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珐琅瓷的历史与发展

2014-07-14丁志勇

陶瓷科学与艺术 2014年5期
关键词:瓷胎釉上彩彩瓷

丁志勇

珐琅瓷又名瓷胎画珐琅,是将画珐琅技法移植到瓷胎上的一种釉上彩瓷。珐琅彩瓷是专为清代宫廷御用而特制的一种精细彩绘瓷器,部分产品也用于犒赏功臣。据清宫造办处的文献档案记载,其为康熙帝授意之下,由造办处珐琅作的匠师将铜胎画珐琅之技法成功地移植到瓷胎上而创制的新瓷器品种。珐琅彩盛于雍正、乾隆时,属宫廷垄断的工艺珍品。所需白瓷胎由景德镇御窑厂特制,解运至京后,在清宫造办处彩绘、彩烧。所需图式由造办处如意馆拟稿,经皇帝钦定,由宫廷画家依样画到瓷器上。珐琅彩瓷创烧于康熙晚期,雍正、乾隆时盛行。清代后期仍有少量烧制,但烧造场所已不在清宫中而移至景德镇。初期珐琅彩是在胎体未上釉处先作地色,后画花卉,有花无鸟是一特征。康熙朝珐琅彩瓷器多以蓝、黄、紫红、松石绿等色为地,以各色珐琅料描绘各种花卉纹,其色彩、绘画、款式皆同于当时的铜胎画珐琅器。

珐琅彩瓷器的出现是瓷器发展史上的一个必然产物。珐琅彩瓷器的前就身是景泰蓝,也就是所谓的“画珐琅”。它兴起于明代,是在铜胎上以蓝为背景色,掐以 铜丝,再填上红、黄、蓝、绿、白等色釉烧制而成的工艺品。清代康熙年间这种“画珐琅”的方法被用在瓷胎上,其吸取了铜胎画珐琅的技法,在瓷质的胎上,用各种珐琅彩料描绘而成的一种新的釉上彩瓷。雍容华贵的珐琅彩问世,虽与“康熙盛世”有关,但与雍正的关系更为重要。雍正登基后,对社会进行了一番改革,大大提高了制瓷艺人的社会地位。而且雍正酷爱精美绝伦的瓷器,经常对宫廷瓷器加以评价,亲自过问,并派得力的官员去管理瓷业生产。康熙、雍正年制作珐琅彩时,先在景德镇官窑中选出最好的原料烧制成素胎送至宫廷,由宫廷画师加彩后在宫中第二次入低温炉烘烤而成。

珐琅瓷的彩料还有“洋为中用”的成分。五彩和粉彩中都不含的化学成份“硼”珐琅瓷中有:珐琅瓷中含“砷”;康熙前的瓷器中黄色为氧化铁,而珐琅彩中黄色的成分是氧化锑; 珐琅彩还有用康熙前没见过的胶体金着色的金红。上述化学成分分析说明了珐琅彩是国外引 入的,文字上也有记载,宫中原名《瓷胎画珐琅》的档案于乾隆八年改名《瓷胎洋彩》由此可见珐琅彩确是欧洲进口,由此更可见康熙帝国时中外文化与贸易交往的盛况。

以前珐琅瓷是专供皇室贵族玩赏使用的,出品并不多,极其珍贵,珐琅彩瓷器从创烧到衰落都只局限于宫廷之中供皇室使用,是“庶民弗得一窥”的御用品。

现代珐琅瓷与古代珐琅彩瓷的最大区别在于后者是釉上彩工艺而前者是釉下彩工艺,现代珐琅瓷的釉下彩工艺令其丰富的色彩永不褪色,更利于传代收藏,同时,可用于食物盛用器皿,于是,现代珐琅瓷的种类也从原先的花瓶、工艺摆件扩展到茶具、餐具等日用陶瓷产品。经过多年的研究与发展,现代珐琅瓷也从原来的单一花卉题材演变到现在的动物、花鸟、鱼虫等多种题材。

现代珐琅瓷,经过设计师整体布局设计,再由工艺师进行雕塑,造模,注浆成型、安接、精修坯,经第一次低温素烧,素烧完成后合格的产品再进行精工打磨,然后手工彩绘,再进行第二次烧成“色烧”,再在产品上施以透明釉,然后进行第三次烧成,经过漫长的二十多道工序才最终完成。

其主要特点是在胎质的制作方面非常讲究:瓷胎细薄,修胎规则,完整无缺,结合紧密;色泽鲜艳且柔和,色种多,同一器物上可出现七、八种颜色,甚至多达十多种。每一图案均由多种色料调配而成。其料彩表面光滑有玻璃质反光感,有时还可反射蛤蜊光,十分美观。

综上所述,现代珐琅瓷以其浮雕塑形、手工上彩、造型精美、颜色鲜艳、胎薄轻盈、实用强的特性,使作品既有正常的使用功能,又有高贵的艺术感,两者相得益彰,同时也具有极高的收藏价值。只要是看过珐琅瓷的人,没有不喜欢的,因此,未来,现代珐琅瓷将在市场上大行其道。

猜你喜欢

瓷胎釉上彩彩瓷
孙建成醴陵釉下五彩瓷山水画作品探析
《圆梦》釉上彩瓷瓶 作者:余晓霞
清三代瓷胎画珐琅的发展动因及演变规律探究*
邹幸 陶瓷艺术
游伟 《竹韵金沙》
南宋官窑与龙泉哥窑瓷胎的对比分析
王延天作品精选
汪洋作品精选
卞哲甫作品精选
与古代艺术大师画粉彩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