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劝耕客桑司农时

2014-07-16

文化月刊·下旬刊 2014年4期
关键词:节令春牛历法

在陕南许多地方普遍流传着这样的“说春”起源:隋唐时期,朝廷掌管天文历法的官员推演出了较为准确的历法节令,离皇城较近的农夫按照新历法耕耘播种,农业获得了大丰收。喜讯传回朝庭,唐王十分高兴。如何让全国的老百姓都知道新的历法节令,按季节耕种,收获更多的粮食呢?唐王想出了让专人报信的方式,走村串户,游说百姓。于是,在一次岁末朝廷盛大的喜庆之日,差王丞相(王怀恩)率手下宫廷艺人,去民间送春报喜。王丞相根据唐王旨意,撰写了祝贺吉祥、报喜事由,以及农时历法和宣扬礼教等内容的春词,让宫廷艺人以说唱的方式传给百姓,并将天象历法、季节气候印制成帖,取名“春帖”,一并赐给民间百姓,以提醒按时节耕耘播种。王丞相等人所到之处,深受百姓欢迎爱戴。百姓们设坛庆典,焚香点蜡,跪拜接受春帖,如迎皇帝圣旨一般。王丞相一行人见这美差能造福百姓,比在宫廷逍遥自在,于是都不想再回朝廷了,便串通一气,隐匿民间,收徒传艺。唐王长久不见王丞相回朝,便差宫廷厨官手持泥人,以给民间“送子”为名,查访王丞相踪迹。深藏于民间的王丞相等人,因所传徒弟们都不是朝廷命名的春官,便在“官”字左边加了个“亻”旁,此后便有了民间“春倌”说春的称呼和行当。至今,陕南南郑县民间仍把学艺当春倌的人称作“走相路去了(指王丞相所走之路)”。

“说春”起源

相传远古时期,人们不知道按气候节令来种庄稼,常常有种无收,“三皇”、“五帝”十分着急,便常骑一头耕牛四处漫游,向种田者宣传气象知识和种田技术。年年如此,形成了后来的“春官说春”习俗。春官说春是流传于陕西汉中、安康地区和川北、陇东部分地区的一种汉族民间说唱艺术。它是一项延续了几千年的独特民间习俗,是一种向人们预告春天的来临,宣布春天信息的活动,提醒人们早点春耕,不要误了农时。

春官亦称“宗伯”,最早为春秋时期鲁国王室所设置的一种官职,意为辅佐天子,掌管宗室典礼之事的官员。据战国《周礼》记载,当时王室官制设有天官冢宰、地官司徒、春官宗伯、夏官司马、秋官司寇、冬官司空六种官职。唐朝武则天时,曾一度改礼部为春官。明清时期,春官又有了“春官正”、“夏官正”等称呼,并增添了主管天文历法之官的新职权。

“春倌”分两种:一种是随社火走的“春倌”;一种是两人一组走街串巷的艺人,语言通俗易懂,风格多样,富有喜剧色彩,人们也乐于接受。陕南的春倌说春有说有唱,唱词内容十分广泛。唱本师传徒承,时常即景编词,遇什么人说什么话,语言风趣诙谐,演唱和仄押韵。演唱内容紧跟时代,唱词随时随景更换,“到什么山唱什么歌”。因此,往往是脑子灵、反应快、有文化、言辩能力强的人,才能成为一个好春倌。春倌肩背褡裢,一手执春牛,一手拿蒙古棒,每到一户,先将蒙古棒立于堂门外侧,不能乱放更不能倒;说春人一般一进堂门就开始说唱,唱词多是祝福、吉祥、喜庆用语。这是开场词,之后唱词转向主题,主题因人因事而异,如说各行各业,说婚丧嫁娶,逢啥场面说啥话,使听者皆大欢喜,最后是告别、道谢唱词,并向户主发送春帖。此时,主人封礼答谢,用升子(旧时的一种衡器)或斗(大户人家用斗,一般人家用升)盛上粮食(也有拿出5毛或1元钱的),送给春倌,春倌则将粮米装进褡裢之中,有的按习俗拿出一些麻丝缠在春牛身上,以示让春牛带走小儿麻疹、天花、水痘等病灾。春倌走时,顺手拿走门外立的蒙古棒,以示带走主人家的晦气、厄运,让主家平安。春倌到任何一家,堂门可进,但绝不能走过堂屋脊檩或进入内室,否则主人要找春倌的麻烦,且不给春倌封礼。

春倌说春所表现的内容均有报“吉祥”、送“祝贺”、示“天象历法”等特征,这与古代王室中的“春官宗伯”极其相似。战国时春官掌典礼,祝王室“吉祥”而行“大贺”,而民间春倌说春报喜,则是祝百姓“吉祥”而行“小贺”。唐以后的春官掌管天文历法,民间春倌却以说春词、送春帖的形式将其传给百姓,尽管分工有所区别,但究其功效,都是向人们传递历法节令信息的。由此可以说,民间春倌是对唐代以前王室春官的延续,是从春官演化而来的。他们的不同之处主要有两点:其一是地位不同,一个是官,一个是倌;其二是服务对象不同,一个服务于王室宫廷,一个服务于平民百姓。

“春倌”如何“说春”

春倌说春属吟诵性唱腔。其音乐特点是字多腔少,一般无拖腔,节奏规整,旋律性不强,多为上下句结构。音调几乎是语言稍加升华,四声稍加夸张。这种说与唱的结合,常表现为半说半唱,是说唱音乐中独具风格的唱腔。春词的曲调结构,大部分是以我国传统的五声调式为基础,常见为徵调,个别艺人也会偶尔在五声调式上加入“清角”、“变宫”的七声羽调式,但一般较少用。歌词多为五言、七言句,见景生情,即兴说唱。内容大多为祝贺吉祥、节气时令的农事、宣扬礼仪廉耻及孝道等。如《说孝道》、《说鲁班》、《说药王》、《说二十四节气》等等。唱后赠春帖一种自制的板印帖子。

春倌说春以陕南汉中地方方言演唱,咬字吐音以巴山地区方言语音为标准音。从地域语言特点上看,南郑地处汉江上游,虽隶属陕西,但与川北毗邻,语言十分接近四川方言,属西南官话语系,因此说唱春词的音调和形式与关中道情、陕北说书有极大的差异;而同川北地方小戏的韵白十分接近,偶一听,与陕南民间社火“跑旱船”中艄公大段唱腔(花鼓子)中的数板型腔韵近似,字多腔少,腔随字音,所不同的是唱词较诙谐押韵。

春倌艺人说春时必须要有四件具有显著特征的道具。一是春帖。分红、黄两种。黄色春帖较小,以二十四节气为主要内容。农历十月又称小阳春,此时春倌上门说春主要以二十四节气为说唱内容,告诉农人来年的时序节令和气候特征,送上黄色春帖。红色春帖较大,从正月初一开始,春倌说春报喜手里拿的就是红色春帖,以示喜庆吉祥之意。春帖的内容较为丰富,从正月初一到腊月三十都有记载,哪天是黄道吉日,哪天是百事禁忌,十分清楚。还有预示一年物候特征、收成好坏的提示,也印在上面,如几日得芯(稻麦扬花授粉时间的长短),几人共饼,几牛耕田,几屠共猪等。旧时,春帖由艺人自己刻木版印制。二是手上拿的春牛。春牛为木制,漆黑,牛背骑一仕女,春牛高175毫米,牛头至牛尾长155毫米,牛蹄踩于木板之上,木板长120毫米,宽85毫米,厚12毫米。据说,春牛是杨广变的,骑在牛背的仕女是杨广妹妹杨丑丑。相传隋炀帝杨广荒淫无道,朝政荒废,有人要处死杨广。农历9月13日,民间用篾编纸糊牛祭祀苍天,用以辨别来年天道气候变化征兆。这天,杨广趁此机会藏于纸糊牛中打算逃跑,却被识破,众人便用乱棒打死。其妹杨丑丑也痛恨杨广,骑在黑牛背上一边大骂杨广一边用鞭打牛。因此,农历9月13日定为春倌节,春倌送春要手持春牛。民间有“春倌的牛——麻缠”之说,是因为千百年来,人们把说春神化了,农民认为来年的节令为何能提前准确地印在春帖上,照此节令种庄稼无差错,这很神秘,难以解释。当时,小孩出麻疹、水痘、天花很普遍,也很可怕,民间传说春倌到家用麻缠在春牛身上,春倌走后,就会带走麻疹、水痘、天花等疾病,小儿平安。三是蒙古棒。蒙古棒又称戳丧棒,该棒用周身长满疙瘩、奇形怪状的树木制成,漆黑,此棒一可探路,二可打狗防身。春倌不能将此棒带进主家室内,只可立在堂门外边。据说春倌走后主人家的邪气、晦气就会随棒带走,主人家就会万事大吉。四是褡裢。褡裢又叫二九,多用白色或蓝色土布制成,形似口袋,中间开缝,开缝处搭于肩上。是春倌用来装粮食和其他物品的。

此外,春倌说春还有许多行话、禁忌、暗语,往往带有神秘色彩,现在已弃之不用了。

春倌说春的实际意义

陕南民间的春倌说春历经千年,送春帖传播农时节令于千家万户,指导了农耕,有利于农业生产;同时又是一种民间说唱文艺,民众乐于接受,有悠久的历史价值、广泛适用的科普价值以及地域特色鲜明的文化价值。

传播天象历法,耕种不违农时。在几千年的农耕社会里,农业关乎国计民生,“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足见农业的重要性。在旧中国,科技落后,传播媒体手段十分有限,而农时节令年年变化,农民春种秋收必须要有时令指导,因此春倌在一年之初散发春贴之必要性显而易见,官府倡导,民间需求势所必然。

传播政策法令,是成本最低的宣传方法。春倌的唱词包罗万象,内涵丰富,千变万化,时代性和适用性很强。从唱词内容看带有明显的时代特色,“远望财门九重开,步步登高走进来,凤在青山龙在海,你家有个栋梁才……”这一唱段有明显的封建时代特色,适应了那个时代升官发财的思想。有的唱段里忠君、孝道、三纲五常、三从四德、礼义廉耻的内容很多,适应了旧中国统治者的需要,也为国泰民安做出了贡献。新中国成立后,春词有了很大改变,封建说教越来越少,更多是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如共产党好、说土改、自由婚姻好、计划生育好、包产到户好等等。春倌紧跟时代的变化,按照政策需要,开展时政宣传,受到了党和政府的重视与支持。春倌的宣传方式简单,覆盖面很大,特别是深山老林,政策法令很难传播的地方,春倌却不辞劳苦,上门宣传,既送春帖又送政策到家。这种宣传方法成本最低,见效最快,宣传面也很大,是其它宣传方法不可取代的。

教人为善,鞭笞邪恶有益于构建和谐社会。春词中用历史典故、民间故事、现实生活、典型事例的唱段演唱,生动形象,风趣幽默,使群众在娱乐中受到了教育。如:酒色财气、酒误、做人难、二十四孝、劝夫妻莫打架……这些唱段有的虽有封建迷信成份,但综观所有说春唱词,其内容都是教人为善不作恶,善有善报、恶有恶报,有的唱词对社会上好逸恶劳、吃喝嫖赌、贪污腐化、刁抢骗偷现象作了无情揭露与鞭笞,对净化、稳定和构建和谐社会起了一定作用。

贺节祝福、送吉祥喜庆上门。春节期间,春倌到农户说吉祥话、唱新春调、送祝福词、给节令表,所到之处其乐融融,使传统节日喜气更浓。千百年来,这种民间说唱艺术在广大民众中有重大影响,其作用是戏曲、歌舞等艺术无法替代的,在经济文化落后的年代里,春倌为民间带来了欢乐、带来了愉悦,特别是在婚、丧、嫁、娶、乔迁、开业、生日、满月等民间活动现场表演助兴,受到了群众欢迎,尽管电视、电影、书刊很先进,但这些很难随着千变万化的场面临场发挥,春倌说唱正好符合了这种需求,对文化匮乏的贫困山区来说,仍然是必不可少的,具有一定的影响力。

(图片由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提供)

猜你喜欢

节令春牛历法
立 秋
常忆故乡打春牛
发明新历法
马来西亚二十四节令鼓遍地开花
《古人吟佳节——,节令诗三百首》
咏荷
插秧
浅谈师兑簋
春日物语
历史上最长的一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