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刘巧团圆》的现代性
2014-07-14刘艳霞
刘艳霞
无论是民间创作,还是文人创作,男女青年的婚姻爱情都是历久不衰的创作题材。这是因为文学是以人为表现主体的,婚姻爱情又是必不可少的人生内容,因此它就成了永恒的主题,为人们千古唱咏而不衰。在这方面,成功的文学作品都是以其鲜明的时代性和突出的人性表现为特征的,一代大师韩起祥的陕北说书《刘巧团圆》之所以赢得广大群众的喜爱,一直流传至今,原因即在于此。
门当户对是传统婚姻的一个很重要的考量,在《刘巧团圆》这本书中,刘巧儿之父刘彦贵是一个小商贩,他把刘巧儿看成是实现个人增值财富的工具,他嫌贫爱富,用商人的奸猾机灵很轻松地欺骗了赵老汉,在区政府割了一张退婚证,背过当事人解除了刘巧儿和赵柱的婚约。他受金钱欲的驱使,听信刘媒婆的瞎说八道,把女儿许给了王财东。王财东更是一个下流无耻之辈,为了得到巧儿,他以己之心度人之腹,奢夸自己的豪富,送了很多定亲礼品。在他看来,有钱能使鬼推磨,只要有钱就没有办不到的事。刘彦贵与王财东两人有相同之处,一个为了金钱可以出卖自己女儿的幸福,一个认为钱能通神,钱的神力无所不达,都把金钱看得高于一切,两人即一拍即合。恰之相反,作品中的主人公刘巧却恰似一朵荷花,出淤泥而不染,尽管由于所处的时代有着各种各样的限制,他和赵柱接触也很少,但她却一眼看上了赵柱,深深地爱上了这个年轻的后生。作品反复强调她爱赵柱“是一个好劳动”,而且她自己也是一个纺织能手,他们感情契合的基础是劳动,更可贵的是刘巧作为一个不通文墨的劳动青年,她没有把自己看成是丈夫的附属品,她追求的是独立、和谐、互助的夫妻生活。正是这样,她才十分鄙视王财东的嘴脸,因为王财东纯粹视女人为玩物,娶她和家里购置了象样的家庭用具没有两样。刘巧的这种意识,是农村妇女在感情问题上的一种自我意识,正是人们在长期的共同生活中陶冶出的一种纯朴、真挚、健康的婚姻爱情观,有着广泛强烈的人民性。从诗经、汉乐府以来的民间文学创作,都有着“饥者歌其食,劳动歌其事”的现实主义精神,《刘巧团圆》也不例外,他真实地反应了解放了的人们思想道德观念的深刻变化,青年男女冲破了封建礼教的束缚,摆脱了“父母之命,媒约之言”的古训,自己来掌握自己的命运,最终实现了自己的意愿。和他们的上一代比较起来,他们选择配偶首先考虑的是人品和感情,诸如勤劳、勇敢、善良、和蔼、老实、正直、智慧等等。刘巧儿正是这样一个新的女性。
有口皆碑的表现婚姻爱情生活的佳作,无不与时代有着密切的联系,也就是说有着鲜明的时代印记。《刘巧团圆》中,刘巧和赵柱的结合是经历过一番磨难的。先是刘巧的父亲刘货郎嫌贫爱富,横加阻拦,他欺骗赵老汉,竟连巧儿也欺骗,花言巧语,轻松自如地解除了刘巧与赵柱的婚姻。当巧儿看到赵柱不是父亲所说的憨憨时,她才真相大白,方知上当受骗。作为赵柱和刘巧,他们没有像自己的父辈赵老汉那样蛮干胡来,聚族抢亲,而是诉说于边区人民政府,求得合理正当的解决。通过这种方式达到结婚之目的,这是他们之前的青年男女很少采用的方法。在过去,两情相爱,男女相悦,或殉情、或私奔、或离散,出路无非这样几条。但是时代不同了,赵柱把自己和刘巧的事让县人民政府来管,说明他对人民政府的信任,也表现了当时政府与人民的新型的干群关系。县政府的裁判员以赵柱和刘巧已解除婚约为由来裁决他们的结合,情节上的这一变化,使作品产生了波澜起伏的艺术效果,但绝不是人为的顿挫,现实中间也就有这么一些只知原则性不知灵活性的机关干部。后来,当陇东庆阳府马锡五专员知道这件事后,他看着一封封来信,“尽是替刘巧和赵柱抱不平的语句,一篇一篇看过见说得很有道理,他回头又把裁判员的判决书看了一下,拉了一匹马,引了一个勤务员,一直向政府去了。”经过他的深入调查和群众的评议,终于纠正了县政府裁判员的判决书,使刘巧和赵柱一对相爱的人结为了恩爱夫妻。用这样的方式促成一对青年男女的结合,只有在人民当家作主的陕甘宁边区才能首创其端。因此,《刘巧团圆》是通过赵柱和刘巧曲折的婚姻经历,歌颂了边区政府,歌颂了新型的官民关系,是有着十分鲜明的时代特色的。
作品在结构上也适合说书艺术的特点,线索单纯,情节节奏感很强,人物不多,但个个个性鲜明,比如刘货郎的奸猾哄骗、爱财如命;王财东的持富骄横,目中无人;赵老汉的憨直老实,盲目轻信;刘巧的天真单纯,爱憎分明;赵柱的勤劳勇敢,遇事沉稳;马专员的认真负责,有错必正;都给听众和读者留下了深刻印象。
时过境迁,时代已经发展了一个新阶段,到了二十一世纪,男女青年恋爱自由,包办婚姻已成为历史,但是,书中塑造的一些人物形象依然在现实生活中有着现实意义。像妄想靠女儿巴结权贵的刘彦贵,像视钱如命的王财东,像唯书本条条框框判案的裁判员都当下的社会生活中也比比皆是。刘巧追求个性的解放与独立,在今天依然有着现实意义。这本书中难能可贵的还有一点是马锡五深入群众,了解事实真相,有错必纠,最后做出了正确的判决,这对于今天我们国家正在轰轰烈烈开展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可谓是一面镜子。因而,这本书在今天也依然有着发人深醒的意义。
责任编辑:张天煜 高权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