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观”维度下的传播概念解析
2014-07-16冯广圣
冯广圣
美国学者弗兰克·丹斯在《人类传播功能》中列出“传播”概念达126种之多,如今这一数字仍在增加。
丹斯发现组成“传播”概念区分因素包括“抽象性”、“意图性”和“合乎规范的判断”三个基本层面。这与屠忠俊教授和彼得斯的“大传播”观点有相通之处。两种视角对笔者致力的乡村传播结构研究有直接启发。笔者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结合自己乡村社会传播结构的研究,又增加了传播的管理观和权力观,称之为传播“五观”,下面简要分述之。
维度之一:传播的传递观
传播传递观的研究体现了经验主义学派倾向,以拉斯韦尔的线性传播模式为熟知,该模式是传递观的较好体现。施拉姆把传播理解为“社会得以形成的工具”。帕克等学者也将传播理解为一种“传递”。这种强调信息传输的传播工具思想在传播学的研究中占据着支配地位,“他们主要关注传播是怎样被作为一种工具从一个人或地方(信息源)把信息传递到另一个人或地方(接受者)。”传播传递观把信息的移动本质上看做是与货物或人的位移相同的过程。
传递观中传播一词被理解为一种过程与技术。这种传播既与(交通)运输有某种相似之处,又有所区别。维纳指出:“如果我们考虑到通讯的两种类型,即物质运输和单纯的信息运输时,那么一个人要从甲地到达乙地的当前可能方式只能是前者,而不能作为消息来运输,但是,即使是现在,消息的运输也能帮助我们把人的感觉和他的活动能力从世界的一端推展到世界的另一端。……物质运输和消息运输之间的区别在任何理论意义上决不是固定不变和不可过渡的。”人类交往的两种主要方式是物质交往和精神交往(沟通)。传播是人类的精神沟通成为多数人共识。19世纪,信息的移动在本质上被看作是与货物(或人)的位移相同的过程,两者都可以用“传播”这个名词来描述,这时传播的中心意思就是为了控制的目的,把信号或讯息传送至另一端。对传播传递观稍加分析就会发现,这一观念强调的是单向传输,强调了传的过程,并没有体现反馈。吴飞教授认为,从传播体制的角度而言,传递观中的传播这一含义与意识形态控制下的宣传理念意义相似,这是一个独到的发现。在笔者的乡村人际传播网络研究中,这一观点有明显的表现。
维度之二:传播的仪式观
“仪式”一词与信念有联系,也有“交往”等暗含之意。仪式表现了一种社会思考的方式,同时造成对社会的稳固性和变化的态势。从仪式的角度定义“传播”,其意与“分享”、“参与”、“联合”、“团体”及“拥有共同信仰”等词有关。詹姆斯·凯瑞在吸收了既有研究,提出了传播仪式观,为传播学研究提供了新视角。凯瑞理解的传播是“一种现实得以生产(production)、维系(maintained)、修正(repaired)和转变(transformed)的符号过程。”在“仪式观”中,“传播”一词的原型是“一种以团体或共同的身份把人们吸引在一起的神圣仪式”。它的起源与最高境界不是信息的传递,也不是信息在物理空间的扩散,而是通过信息的共享达到对一个共同体的建构与维系。
凯瑞借用符号的概念从微观层面阐述了传播与社会之间的互动过程。传播是一种行为方式,或者更准确地说,是一种互动——它不仅仅是再现或描述,事实上它是对世界的塑形与建构。他以仪式为隐喻,指出“传播的最高表现并不在于信息在自然空间的传递,而是通过符号的处理和创造,参与传播的人们构筑和维持有序的、有意义的、成为人的活动的制约和空间的文化世界。”这里的“文化”,在格尔兹看来是一张“意义”之网,他把文化阐释称为“深描”,一种特殊的“阐释”,即“理解”。“意义”是凯瑞传播思想的核心,通过理解他人言行所表达的想象性空间来扩大人类的交流,对传播意义进行阐释是仪式观独特的研究视角。对于当前主流的传播学研究来说,缺少的正是这种“理解”,缺少这种与研究对象之间的“交流”。国内学者屠忠俊教授倡导将解释学运用到传播研究中就是对国外学界同行的一种回应。
维度之三:传播的交换观
如果说传播传递观强调的是信息的单向流动,传播交换观则是侧重信息或观念的双向互动。笔者以为传播“交换观”是对传播“传递观”的延伸和“反动”。一般认为“传播是人类交换意义的互动过程”,而这个过程又是“以达成共识为目的”。如果没有共识,难以实现意义共享,传播的最终目的也无法实现,因为没有无目的的传播,而“交换”作为一种传播目的的实现手段,交换就是为了满足各自需求,前提就是有可以共享的意义,这是交换的基础。这种“共识”是“用来表示社会与文化经由彼此认同特别是那些集体层面的认同而形成的一致性”传播交换观兼有国内学界的“互动说”与“共享说”含义。彼得斯认为传播包含交换、情感共享的意思,是对传播交换观的较早描述。他指出,交换的性质可能因情况不同而有所变异。它可以是两个终端的连接,比如心灵感应。传播还有一个口语的意思,它要求朋友或同事开诚布公地交谈。communication在这里并不是简单地交谈;它是一种特别的谈话,其特点是亲密无间、袒露心扉。另一个更加强烈的意思,根本就不包含交谈,而是假定两个心灵的相会,心灵的共享,甚至是意识的融合。彼得斯在此突出了传播的交换意涵。约翰·菲斯克也持类似观点,他认为传播是一种意义的协商与交换的过程,通过这个过程,讯息、文化中人以及“真实”之间发生互动,从而使意义得以形成或使理解得以完成。
社会人类学指出交换观念由两大部分组成,一是强调符号和隐喻世界的结构性两元素之间的沟通和互补特性,二是强调族群与社会层次之间的价值——资源交换的多种类型。王铭铭教授指出前一种交换观对传媒文化研究有潜在价值,指出了符号体系建构与意义生成之间的关系。围绕“意义”的生产与交换,李岩教授认为“文化”是我们交换意义的结果,也就是“文化作为表征系统”。后一种交换观对传媒文化的贡献在于指出社会生活中的文化往往被行动中的个人和群体中介视为“符号与社会资本”,为特定场域的社会位置提供交换品。这是从文化的视角对交换的意义进行的深入理解。传播交换观在乡村的人际传播中有明显表现。
维度之四:传播的权力观
讨论传播权力观,先应理解“权力”的基本含义。当代政治学界对权力概念的界定有两种定位,一种将其定位为力量,韦伯认为权力是在社会交往中一个行动者把自己的意志强加在其他行动者之上的可能性;另一种将其定位为关系,如达尔(R.Dahl)将权力描述为类似于力量之间的角逐,这种观点深刻影响了现代学界。巴克利认为,权力“在最抽象的层次上是一种对接收者代表着非利己活动的信息流”。笔者以为在传播活动中权力表现为一种信息流,是作为传播者的权力主体通过信息的传递,影响接收者的认知、情感、态度与行为,以达到权力主体的意图所指的信息活动,它更多地体现为二维权力观中的隐蔽权力的运行。
国内关于传播权力观讨论较有影响的是甘惜分教授,他认为人类把传播作为一种权力占有,或为传播的权利而斗争,这是在人类分化为阶级以后的事情。传播权力观应考虑传播权利与权力的关系。传播权利应当是人人共享的、人人平等的法律权利和道德权利;权力则带有强制性和垄断性,即社会力量的一方以自己的优势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社会的另一方。权利和权力发生激烈的冲突在传播权的问题上表现得很明显。无论社会统治集团如何凭借自己掌握的权力控制传播,人与人之间的人际传播无法禁绝。因人际传播的范围非常有限,掌权者如果仅凭口头传达他的意志,其传播的范围也不会久远。现代社会谁掌握了传播工具,谁就有了宣传、鼓动、号召、动员的权力,它的潜在力量和影响力有时能达到其他任何形式难以达到的境地。夺取传播工具的斗争其实就是夺取传播权的斗争。传播的权力有时是通过媒介权力呈现的。舒咏平教授认为,传播是一种处处充满利益、权力、单向度、矛盾的景象。他因此提出了“传播即意见的博弈”的观点。笔者认为,信息传播中应包括有意见信息(即“观点”)的传播,舒教授这一观点为我们从一个新角度理解了传播权力观提供了借鉴。
维度之五:传播的管理观
除自身传播外,人际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都与管理息息相关。现代管理理论著名研究者亨利·法约尔认为,管理是所有的人类组织都有的一种活动,这种活动由五项职能组成: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这是管理的经典定义。人类传播活动和其他所有活动一样,都存在着计划、协调、组织和控制问题。传播贯穿管理的全过程。Pace和Faules提出了“管理就是传播”的观点,研究了传播作为管理工具的作用。学会传播,才能成为有效的管理者。管理学者达逊(S.Dawson)认为,组织管理的任何环节都离不开传播,差劲的传播是现代组织面临的最大问题。任何组织的有效管理,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信息(传播)系统的状况(灵敏度、信息量、公正性、回馈能力、消化能力等)如何。这意在强调传播是一种控制的观念。传播即管理,意味着传播和交流的内涵演变。首先,它由被动式传播变为主动式传播。其次,它由封闭式传播变为开放式传播。再次,它由公益性传播转为引入商品特性的传播。
传播是社会的基本机制。传播把分散的个人联系起来,形成有一定秩序的社会,以及丰富多采的社会生活。普通民众的传播,是获得认同、接纳、共识、友谊、感情、乐趣以及职位的必要途径。管理者的传播,是他们工作本身的一个重要内容。管理就是传播,这种表述虽然未见诸管理学的文献中,但无论是古典还是现代管理理论,都蕴含着这一命题。除了法约尔的管理五项职能观外,现代管理学者切斯特·巴纳德认为,社会协作系统包含三个基本要素协作意愿、共同目标、信息联系。前两个基本要素只有通过信息联系把它们沟通起来,才能成为动态过程。如果对管理作更一般的界定,个人也存有管理的问题。个人行为需要管理,每个人在同他人的互动中,都必须管理自己给予他人的印象,即印象管理。实际上,这是人际传播双方或个人在大众传播中,进行个人印象设计和实际表现的方法与技巧,这些是传播管理观的具体运用。这在乡村社会传播网络的人际传播、组织传播中明显体现传播的管理。
通过对传播五观的简要分析,笔者以为可以这样定义传播:传播是指信息或观念直接或间接传递而引发互动,并带来权力的仪式性转移的动态社会管理系统。
基金项目:本文为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乡村社会传播结构变迁与重构研究”(13BXW049);2013年度广西高校科研一般项目“转型期乡村旅游传播研究”(SK13YB078)研究成果。
(作者系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博士后,玉林师范学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