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武陵山区贫困总体考察
——基于多维贫困理论 *

2014-07-14陈永胜

湖北科技学院学报 2014年7期
关键词:贫困率武陵山行政村

陈永胜

(中南民族大学 公共管理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4)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政府已实施多阶段多项扶贫到户政策,取得效果显著,然而也面临一些问题,包括扶贫资金不到位、扶贫效率低、农户返贫率高、农户满意度低等[1]。对此,进一步衡量致贫原因、完善扶贫到户政策至关重要。多维贫困理论的提出对丰富贫困测量、完善反贫困策略具有指导意义。武陵山区的发展步伐与其他地区的发展还是不相称的, 需要我们对过去减贫工作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认真分析[2]。目前我国已有学者应用多维贫困理论对农村贫困地区进行多维贫困测量,也有学者对武陵山贫困地区进行多维贫困测量,以此提出完善扶贫政策建议。

多维贫困理论的提出也对分析扶贫到户实施效果具有指导意义。武陵山区多维贫困突出,需要全方位多角度实施扶贫到户政策。我国学者陈琦[3](2012)对武陵山区的多维贫困进行测量,指出武陵山区贫困农户家庭存在着多个维度的贫困,贫困指数较高,其中住房面积、收入水平、受教育水平对贫困指数的影响较大,表现出多维贫困的现状。可见武陵山区农户贫困呈现多维贫困状况,对此需要全方位多角度实施扶贫到户。

一、多维贫困理论

多维贫困(multidimensional poverty)理论主要创始者为阿马蒂亚·森,他曾获得1998年诺贝尔经济学奖,首次提出多维贫困理论并致力于贫困研究。为进一步发展其理论,2007年5月由森发起,在牛津大学国际发展系创立了牛津贫困与人类发展中心(Oxford Poverty and Human Development Initiative,OPHI)。而后,该理论的继承人Alkire[4]建立了研究团队,并致力于多维贫困的测量。

测量多维贫困首先应选取研究的维度,其次,调查个体(或村)在每个维度上的取值(achievement),将贫困这一概念量化。最后,根据标准给每个维度定义一个贫困线,根据这一贫困线来识别每个个体(或村)在该维度上是否贫困。本研究先以此方法研究单个维度的贫困,然后以多个维度为视角进行贫困的总体评估。

二、武陵山区各维度说明

1. 数据来源

数据来源于中国农村贫困监测报告、2011年24个样本县(市)村级贫困监测数据、2011年24个样本县(市)社会经济报告以及2011年各县(市)统计年鉴。

2. 维度背景说明及临界值确定

(1)维度背景

本研究结合阿马蒂亚·森[5]提出的“可行能力”的概念以及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MDGs)所要求的全面提高人的生存能力的标准,并结合研究的目的已经所搜集数据的代表性,确定了6个维度的11个指标用于测量。

6个维度分别为贫困率、返贫率、五通率(通电率、通水率、通广播电视率、通电话率、通路率)、文化卫生事业(卫生室拥有率、文化活动室拥有率)、人力资本、收入状况。根据多维测量的方法结合各个指标下我国的总体情况,我们进行了维度剥夺临界值的选择。

三、武陵山区多维贫困测量结果

1. 单维度贫困测量结果

根据本节选取的6个维度对武陵山区24个县(市)2792个村的贫困监测数据进行单维贫困测量,可以得出武陵山区整体的单维贫困测量结果及湖北、贵州、重庆三省市的单维贫困测量结果,见表1。

表1 武陵山区行政村单维度贫困发生率(%)

2. 多维度贫困测量结果

本节利用武陵山区24个县(市)2792个村的贫困监测数据,按照文中介绍的多维贫困测量方法,估算出武陵山区多维贫困测量结果。如表2

表2 武陵山区行政村多维度贫困测量结果

当考虑1个维度时,武陵山区贫困发生率为0.973,即武陵山区有97.3%的行政村存在6个维度中任一维度上的贫困,贫困剥夺份额为0.061,多维贫困指数(M。)为0.060;当考虑2个维度时,贫困发生率为0.615,其贫困发生率为0.615,贫困剥夺份额为0.116,多维贫困指数为0.071。此外,所调查的武陵山区2792个行政村没有同时存在6个维度上贫困现象的样本个体。

3. 多维贫困指数维度分解

考虑到多维贫困测量结果中当K=5和K=6时,多维贫困指数均为0,本文基于多维贫困测量结果进行维度分解时,选取K=1、2、3、4时的多维贫困指数作为分解对象。表2显示的是不同的K值(例如,当K=2时,即在6个维度中,若每村同时存在任意2个或2个以上维度贫困就定义为贫困村)所对应的多维贫困指数M。,以及6个维度分别给定的K值下的贫困剥夺份额。以K=2为例,多维贫困指数为0.071,即同时存在2个或2个以上维度贫困的贫困指数为0.116。而在K=2时,贫困率的贡献率最大,为48.326%;人力资本贫困的贡献率次之,为21.046%,社会事业的贡献份额为20.837%。

表3 多维贫困指数(M。)(%)

4. 武陵山区多维贫困状况

通过以上多维贫困测量数据分析可以看出,样本中的武陵山区2792个行政村存在着明显的多维贫困状况,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行政村在贫困率维度上最为贫困

从单一维度贫困发生率来看,贫困率的发生率高达92.80%,从维度分解的结果来看,贫困率在每个指定的维度下贡献率均是最高的。与此相关的是,武陵山区2792个行政村中大部分为贫困村,存在不同程度不同层面上的贫困。

(2)人均收入低,收入结构单一

武陵山区多维贫困测量结果显示,“收入状况”维度的发生率为22.31%,且与“人力资本”维度一样,其在不同K值下的贡献率随着维度的增加呈现出递增趋势。武陵山区农牧民收入主要来源于种植业与畜牧业产值,而该区人均耕地面积不足,自然条件恶劣,许多青壮年劳动力选择外出务工增加收入。

(3)返贫现象需特别关注

返贫率反映该地脱贫后自我应对风险的能力。尽管多维贫困测量结果显示,武陵山区返贫率维度发生率最低,仅为0.32%,但重庆这一维度发生率却达到2.17%,这说明重庆贫困人口因灾因病返贫现象尤其严重。武陵山区所辖重庆地处三峡库区腹地,境内地势复杂,气象灾害常发,尤以洪涝、伏旱、大风冰雹、暴雨对生产生活影响最甚,农牧民因灾返贫现象较为突出。因此,提高农牧民抵抗风险能力意义重大。

四、政策建议

加大武陵山区与周边省市的协作与帮扶,完善以东带西、以富带贫机制;积极推进区域交通一体化机制,努力搭建以机场、铁路、高速公路等立体交通网络,实现物流、人流、信息流、资金流快速畅通;发挥区域各县市比较优势,促进产业集群发展,扩大区域内部市场。 瞄准贫困村不仅缩小了原来以县市为单位的扶贫范围,扶贫政策实施更有针对性和实用性,而且避免了瞄准贫困户所带来的高昂扶贫成本及撒花式的扶贫模式导致的扶贫政策规模效应不能发挥的现实。

建设地区文化中心,整合地区文化资源以创立文化品牌,发挥文化中心辐射作用带动整个类型地区文化事业的发展。抓住国家实行农村医疗改革的契机,加大农村医疗卫生资金投入以支持农村卫生室建设,完善农村医疗设备;统筹城乡医疗卫生事业发展,加大城镇对农村地区医疗设备、医疗人员的扶持力度;完善农村基本药物报销制度;抓住“整村推进”等国家扶贫项目,争取文化卫生事业发展建设资金。

参考文献:

[1]付英,张艳荣. 兰州市扶贫开发绩效评价及其启示[J].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2(5):25~30.

[2] 周应华. 武陵山区新一轮扶贫开发和农业发展的战略对策—以湘西州、恩施州为例[J]. 农业经济问题,2005,(4):44~48.

[3] 陈琦.连片特困地区农村贫困的多维测量及政策意涵—以武陵山区为例[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报),2012,39(3):58~63.

[4] Alkire, S.Choosing Dimensions: the Capability Approach and Multidimensional Poverty, Chronic Poverty Research Centre,2007.

[5] 阿马蒂亚·森. 贫困与饥荒[M]. 王宇, 王文玉译. 北京:商务印书馆, 2001.

猜你喜欢

贫困率武陵山行政村
更正说明
我国行政村、脱贫村通宽带率达100%
武陵山歌
推动武陵山片区民族文化生态旅游脱贫
蒙古国经济增长与失业的关系问题分析
并村重在并心
住房贫困的民族差异与住房反贫困的政策选择
武陵山地区几种民族药用植物的研究与应用
武陵山地区特色药用植物七叶一枝花的研究与应用
改革以来中国贫困指数的测度与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