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与现代的融合:巴托克《小宇宙》创作手法探析*
2014-07-14郭超
郭 超
(福建江夏学院人文学院,福建福州350108)
贝拉·巴托克出生于1881年,是匈牙利现代音乐领袖、民族主义作曲家及钢琴演奏家。与同时代的作曲家不同,他极其重视民间音乐,在作品中融入大量的匈牙利民间音乐元素,因此创作风格既富有民族特色,又兼具现代气息。此外,在创作上也融入20世纪现代音乐的作曲技法,例如打破了传统大小调的束缚,大胆运用调式和音阶,创造出多调性的风格等。创作于1926-1939年间的作品《小宇宙》就是巴托克众多优秀作品中的代表。
一、调式音阶运用中传统与现代手法的融合
(一)八声音阶的运用
在现代音乐作品中,我们不难发现许多作品在调式音阶的运用上呈现出不拘一格的创作手法,《小宇宙》便是典型之一。其作品除了传统的大小调式、中古调式音阶之外,还出现了很多调式音阶,比如:同主音大小调交替调式音阶的运用;同中音调与平行调的混合交替调式音阶;某些特殊旋律或和声处理而形成的特殊音阶,如在一个八度内,由半音与全音的反复连续做音阶式级进而构成的八声音阶等手法的运用,凸显出巴托克作品中的现代因素。
八声音阶的基本形式有“半音—全音”的连续交替构成和“全音—半音”的连续交替构成。八声音阶的运用出现在巴托克作品《小宇宙》第99首作品中,这是其突破传统转向现代作曲的一次尝试。
从音阶层面分析,不难看出这首作品中融入现代手法的创作特征。首先,此作品采用隐藏调号的方式把上方和下方的音各安排在两个不同的调性上面,调号相异,突破传统记谱方式中上方声部与下方声部调号相同的原则,显示典型的现代作品特征。其次,上方声部的音列按照最后结束的主音依次排列出来为C、D、bE、F、B;下方声部的音列按照最后结束的主音排列出来为C、#F、#G、A、B;然后把两个音列综合在一起排成 C、D、bE、F、#F、#G、A、B、C,是一个按照全音半音关系排列的八声音阶,在现代作曲中是常用的技法。再次,上方声部与下方声部所运用的调性也不同,在乐曲陈述过程中,上方音列较明显强调了C音的主音地位,下方音列则围绕着A音进行了一系列的级进运动,所以上方声部与下方声部是两个主音与音阶结构都不相同的调式,呈现出双调性的特征。
最值得关注的是巴托克在作品中虽然运用八声音阶的现代作曲技法,却始终未能摒弃传统,把民族传统的作曲技法也渗入其中。其一,虽然上方声部与下方声部合起来是一个八声音阶,但是单独看二者所使用的具体音阶,则都是传统的自然调式音阶,上方使用的是c和声小调音阶,下方使用的则是a旋律小调音阶。其二,采用了平行调关系的双调性,最后结束音归并于主音。其三,上方声部与下方声部都采用了五音音列,具有浓郁的五声音阶音响效果。
八声音阶除了上述五音音列采用了复调化织体,在不同声部的横向运动中显示出八声音阶的结合方法外,也可以通过非音阶式的旋律运动结合在一起。如《小宇宙》中第109首《来自巴厘岛》的例子。这种八声音阶的排列方式就是将八声音阶分为两个四音音列,#G、A、B、C,和 D、bE、F、bG,通过分层对位,横向以增四度、减五度、小二度的方式排列,表现出极强的现代风格。
(二)传统中古调式音阶的运用
在巴托克《小宇宙》作品中,除了运用到像上述20世纪音乐中出现的人工音阶外,中古调式以及匈牙利民族调式也经常出现在作品中。中古调式除了我们较为熟悉的利底亚调式、弗里吉亚调式外,还有一个我们并不常用的洛克利亚调式。在强调调式化和声的现代音乐创作方面,由于中古调式中的洛克利亚音阶具有现代的功能特殊性,常常被作为一个富有特色的音阶,被运用或经过一些引申变化出现在一些作曲家的作品中,例如德彪西《夜曲》第一章《云》的主题等。同样,在巴托克的作品《小宇宙》第25首的《模仿与转位》中,经过他的发展变化又引申出减五度小调的五声音阶。
在《小宇宙》第25首《模仿与转位》中,巴托克从调号上省去了#F的记号,没有将#F音升高,整个乐曲的特征音程即为减五度与小二度。减五度音在旋律中体现了暗淡的色彩效果,又由于小二度关系在和声上也产生了暗淡色彩。这种在传统中古调式基础上引申出来的减五度音阶结构运用,具有和声和旋律的双重色彩,是在传统基础上发展运用的一种现代手法。
(三)调式中增音程的运用
《小宇宙》调式音阶中除了出现减音程外,调式音阶中的增音程也经常被运用在巴托克的作品中。例如在东欧一些民间音乐里,运用比较多的就是包含有增二度以及增四度的音程。巴托克《小宇宙》中具有的民族风格调式,与传统的中古调式是分不开的。
《小宇宙》中的第58首乐曲,名为《东方风格》,创作素材来自于巴托克1913年在北非所收集的阿拉伯音乐,旋律带有明显的阿拉伯风格。此曲为“g”小调,结尾是半终止式的,旋律采用了五声音阶,这五个音分别是G、A、bB、#C、D,由此构成了一个增二度(G—bB)和一个增四度(G—#C),体现了东方音乐的风格特征。
二、和弦运用中传统与现代手法的融合
(一)和弦类型的选择与运用
近代和声的和声材料,其类型和数量之众多,非传统和声体系所能比拟,从二度和音至三度叠置和弦,直至各种音程的叠置与各种可能的组合。在巴托克作品《小宇宙》中,也常采取一些变化处理的方式,比如运用了三度叠置的和弦,同时也运用了许多非三度叠置和弦,这使得整体的音响色彩有了传统大小调体系以外的音响色彩。另外,以利底亚、弗里几亚调式为基础的五声音阶使巴托克的《小宇宙》充满了民间音乐的风格。五声音阶在匈牙利民间音乐中经常运用,旋律有时会出现四度的跳进,在《小宇宙》作品第107首《雾中的旋律》中,四度、五度和弦的运用尤为突出,而纵向运用的和弦全是二度、四度和五度叠置的,横向的一些线条性旋律都是纵向的那些二度、四度和五度和弦的分解。
在低音声部一开始的小节中,就出现了一个连续三小节都相同的和弦。G、A、C、D,可以有两种理解的意思,第一种,可以看作是两个二度音程,分别是G-A和C-D,按照四度关系叠置成一个根音与三音、五音、七音形成的二度、四度、五度和弦;第二种看法就是两个四度音程G-C和A-D按照二度关系,叠置成一个二度、四度、五度和弦。具有五声性风格的四、五度和弦形态构成了低音声部从头至尾的音响,很有趣的一个现象就是高音声部紧随其后的构成和弦为bA、bB、#C、bE,根据等音原则关系,这几个音为#G、#A、#C、#D,从物理音响层面与低音声部的音做比较,其实是把低音声部的音做了高半音的移位,但是巴托克没有把高音声部的和弦写成是高半音的形式。高音声部bA、bB、#C、bE的这个和弦,在谱面上可以把这个和弦看作是三度叠置的一个和弦,排列出来为bA、#C、bE、七音省略、bB,它并不是一个常态的九和弦,而是一个对主和弦有一定分化作用,省略了七音的九和弦。
(二)和弦进行
作品《雾中的旋律》中还体现出和弦进行中民族性与现代手法的结合。不仅高音声部的写法使全曲从五声风格中抽离出来有了现代化的风格特征外,在和弦的进行方面与音响层面上,现代化的音乐风格特征也是十分明显。高音声部和低音声部依靠两个和弦明显分为两个层次,并且两个和弦是贯穿始终的。高音声部的和弦从音响上来讲是一个二度、四度、五度和弦,但是从写法上来讲它是一个不稳定的和弦,有解决的倾向,高音、低音旋律对应两个层次的和弦自始至终的贯穿全曲,相互有音响上的联系但都没有解决。
三、调性的灵活运用
(一)对比性双调叠置
“多调性”是现代音乐中一种新的调性处理方式,它的特点是在一首乐曲或一个段落的不同层次中,不同的调性同时做纵向的结合。巴托克是20世纪较早使用“多调性”的作曲家之一,而充满民族特色的五声调式以及中古调式则构成了《小宇宙》的调式背景。在《小宇宙》第105首《游戏中》,运用了传统的两个不同主音的五声调式,采取对位性双调叠置的方式,把上下两个声部做了对比式的结合。
从调号上我们就可以清晰判断出这首乐曲是两个调式的并置组合。在织体上采用了复调式,上下两个声部先做平行进行,10小节后反向模近,27小节又做平行进行的处理。上方声部采用以“a”为主音的五声调式,下方声部采用了以“#c”为主音的五声调式,构成了对比性双调叠置(a和#c),打破了高低音两个层次在同一时间内由同一个调性控制的传统,最后终止在属和弦上。
(二)同音列并置调式
上述的例子是在两个音列上的两个调式。在第30首《五度卡农》中,两声部先后以相隔五度方式做模仿对位,最后落在不同的结束音,上方声部采用了 C、D、E、F、G五音音列,下方声部采用了G、A、B、C、D五音音列,最后落于“G”音,形成了两个不同主音的五声音阶调式并置。把这两个五音音列综合起来,便可以看出是一个G密克索利底亚调式,是一个同音列的并置调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