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教学中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养成
2014-07-15贾长风
贾长风
摘 要:批判性思维与历史教学有着天然的联系,如何在历史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是当前我国历史教育面临一大问题,本文首先分析了批判性思维与历史教学的联系以及我国历史教学的现状,进而阐述了笔者对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的一些看法。
关键词:高中历史;批判性思维;培养
历史作为一门社会科学,具有人文性、综合性、实践性等特性,在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方面有其特有的优势。但是,在应试教育的阴影笼罩下,我国中学历史教育对学生批判性思维培养的现状令人担忧,死记硬背、照本宣科的情况大量存在,严重阻碍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养成,因此,迫切需要探索出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
1 批判性思维与历史教学
目前,学界对批判性思维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笔者通过综合分析多方观点,将批判性思维作如下界定:所谓批判性思维就是个体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对某一思想、观点作出肯定接受或否定质疑的判断。具有批判性思维的人善于自我反省,喜欢质疑,很少盲从,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批判性思维由两个方面构成:批判性思维技能和批判性精神。这两个方面是相辅相成的。批判性思维与历史教育的结合具有必然性。历史是已经发生过的一切人类活动的总和,由于历史具有不可重现性,因策所有的以文本形式存在的的历史都不可避免的包含着作者的主观意志。历史教科书就存在这种情况。尽管教科书的编者们都力图秉笔直书,重现真实的历史,但是因为他们不可避免的受到自己世界观、方法论、学术修养等因素的影响,所以教材在对一定历史的书写以及对一些历史人物和事件的认识评价上不可避免的存在片面性甚至是错误。除了作者本身的原因以外,教科书还要受到学术发展水平的制约,由于现实条件的限制,一个时期的学术发展水平是有限的,历史研究在这方面表现得尤为明显。历史上还有许多谜题没有解开,一些看似正确的结论也可能随着新的考古发现而变为错误。这种情况就要求我们批判地对待教科书的观点和结论。而且,还有一个现实是,目前我国中学历史教育所使用的教课书更新缓慢,使得最新的学术研究不能在教科书中迅速体现出来。这些现实情况都决定了历史教学必须与批判性思维结合起来[1]。
2 中学历史教学中学生批判性思维的现状
目前,我们的中学历史教学方法还比较陈旧,在课堂还是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的学习也主要是背诵知识点。这种机械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既枯燥无味,难以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也耗费了大量的时间而难以取得好的学习效果。会使学生逐步丧失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存在过度依赖教科书的情况,以教科书为刚,教学内容照搬课本,把教科书当做权威,不敢质疑,也不允许学生有任何怀疑,这样的教学当然无法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学生对历史教科书中内容也很少产生怀疑。在长期的应试教育模式下他们已经习惯了以课本为准,因为考试是以课本为准的,因此,即使在学习过程中有疑问,他们也会选择回避,不愿意深入探索。
总的来说,目前我们国家的中学历史教学中批判性思维的培养并没有得到充分的重视。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是教学模式的问题。我国教育长期以来受凯洛夫教学模式的影响。强调以教师和教科书为中心,要求学生服从教师的安排。课堂上一般是教师讲,学生记,学生的学习是一个被动的接受的过程,学生的思维受到极大的限制。其次,是考试制度的影响。升学考试在我国教育中有着特殊的地位,是学校教育的“指挥棒”。尤其是高考,长期以来受其影响,中学历史教学形成了照本宣科的教条式教学模式。学校为了提高升学率,强调书本知识的死记硬背,而忽视了对学生综合素质能力的培养。学生为了在考试中取得好的成绩,也甘愿花大量时间去背诵所谓的标准答案或者实行所谓的“题海战术”,却很少思考答案得出的过程。第三,教材的滞后。我国中学历史教材更新缓慢,无法快速反映学术动态。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学生的批判性思维的发展。第四,教师素质的影响。教师是学生影响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养成的重要因素,我国历史教师队伍庞大,参差不齐,一些教师教学观念还很陈旧,固守以前的经验,不注重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培养[2]。
3 学生批判性思维养成的实现途径
3.1 突破应试教育的藩篱
目前小学语文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根源于应试教育,因此,逐渐打破传统的评价方式,探索多元的检测手段,扭转当前以分数论英雄的局面才是解决问题的治本之策。
3.2 构建民主、开放的课堂
在历史课堂教学中不能仅限于将现成的结论灌输给学生,应该把学位生当做学习的主体,尊重他们学习的自主权。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改变以往的应试教育的模式,实行多样化的教学,上课不要搞“一言堂”,要更多的以启发的方式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探索学习。
3.3 实施启发式教学
传统的教学方法是一种填鸭式的教学,不利于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据此,我们提出了一种新的教学方式,即启发式教学。这种教学模式教师转变教学观念。首先是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师需要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批判性思维不是否定一切的思维,我们的历史教材中绝大部分的内容和结论都是科学合理的,在学术上已经取得了共识。因此,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需要注意教学内容的选择,不能把正确无疑的内容交给学生批判质疑。否则,不断达不到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的目的,反而会造成学生思想的混乱,与历史教学宗旨相背离。
3.4 创设问题情境
批判性思维在很大程度是在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养成的,因此,教师在历史课堂上要善于创设问题情境,巧妙设问,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问题的选择需要遵循以下几个原则:首先所选内容难度要适中,不能太难,太难容易挫伤学生的信心,打击学生的积极性,而且太难的问题超出了学生的能力范围,学生理解起来尚且存在困难,更谈不上批判和质疑了。另外问题也不能太容易,太容易的问题,学生能够轻易得出答案,也达不到提高批判性思维的目的。其次,所选问题要具有开放性。开放性的问题可以给学生留下了较大的自由发挥的空间,这样在问题的讨论过程中能够得出多样化的观点,从而避免单一,有助于各种观点的相互碰撞。第三,所设问题要有一定的探索性,以便于激发学生探索精神。第四,要有层次性,由于不同学生拥有不同的学习态度、认知风格以及学习动机,因此,设计问题时必须要有层次性,使问题包含难、中、易不同的层次,适合各个层面的学生。
3.5 引入学术争鸣,拓展教学内容
由于历史一旦成为过去便无法重现,历史记载者的记录又会掺杂各种主观因素,从而使历史具有一定的主观性。不同的学者对相同的历史事件和人物有着不同的看法,有的甚至截然相反。这种情况在学术前沿表现得尤为明显。但是由于中学历史教材更新较慢再加上教材体例的限制,使其难以体现这种争鸣的情况。这就需要教师突破教材的限制,拓展教学内容。针对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养成,需要教师引进学术争鸣。传统教学围绕“定论”展开,学生只要接受即可,从而限制了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养成,引入学术争鸣就是要打破“定论”的束缚。这种教学方式,把学生置于“学术讨论”的情境当中,让他们通过对史料的分析,形成自己的观点,同时,允许这种观点与教材不同,言之成理即可。这种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参考文献
[1]冯青来.历史教学中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养成[J].基础教育,2009,6(2):36.
[2]高阳.历史教学中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培养[D].天津师范大学,2012: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