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完善攀枝花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探讨

2014-07-14陶元竹攀枝花市文化馆四川攀枝花617000

大众文艺 2014年3期
关键词:文化站服务体系文化产业

陶元竹 (攀枝花市文化馆 四川攀枝花 617000)

完善攀枝花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探讨

陶元竹 (攀枝花市文化馆 四川攀枝花 617000)

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是繁荣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是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的主要途径,对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具有重大意义。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文化产业;长效机制配套政策;文化体制改革

作为社会公共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指为满足社会的公共文化需求,保障公民基本文化权利,向公众提供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行为及具相关制度与系统的总称。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是繁荣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是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的主要途径,对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具有重大意义。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二次集体学习时的重要讲话精神和全国文化体制改革工作会议精神, 2011年1月,文化部、财政部正式下发《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项目)创建工作方案》《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项目)创建标准》,如何抓住这一契机,完善我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以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是我市党政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一项重要工作。本文针对当前我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存在的问题,进行剖析,并提出解决建议对策。

一、当前攀枝花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存在的问题

完善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具体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种类齐全、服务质量稳定、能满足不同社会群体基本文化需求的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二是合理的文化政策法规,科学的公共文化服务管制体系;三是高效的公共文化服务提供主体。四是合理的公共资源配置,包括公共财政、土地、城市空间、人力资源等诸多方面的合理配置;五是科学的绩效考核制度。对照以上内容,攀枝花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一)基层文化设施简陋,文化阵地萎缩

据统计,至2013年底,全市共有各类公共文化场馆14个,(市文化馆1个、县文化馆5个、纪念馆2个、图书馆6个),市、县级文化场馆中,文化馆、图书馆、纪念馆等市、县财政支出的单位基本能正常开放运营,发挥文化服务功能,但乡镇一级的文化场馆大多形同虚设,多数乡镇文化站无独立办公场所,办公条件简陋。个别文化站大楼的乡镇文化站也是功能室被借用、占用或租用,有些文化站大楼被借用、占用或租用面积达三分之二以上,文化站使用面积大为缩减,镇村级文化站(室)建设远未达到攀枝花市乡镇综合文化站(室内)建设标准。个别乡镇文化站设施简陋,功能设施配制不够,无法为基层群众提供正常的文化服务,基层文化阵地日益萎缩。

(二)基层文化队伍管理问题突出

全市有文化广场285个,乡镇文化站(室)44个,村文化室44个,村文化室352个,在编人员44个,但各乡镇文化站极少开展文化活动,文化站的“文化专干不干文化”是普遍现象,站室虚有其名,处于瘫痪状态。2012年,省文化厅下拨了一部分文化器材给各乡镇文化站,但省拨器材普遍存在管理和使用不到位的问题,大多数文化站未落实专人管理,一些文化站甚至将省拨器材外借其他单位使用,文化设施破损残旧,闲置遗矢等现象明显,基层文化队伍的管理平亟待加强。

(三)文化活动内容简单,形式单一

我市农村、社区开展的文化活动主要是春节等传统节日期间的“迎新年”“舞龙”等民俗活动,还有一些老年人组织的业余二胡、扬琴等传统乐器演奏活动,而经常性开展的、更多群众参与的歌唱、舞蹈、读书、电影等形式多样的文化活动较少,内容简单,形式单一,对群众特别是青少年缺乏吸引力,文化活动服务群众,娱乐群众的功能没有充分发挥,久而久之,则在群众特别是基层群众中形成了“文化荒谬”现象。

(四)文化资源未得到充分保护和开发

文物、非物质文化遗产等文化资源是一个地区共同的文化财产,其保护和开发水平体现出一个地区的文化软实力。目前,攀枝花市有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0个、市级19个、县级41个。在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中,全县共普查出各类不可移动文物点413多处;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12个,其他各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39个。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不少文物点的周边保护环境破坏严重,擅自修缮文物,导致原貌损坏的现象仍比较突出。“平地迤沙拉谈经古乐、仡佬族送年节”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口渐稀少,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濒临失传、消失的危险。虽然有着丰富的文化资源,但文化资源保护和开发水。

(五)文化经营单位处境困难,文化产业发展滞后

市艺术剧院、电影公司等文化经营单位建筑设施陈旧、电器设备老化,存在较多的安全隐患。工作人员演出经费、工资无法保障,长期处于停业状态,处境困难。虽然县域内有京明文化产业示范园和一些传统的书报业、印刷业,全市文化产业整体水平不高,文化产业数量少、水平低、竞争力不强,发展滞后。不能发挥文化产业对公共文化服务的促进作用。

二、上述问题存在的原因

(一)公共文化投入普遍不足

乡镇文化经费投入缺乏制度保障按照省、市有关要求,县镇两级政府每年用于当地文化事业的经费应不低于本地财政总支出的1%。但是,由于种种原因,绝人多数乡镇文化建发投入没有达到此要求,乡镇文化建设经费普遍不足,导致文化设施建设滞后,部分乡镇甚至有严重滑坡和倒退现象。由于乡镇文化经费投入缺乏制度保障,文化事业的经费投入多少,由领导根据活动情况来定,具有很人的随意性,导致乡镇对站舍维护、场地建设、文体活动、订阅报刊等方面缺乏必要的投入经费,即使有投入,也与实际需求相距甚远。

(二)基层文化管理体制和机制不活,影响公共文化服务质量和水平

区、县域内乡镇文化站工作人员大多是由乡镇自筹工资职工组成,工资偏低且常年承担其他工作任务。文化站长或文化专干多是身兼数职,主管文化站工作的宣传委员也是身兼数职,既要做好公共文化服务口常工作,义要做好兼职的各项工作,还要配合镇政府各项中心工作经常下乡,造成文化站长或文化专干“分身乏术”,势单力簿,难以集中时间和精力做好公共文化服务工作。由于基层文化管理体制和机制不活,导致乡镇文化站人员编制不齐,职责不明,基层文化队伍管理问题突出,从而影响了基层文化事业的稳步推进。

(三)文艺人才培养和文艺作品创作激励机制不完善

区、县文化馆、乡镇文化站作为农村文艺的主要辅导力量,很多人员既不会吹拉弹唱,又不会琴棋书画,缺少文艺专长,有些还不懂基本的电脑操作,文艺专业人才奇缺,业务骨干相对薄弱,加上基层文化站(室)场地、经费缺乏等因素的制约,文艺人才培养和文艺作品创作激励机制缺乏和不完善,致使是农村业余文艺队伍发展缓慢,文化活动方式简单、形式陈旧,内容缺乏创新。群众所喜闻乐见、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形式没有被充分挖掘和利用,基本属于“即兴活动”这一低层次的范畴。文化阵地的宣传、教育、辅导、娱乐功能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对群众没有多少吸引力。

(四)文化资源保护缺乏合理的保护规划和有效的开发利用

在攀枝花市众多文化资源中,除了省、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和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制订了保护规划,其他各类不可移动文物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缺乏合理的保护规划。保护责任机制不够完善,有关部门和文物管理单位对文物保护宣传工作不够,造成社会对文化、文物保护意识淡薄。县域内独具特色的古色、红色文化资源尚未得到有效的开发,以开发促保护的有效机制尚未形成。

(五)引导全民参与文化事业的机制不健全

攀枝花市位于中国西南川、滇交界部,有着丰富的文化资源,但是有限的财力投入无法充分保障文化阵地建设,更缺乏引导全民参与文化事业的机制,社会仍将文化事业的发展定位为单一的政府职能范畴,社会参与意识薄弱,文化事业捐赠模式较少,民营资本进入公共文化事业建设、管理的步伐缓慢,县、镇两级文化设施建设相对落后于其他县区。

(六)支持和保障文化产业发展的配套政策尚未完善

文化产业的发展必将带动和促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完善和提升,目前,揭西县的文化管理体制和机制仍然没有进行根本性的改革。在旧的管理机制下,政府包办了文化事业,政事不分、政企不分。各种社会力量兴办文化产业的投资渠道还远远没有建立健全起来,还没有一套完整的文化产业支持和配套政策,对文化产业和文化事业的界定及其关系不明晰,导致社会对发展文化产业存在顾虑和误区。同时,由于文化管理体制和机制不活,缺乏科学制定文化产业发展规划,使县域内的文化产业发展亦步亦趋,并未完全迈开步伐,显得小型、零散,档次和水平不高,活力不足,后劲不足。

三、加强和完善我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议对策

(一)建立加强乡镇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工作长效机制,保障公共文化服务的运行有效

1.要建立资金持续投入机制。在积极争取上级专项资金的同时,把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经费列入县、镇则政预算。资金是文化建设的基础和保障,加大文化投入是发展农村公共文化的必要条件和前提,应把文化建漫经费列入同级政府财政预算。按照政府每年用于当地文化事业的经费应不低于本地财政总支出的1%的比例,按时足额拨付资金用于文化站站场设备、公共文化基础设施的修护,文物修缮和维护,文化活动的开展,以及农村特包文化的保护与传承,确保发展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健康发展。

2.要建立绩效考评机制。将农村公共文化建设工作纳入党政工作考核范畴。部分乡镇领导没有认识到加强农村公共文化建设的意义,片面认为“发展经济是硬道理,文化建设是软指标”,“搞经济是挣钱,办文化是花钱”。在一些乡镇,农村公共文化建设是“说起来重要,做起来不要”,很少有人认真去抓公共文化建设的事。因此,要把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工作成果作为党政领导干部重要的政绩来考核,纳入乡镇四个文明建设工作考核范围,把农村文化建设、农民文化活动列入党委、政府的议事日程,确保农村公共文化有人抓、有人管、有人做。

3.要建立人才技术保障机制。按照文化站的编制配齐文化专干,采取多种形式引进文艺或技术人才,建立起一支专兼结合、长年活跃在农村基层的文化人才队伍,并及时对专业技术人员进行岗位技能培训,保证农村公共文化有人干事、能干成事。

(二)加快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健伞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网络

1.切实抓好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完善镇、村文化站(室)公共文化设施体系。抓好基层综合文化站的“一场”(即文化广场)、“一院”(即影剧院)、“六室”(即图书室、展览窒、辅导培训窒、舞厅或排练窒、老年活动室、少儿活动窒)的建设和各场室的设备器材的购置。

2.加强公共文化设施管理。严格执行有关规定,规范文化设施、设备的管理使用,加强对公共文化设施的管理,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文体活动,提高文化设施的利用率,严禁基层文化设施被挤占、挪用,对被挤占、挪用的文化设施或场地要坚决予以收回。同时对当地文化、教育、体育、青少年、科普、老年活动场所等现有文化设施,实行资源共建共享。

3.提高文化“三下乡”和“文化惠民”工程服务覆盖面。提升公共文化服务的能力,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认真组织实施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乡镇综合文化站和基层文化阵地建设、农村电影放映“2131”工程、农家书屋建设和以文化“三下乡”为主要内容的“文化惠民”工程等公共文化服务工程。健全管理制度,扩大服务的覆盖面,建立县、镇、村三级文化服务网络,让更多的农村农民共享文化发展成果,给农民更多机会参与丰富健康有益的文化娱乐生活,丰富和满足农村群众在精神方面的渴望和需求,切实保障群众看电视、听广播、读书看报、进行公共文化鉴赏、参加大众文化活动等基本文化权益。

(三)加强文艺人才队伍建设,提高公共文化服务质量

1.完善文艺人才培养、文艺创作激励机制,加大文艺价值宣传力度,通过抓好典型、打造品牌,提升知名度等手段,营造政府、社会整体关注文艺的良好氛围,引导文艺业余爱好者将群众喜闻乐见的价值取向作为创作主流标准,让文艺创作健康发展。

2.针对县文化馆、潮剧团、乡镇文化站缺乏专业文艺人才的现状,可以考虑适当提高待遇,吸引专业人才,以带动和提升文艺人才素质,加强文艺队伍建设。探索建立和完善文艺人才培养、文艺创作激励机制。

3.加强农村文艺队伍建设,活跃农村文化生活。以提高农村文化队伍素质和能力为重点,加强农村文化队伍建设,提高公共文化服务的质量。加大培训力度,采用多种形式对农村业余文艺人员进行培训,使他们掌握适应新形势下要求的新技能,如吹拉弹唱、琴棋书画、电脑操作与维修等,提高他们的素质和能力,保证有效开展文化活动。同时积极培养农民文化骨干,充分发挥民间艺人、文化能人在活跃农村文化生活、传承发展民族民间艺术方面的作用,巩固农村文化建设的群众基础。

(四)充分保护、挖掘特色文化资源,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加大文物资源保护的投入,对文物资源的价值和地位作用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公众对文物资源保护重要性的认识,营造社会、政府共同关心、支持文物资源保护的良好氛围。主管单位要按照有关规定继续完善文化保护规划和工作制度,大力抓好文物的维护管理和文物资源周边环境的整治,对现有的文物、古遗址、古建筑、革命史迹等文化资源开展有效保护,使传统民俗、工艺美术、戏曲、书画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充分的保护和传承,让具有浓郁揭西特色的历史文化资源和人文资源得到有效保护开发,为社会经济发展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

(五)加强宣传引导机制建设,引导社会力量参与文化事业建设

在积极争取上级文化专项资金和本级财政落实保障的基础上,认真做文化设施建设规划,加强政府引导机制建设,形成社会关注文化事业发展的良好氛围,引导社会对文化事业建设自主参与。加强文化事业捐赠模式的建设,拓展文化事业捐赠的形式和途径,落实捐赠者的荣誉待遇,力争获取社会的价值认同。加快民营资本进入公共文化事业的建设、管理步伐,对民营资本进入公共文化事业进行政策倾斜和扶持,使政府在文化事业建设的职能定位上,由“办文化”为主向“管文化”和“服务文化”转变。

(六)加快文化体制改革,完善保障文化产业发展的配套政策,创新公共文化服务运行机制

1.进一步落实全国文化体制改革会议精神,统筹规划,加强指导,推进和加快电影公司、影剧院、潮剧团的改制工作,明确改制后的建制、定性问题,以增强企业的经营活力,探索新的管理模式,鼓励社会资本进入电影行业,改造影剧、电影院基础设施和提升技术力量,力争盘活和优化国有文化资产。

2.创新公共文化服务运行机制。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和要求,积极制定文化产业各个门类准入标准,制定和完善保障文化产业发展的配套政策,在市场准入、土地使用、信贷、税收等方而了以文化产业优惠,鼓励社会资金投办文艺演出业,文化娱乐业、艺术培训业和其他文化产业,使文化市场、文化产业繁荣有序,以适应群众的文化娱乐消费需求。

[1]《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项目)创建工作方案》

[2]《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项目)创建标准》

[3]《关于开展农村社区建设试点工作的意见》

陶元竹,女,中国党员,攀枝花市文化馆副馆长,四川省群文协会理事,四川省艺术摄影协会会员,攀枝花市第八届政协委员,攀枝市第九届人大教科文卫委委员,攀枝市艺术摄影协会主席,攀枝市舞蹈家协会副主席,攀枝市第六届青年联合会理事。

猜你喜欢

文化站服务体系文化产业
建设门诊“老年友好型”服务体系的实践与探讨
智慧出行,智绘未来——新一代出行服务体系构建与实践探讨
传承晋绣技艺 做大文化产业
“三效合一”构建现代农业服务体系
欠发达地区乡镇(街)文化站现状与亟待解决问题
唱响“工人先锋号”米市文化站获殊荣
文化产业发展战略的几点探讨
乡镇文化站现状及发展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浅谈如何提升文化站工作人员的自身素质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四大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