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重读《颓败线的颤动》

2014-07-16田建民

长城 2014年2期
关键词:封建礼教散文诗老妇人

田建民

鲁迅的散文诗《颓败线的颤动》,作于1925年6月29日,最初发表于1925年7月13日《语丝》周刊第35期,后收入散文诗集《野草》。作品以奇异的笔法,在不足2000字的篇幅中不但形象地描绘出一个身受封建旧礼俗迫害的旧中国妇女的悲惨与不幸,而且蕴含了诗人强烈的情感和深刻的思考。

作品以虚幻的梦中梦的方式,用全知的第一人称视角描绘了两幅生活图景。重点写了一个不幸的女人年轻时和衰老后两次不同的身躯的颤动。第一幅生活图景描绘的是这个年轻的母亲对自己两岁小女儿的疼爱与细心地呵护。为了自己和小女儿的生存而忍辱含羞地出卖肉体。这就是诗中所写的女人身躯的第一次颤动:“在光明中,在破榻上,在初不相识的披毛的强悍的肉块底下,有瘦弱渺小的身躯,为饥饿,苦痛,惊异,羞辱,欢欣而颤动。弛缓,然而尚且丰腴的皮肤光润了;青白的两颊泛出轻红,如铅上涂了胭脂水。”这里诗人以现实主义的笔法刻画了这个还具生命活力的年轻女人精神上的羞辱、痛苦、不安与生理上的饥饿与满足。第二幅生活图景描绘的是多年以后,母亲已经衰老,她的小女儿已经长大成人并且成了几个孩子的母亲。一家人都在以怨恨鄙夷的态度谴责这个垂老的女人。认为都是因为她的不光彩的经历,害得一家人没有脸见人。最小的一个孩子还把一片干芦叶当一把大刀向老妇人挥着喊“杀!”老妇人再也无法忍受心中的委屈、痛苦与羞辱,她如骨立的石像般站起来走出家门,把一切的冷骂和毒笑都关在身后。独自在深夜中走进无边的荒野,赤身露体地,石像似的站在荒野的中央,回顾一生所付出的艰辛与努力,所承受的痛苦与屈辱,所遭受的羞辱与指责……。她不知道这是为什么!她要向老天爷来控诉。于是就有了她身躯的第二次的颤动。“她于是举两手尽量向天,口唇间漏出人与兽的,非人间所有,所以无词的言语。当她说出无词的言语时,她那伟大如石像,然而已经荒废的,颓败的身躯的全面都颤动了。”这里诗人用了超现实主义的笔法,把老妇人这无法用语言来表达的无比的悲愤用躯体的语言做了形象化的表达。诗人把老妇人悲愤的情感化为躯体的颤动,并且“这颤动点点如鱼鳞,每一鳞都起伏如沸水在烈火上;空中也即刻一同振颤,仿佛暴风雨中的荒海的波涛。她于是抬起眼睛向着天空,并无词的言语也沉默尽绝,惟有颤动,辐射若太阳光,使空中的波涛立刻回旋,如遭飓风,汹涌奔腾于无边的荒野。”把难以言说的强烈的悲愤的情感形象化为大海的波涛汹涌、飓风的呼啸翻腾。这是这篇散文诗情感抒发的高潮,也是诗人为老妇人发出的控诉的绝叫。

这篇作品中作者借助妇人一生屈辱的经历和超离愤怒的反抗来表达怎样的思想情感呢?作品批判和控诉的对象是什么呢?

以往研究者对这篇散文诗的解读大致有两类情形,一是笼统地认为作者表现的是对旧社会被侮辱与被损害妇女的同情和对不合理社会制度的批判;二是具体解读为对忘恩负义者复仇的主题。第一种观点有代表性的是李何林先生,他在解读这篇散文诗时认为:“作者对于旧中国妇女的悲惨命运,怀抱着深厚的同情,写下了不少小说和杂文,向旧社会提出了抗议,暗示或者提出她们的前途。单四嫂子、祥林嫂、子君、爱姑……这些悲剧的女主人公中,以祥林嫂精神上所受的折磨和痛苦最为深重,其原因在于她被迫嫁过第二个男人,违反了‘饿死事小,失节事大的封建礼教。而这位小妇人在所谓‘舆论看来,就要比祥林嫂更要下贱或‘不干净得多。因而用冷骂和毒笑来迫害她的人,不是别人,是她牺牲自己养育大了的亲人。她较之祥林嫂将为更多的人们所不齿。这种精神上的痛苦是更为深重的。但她又和祥林嫂所不同,她反抗了,虽然结局将仍然是悲惨的。从千百万被蹂躏的妇女中选取题材,用崇高博大的感情和诗的语言,以及少有的笔法,作者创作了这样一篇感人极深的散文诗,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是不多见的。”{1}李天明先生也认为:“散文诗的主体是聚焦于女主人公贫穷与羞辱的现实主义描写。她的形象让人想起鲁迅小说中受损害和被侮辱的祥林嫂、单四嫂子和爱姑。所不同的是诗中无名的母亲是中国现代文学中较早的城市贫民的形象。基于这一点,她又类似于郁达夫或老舍小说中受苦受难的小人物。散文诗提供了二十年代中国城市贫民生活的一个缩影。它是以饥饿和贫穷为特征的。饥饿和贫穷孕育犯罪。但此篇并不旨在谴责女主人公的罪愆,而是对于社会罪恶和贫穷的一种控诉。”{2}

笔者认为,同情被封建礼教道德规范和不合理的社会制度压迫残害的旧中国妇女,以博大的人道情怀为这些被侮辱与被损害妇女申诉,以启蒙主义者的承担意识和责任感来揭露、批判封建礼教的罪恶和社会制度的黑暗,这自然是鲁迅一贯的立场,也是他有关妇女问题的作品的总主题。而在这一总主题下,鲁迅的每一篇作品又有其独特的命意,表现的意思或说揭露或批判的侧重点又是不同的。比如,《祝福》中的祥林嫂,她本来是一心维护“夫权”要践行“从一而终”的,但婆婆为了钱代行“父权”而强迫她改嫁。这里作者重点是表现一个一心遵守封建礼教规范的妇女,在“父权”与“夫权”发生了冲突的情况下,使她处于“想做奴隶而不得”的境地。最后被封建礼教活活吞吃掉了。《明天》则重点表现一个在封建礼教束缚下生活在贫穷黑暗社会底层的农村妇女单四嫂子想要“明天”而偏偏没有“明天”。按照封建的道德规范,女子的一生是“在家从父,出嫁从夫,夫死从子”。单四嫂子死了丈夫,自然儿子就成了她唯一的希望,成了她的“明天”,但儿子又在贫病交加中死去了。而《离婚》中则表现一个具有反抗意识的农村妇女爱姑面对自己无端被“休”,为维护自己的尊严,想向封建礼教维护下的不合理男权社会讨说法而不成。所以,把《颓败线的颤动》的主题笼统地说成是表现对旧中国妇女悲惨命运的同情和对不合理社会制度的批判,虽然从总体上符合鲁迅有关妇女问题的思想,但显然没有深入理解和揭示鲁迅这篇极具特色散文诗的独特命意或抒情、批判的重点。此外,李天明先生断定散文诗中所写的妇人是城市贫民,不知依据为何?全诗好像没有什么带有明显城市标志的描写,反而是小孩手中玩的干芦叶和老妇人出家门后就走到了无边的荒野等等描写更容易让人想到农村。所以李天明先生把这篇散文诗与郁达夫或老舍写小人物的小说相联系,认为意在展现二十年代中国城市贫民生活的贫困与苦难,显然也没有抓住鲁迅创作此文的主要立意或说作品的主题。

再看把散文诗的主题解读为对忘恩负义者复仇的情况。把老妇人最终无法忍受来自她含辛茹苦养育成人的儿孙们的冷骂和毒笑而离家出走,独自以无词的肢体语言向苍天发出控诉理解为是鲁迅以象征的方法表达自己对忘恩负义者复仇的情感。这种“复仇”说可能源于冯雪峰先生在《论?骉野草?骍》中谈《颓败线的颤动》时的这样一段话:“作者所设想的这个老女人的‘颤动——猛烈的反抗和‘复仇的情绪,不能不是作者自己曾经经验过的情绪,至少也是他最能够体贴的情绪。这种情绪是在爱与憎发生激烈的矛盾斗争时才有的,是一个热烈地爱人们而反抗性也极强烈的人,在遭受着像这个老女人这样的待遇的时候才会发生的。这是一种最痛苦的情绪。”{3}这里冯雪峰把对作品的理解直接与作家的生活经历或经验挂钩,于是,一些研究者就把作品批判或复仇的目标锁定为和鲁迅有着恩怨情仇的高长虹和周作人一家。鲁迅在写给许广平的信中有这样一段话:“我先前何尝不出于自愿,在生活的路上,将血一滴一滴地滴过去,以饲别人,虽自觉渐渐瘦弱,也以为快活。而现在呢,人们笑我瘦弱了,连饮过我的血的人,也来嘲笑我的瘦弱了。我听得甚至有人说:‘他一世过着这样无聊的生活,本早可以死了的,但还要活着,可见他没出息。于是也乘我困苦的时候,竭力给我一下闷棍,然而,这是他们在替社会除去无用的废物啊!这实在使我愤怒,怨恨了,有时简直想报复。我并没有略存求得称誉,报答之心,不过以为喝过血的人们,看见没有血喝了就该走散,不要记着我是血的债主,临走时还要打杀我,并且为消灭债卷计,放火烧掉我的一间可怜的灰棚。我其实并不以债主自居,也没有债卷。他们的这种办法,是太过的。”{4}李何林先生据此提出了一种不确定的推断或猜测。认为:“这或者是作者当时某些思想感情的一种曲折的表现吧?……也有人说,这篇是作者养活周作人一家,反被他们所欺辱,因而产生的反抗思想的极为曲折的反映。”{5}但李何林先生最终认为这些虽然可能对作者有影响,但不能构成这篇散文诗的主题。主题是表现旧社会千百万被侮辱与被蹂躏的妇女的反抗和复仇。后来一些研究者进一步坐实了对高长虹等忘恩负义青年的复仇主题。如鲁迅在给许广平的信中说:“我明知道几个人做事,真出于‘为天下是很少的。但人于现状,总该有点不平,反抗,改良的意思。只这一点共同目的,便可以合作。即使含些‘利用的私心也不妨,利用别人,又给别人做点事,说得好一点,就是‘互助。但是,我总是‘罪孽深重,祸延自己,每每发现纯粹的利用,连‘互字也安不上,被用之后,只剩下耗了气力的自己一个。有时候,他还要反而骂你;不骂你,还要谢他的洪恩。我的时常无聊,就是为此,但我还能将一切忘却,休息一时之后,从新再来,即使明知道后来的命运未必胜于过去。”{6}“在这几年中,我很遇见了些文学青年,由经验的结果,觉他们之于我,大抵是可以使役时便竭力使役,可以诘责时便竭力诘责,可以攻击时自然是竭力攻击。”{7}孙玉石先生根据这两段话,认为:“鲁迅所说自己时常感到‘无聊的这种感情,同《颓败线的颤动》中表达的思想感情是完全一致的。这篇散文诗写作之后,狂飙社的个别文学青年,背义忘恩,对鲁迅进行攻击谩骂。鲁迅不仅在一些文章中予以揭露,后来还在历史小说《奔月》中,用逢蒙背离老师羿的形象表达了这一思想。……鲁迅这种认识,是他积‘几年中的‘经验的结果。他在《野草》中,把这种经验写进了散文诗的艺术形象之中。只是鲁迅在散文诗中,把自己痛苦的感情凝成了象征的抒情形象,那位为青年子女牺牲了青春的母亲,到后来反被自己养育的子女所鄙夷和笑骂。这母亲形象的遭遇,既包含了对社会的批判,更主要的还是鲁迅对于‘祸延自己的痛苦愤怒感情的象征。鲁迅通过垂老女人的沉默无言的复仇,对青年那种自私卑劣的灵魂进行了最深刻的批判。”{8}

胡尹强先生也持这样的观点并从婚恋角度做了进一步的推测与发挥。他说:“我同意散文诗表现的是对某些忘恩负义的文学青年的极度愤懑而引起的不能报复的报复的情绪,以不包括周作人一家为好,因为喻体表现的是两代人之间的不能报复的报复,而周作人夫妇是鲁迅的同代人。何况,对周作人一家的愤懑已经是生命的陈迹,并不是诗人现在必须面对的。”{9}胡先生进一步从恋爱中鲁迅的敏感与多疑来推定鲁迅的复仇情绪就是因高长虹而发。他说:“鲁迅以热恋中情人的敏感,疑心高长虹也在追求许广平。这种疑心,一方面固然反映了诗人人到中年(在诗人的感觉里已经是近于老年了),爱情来之不易,格外珍惜,因此对外在的威胁也格外敏感;另一方面,也绝不是空穴来风。鲁迅是有理由发生这种怀疑的。根据《鲁迅日记》的记录:5月份,高长虹来鲁迅寓所10次,6月份7次,也可能还有漏记。这也许只是鲁迅的直感:高长虹频频来自己寓所,不是为了向他请教什么,而是想会会许广平,或者说怀疑她藏在鲁迅的房间里。而这个高长虹,鲁迅曾经颇为器重,为之编选集子,认为‘他很能做文章。据《鲁迅日记》,29日晚上,高长虹还来过。也许就在这天晚上,诗人有某种以为确凿的迹象,认定高长虹在追求许广平,并且也认定高长虹已经在散布关于自己和许广平恋爱的流言了。这只是诗人以为确凿却又无法证实、因而即使对许广平也是难于直说的,却又是诗人梦魇似的隐忧。在当时,6月29日,好像什么也没有发生,然而,在诗人的心里确确实实发生了。于是,种种已经成为事实和还只是感觉中的疑虑,就骤然间纷至迭来,于是,创作了《颓败线的颤动》,于是,作出不能作出反应的反应。”{10}

笔者认为,把老妇人含羞忍辱抚养女儿长大成人而没能得到孝敬反而受到唾弃的难言的情感理解为是鲁迅对忘恩负义者的复仇,这种理解是简单狭隘而值得商榷的。其一,作为艺术创作的文学作品不必一定与作家的亲身经历挂钩。就像写妓女的不必曾经卖身,写土匪的也无须出身绿林一样。这是文学常识,不必多论。其二,尽管鲁迅为帮助如高长虹一类的青年付出了很多,但无论如何他都不至于把这种无私的帮助比喻为自己不得不被迫卖淫。其三,众所周知,高长虹因《莽原》的编辑事务而与韦素园产生纠葛并进而对鲁迅产生误会,以致公开发表文章对鲁迅进行指责和嘲讽。对此,鲁迅确实在给许广平的信中表达了对高长虹的不满和气愤,并在小说《奔月》中写后羿教训用暗箭伤害他的徒弟逢蒙“你真是白来了一百多回”,来嘲讽高长虹说为办《莽原》而与鲁迅“会面不只百次”的表白。不过,作为一个启蒙思想先驱,鲁迅处处从大局着眼,尽管生活中的人事交往和纠葛也常常引发他的伤感或愤懑,但他决不会因此而忘掉自己揭露封建礼教批判奴隶道德从而实现“立人”理想的责任和使命。就像他在谈到和郭沫若的矛盾纠葛时所说的:“我和茅盾,郭沫若两位,或相识,或未尝一面,或未冲突,或曾用笔墨相讥,但大战斗却都为着同一的目标,决不日夜记着个人的恩怨。”{11}所以鲁迅对高长虹也只是在与恋人说悄悄话时发泄一下不满和愤懑或在小说中顺带讽他一笔而罢了,不可能日夜记在心中并精心构思作品来影射或“复仇”。此后,鲁迅在为《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二集》所写的序言中,公正地评价为《莽原》周刊“奔走最力者为高长虹”,{12}可见鲁迅的心胸。其四,鲁迅对封建礼教的所谓忠孝节义是持否定态度的,他认为家长对于子女的养育是一种义务而不是希望回报的施恩。他从生物的生存与发展的角度认为食欲与性欲是生物及人的本能。所以“饮食的结果,养活了自己,对于自己没有恩;性交的结果,生出子女,对于子女当然也算不了恩。——前前后后,都向生命的长途走去,仅有先后的不同,分不出谁受谁的恩典。……此后觉醒的人,应该先洗净了东方古传的谬误思想,对于子女,义务思想须加多,而权利思想却大可切实核减,以准备改作幼者本位的道德。例如一个村妇哺乳婴儿的时候,决不想到自己正在施恩;一个农夫娶妻的时候,也决不以为将要放债。……子女是即我非我的人,但既已分立,也便是人类中的人。因为即我,所以更应该尽教育的义务,交给他们自立的能力;因为非我,所以也应同时解放,全部为他们自己所有,成一个独立的人。这样,便是父母对于子女,应该健全的产生,尽力的教育,完全的解放。……自己背着因袭的重担,肩住了黑暗的闸门,放他们到宽阔光明的地方去;此后幸福的度日,合理的做人。”{13}所以,把《颓败线的颤动》中老妇人在深夜的旷野中以无言的身体语言对苍天所发出的控诉理解为是对自己养育的子女们不孝的复仇是不符合鲁迅的思想和立意的。

笔者认为,要理解这篇散文诗的主题和批判的对象,或说要理解作者借助妇人一生屈辱的经历和超离愤怒的控诉所表达的思想情感,一定要联系鲁迅这一启蒙思想先驱当时对封建旧文化批判的立场和态度,要把握作者对封建礼教和奴隶道德批判的主体趋势。汪晖先生在读《颓败线的颤动》中那段老妇人独自在旷野中赤身裸体以无词的躯体语言向苍天控诉时做了如下的解读:“连无词的言语也沉默尽绝,这是怎样复杂的情感体验:这是伟大的憎?神圣的复仇?无边的爱?粗暴的灵魂?这种复杂的人生体验使人达到对于生命的最为深刻的理解:面对个体的荒废、退避,面对世界的黑暗与虚无,‘她以沉默的绝望的反抗,赋予自己的生命以如此悲壮、激烈又如此精彩绝艳、气冲寰宇的形态!‘反抗绝望的人生哲学在极其现实的人生体验中,在对奴隶道德的严峻的否定中,使个体生命达到了‘生命的飞扬的极致的大欢喜!绝望与希望都是虚妄的,唯有反抗才创造了人生的意义,才体现了生命的庄严和壮丽!”{14}汪晖先生这里不把老妇人的反抗看为是对具体某些人忘恩负义的复仇,而是从整体上在对奴隶道德的否定中来对作者“反抗绝望”的人生哲学进行剖析和体验。笔者认为这种把握和体验是深刻到位的。遗憾的是,汪晖先生的用意是宏观地对他提出的“反抗绝望”的哲学命题进行论证,而不是对作品进行整体上的细致分析和解读,因此对作者所否定的“奴隶道德”到底是指什么,即作品独特的命意或说批判和控诉的具体对象是什么没有进行深入地解析。笔者认为,其实鲁迅在本文中所批判和否定的奴隶道德,具体来说就是封建礼教中被鲁迅看为制造并赏玩别人痛苦的昏迷和强暴的最野蛮残酷的节烈观。正像有学者指出的:“《颓败线的颤动》中老妇人的反抗与愤怒,正反映了‘除去制造并赏玩别人痛苦的昏迷和强暴的愿望;创作《颓败线的颤动》,正是出于‘要人们都受正当幸福的要求。”{15}笔者认为这确实是抓住了鲁迅这篇散文诗的立意和主题。可惜的是,该学者在提出这一准确的论断之后,没有从文化批判的角度来具体分析作者是怎样形象地表达对封建节烈的否定与批判,而是从政治和革命的角度来阐述作者对被压迫妇女的深切同情及对她们的反抗性的赞扬与歌颂:“作为一个革命作家,他总是在描写她们被压迫、被损害的同时,把蕴藏在她们心中的反抗的灵魂挖掘出来,予以赞扬,予以歌颂,赋予她以革命的美学意义。”{16}

其实,散文诗中鲁迅以老妇人用无言的躯体向苍天控诉的极端方式,意在从文化批判的角度揭露和批判野蛮残酷的封建节烈对千百万被压迫妇女所造成的无法忍受而又难以言说的羞辱、痛苦与摧残,而不是从政治或革命的角度来歌颂或赞扬妇女的反抗斗争精神。我们知道,封建礼教中的名节贞烈等戕害妇女的不合理的畸形道德观念已经被蒙昧的国民所普遍接受,并被写进体现国家权力和意志的律典条文中去。《大清会典》中就规定了表彰节烈的具体条文:“节妇(丧夫后守节不嫁者,且连续守节一般不少于15年)、贞女(未婚夫死守节不嫁者)、贞烈(未婚夫死,闻而自尽者)、烈妇(夫死而自尽者)、烈女(遇强暴拒辱受害者,且未被奸污)……”甚至中华民国《褒扬条例》中还明确褒扬“妇女节烈贞操可以风世者”。并在条例《施行细则》对“妇女节烈贞操可以风世者”进行了具体的解释:“《褒扬条例》第一条第二款所称之‘节妇,其守节年限自三十岁以前守节至五十岁以后者。但年未五十而身故,其守节已及六年者同。同条款所称之‘烈妇‘烈女,凡遇强暴不从致死,或羞忿自尽,及夫亡殉节者,属之。同条款所称之‘贞女,守贞年限与节妇同。其在夫家守贞身故,及未符年例而身故者,亦属之。”也就是说,由“夫为妻纲”衍生出的名节贞烈等已经在国家权力的认可和倡导之下成为一种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五四新文化的启蒙思想先驱们在摧毁旧文化建设新文化时,以对封建礼教的批判作为推倒封建传统文化的突破口,而封建礼教中被标榜为妇女做人的标准和美德而实质是对妇女从生理到精神进行野蛮残酷虐杀的所谓节烈的封建道德规范,自然成了这些启蒙先驱们集中批判的目标。

早在1916年,陈独秀就在《新青年》2卷4号发表《孔子之道与现代生活》,指斥封建礼教“男子之事二主,女子之事二夫,遂共目为失节,为奇辱。……使许多年富有为之妇女,身体精神俱呈异态者”。此后,1918年5月,《新青年》4卷5号又发表了周作人翻译的日本女作家与谢野晶子的《贞操论》。该文站在人道主义和女权主义的立场,主张“贞操应是人人遵守、人人实践的行为准则;不能只要求妇女守贞操,不应以贞操为压迫妇女的精神枷锁”。胡适在1918年7月《新青年》第5卷1号上发表《贞操问题》来呼应周作人。在文章中,胡适严厉批评当时报刊上宣传节烈的文章“简直是全无心肝的贞操论”。指出“劝人做烈女,罪等于故意杀人”。他站在男女平等的立场上说:“我不是说,因为男子嫖妓,女子便该偷汉;也不是说,因为老爷有姨太太,太太便该有姨老爷。我说的是,男子嫖妓,与妇人偷汉,犯的是同等的罪恶;老爷纳妾,与太太偷人,犯的也是同等的罪恶。”“贞操是一个‘人对别一个‘人的一种态度。因为如此,男子对于女子,也该有同等的态度。若男子不能照样还敬,他就是不配受这种贞操的待遇。”“贞操既是个人男女双方对待的一种态度,诚意的贞操是完全自动的道德,不容有外部的干涉,不须有法律的提倡。”所以,“褒扬烈妇烈女杀身殉夫,都是野蛮残忍的法律,这种法律,在今日没有存在的地位。”随后,鲁迅以唐俟的笔名在1918年8月《新青年》5卷第2号发表《我之节烈观》,从表彰节烈的虚妄、节烈观的产生及提倡者的心理、节烈是否道德等方面对节烈进行了系统的分析与批判。提出“道德这事,必须普遍,人人应做,人人能行,又于自他两利,才有存在的价值”。女子“突然遇着男性的暴徒,父兄丈夫力不能救,左邻右舍也不帮忙,于是他就死了;或者竟受了辱,仍然死了;或者终于没有死。久而久之,父兄丈夫邻舍,夹着文人学士以及道德家,便渐渐聚集,既不羞自己怯弱无能,也不提暴徒如何惩办,只是七口八嘴,议论他死了没有?受污没有?死了如何好,活着如何不好。于是造出了许多光荣的烈女,和许多被人口诛笔伐的不烈女。只要平心一想,便觉不像人间应有的事情,何况说是道德。”“被征服的国民,没有力量保护,没有勇气反抗了,只好别出心裁,鼓吹女人自杀。”“只有自己不顾别人的民情,又是女应守节男子却可多妻的社会,造出如此畸形道德。”“节烈这事是:极难,极苦,不愿身受,然而不利自他,无益社会国家,于人生将来又毫无意义的行为,现在已经失了存在的生命和价值。”鲁迅号召人们:“要除去于人生毫无意义的苦痛。要除去制造并赏玩别人苦痛的昏迷和强暴。”“要人类都受正当的幸福”。

五四启蒙思想先驱们纷纷把批判的矛头对准封建礼教的名节贞烈,原因就是,这种与科学民主完全相悖、毫无道理可言的灭绝人性的节烈道德,在中国不但不被看作是残害妇女的枷锁,却被视为是妇女天经地义必须遵守的行为的准绳。所以这种野蛮残酷而又荒谬的节烈观念不改变,科学民主、人格独立、妇女解放等等就都无从谈起。鲁迅作为一个启蒙思想家和文学家,他不但写了《我之节烈观》在理论上对节烈进行剖析和批判,而且还以他文学家的特长,创作了《颓败线的颤动》这首散文诗,以超现实主义的夸张的艺术手法,描写了一个“失贞”的妇女所受到的不公正的待遇及最后爆发出无言而又强烈的控诉与愤怒,让人们形象地感受到节烈这种陋俗和观念给妇女造成的难以言说的羞辱和难以忍受的痛苦。妇人因为“失贞”而不被社会所容,就连她自己含辛茹苦养大的女儿,她所挚爱的外孙因为受了这种节烈观的影响,对她也不谅解,也认为她犯下了祸及家人的无法弥补和救赎的滔天大罪。老妇人的处境和心理,就像《狂人日记》中的“狂人”,或《孤独者》中的魏连殳,所有的人都把觉醒的“狂人”看成是疯子,包括他的大哥和他的母亲,因为他们也早已成了“吃人”的人;所有的人都把魏连殳看成异类,包括他钟爱和寄以希望的孩子,因为孩子也已经被社会所异化。这里“狂人”和魏连殳们的委屈向谁倾诉呢?他们反抗或“复仇”的对象是什么呢?我们说,他们反抗或“复仇”的对象绝不是他们的亲人或无知的孩子,不是哪一个具体的人,而是整个害人的旧礼俗。就像钱理群先生所说:“鲁迅及其同代的改革者,尤其感到苦恼的是,所遇到的对手常常不是一个明确的敌对阶级力量,而是一种多数人的社会力量,社会心理,是几千年流传下来的旧习惯势力。”{17}同样,《颓败线的颤动》中的老妇人所忍受的羞辱和痛苦也是无人可以倾诉的,她所受的不公正的对待也是无处可以讲理的。她反抗或“复仇”的对象也绝不是她深爱的女儿、外孙或其他亲人,不是具体的某个人,而是造成这一切的节烈陋俗或道德观念。更确切地说,是那以节烈陋俗虐杀妇女的庞大的社会群体和旧的习惯势力。正像鲁迅所说:“社会上多数古人模模糊糊传下来的道理,实在无理可讲;能用历史和数目的力量,挤死不合意的人。这类无主名无意识的杀人团里,古来不晓得死了多少人物。”{18}面对强大的旧习惯势力和由庞大的社会群体形成的“主名无意识的杀人团”,老妇人显得是那样的渺小、脆弱、孤独和无奈,她的冤屈赴诉无门,她的羞辱和痛苦只能自己默默忍受。当她深爱着的女儿和外孙也对她发泄不满和诅咒的时候,她意识到自己已经被整个社会彻底抛弃了。于是,她绝望地离家出走,“遗弃了背后一切的冷骂和毒笑”。这里的离家出走意味着对整个社会的失望与决裂。这里的“冷骂和毒笑”也决不仅指来自家人的诅咒,而是指来自整个社会对她非难的“一切的冷骂和毒笑”。她独自面对苍天,回顾自己的一生:“于一刹那间照见过往的一切:饥饿,苦痛,惊异,羞辱,欢欣,于是发抖;害苦,委屈,带累,于是痉挛;杀,于是平静。……又于一刹那间将一切并合:眷念与决绝,爱抚与复仇,养育与歼除,祝福与咒诅……”她到底犯了什么错呢?她到底伤害了谁呢?为什么连她含辛茹苦养大的女儿和她挚爱的外孙也向她发出如此的诅咒呢?这到底是谁之过?她能向谁讨说法呢?她一生所忍受的无法用语言表达和诉说的羞辱与痛苦化为极端的愤怒,以无词的身体语言来向苍天控诉封建节烈的昏迷与强暴。“她于是举两手尽量向天,口唇间漏出人与兽的,非人间所有,所以无词的言语。当她说出无词的言语时,她那伟大如石像,然而已经荒废的,颓败的身躯的全面都颤动了。这颤动点点如鱼鳞,每一鳞都起伏如沸水在烈火上;空中也即刻一同振颤,仿佛暴风雨中的荒海的波涛。她于是抬起眼睛向着天空,并无词的言语也沉默尽绝,惟有颤动,辐射若太阳光,使空中的波涛立刻回旋,如遭飓风,汹涌奔腾于无边的荒野。”这里,作者不是写老妇人怎样气得哭天抢地,也不直接写她面对苍天气得说不出话浑身发抖,而是把自己憎恶封建节烈的野蛮陋俗和畸形道德的强烈情感投射到老妇人身上,让老妇人积蕴一生的羞辱、痛苦与冤屈化为一股愤怒的激流,驱动其颓败的身躯全面的颤动,以此向上苍发出对封建节烈的无言控诉,其激烈程度有如沸水在烈火上起伏跳跃,有如暴风雨中荒海的波涛遭遇飓风,汹涌奔腾。把强烈的情感化为奇崛的形象,达到一种感天动地,撼人心魄的艺术效果。

注释:

{1}{5}李何林《鲁迅?骉野草?骍注释》,见《李何林全集》第2卷,河北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141页、第142页。

{2}李天明《难以直说的苦衷——鲁迅?骉野草?骍探秘》,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28页。

{3}冯雪峰《论?骉野草?骍》,见《冯雪峰忆鲁迅》,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175—176页。

{4}{6}{7}《鲁迅全集》第十一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249页、第90页、第191页。

{8}孙玉石《?骉野草?骍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年版,第114页。

{9}{10}胡尹强《鲁迅:为爱情作证——破解?骉野草?骍世纪之谜》,东方出版社2004年版,第230页、第231—232页。

{11}{12}《鲁迅全集》第6卷,第557页、第258页。

{13}鲁迅《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原载1919年11月1日《新青年》6卷6号。

{14}汪晖《反抗绝望》,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183页。

{15}{16}闵抗生《地狱边沿的小花——鲁迅散文诗初探》,陕西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144页、第146页。

{17}钱理群:《心灵的探寻》,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97页。

{18}鲁迅:《我之节烈观》,载1918年8月《新青年》5卷第2号。

责任编辑 李秀龙

猜你喜欢

封建礼教散文诗老妇人
坦然接受他人的好意
散文诗的时代性、视野与创新
老妇人与店员
老妇人与店员
散文诗创作需要突破
散文诗,放逐心灵的天空和旷野
提起散文诗,我总难免悲壮
《家》中的两种文化冲突
《西厢记》和《牡丹亭》之爱情比较
谁是封建礼教的忠实信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