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弘扬“塞罕坝精神”:新闻人的使命担当与逐梦情怀

2014-07-16王德光

采写编 2014年2期
关键词:三代人承德塞罕坝

王德光

新闻只有融入了责任、使命和真挚的情怀,才能走进人心,赢得公信。

心中有爱,笔下有情。3月3日,《承德日报》刊发长篇通讯《功勋树——塞罕坝林场三代人52载在高寒荒漠地区创造世界最大人工林奇迹纪实》并配发评论员文章;3月5日,又推出《永远飘扬的精神旗帜——“塞罕坝精神”启示录》,接着,又连续刊发了系列评论及社会各界的强烈反响。两篇极具深度的新闻报道以著史的态度,浓情的笔墨,全面记录塞罕坝林场三代人52载在高寒荒漠地区创造世界最大人工林奇迹的缘起与成就、奉献与牺牲。

弘扬以艰苦奋斗为底色的“塞罕坝精神”和塞罕坝人使命至上的家国情怀,是我们所要表达的观点与态度,也是我们从中获取教益和力量的最核心、最聚焦光芒的部分。这也得到了中央领导的高度重视: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刘云山,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宣部部长刘奇葆分别作出重要批示,要求作为全国重大典型,广泛宣传塞罕坝林场的先进事迹。按照中共承德市委书记郑雪碧关于打造承德生态核心竞争力的有关指示精神,将承德生态建设作为传播承德声音,讲好承德故事,树立承德形象的重中之重的要求,中共承德市委常委、宣传部长张庆祥对塞罕坝这一重大典型的宣传做出具体安排部署:以全新的视角和时代的眼光深入挖掘塞罕坝林场的先进事迹,将其作为构筑生态文明伟大中国梦重大典型在全国叫响。《承德日报》关于塞罕坝林场先进事迹的两篇重头报道一经刊发,立即在社会各界引发强烈反响,河北省委、承德市委分别作出决定,广泛开展向塞罕坝林场先进群体学习的活动。

塞罕坝半世纪的生态变迁史,是承德生态文明建设的一个缩影。这个极具鲜明时代特征的典型,通过回望历史,观照现实,体现了独到的新闻眼光和正确的价值取向,彰显了党报媒体弘扬时代主旋律,讲好承德故事、传播好承德声音的责任与担当。

责任是一个媒体的安身立命之本。铁肩担道义,更要铁肩担责任,这份责任正是《承德日报》“新闻立报”的坚固基石。一直以来,我们始终坚持把做好先进典型报道作为义不容辞的重要职责,作为党报宣传的永恒主题,并为之不懈探索追求。

新华社原社长、一代名记者穆青说:“我们不能满足于单纯地讴歌我们时代的英雄,还必须着眼于透过人物去反映我们英雄的时代。”这就要求记者不仅要善于从奔腾不息的历史潮流中,敏锐地抓住具有典型意义的真人真事,同时还要善于把人物推上一个广阔的时代舞台,发觉孕育和诞生人物的时代和社会本真。这样,我们的新闻报道才能奏响反映时代精神的雄浑乐章。

塞罕坝,这一重大典型的发掘,对于中共承德市委机关报——《承德日报》而言,恰恰是一次新闻使命担当的彰显,更是一次触及灵魂深处的洗礼。身为一张走过68载光辉岁月的传统纸媒,我们一样会有青春飞扬的锐气,波澜壮阔的精彩。

荒原变林海,沙漠成绿洲。52载,塞罕坝林场三代人不畏恶劣气候条件和艰苦生活条件,并将青春、汗水、智慧甚至血肉之躯同土地沙化顽强抗争,筑起了一道为京津阻沙源、涵水源的绿色长城,成为世界人工治沙改善生态环境的典范……

当我们一次次置身于这片镌刻着塞罕坝林场三代人英雄壮举的浩瀚林海,一件件动人心魄的故事,一个个生动鲜明的人物,无不震撼着我们的心灵。

如果说,“使命与担当”随着塞罕坝人的血肉之躯汇入莽莽林海,锤炼出伟大的“塞罕坝精神”,撑起了新的生命,化作一道道穿透时光阻隔,直抵人心的光芒,那么,我们新闻人理应肩负起这种“使命与担当”,用手中的笔记下这些大情、大爱、大美,通过飘着墨香的文字让更多的人感受到塞罕坝英雄群体悠长而充满生命力的中华民族的卓越品格和精神传承。

有梦想就有希望,有信念就有力量。塞罕坝三代人使命至上、善做善成的家国情怀,咬定青山不放松、功成不必在我的执著追求,正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最好的见证与诠释。

家国情怀是中国梦的脐血。塞罕坝人使命至上的家国情怀,自然也是一种炙热的逐梦情怀。半个世纪前,党和国家一声召唤,塞罕坝的荒原野岭之上涌来了369名平均年龄不到24岁的怀揣梦想的建设大军。从此,他们的青春、事业、爱情和命运,都与这片土地永远系在了一起。

前苏联革命家加里宁曾说过:“只有向自己提出伟大理想,并以自己全部的力量为之奋斗的人,才是最幸福的。”塞罕坝三代人为了建设“美丽的高岭”奉献出青春甚至是宝贵的生命,用满腔热血谱写了可歌可泣的华彩乐章。他们把短暂而有限的生命,融入了深沉的家国情怀之中,使精神有了归属,让梦想展翅飞翔。

家国情怀皆使命,逐梦岁月自成诗。感谢塞罕坝人,是他们的信奉和追逐,让人间更加婀娜妖娆,让我们遇见到更加美丽别致的风景;感谢塞罕坝人,是他们感染和激发了新闻人同样的逐梦情怀,让我们写出了《功勋树——塞罕坝三代人52载在高寒荒漠创造世界最大人工林奇迹纪实》这篇震撼人心、荡气回肠的厚重佳作——

寻梦有志,从追求理想起程。顽强挺立在坝上荒漠的“一棵松”,成为海拔1900米高原实现绿色梦想的科学见证,深深镌刻在塞罕坝创业者记忆中的“马蹄坑大会战”,开创了高寒地区栽植落叶松的成功先例。以林场第一任党委书记王尚海、场长刘文仕和总工程师张启恩为代表的优秀共产党员和优秀知识分子,成为塞罕坝林场第一代“寻梦人”。

追梦有力,以追风逐日称雄。“六女上坝”的无悔选择,“雨凇”灾害的遇挫弥坚,“夫妻望火楼”的漫长坚守,塞罕坝人在高寒荒漠的坝上创造了前无古人的创举,书写了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和战天斗地的壮志豪情。现任厂长田军、党委书记刘海莹 、望火员刘军、齐淑艳等为代表的优秀共产党人和林场职工就是塞罕坝林场第二代“追梦人”。

筑梦有行,让信念根深蒂固。牢记时代使命,传承绿色梦想,勇立改革潮头,在这片祖辈、父辈艰苦卓绝植就的浩瀚林海里,新时代塞罕坝人用智慧与汗水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继续领航,再续辉煌。一个又一个风华正茂的尹海龙、于士涛、杨丽们,就是塞罕坝林场第三代“筑梦人”。

圆梦有恒,把理想化作力量。塞罕坝三代人在创造令世人为之动容的绿色奇迹的同时,也锤炼出了以艰苦奋斗为底色,极具时代内涵的“塞罕坝精神”,成为构筑生态文明实现伟大中国梦的一面旗帜。如今,生态文明的步伐正在美丽中国的旷世画卷上铿锵前行,塞罕坝正弘扬“赶考”精神,再次融入世界生态建设第一大奇迹——“三北防护林”“再造三个塞罕坝”的伟大征程。

“塞罕坝精神”给予我们太多难以释怀的激励与感悟。当深邃而悠远的历史浓缩为一个个鲜活的人物与事件时,谈爱国敬业,就不再遥不可及;谈梦想信念,也就不再是空中楼阁。

塞罕坝人使命至上的家国情怀是一种深沉的爱国精神。诗人艾青说过: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民族感情来源于优秀民族传统文化的沃土培育,中国的史书万卷,字里行间都透着“家国”二字。家国情怀蕴含的真谛就是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我们每一个人只有以天下为己任,心怀理想,不懈努力,才能实现为民为国的远大志向与抱负。

塞罕坝人“功成不必在我”的执著追求是一种崇高的思想境界。今天,见兰考泡桐,人们想起焦裕禄;到大亮山林场,想起杨善洲;闻寿光蔬菜,想起王伯祥。当岁月洗尽铅华之后,他们仍然令人心中油生敬意。“塞罕坝精神”向广大党员干部昭示着一个真理:只有不戚戚于任上就干出惊天政绩,不耿耿于任上就有显赫声名,以“一张蓝图绘到底”、“一茬接着一茬干”的执著坚持,才能创造出经得起时间和历史检验的业绩。

怎样的追梦才够永葆生机,怎样的筑梦才够永存不朽,怎样的圆梦才够永矢弗谖?我们只知道,血肉筑建的梦想,沉重而又庄严。

融化在塞罕坝三代人骨髓与血液里的逐梦情怀深深触动着我们内心最柔软的角落。每一个塞罕坝故事的聆听者,每一个被“塞罕坝精神”震撼的人,请不要忘了从塞罕坝的松林里取一粒种子,把理想和精神传播到自己的行业和人生中去。

新闻人,永远走在逐梦的路上。我们将义无反顾地履行社会责任和担当时代使命的中流砥柱和开路先锋。

一份拥有“使命担当、逐梦情怀”的报纸,一本记录“开放创新、绿色崛起”的日记。在建设美丽幸福承德的伟大历史征程中,《承德日报》始终是观察者、呐喊者、见证者与同行者。只要我们的双脚坚实地踩在丰腴而肥沃的紫塞泥土上,就会有取之不竭的新闻素材和感人故事,就会越来越深刻地感受到承德儿女生活、生命特有的广度、深度和厚度,就会在新兴媒体与传统媒体的博弈竞合中风雨兼程,一路向前。

为者常成,行者常至。让我们在这个浮躁逐利的时代恢复心灵固有的沉静和从容,肩负市委机关报的使命担当,怀揣新闻媒体人的逐梦情怀,让“塞罕坝精神”这道温暖的希望之光,照亮我们心中万重念、手中万卷书、脚下万里路,照亮坚韧与奋斗的人生底色,照亮创新与创造的美好未来!

(作者系承德日报社总编辑)

猜你喜欢

三代人承德塞罕坝
三代人的回家路
大班绘本阅读活动:塞罕坝的树
告别茅草屋 搬进新楼舍
承德露露诉汕头露露商标侵权案开庭 索赔9000万元
阅读承德
塞罕坝林场向世界诠释“美丽中国”
三代人的建议
三代人的童年往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