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山里的歌声

2014-07-16

文化月刊·下旬刊 2014年4期
关键词:巴山仙桃号子

这山望到那山高,

那山有树好仙桃。

丈把竹竿打不到,

脱下绣鞋往上跷。

左一摇,右一摇,

摇下三双六个桃。

过路君子捡个尝,

不害相思也害痨。

男害相思容易过,

女害相思命难逃。

中国民歌之乡

“高高的山上有一树好仙桃,长长的竹竿也打不到,打不到就脱了绣花鞋上树摇,桃子摇落又希望过路君子捡个尝。”这个打仙桃的女子情窦初开、天真浪漫,她借摇落的桃子来挑逗如意郎君,既羞涩又大胆,真像红红的仙桃一样可爱。“男害相思容易过,女害相思命难逃。”女儿家的相思病如果要治好,也许良方便是“仙桃传情”。这是一首流传在大巴山中的民歌,大意是情窦初开的少女为了搏得情郎的注意,借打仙桃表达自己对情郎的相思之苦。

大巴山里的民歌,以镇巴民歌最为著名,按照内容划分有劳动号子、山歌号子、调子、茅山歌、小调、民俗歌曲、祭祀性歌曲等。全县24乡镇,皆有民歌分布。现已搜集到的镇巴民歌有四千余首。

镇巴县,夏、商属粱州,秦、汉为汉中地。东汉永元七年(公元95年)为“定远侯”班超的“采食之邑”。三国时在归仁山(今渔渡坝)设南乡县城。其余年间多属西乡辖制。清嘉庆七年,分西乡县南24地置定远厅,民国二年改为定远县,民国三年改为镇巴县。

镇巴县位于陕西省最南端,东邻紫阳、汉阴县,西北与西乡县接壤,西南与四川省万源市、通江县毗邻。全县面积3437平方公里。县辖24个乡镇,居住着汉、回、苗、满等民族,总人口28万。境内山脉雄峙,沟壑错列,松竹丰茂,最高海拔2534米。有林地269万亩,竹林24万亩,草地122万亩。有6条主河流,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地上地下自然资源丰富。独特的自然条件形成了特殊的人文环境,民间自古多自娱自乐文化活动,尤以唱山歌为最盛,祖祖辈辈世代相传,是文化部确立的“中国民歌之乡”。

镇巴民歌的孕育土壤

镇巴民间歌曲有其自己悠久的历史,其产生、发展均与当地生产方式、生活环境密切相关。镇巴虽地处巴山腹地,但文化积淀深厚,民风古朴豁达,尤以民歌盛行全县。无论男女老少,开口都能歌。镇巴民歌题材非常丰富,歌曲种类很多,包含了号子(劳动号子、山歌号子)、山歌调子、通山歌(又称茅山歌、姐儿歌等)、小调、风俗歌曲(嫁歌、孝歌等)、祭祀性歌曲、曲艺(渔鼓、花鼓、青水曲子)等。田间地头、山林沟壑,或放牛、或砍樵,一声山歌,忧愁尽忘;深山寮棚,保秋守哨,点燃篝火,倚着猎枪,一声山歌,孤独尽消;插秧蓐草,晒谷扬场,一排排、一对对,你挑我应,歌声搅着笑声,山也陶陶,人也陶陶;隆冬时节,围坐火塘,夫唱妇和,火洋洋,人洋洋,其乐无穷。亦有忙时务农,闲时以歌为业的民间艺人,相邻有红白喜事,应邀而往,唱和应答,代主人持事;守灵吊唁,围鼓孝歌,代主人致哀。

这些艺人腹内山歌、小调、嫁歌、孝歌、花鼓、渔鼓等成本成章。贾平凹先生在《寄语镇巴民歌》一文中谈到:“由于山的雄奇和沟壑的纵横,水的奔流和植被的丰茂,长年生活在这里的人,他们所积累的民歌,一定是富有山的雄浑,水的阴柔,其歌声肯定是缠绵、温馨,极具浪漫之情。所以,它不会是《走西口》那么悲凄而苍凉,也不会是《山丹丹开花红艳艳》那么高亢而铿锵;陕南的民歌,在环境的制约下,有的峰回路转,似黄钟大吕;有的轻柔缠绵,似涓涓细流,这就形成了陕南民歌和陕北民歌各自的独特风格。”这是对镇巴民歌特点的最佳诠释。

镇巴民歌的内容划分

镇巴民歌依据内容划分为四大类。

一是号子。可分为两种:一为统一劳动节奏的号子,如“拉石头号子”、“打夯号子”、“抬丧号子”、“船工号子”、“抬丧号子”等;二为调节劳动情绪号子,如“背二哥号子”、“拉风箱号子”等。以上各类号子的唱词不十分固定,大多为即兴编唱,其演唱形式多为“一领众合”。

二是山歌。歌词内容以爱情题材居多,格式以七言四句为主,修辞多夸张,曲调以四句乐段为多,其次为二句和多句滚板式。一般是在劳动中唱,有独唱、齐唱、对唱等形式。男多用高腔演唱,高亢嘹亮;也有平腔演唱,豪放、雄壮,节奏自由。女皆以平腔演唱,拖腔缠绵,娓婉细腻。其歌有即兴创作的,也有世代传下来的,如《打仙桃》、《小小脚儿红绣鞋》、《太阳落坡四山阴》、《郎在对门薅黄秧》、《清早起来去放牛》等。

三是小调。反映生活喜怒哀乐、悲欢离合和生活情怀的民歌。格式以五言四句和七言四句六句为多见,一般为多段叙事形式,音乐多为单乐段结构,五声徵调式或羽调式或徵、羽交替式。有完整唱本留传有本有章的如《梁山伯与祝英台》《十里亭》《十想》《十劝》《上茶山》《吴幺姑》等。歌唱地点一般在屋里、院落。夜间、下雨天或农闲,三五结伴唱个不休。

四是民俗歌。在当地民风民俗中广为流传。婚嫁有歌,婚俗中,女儿在出嫁前夜哭嫁为歌,一般有母亲和姊妹同哭同唱,歌词多为依恋的内容,七言两句结构为多。如《哭嫁歌》《娘训女》《离娘床》等。在男方“讨杯盘”、“取衣饭碗”、“支床”、“滚铺”、“安席”、“参神”等礼仪中均有吉利喜庆歌。丧葬有孝歌。送葬前夜事主请来孝歌师傅,灵堂唱孝歌,歌者一般二至四人以上,带打击乐伴奏。歌哭不断,彻夜不休。歌词大多是先辈传下来的歌本。从“歌头”起,到“迎亡灵安位”、“孝子奠酒”、“进朝纲”、“唱记本”、“题诗谢酒”、“千百转”、“进花园”、“送亡”。亡者的晚辈(多为女)依棺以哭当歌,歌词则是有感而发,即兴编唱,唱亡者生前功苦,唱生者思念哀悼。日常生活中,民俗歌曲还有“拜寿”、“修房造屋说吉利”等。还有劝戒歌,如《十劝贤良》《十劝姐》《劝郎十二月》《戒嫖歌》《浪子歌》《耍钱调》《懒媳妇》歌等,内容十分丰富。

镇巴民歌的当代传承

随着镇巴民歌音乐在音乐界引起越来越多的关注,上世纪50年代后,中国音乐学院、西安音乐学院及省市的音乐家、作曲家纷纷来镇巴采风。良好的民间音乐环境,哺育优秀的音乐人才。镇巴县的音乐工作者创作改编了许多具有浓郁镇巴民歌风味的音乐作品,其中刘光朗作曲并演唱的《巴山林里背二歌》、《巴山顶上修堰塘》,1978年在北京参加了文化部举办的民族民间唱法调演。“歌声是大山的灵魂,歌声令我感到幸福……”陕南歌王刘光朗说。

刘光朗,生于1938年,镇巴县盐场人,擅于民歌演唱,兼习作曲、编歌。其代表作有:《巴山顶上修堰塘》《巴山林里背二哥》《一路号子走汉江》《大巴山革命历史山歌联唱》以及歌剧《巴山月》《枪》等,曾创作、移植数十部戏曲、歌剧音乐,还创作、改编了500余首各类声乐作品。两次随陕西代表队进北京参加全国汇演,并参加招待外国元首举办的专场演出,其作品和演唱风格具有浓郁的巴蜀风味。

“我在收集整理的400多首巴山民歌中,找到了演唱的技巧以及谱曲的手法,从而丰富了我的创作和演唱。”刘光朗说。从事专业文艺工作后,刘光朗深入乡镇村舍、田间地头,收集整理各类山歌号子,并将流传于民间的400多首山歌号子收集整理出来。

刘光朗的演唱,不仅嗓音高亢明亮,而且吸收了“山歌号子”中运用的真假声结合的高腔,山野气息颇为浓郁。在演唱形式上,不用乐队伴奏,而是背一架手风琴自拉自唱。他曾是一名优秀的群众文化工作者,目前,仍旧坚持到基层为广大老百姓演出,每到一处,一时兴起,便即兴演唱,弘扬当地的好人好事。如今,虽然年事已高,但刘光朗仍然活跃在舞台上。“只要身体还允许,我就要一直唱下去,不管陕南民歌的发展有多艰难,都将尽最大努力将其传承下去。”这是刘光朗,用音乐感动着百姓,用音乐书写着人生。

镇巴民歌流传至今,是一批又一批热爱大山、热爱大山里的歌声的人们,收集整理,口传心授,并在传承中,不断创作出新作品,让民歌艺术发扬光大。正是由千百个刘光朗式的人物,执着守护着他们深爱的民歌艺术,才让镇巴民歌焕发了新的活力。随着政府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深入开展,原生态民歌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当地文化部门也付出巨大的努力,让民歌走进校园、企业、政府,让谱写山里人生活情趣,表现当地群众精神面貌的镇巴民歌得以代代传承。

猜你喜欢

巴山仙桃号子
兰屿
吼出来的非遗绝唱
我家的“号子”
刘纯健
巴山背二哥
武汉码头号子的艺术特征探析
仙桃归谁
植物帮之仙桃
古诗鉴赏
仙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