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体制改革中的文化馆职能
2014-07-14贵州省文化馆550000
(贵州省文化馆 550000)
一、文化体制改革的历史脉络
上世纪70年代末,红色文化一统江山的格局发生动摇,改革开放后的物质发展促进了精神需求的复苏。至80年代,以物质形态出现的文化娱乐产品(电视、录音、录像设备)率先将大量丰富的外来文化带进国内。90年代,互联网络的出现,颠覆了传统媒体一家独大的统治,更多更快的信息频频冲击大众视听。随后数码科技产品的强势出现,把影视图象文化不断刷新.三十五年来,国内文化市场俨然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巨变。艺术舞台由统治几十年的二维空间发展为现实与虚拟的多维空间,文艺题材由“高大全”样板发展为真善美丑交织共舞,创作流派由古典“三一律”走向现实主义、现代主义和科幻的浪漫,艺术形象由少数神奇英雄人物故事发展为众多市井小人物故事,文化艺术的功能开始由政治附庸回归象牙塔内,一部分走向商业模式并与国际接轨。艺术作品不再局限于寓教于乐的道学殿堂,成为走下神坛的精神产品供大众消费。随着计划经济的进一步瓦解,文化领域的指令计划也逐渐淡化。主旋律与副旋律、小旋律、次旋律同台共鸣,各种体制、形式的文化载体、文化产业应运而生。社会公共文化体系出现了多元化、多极化,传统的文化工作模式随着文化体制的改革也渐行渐远。
随着社会文化事业的发展,人文环境的变迁,文化产品形式内容的丰富多样,各种文化潮流交汇嬗变纷繁,社会公共文化的组织引领、服务需求更加日益迫切,分布在省市县乡的四级文化馆(站)作为社会公共文化网络体系中的枢纽机构,在文化体制改革后地位悄然崛起,令人瞩目。
二、文化馆对社会公共文化的指导职能
文化馆过去多地是群众艺术馆(也有些地方群众艺术馆与文化馆各自独立存在),主要功能是群众业余文化艺术活动的培训辅导服务机构。因此,对社会公共文化活动进行指导服务,是文化馆最基本最传统的职能。然而,在文化体制改革后的今天,文化馆原有的指导职能具有了新的内涵。
群众艺术馆时期,培训辅导活动的开展,基本上是纯艺术业务、纯技艺的授受关系。工作方式主要为传统的设馆授业、收徒传艺,培训辅导对象局限在厂矿企业、社区、乡村的业余文艺骨干。传授面小,指导面窄,对社会公共文化体系影响力弱。在文化体制改革后的今天,原体制内的各专业文艺剧团纷纷走向市场,对社会公共文化的指导工作只留下文化馆一家在行政主管部门的领导下独领风骚。指导面突破了业余文化艺术的小圈子,除了动态静态文化艺术之外,近年又增加了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部分,指导触角覆盖了整个社会的文化体系。除了原有的艺术业务指导外,又增添了行业指导、行政指导内容。单一指导变为综合指导,工作难度和强度都出现了大幅度的上升。
但从目前各省市县文化馆硬件设施及内部机构设置、人员配备情况来看,与适应这一职能全面升级的目标要求还存在较多距离。多数地方文化馆的组织机构和人员编制仍停留在过去艺术馆的业务培训阶段,还未上升到对行业的宏观管理层面。在服务意识上,角色还没有及时地转换过来。以致对当前文化馆的职能定位认识模糊、工作思路不明、机构设置不科学,仍然沿袭群众艺术馆的老路。
纵观三十年来的社会文化市场发展变化情况,自进入21世纪以来,国内各种文化载体、各类文艺思潮均受到外来文化、网络文化、各种渠道文化不同程度的影响和冲击,传统主流文化正遭受着非主流文化的一步步蚕食,传统文化、本土文化、网络文化、街头文化出现逆转和扭曲的怪象。各级文化馆若不及时调整自身指导职能,迅速肩负起对社会公共文化的宏观指导和微观指导责任,社会公共文化事业的发展就会陷入浑沌、停滞局面,甚至完全被外来文化压制,最终将导致文化馆对公共文化的服务无从实现,指导职能失去依托。因此,新时期文化馆的指导职能应大力加强、全面提升,不能削弱。
为了实现文化馆在群众艺术馆基础上的转型跨越,将指导职能从纯业务指导提升为行业指导、行政规范指导,从更高的层面来开展文化服务工作,现有的各级文化馆师资队伍和人员素质、专业造诣还远远跟不上职能任务发展的要求,急需从各专业院校、文艺团体选拔一批专业精、素质高的人才充实到各级文化馆里来,真正发挥文化馆在社会公共文化事业中的桥头堡、排头兵作用,把社会公共文化事业办大、办好。
三、对社会公共文化要发挥引导职能
对社会公共文化的引导作用,过去多由传播媒体、各种文艺团体来承担。文化体制改革后,影视媒体、文艺团体纷纷转型为文化生产企业,成为社会公共文化活动的生产力部分,直接提供文化产品融入社会市场。角色转变,其原有对公共文化的引导职能开始淡出,引导服务功能由群众艺术馆全盘承担。基于这样的原因,2013年以来,各地群众艺术馆在上级文化部门的领导下,纷纷更名为文化馆,原来两馆并立的地方也进行了机构合并。文化馆在群众艺术馆原有的培训辅导服务职能上增加了社会文化服务管理功能。由原先只在后台服务的部门被文化体制改革浪潮推到了文化服务的前台,担纲起社会公共文化大市场的主导角色。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群众艺术馆更名为文化馆,不仅仅是单纯组织机构名称的变更,而是工作性质、工作方式、工作内容、服务对象、服务范围的改变。社会文化的服务员被赋予了组织引领的功能,被动进行的服务变为主动开展的工作。过去是以艺术馆为平台服务社会,现在是以文化馆为窗口辐射社会。这就是文化体制改革后,社会公共文化领域出现的新形象。今后,文化行政主管部门对社会公共文化的管理服务,将通过文化馆这一前沿阵地来实施,国家文化政策法令也将通过文化馆的服务工作得以传播落实。文化馆是贴近市场贴近社会的文化服务机构,是发展文化市场的执行者,是公共文化事业的导航仪。在公共文化现状纷纭复杂的今天,文化馆对公共文化的引导职能是非常必要和不容忽视的。它将从文化形式到文化内容,从物质的到非物质的,从传统正统到现代新潮,从专业舞台到街头广场,从主流到非主流,从实体空间到虚拟空间,从城市到乡村,从机关到企业,都将担负起对社会公共文化事业的引导职能。通过业务和行业指导的手段,让公共文化在国情、省情、县情的环境中健康有序发展,达到对社会公共文化引导的目的。
四、文化馆在公共文化事业中有领导职能
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是文化部门的“三套车”,构建了整个社会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形式和内容。在“三馆”中,以文化馆涵盖的社会面最大,涉及的行业种类最多,社会的参与度最高,软实力的影响最突出。文化体制改革后,文化馆在现有文化体制中的地位和作用,已不是单纯的业务培训辅导机构。文化馆在社会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除了原有的社会服务属性外,还具有公共管理属性,也就是负有行业领导的部分职能。这个领导职能是由文化馆在现代社会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的实际作用决定的,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体制组织机构中承上启下的地位决定的。因此,文化馆在指导、引导社会公共文化事业的实践中,具有不容置疑的公共管理属性。文化馆的举动,牵动着社会公共文化的神经,影响着各个行业的文化事业进退(无论专业或是业余)。文化馆目前和将来都是国家文化政策、文化意志的执行者、实现者。文化馆今后将成为社会公共文化艺术领域里的坐标,是公共文化市场的旗帜,它的影响力和导向作用,在社会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具有浓郁的行政色彩。
现在,我们还有相当多的人,沿袭群众艺术馆培训辅导的思维,对于今后文化馆在社会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应有领导职能这一特点,一直没有足够的认识。没有从建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公共文化事业的高度和历史文化发展的高度来审视今天文化馆的现实地位和作用,仅仅把文化馆看作一般文化服务机构、文化艺术辅导站,低估了文化馆在现在和将来社会公共文化实践活动中应该具有的地位和作用。事实上,文化馆在社会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的指导、引导工作,就是体现国家文化意志的行为,就是对社会公共文化事业实施领导的具体表现。领导寓于引导,引导贯穿指导。在指导中实现引导,在引导中体现领导。三者相辅相成,三位一体,互为表里,是有机的辩证统一关系。指导、引导、领导三项职能,是文化体制改革后社会对于各级文化馆的基本定位,是对各级文化馆在今后文化市场发展中的基本要求。相比较过去群众艺术馆而言,文化馆的职责范围更宽更广、功能更多更大,机构组织及人员配置要求更高更优,承担的公共文化事业更重更难。总之,今后在社会公共文化事业发展中,各级文化馆的三项职能作用将会愈来愈鲜明,愈来愈突出,愈来愈重要。有了这样的认识,才能搞好文化馆的工作,才能完善文化馆的组织结构,组建出适应文化馆工作目标任务的人才队伍,将各级文化馆的三项职能融会贯通,确实担负起历史赋予的神圣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