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软技能培养探索
——以深圳职业技术学院为例*
2014-07-14罗钢
罗 钢
(深圳职业技术学院 管理学院,广东 深圳 518055)
一、高职院校学生软技能培养的背景
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学生软技能的培养,是在研究我校学生就业单位分布、就业特点和企业用人要求的基础上做出的理性选择,是国家级示范院校出台的人才培养新改革,是一种新的探索。
(一)我校毕业学生主要在中小民营企业就业
我校委托第三方机构麦可思公司对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学生就业情况做了全面的调查,就业单位分布如下面两图所示:
图1 样本用人单位规模分布
图2 样本用人单位类型分布
数据来源:麦可思-中国2011届大学毕业生求职与工作能力调查,http://www.mycos.com.cn
从两个饼图的调查数据看,68%的学生在300人及以下的中小企业就业。民营中小企业是我校学生就业的主战场。这些中小企业生产规模小、产品类型少、系列多;要求一人多岗或兼岗,要求员工一专多能,对员工工作的主动性、抗压能力、自主管理等要求较高。中小企业经营活动的变动性比大企业高,工作的专业性、规范性不强。工作内容变动多,工作岗位的稳定性不高,工作的变化需要自主学习,对员工要求适应性强。
1.我校2012届毕业学生工作与专业的相关度为51%
麦可思公司的调查数据显示,我校2012届毕业生工作与专业相关度为51%,工作与职业期待的吻合度是41%,这两个指标都不太理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毕业生专业知识的应用水平和应用范围,影响了他们的就业竞争力,对学生长期发展不利。
2.我校毕业学生转换工作的频率较高
从麦可思公司的调查数据看,我校2012届毕业生半年内的离职率 为47%,与2011届(45%)相比提高了2个百分点。调查数据说明我校毕业生工作转换的频率较高,工作的稳定性不强。工作岗位的频繁变动,工作内容的频繁变化,会影响专业技能的积累,影响专业知识的应用,影响学生的长期发展。
(三)企业和其他用人单位对毕业生就业能力的要求
最近国内的一项调查显示,中小企业老板们对大学毕业生带到公司里的技能不满意。大多数接受调查的老板反馈,大学毕业生缺少“软技能”——比单纯的技术知识更重要的人际交往能力、责任心和吃苦耐劳精神等。当被问及最希望大学毕业生拥有什么技能时,这些受访者列出了一些技能,排在最前面的依次是:解决问题的能力、合作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书面表达能力等。
从国外看,美国雇主最为重视的技能和个人品质——全国大学与雇主协会研究的结论:行业和用人单位最关注毕业学生的以下能力:(1)沟通能力,(2)积极主动性与吃苦耐劳精神,(3)团队合作能力,(4)领导能力,(5) 学习成绩,(6)人际交往能力,(7)适应能力,(8)专业技术,(9)诚实正直,(10)工作道德,(11)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11项能力可归为三方面的能力,具体归类如下:其一,可迁移技能,包括(1)、(3)、(4)、(6)、(7)、(11);其二,自我管理技能,包括(2)、(9)、(10);其三,专业知识技能,包括(5)和(8)。
可迁移技能即“通用技能”,是可以从生活中的方方面面,特别是课堂教学和工作之外得到发展,却可以迁移应用于不同的工作之中。可以迁移技能可以与时俱进,并随着个人工作经验和生活阅历的增加而不断得到发展。因此,可迁移技能是个人最能持续运用和最能依靠的技能,是个人长期发展的能力。
自我管理技能经常被看作是个性品质或综合素质,它被用来描述或说明个人具有的某些特征。良好的自我管理技能能够帮助个体更好地适应周围的环境、应对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因此它也被称为“适应性技能”。自我管理技能无论是个人先天具有的,还是后天习得的,都需要练习和积累。它可以从非工作领域转换到工作领域。它是行业和用人单位非常看重的个人能力。
知识技能是指那些需要通过教育或者培训才能获得的特别的知识或能力,也就是个人所学习的专业、掌握的专业知识和相关技能。专业知识技能不易迁移。专业知识技能并非只有通过正式的专业教育才能获得。专业知识技能也可通过讲座、研讨会、自学、资格认证考试、学术会议等方式获得。
广大中小企业看重毕业生的能力是综合的,特别是软技能。可迁移能力和自我管理能力属软技能范畴。基于学生的就业特点、就业单位的分布和中小企业关注软技能等现实需求,深圳职业技术学院作为国家级示范院校,率先探索高职院校学生软技能培养,倡导文化育人、复合育人和协同育人,满足学生个人长期发展和企业用人需求。
二、软技能的内涵与特点
(一)软技能的内涵
职业技能包括“硬技能”和“软技能”(soft skills)。“硬技能”主要指专业领域的知识和技能。如牙医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机械工程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等。“软技能”也称非技术技能(Non—Technical Skills)或非认知技能(Non—cognitive skills)。它是员工在职场环境中谋求职业成功的必备能力。它是指一个人在性格、态度和行为等方面与他人相互尊重并愉快共事的能力。它是一个多种技能的综合体,这些技能的运用具体表现为员工在完成沟通、时间管理、谈判、写作、倾听、阅读、报告、解决问题以及作决策这些任务的过程之中,是完成工作不可缺乏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国外专家Goleman(1995)定义软技能为情商,它们指的是管理冲突、激励团队、与他人沟通、换位思考等多方面的能力。英国资深就业专家格兰特?克劳博士认为“软技能”是一个社会学术语,通常指个人的情商、个性、社交礼仪、行为举止、人际关系等方面技能。软技能被认为对个人所在组织的成功起着重要作用,尤其是那些需要与客户面对面交流的工作。来自百科名片的软技能定义为激活人资的能力,即调动别人的资源和知识的能力以及调动自己的知识进行创造性思维的能力,是一个人“激发自己潜能和通过赢得他人认可和合作放大自己的资源,以获得超越自身独立能力的更大成功的技能” 的总和。教育学家们也对大学生应掌握的软技能开展了大量的研究, 如Dash (2001)、Gorman(2000)、Lsaacs(1998)、NCATE(2001)、Schulz(1998)等人认为软技能包括积极倾听、谈判能力、冲突或问题解决能力、反馈、批判性思维、道德、领导技能,也包括一系列人际方面的技能,如礼貌、尊重他人、职业道德、团队合作、自律、自信、符合规范、语言流利、行为和沟通技能。(李铁斌2013)
(二)软技能的特点
软技能企业很看重,但毕业大学生比较缺乏,与硬技能相比,它有如下特点:
1.基本内容的综合性和广泛性
软技能与硬技能的不同,在于它的内容很多、涉及面广,包括自我管理能力和可迁移的通用能力。前者包含积极主动性与吃苦耐劳精神、诚实正直、工作道德和相关自我约束、自我激励等个人品质与素养。后者涉及沟通能力、团队合作、人际交往、领导能力和适应能力等。
2.软技能的可迁移性和积累性
软技能最大的优势是可迁移性,不管工作岗位怎样变化,以自我管理能力和通用能力为主要特征的软技能,具有很好的可迁移性,它在工作中可以发挥持久的效应。它可以随着工作岗位的变动和职业生涯发展不断积累,是伴随个人一生的职业能力。
3.教育培养的长期性和渗透性
软技能包括一个人的人格特质、社交能力、沟通能力、语言能力、个人做人、做事的行为习惯等。它的教育培养,需要长期的学习和生活实践,通过家庭文化、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的熏陶,锻炼自我管理能力、吃苦耐劳能力和人际关系能力,可以从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实践等渠道进行培养,是一种需要长期修炼的综合能力和素养。
综合分析,我们可以得出如下结论:高职院校学生软技能的培养,需要从校园文化、专业文化和企业文化等多方面进行长期培养,需要学生、高校、企业和政府四方面的协同配合才能有效。因此,深圳职业技术学院提出了文化育人和协同育人的思路,培养学生的软技能。
三、学生软技能培养方式:文化育人和协同育人
高职院校学生软技能的培养,包括文化的熏陶和做人做事习惯的培养,涉及校园文化、职场文化、专业文化、企业文化、实践活动和相关素质教育等内容。深圳职业技术学院通过文化育人和协同育人,开展高职院校学生软技能培养工作,是一种创新探索。
(一)文化育人探索
谈文化育人,先要把握文化的内涵,对文化有全面的理解,在此基础上了解大学文化的特点。
1.文化的理解
中国“文化”一词最早源于《易经》:“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文化”是 “文”和“化”的合成,于是有了“人文化成”、 “文治与教化”的引伸意思,因此,文化不仅是“自然人化”的过程,而且是“提升个人自身素养”的过程,有培育、养成的痕迹。
西方的文化“Culture ”,从词根原意讲,是指对土地的耕作,如“培育”、“种植”、“耕耘”等;后来发展引伸为对人的“品质和能力”的培养;现代文化具有了“修养”、“文雅”、“高尚”、“智力发展”、“人文文明”和“行为习惯”等丰富内涵。
文化作为“人文化成”,其中“文”是静态成果,即人文习俗传承积累的成果,“化”是动态的创造、培育方式;所以文化包括“既成成果”与“创造培育”两个方面。文化是人文活动约定俗成的各种形态的总称,即人类创造的物质和精神成果的总和。文化是人的活动成果与活动方式的辩证统一,文化就是人的习惯。文化作为“习惯”是可以“养成”的。
2.大学文化的理解
大学之所以称之为大学,关键在于它的校园文化和精神追求。大学文化是大学人文习俗传承积累的成果,有很长的发展过程。它发展为追求真理的文化,讲究严谨求实的文化,倡导追求理想和人生抱负的文化,崇尚学术自由的文化,推崇理论联系实际的文化,崇尚道德理念的文化,体现大度包容的文化,具有强烈批判精神的文化。大学文化体现的是一种共性,其核心与灵魂体现于大学的精神。如我们学校提倡的,德业并进,自强不息的精神等。
3.文化育人
为了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特别是软技能,满足社会、企业对学生就业能力的需求,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大力开展文化育人工作,专门成立了学校文化育人中心,配备了专家队伍,统筹组织学校文化育人工作。学校教务处开展了文化素质教育课程的立项工作,从全校众多申请的课程建设项目中,评审、筛选了32门符合要求的文化素质教育课程建设项目,重点开展文化素质教育课程建设。主办了《文化育人》专业刊物,发表了一系列文化育人学术论文,开展了一系列文化育人专题研讨,举办了多场文化育人专题讲座。研究提炼了校训:“德业并举,自强不息”。要求学校各教学单位开展文化育人工作,强化校园文化在学生软技能培养过程的主导作用。教学单位注重行业文化、职场文化、专业文化、学生宿舍文化和自愿者服务文化的引导,举办形式多样的专题讲座、校园活动、技能大赛和社会实践活动,倡导自愿者服务,让学生体验多层次的文化熏陶,提升学生的文化素质和职业素养,培养学生的软技能。
(二)协同育人探索
协同育人,就是打破教育体制壁垒,协同政府、企业、行业等多方力量,开放办学,广泛整合社会教育资源,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搭建合适的平台,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学生软技能的育人方式。
1.协同育人的背景
按照社会对学生软技能和综合素质的要求,学校的实训条件、实践教学环境和校外指导老师等教学资源,存在很多约束与不足。封闭式的高职教育,无法满足社会对人才培养的综合要求,开门办学,广泛利用、整合社会教学资源,协同政府、行业、企业等多方力量开放办学,成为培养学生软技能的必然选择。
2.协同育人的举措
从学校层面,与国家教育机构合作成立了“中国职业教育运行机制协同创新中心”,举办职业教育协同育人专题研讨会,讨论协同政府、企业、行业等多方力量开放办学的有效方式和不同途径,探讨协同育人的运行机制。与商务印书馆合作,成立了南方职业教育研究院,搭建了协同育人的相关专题交流平台,深入开展了协同育人的专题研究。
从学院层面,广泛开展校企合作,二级学院与深圳华为公司、中国联通、思科公司、一汽奥迪、Cisco网络、海德堡印刷、天虹商场、百丽国际、喜达屋酒点等知名企业进行广泛的协同育人合作,将企业认证、专业实训、职业证书、企业文化、订单班培养和顶岗实习等教学环节协调起来,充分利用企业、行业的教学资源,实现协同育人的资源共享,建立了校外实训基地,引入了企业课程和企业师资,学生有机会了解企业文化,职场文化,开阔了学生视野,培养了学生的软技能。
总之,深圳职业技术学院作为国家级示范院校,本着务实创新的理念,率先利用文化育人和协同育人的方式,与政府、行业和企业协同合作,启动了软技能培养的新探索,推动了文化素质课程建设,开展了相关文化育人项目工程、搭建了协同育人专题交流平台,引入了企业课程和经验丰富职场人士进入课堂,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学生的职业素养,培养了学生的软技能,在高职院校学生软技能培养方面做了积极的探索。
参考文献:
[1]麦可思数据有限公司.深圳职业技术学院社会需求与培养质量年度报告 [D].2011-2012、2012-2013.
[2]杜艾芳.须从“软技能”教育破题推进现代职业教育转型[J].职业技术教育,2013,(9).
[3]李铁斌.软技能若干问题研究新进展[J].学术论坛,2013,(3).
[4]张玮.职业技术学院学生软技能的开发与训练[J].职业教育,200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