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学习心得三题*
2014-07-14于平
于 平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北京100020)
一、文化是要有一点精神的
“人是要有一点精神的”。这是在党的八届二中全会上,毛泽东在谈到“艰苦奋斗是我们的政治本色”时说的一句话。借用这个句式,就我们当下的文化建设而言,也可以说“文化是要有一点精神的”。在去年8月召开的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只有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都搞好,国家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都增强,全国各族人民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改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才能顺利向前推进。”在这里,总书记一而再、再而三地强调改善精神生活、增强精神力量、搞好精神文明建设,正说明“精神”在我们当下文化建设中的极端重要性。
文化是要有一点精神的,首先是因为什么样的文化就折射出什么样的人的精神。
从《离骚》可看出屈原“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的精神,从《报任少卿书》可看出司马迁“恨私心有所不尽,鄙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世也”的精神,从“三吏”、“三别”可看出杜甫“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的精神;“满座衣冠似雪,正壮士悲歌未澈”折射出辛弃疾的精神,“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折射出陆放翁的精神,“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折射出文天祥的精神……更进一步,文化还是一国之民整体精神状态的写照,如《乐记》所言:“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声音之道,与政通矣”作为儒家乐舞思想的集大成之作,《乐记》所申说的“乐与政通”的理念,说明文化的的确确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说明是人的精神决定着文化的精神。
第二,文化是要有一点精神的,还因为什么样的文化会影响着人形成什么样的精神。
《乐记》早就指出了这一点,道是“志微焦衰之音使民思忧,啴缓慢易之音使民康乐,粗厉猛起之音使民刚毅,廉直经正之音使民肃敬,宽裕顺成之音使民慈爱,流辟邪散之音使民淫乱”。因此,它的理想之乐是“使其声足以乐而不流,使其文足以纶而不息,使其曲直、繁省、廉肉、节奏足以感动人之善心而已矣,不使放心邪气得接焉”。《乐记》这段话道破的是“乐与政通”的另一个方面。《乐记》认为“乐之本”在于“人心感于物”,而“政之本”在于“同民心而出治道”,“乐与政通”的要义是以“乐”助“政”来“同民心而出治道”。这也是我们申说“文化是要有一点精神的”之重要取向。
第三,文化是要有一点精神的,这是我们文化建设“坚持人民性”的一个重要遵循。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上要求我们“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把服务群众同教育引导群众结合起来,把满足需求同提高素养结合起来”。文化建设就其效果而言要实现两个“结合”,现在最迫切需要的“精神”是反映“人民群众的伟大奋斗和火热生活”,是表现“人民群众中涌现出来的先进典型和感人事迹”。我们要用蕴藉这种“精神”的文化,去丰富人民的精神需求。这是我们文化工作者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最应关注的问题,也即“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问题。这也是我们坚持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尊重文化建设规律的重要遵循。
第四,文化是要有一点精神的,这也是我们文化建设“弘扬中国精神”的时代担当。
我们的文化建设是在全面对外开放的条件下进行的,总书记要求我们“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讲好”、“传播好”是方法的要求,“故事”、“声音”则是精神的诉求。这个“精神”首先是我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对于这个精神诉求,总书记要求做到四个“讲清楚”:他要求我们讲清楚中国发展道路的特色是基于自身的历史传统、文化积淀和基本国情;要求我们讲清楚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来自积淀着深沉精神诉求的中华文化;要求我们讲清楚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和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是我们优秀传统文化;要求我们讲清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和广泛的现实基础……这是我们文化建设的时代担当,也是我们文化精神的主旋律和正能量。
第五,我们申说文化是要有一点精神的,还因为我们当下的文化生活中存在着“不那么有精神”的状况。
文化部部长蔡武就贯彻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精神接受了《焦点访谈》专访,在充分肯定文化建设的成就之时也指出了“渐渐浮出水面”的一些“意料之外”的问题,比如“吃惯了大锅饭的国有院团在市场竞争中竞争力不足”,比如“一些民营院团为了争夺有限的市场资源不时有低俗倾向出现”。虽然这里主要讲的是舞台演艺文化,但这也是我们文化建设转型发展中在不少领域存在的问题。蔡武同志所说的两个“比如”,前一个指的是文化工作者“要有一点精神”,要振奋精神,开拓进取;后一个指的是文化产品“要有一点精神”,要充实精神,摆脱低俗。的确,有的人热衷于“烧把钱就火”的晚会,这晚会哄抬明星而搁置精神;有的人沉溺于“过把瘾就死”的娱乐,这娱乐放纵欲念而空虚精神……北宋初期的政治家范仲淹在其《今乐犹古乐赋》中谈到:“古之乐兮,所以化人;今之乐兮,亦以和民……昔时搏拊,实用洽于群情;此日铿锵,亦足康于兆庶……和气既充于天下,德华遂振于域中;实万邦之所共谅,百世之所攸同……”文化要有“精神”,是因为它既要“化人”又要“和民”,既要“洽群情”又要“康兆庶”,从而使“和气充于天下”、“德华振于域中”……也就是说,当我们聚餐“舌尖上的中国”之时,更要弘扬“德华里的中国”!
第六,文化是要有一点精神的,是因为我们的文化建设要凝聚实现“中国梦”的精神力量,是因为我们要在坚定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中凝聚中国力量。
首先,我们文化建设凝聚的中国力量要有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我们要光大从井冈山精神到西柏坡精神、从大庆精神到载人航天精神、从雷锋精神到郭明义精神等一系列“中国精神”。
其次,我们文化建设凝聚的中国力量要有自强不息的精神气质,我们要一鼓作气、百折不挠,如大河奔流不舍昼夜,如大鹏展翼不畏路遥。
再次,我们文化建设凝聚的中国力量要有坚定执著的精神信念,我们有五千年文明的丰厚滋养,有13亿人民的共同意愿,我们能够适应时代发展进步要求,创造出中华文化新的辉煌;
第四,我们文化建设凝聚的中国力量要有高远开阔的精神境界,我们走过了“雄关漫道”,我们踏上了“人间正道”,我们正迈向“复兴大道”……在那里,有我们文化建设的精神引领、精神驱动和精神凝聚;在那里,我们文化的精神和人民的精神将比翼连理、凝心聚力并同兴共荣!
二、文化软实力要做实要给力
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精神,是我们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全面深化改革进程中的一项重要任务。2013年12月3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就“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研究”进行第十二次集体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学习时发表了重要讲话(以下简称“12·30讲话”),指出了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要从四个方面“着力”,即要努力夯实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根基,要努力传播当代中国价值观念,要努力展示中华文化独特魅力,要努力提高国际话语权。在这次讲话中,总书记还特别强调了中国梦的宣传和阐释,强调了注重塑造我国国家形象等事关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大问题。
结合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精神,特别是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以下简称“8·19讲话”),可以看到总书记为精神文化进一步发展赋予了新的使命和新的要求。他在“8·19讲话”中指出:“只有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都搞好,国家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都增强,全国各族人民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改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才能顺利向前推进。”这一思想,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以下简称《决定》)中得到了贯彻和体现。《决定》强调:“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文化前进方向,坚持中国特色文化发展道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还强调“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我理解,为着增强和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我们的文化建设一要做实,二要给力。
一要做实。文化建设做实,第一,就要做实文化软实力,首先是要“夯实根基”。
在“12·30讲话”中,总书记指出:“夯实国内文化建设根基,一个很重要的工作就是从思想道德抓起,从社会风气抓起,从每一个人抓起……引导人们向往和追求讲道德、尊道德、守道德的生活”。这里强调的是文化建设要夯实道德根基。总书记还在“8.19讲话”中指出:“要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和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这里强调的是文化建设要夯实思想根基。作为思想根基的“共同思想基础”,总书记要求的是“把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和凝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之下,要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培育知荣辱、讲正气、作奉献、促和谐的良好风尚”。可以看到,“共同思想基础”的内核仍然在于“思想道德根基”,这也是我们文化软实力的内核。做实文化软实力首先要“夯实根基”,是因为“根基不牢,地动山摇”。
第二,要做实文化软实力要“坚实导向”。
总书记在“8·19讲话”中强调“要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决定》也提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树立并坚持这个“导向”,总书记要求我们“把服务群众同教育引导群众结合起来,把满足需求同提高素质结合起来”。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我们的文化建设就要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满足人民精神需求。为着真正做好这一方面,总书记在“12·30讲话”中强调“要努力传播当代中国价值观念”。当代中国价值观念代表了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是我们在文化服务内容上需要坚实的导向。也就是说,“坚实导向”包括文化服务对象“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和文化服务内容“以先进文化为主旨”的实践导向。我们深知“导向不坚,路邪道偏”,深知“坚实导向”对于做实文化软实力的重大意义。
第三,“落实举措”是要做实文化软实力的第三个要义。
《决定》强调系统、整体、协同地“全面深化改革”,其中以“推进文化体制机制创新”为题来强调“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也可以说,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是做实文化软实力亟待落实的重大举措。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决定》认为它的中心环节是“激发全民族创造活力”;它的四个重要方面分别是完善管理体制、建立健全现代文化市场体系、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和提高文化开放水平。在这里,可以看到做实文化软实力亟待落实的各项举措,都是服务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的。我们需要完善的文化管理体制,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有机构成;我们需要建立健全的现代文化市场体系,要充分考虑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作用;我们需要构建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要能更好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我们需要提高的文化开放水平,要增强对外话语的创作力、感召力、公信力。做实文化软实力要“落实举措”,是因为“举措不力,垂头丧气”。
第四,做实文化软实力要“充实内涵”。
总书记在“12·30讲话”中指出:“要努力展示中华文化独特魅力……把跨越时空、超越国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把继承传统优秀文化又弘扬时代精神、立足本国而又面向世界的当代中国文化成果传播出去。”一个“弘扬起来”,一个“传播出去”,正是我们文化建设要大大充实的内涵。具体而言,总书记“8·19讲话”中要求的“四个讲清楚”,就是“充实内涵”以做实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方面。总书记说:“宣传阐释中国特色,要讲清楚每个国家和民族的历史传统、文化积淀,基本国情不同,其发展道路必然有着自己的特色;讲清楚中华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讲清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讲清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于中华文化沃土、反映中国人民意愿、适应中国和时代发展进步要求,有着深厚历史渊源和广泛现实基础……独特的文化传统,独特的历史命运,独特的基本国情,决定了我们必然要走适合自己特点的发展道路。”显而易见,“内涵不丰,体虚魂空”,不“充实内涵”无以言“做实文化软实力”。
二要给力。对于文化软实力不仅要做实而且要给力,也就是说不仅要讲动机而且要讲效果。
对此,首先,文化软实力要给力“中国梦”,要成为“中国梦”的支撑力。
自总书记在中华民族宗祠国家博物馆首倡“中国梦”以来,对于“中国梦”的宣传和阐释已使之成为中华民族的凝聚之核和奋斗之旗。在“12·30讲话”中,总书记强调“中国梦的宣传,要与当代中国价值观念紧密结合起来”,并用“五个意味着”进行了深度阐释。总书记指出:“中国梦意味着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价值体认和价值追求,意味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意味着每一个人都能在为中国梦的奋斗中实现自己的梦想,意味着中华民族团结奋斗的最大公约数,意味着中华民族为人类和平与发展作出更大贡献的真诚意愿。”文化软实力给力“中国梦”,一方面意味着我们的文化建设要结合当代中国价值观念来宣传和阐释“中国梦”,一方面也意味着“传播当代中国价值观念”才能有效提高我们的文化软实力。
第二,文化软实力要给力“城镇化”,要成为“城镇化”的驱动力。
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不久前在京召开。从会议指出的“城镇化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就可以看出推进城镇化对于当代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曾有学者预言:美国的新技术革命和中国的城镇化,是21世纪带动世界经济发展的两大引擎。事实上,城镇化和与之紧密相伴的新技术革命,也是驱动我们文化发展的两大引擎。在中共中央政治局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为题的第九次集中学习中,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学习时发表的重要讲话提到:“我国现代化同西方发达国家发达国家有很大不同。西方发达国家是一个‘串联式’的发展过程,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信息化顺序发展,发展到目前水平用了200多年时间。我们要后来居上,把‘失去的200年’找回来,决定了我国发展必然是一个‘并联式’的过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是叠加发展的。”也就是说,我们文化软实力要给力“城镇化”,面对的是一个并联式、叠加发展的“发达过程”。对此,我们的文化建设既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又要因势利导,顺势而为。
第三,文化软实力要给力“正能量”,要成为“正能量”的激扬力。
总书记在“8·19讲话”中指出:“坚持团结稳定鼓劲、正面宣传为主,是宣传思想工作必须遵循的重要方针。”毫无疑问,“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激发全社会团结奋进的力量”也是我们文化建设的重要遵循。给力“正能量”需要关注现实,要反映人民群众的伟大奋斗和火热生活,反映人民群众中涌现出来的先进典型和感人事迹;给力“正能量”,也要守望历史,如总书记在“12·30讲话”中所说:“对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和光荣历史,要加大正面宣传力度……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引导我国人民树立和坚持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增强做中国人的骨气和底气。”
第四,文化软实力要给力“话语权”,要成为“话语权”的传播力。
我们置身一个全球化的时代,所谓“文化软实力”主要是对他国的亲和力、竞争力和影响力,当然这要以本国民众的道德感、响应力和进取心为前提。总书记在“12·30讲话”中要求“提高国际话语权”,要求“增强对外话语创造力、感召力、公信力,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阐释好中国特色”;在“8·19讲话”中,总书记也要求“着力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近代以来“西方中心主义”的确立,是伴随技术革命、经济掠夺、政治霸权、文化殖民从而握有“定义权”的产物。在这种世界语境中提高我们的国际话语权,归根结蒂是要塑造我国的国家形象。对此,总书记讲得很全面也很深入:他强调一要展示中国历史底蕴深厚、各民族多元一体、文化多样和谐的文明大国形象;二要展示政治清明、经济发展、文化繁荣、社会稳定、人民团结、山河秀美的东方大国形象;三要展示坚持和平发展、促进共同发展、维护国际公平正义、为人类做出贡献的负责任大国形象;四要展示对外更加开放、更具亲和力、充满希望、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大国形象。文明、东方、负责任、社会主义的大国形象展示与塑造,是文化软实力给力“话语权”的奋斗目标。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12.30讲话”中所说:“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关系‘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他要求我们“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增强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推动文化事业全面繁荣、文化产业快速发展,不断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不断增强文化整体实力和竞争力,朝着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目标前进”。显而易见,总书记的系列讲话振奋着民心、统一着思想、凝聚着力量,我们不断增强的国家文化软实力必将助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
三、必须发挥文化的作用
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是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对此,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要大力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核心价值观,加快构建充分反映中国特色、民族特性、时代特征的价值体系”;他还进一步指出:“坚守我们的价值体系,坚守我们的核心价值观,必须发挥文化的作用”。在上述表达的逻辑中我们可以看到:文化的作用能否得到有效的发挥,事关价值体系与核心价值观能否有效坚守;同理,价值观、价值体系培育与构建得如何,又事关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能否有效推进。因此,“必须发挥文化的作用”,不只是文化建设领域的内在性诉求,更是国家治理体系的系统性构成。
第一,作为国家治理体系的系统性构成,“发挥文化的作用”首先意味着传播社会正能量。
传播社会正能量,一是要考量传播的内容,二是要探求传播的方式,三是要追问传播的效果。就内容而言,主要应通过表现人民群众的伟大奋斗和火热生活、表现人民群众中涌现出来的先进典型和感人事迹,把服务群众同教育引导群众结合起来,把满足需求同提高素质结合起来。我们的戏剧表现挑山女人、表现焦裕禄就发挥了这样的作用。就方式而言,要明白“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事而制”的道理,注重传播方式的理念创新和手段创新,不仅注重内容表现的技能手段而且注重其平台手段的创新,还要把方式创新的重心放在基层一线。这方面我们电视频道的许多栏目发挥了很好的作用。就效果而言,传播社会正能量就要致力于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培育知荣辱、讲正气、作奉献、促和谐的良好风尚。近年来,社会风尚人心思“正”、人气扶“正”,时时有“正气”盎然、处处有“正义”凛然,足以见文化“传播社会正能量”作用的有效发挥。
第二,作为国家治理体系的系统性构成,“发挥文化的作用”还意味着提高国家软实力。
国家软实力,首要的和主要的就是文化的凝聚力、创造力、公信力和感召力。为研究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提高,中共中央政治局进行了第十二次集体学习。从习近平总书记主持集体学习时发表的重要讲话中,我们认识到“提高国家软实力”需由言及行、由里及表、由近及远。文化要发挥好“提高国家软实力”的作用,一是要从社会风气抓起。抓社会风气,是指抓每一个人的思想道德,引导全社会向往和追求讲道德、尊道德、守道德的生活。二是要传播当代中国价值观念。当代中国价值观念,包括中华传统美德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特别是体现在中国梦的“意味”和追求中。总书记关于中国梦“五个意味”的阐释,是我们提高国家软实力的重要内涵。三是要塑造我国的文明大国形象。为此,一方面要展示我们的历史底蕴深厚、民族多元一体、文化多样和谐,另一方面也要使我们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四是要增强对外话语的创造力、感召力和公信力。我们深知所置身的当代世界是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先行握有“定义权”的世界,在这样一个世界要提高我国的国际话语权,必须把前述四个方面的工作都做好。也就是说,唯有增强做中国人的骨气和底气,才能谈得上提高国家软实力。
第三,作为国家治理体系的系统性构成,“弘扬核心价值观”无疑是发挥文化作用的重中之重。
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的主题是“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中华传统美德”,这可视为以“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研究”为主题的第十二次集体学习的深度开展。因为正是在主持这次学习中,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一个国家的文化软实力,从根本上说,取决于其核心价值观的生命力、凝聚力、感召力”。这也就是为什么总书记在阐释中国梦的“五个意味”时,首先说“中国梦意味着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价值体认和价值追求”。那么,文化如何去发挥好“弘扬核心价值观”的作用呢?
通过学习总书记的讲话,我们认识到:一是要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努力用中华民族创造的一切精神财富来以文化人、以文育人;二是要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重点做好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三是要运用各类文化形式去生动具体表现,使核心价值观内化为精神追求、外化为自觉行动;四是要融入社会日常生活,增强人们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其实,无论是“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还是“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十二、十三两次集体学习中一以贯之地强调“夯实根基”,强调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道德建设。特别是在第十三次集体学习中,强调“把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申说“构建具有强大感召力的核心价值观,关系社会和谐稳定,关系国家长治久安”。
显然,总书记一以贯之强调的“夯实根基”,不仅“必须发挥文化的作用”,也是文化作用得以发挥的大局、大势和大事之所在。事实上,重视思想道德建设,本来就是我国数千年文明涵育的优秀文化传统。我们所说的“文化”何以能“化人”?又以何来“化人”?简言之,就在于“文以载道”、“文以育德”。如荀子《乐论》所言:“乐者乐也。君子乐得其道,小人乐得其欲。以道制欲,则乐而不乱;以欲忘道,则惑而不乐。故乐者,所以道乐也;金、石、丝、竹,所以道德也。”
自央视春晚唱出《时间都去哪儿了》,也不乏有人喟叹“文化都去哪儿了”。喟叹“文化都去哪儿了”,有人着眼于历史文化形态的淡逝,有人则着眼于文化感召作用的式微。党的十八大报告以“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为题,专节论述了“五位一体”建设中的“文化建设”,其中特别强调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强调“必须发挥文化的作用”,在于我们各项文化工作都必须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始终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无论是文化艺术精品的创作还是公共文化产品的供给,无论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还是科技驱动的文化产业发展……都要考虑社会正能量的传播、国家软实力的提高和核心价值观的弘扬。
在我们“文化强国建设”的“体用”关系中,“以文化人”是“用”而“以人为本”是“体”。“以文化人”作为文化作用的积极发挥,不仅在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而且在于引导人格的不断攀升。这或许就是我们文化界为何拒绝娱乐至上的“过把瘾就死”,拒绝金钱至上的“鲜廉寡耻”,拒绝调侃正经、糟践经典、偷渡色情、吐槽暴力——因为这些东西不是必须发挥的文化作用,更不是文化作用的必须发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