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领导人报道“讲故事”才好看

2014-07-16胡印斌

采写编 2014年2期
关键词:假新闻自律政务

胡印斌

3月19日,中国政府网一组关于李克强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的报道引发舆论关注。报道文风活泼,语言生动,娓娓道来,通篇以讲故事的方式,传达出国务院严肃政令、推进落实的为政之风。与报道同步,还推出一组图表,明晰、具体地图解了国务院常务会议。这组报道一扫政务报道习惯性的程序化和模式化,清新可喜,呈现出极强的可读性。

政务报道的重要性自不必多言,也许正是因为重要,一直以来,国内媒体的政务报道往往显得严谨有余、活泼不足。特别是在涉及领导人政务活动的报道方面,更是中规中矩,僵硬刻板,读来十分吃力。常见的情形是,领导名单、会议议程、会议内容依次罗列,“会议强调”、“会议指出”、“会议要求”、“会议号召”等八股文风几成定式。

这样的报道尽管内容十分重要,却因为枯燥、呆板、空洞的传播方式,而严重影响了传播效果,拒人于千里之外,不可读,亦不可亲。这些年来,中央也曾多次要求改变文风,抛弃八股,贴近群众,用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传递党和政府的声音,然而,囿于积习,虽小有改变,效果并不明显。

其实,有关领导人活动的政务报道一样可以“好看”起来。与以往的政务报道相比,这组报道在很多方面就可圈可点。比如,讲故事。在谈到彻查新建政府性楼堂馆所时,报道引述了李克强总理在地方工作的一则故事,李克强提到,自己早年在地方工作时,曾有人提出,把省委大楼翻修改建成“城市风景线”。他当即喝止:“你开什么玩笑!”

这一故事,绘声绘色,读来令人会心,至少可以传达出两层意思。其一,在新建楼堂馆所的问题上,官员完全可以有所为有所不为,任何借口都是多余的;其二,本届政府彻查新建政府性楼堂馆所的决心明确而坚定,任何人、任何地方不得存有任何侥幸心理。

2012年底,莫言在瑞典文学院发表获奖演讲时,题目即是“讲故事的人”,一连串充满细节、生动有趣的故事,串起了一个诺贝尔奖获得者的人生,也让全世界的读者记住了莫言。

而在学者展江主译、梅尔文?门彻撰写的《新闻报道与写作》中,也引述美利坚大学新闻学教授刘易斯?W.沃尔夫森的话说,媒体“应更多地告诉人们政府如何运作、政府如何影响普通人以及人们如何能影响政府”。可见,只要下决心去寻求改变,肯创新,领导人的政务报道不一定总是那样僵化老套、空洞乏味,完全可以找到一条让人们喜闻乐见的路径。

当然,文风的转变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不仅关乎媒体在报道时技术层面的突破,也与政风的转变多有关联。惟愿在今后的政务报道中,类似李克强讲故事这样的报道多起来,让政府的声音形神兼备,让更多的民众爱看,从而实现政声与民声的良性互动。

(作者单位:燕赵都市报)

不必对“脏衣寄洗”过度解读

□郝迪婧

在3月9日晚全国“两会”新闻中心举行的网络访谈中,国家邮政局市场监管司副司长刘良一爆料:由于快递业务的便捷,眼下,高校学生把积攒的脏衣服寄洗,再通过快递寄回来,成了邮政的一种新业务。(3月10日《法制晚报》)

“脏衣寄洗”本就夺人眼球,又是在“两会”新闻中心曝出,再联系到近年来有关大学生生活自理能力太差的种种报道,不少人难免会发出“我国的自立教育严重缺失、家庭教育普遍失败、‘一代不如一代、如今大学生几无生活自理能力”之类的慨叹。媒体要是再一渲染的话,国人的“教育失败感”就更严重了。

的确,有什么样的孩子就会有什么样的家长,孩子之所以选择“寄洗脏衣”,其背后必有乐于“替洗脏衣”的家长。这样的父母看似很爱孩子,实则是害孩子——路是要靠孩子自己走的,不放手,孩子就永远学不会自己走。大学了,还不会“自己走”,那要等到何时?

而且,眼下一些大学生的生活自理能力也实在令人不敢恭维,部分家长无微不至的“呵护教育”更是让人忧虑。但是,我们也应看到,近年来在教育专家、媒体、高校的共同呼吁和努力下,此种情况正在逐步好转,“以自立为荣,以依赖为耻”的学生越来越多,大胆放手,让孩子独立报到、独立生活的家长越来越多。

作为一名高校教师,以笔者所见,大学校园里自己不愿洗衣和不会洗衣的学生,并不多见,也没有几个孩子会幼稚到把不亲自洗衣当成值得炫耀的事情。所谓的“脏衣寄洗”,笔者先前从未听闻,也认定它只会是极端案例——寄快递的钱不能当做洗衣费么?把衣服送到校门口的洗衣店不比来回快递花费的时间短?有几个大学生会如此不聪明?

因此,对于“脏衣寄洗”这样的极端案例,没有必要拿来过度解读,没有必要加剧国人对家庭教育、大学教育的失败感。

惩治新闻敲诈

呼唤媒体“自律”

□张玉胜

中宣部等9部门近日联合印发通知,决定在全国范围内开展打击新闻敲诈和假新闻专项行动。专项行动开展以来,得到社会各界积极反响,广大干部群众表示,新闻敲诈和假新闻严重败坏新闻队伍形象,严重干扰基层干部群众正常生产生活,此次行动敢于动真碰硬,是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实际成果。(4月9日《光明日报》)

打击新闻敲诈和假新闻专项行动反响强烈,表明人民群众对新闻腐败现象的诟病与关注,凸显新闻工作者自律自重的极端重要性。这既是新闻界践行中央八项规定的有力举措,也是清除害群之马、救赎新闻公信的现实需要,顺民心,合民意,势在必行。

真实是新闻的第一生命,诚信是媒体人的从业素质。正如“救死扶伤”是医生天职、“教书育人”乃教师本分一样,为受众提供真实可靠的新闻信息,也是媒体人的职责所在。借新闻敲诈敛财,或以假新闻哗众取宠,赚取点击率,不仅让新闻公信力受挫,也让媒体人形象受损,更会动摇人们对维系社会公序良俗的基本信任:以舆论导向和社会监督为己任的新闻媒体尚无诚信可言,人们又该信任谁?

谈及“自律”,人们往往会与拥有权力和掌控资源相提并论,而对于媒体人,话语权就是手中资源和权利。在新闻机构被视为为“党和政府‘喉舌”语境下,媒体监督当不无党政权力延伸与补充的暗含寓意。记者采访和报道“权利”的背后,不乏令人敬畏的“权力”影子。如果媒体从业者缺乏基本的职业自律,其“无冕之王”的名冠很有可能被异化为寻租和谋私的工具。这也正是“假记者”常常成为行骗噱头并每每得逞的重要原因。

呼唤媒体“自律”,就是要把记者的采访报道权利关进制度笼子。首先要弘扬和践行新闻职业道德。各行各业都有自己的行业规章和行为规范,遵守法律和纪律、维护新闻真实性、保持清正廉洁作风等要求,就是新闻人公认并需践行的职业底线。炮制假新闻或以话语权谋取私利,是新闻业内的大忌与不齿。新闻自律就是要唤起从业者的责任心、荣辱感,提升践行职业道德的自觉性。

其次要加强行业监管,坚决清理门户。去年新快报记者陈永洲利用新闻采访权违法乱纪行为发生后,中国记协、全国三教办曾召开“打击新闻敲诈、加强行业自律”座谈会,表示要切实加强行业自律,自觉接受社会监督,维护新闻工作者的良好形象;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也相继查处了《购物导报》等一批新闻敲诈案件。人们期待这种行业“自律”常态化、机制化,清除害群之马,确保队伍纯洁。

著名记者范长江曾言:“有了健全高尚的人格,才可以配做新闻记者”。新闻诈骗和新闻制假不只关乎作风,也是价值观扭曲的外现,更是严重的违法悖德行为。别把“记者也是人”当作容忍新闻腐败的托词,矫正价值观,提升免疫力,才能筑牢拒腐防变的思想防线,“铁肩担道义,妙笔著文章”,既是新闻界延续至今的优良传统,也是新闻人职业道德的形象诠释,更道出了人品与作品的因果关系,理应成为媒体人自律自警的座右铭。

(作者单位:河南省漯河市郾城区委老干部局)

猜你喜欢

假新闻自律政务
坚持自律 赢得的是整个人生
新语
4 smart ways to spot fake news 判断假新闻的4种聪明方法
能分辨假新闻?多数人高估自己
贵州首个标准化7×24政务服务站正式运行
自律的力量
知耻自律
汕头在粤东首推“5G+政务服务”
云南芒市推进“融媒体+ 大政务”平台试点
意大利教高中生识别假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