代比一代更加艳丽繁茂。让中国工艺艺术品遵义通草堆画这朵奇葩永远绚美绽放。

(作者单位:遵义市文物局)

猜你喜欢

草堆遵义市
羊肚菌迎来丰收季
超越函数ex,lnx与几个导出函数公式及应用
犬马之劳
草堆
遵义市关工委:围绕示范抓巩固“五好”组织显活力
雅安市关工委到遵义市考察学习
黔北山乡水稻飘香
行了,我像所有的他们一样
静想
机会藏身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