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伦理学角度分析《航程祭典》的双重叙述语言
2014-07-14刘蕊
刘 蕊
从伦理学角度分析《航程祭典》的双重叙述语言
刘 蕊
英国著名的作家威廉·戈尔丁一生致力于小说的创作,其晚期作品中具有代表意义的便是 《航程祭典》,它是三部曲中的首部小说。作品主要从小说角色塔尔伯特的角度来介绍故事情节、场景和人物角色。塔尔伯特有写日记的习惯,并采用此途径向地位高贵的教父讲述他看到和听到的事情,该小说展现了一个小小的船上世界,并将船上各种人物的形象都展现出来。小说的主要内容是讲述各种人物故事,甚至包括船长安德森、死亡故事的主人公牧师科利等,但是横穿三部曲的关键角色塔尔伯特具有的身份不能忽视,他在首部作品中担任的既是牧师的眼睛和读者的双目的角色,也是展现作者自己成长历程和品性的角色。
一、等级思想
《航程祭典》中的人物塔尔伯特自身也关注等级差别,他是一位生活在上层、自命不凡的人,肯定阶级权力的存在,因此在他的生活中也注入了等级思想,完全没有认为自己借助出身高贵的强势来评价他人是不公平的行为。塔尔伯特自身的地位是依赖上层的阶级优越感养成的,在他的观念中,应该受到别人的服务和敬重,因此船上的奴仆在他眼中一文不值,他们应该全心全意为他服务,只要他们有丝毫的怠慢,他就无法忍受,立马让仆人知道他的厉害。他时时不忘别人的等级,即使在描述其他船客时也会相应地加上。对船上刚正善良的大副萨默斯,他的称赞也不过是充满了嘲笑,认为他是完美地效仿了高阶级人的语言和风格。倘若科利死亡没有刺激到塔尔伯特,倘若没有看到各种高阶层的人们在死亡事件上的种种丑陋行为,那么他不会有所醒悟,不经历这件事,他可以说就是一个内心存在等级偏见、能依靠有地位的教父获得官职的人。
根据戈尔丁创作的时间推算,塔尔伯特身上的事情大致出现在19世纪早期。当时的人们已进入了主体享受的时代,内心推崇浪漫主义,逐渐脱离了理性的限制。在这样受限制的环境中,塔尔伯特一代的青年人肯定会带着成见来观察社会,但也能突破自身的教育方式和身份地位,并结合自己的内心做出裁断。塔尔伯特的内心被生命的离去深深地刺痛,这也让他不能根据等级来评判人的不足,也明白所谓的贵族阶级,包括自己在内,对这件事负有责任。因此,他看待下等阶级的人不再戴有色眼镜了,认同了善具有多个层面,对大副刚正凛然的风格加以赞赏,对优化者固执的理论也持有了包容的心理,对科利面临的境况深表同情,并做出安慰科利妹妹的定夺,害怕让科利的声誉再次受到伤害而不能达到合理惩治恶性的目的。在塔尔伯特以前的观念中,这样在意别人思想和敬重别人的思想是绝不会出现的,也证实了约翰·格雷的话,在真实的世界中,智慧存在的象征就是在无法协调的目的间选择让步的方法。塔尔伯特的脑海中逐渐去除了船客存在的身份、地位,在不同的目的中他寻得了兼容的方法,便是始终贯穿自己的道德观,接纳别人的思想,并等到时机成熟后实现自己的理想,即使不认同别人的观念,但也要认可他人向善的思想,继而踏上共同繁荣的道路。小说讲述了两个青年人的成功,其中奥利弗的成功是以丢掉个人爱好为前提的,并坚持为等级服务。当时的社会无法将善与财富进行对等,而奥利弗采用的方式是以长补短,用化学的长处弥补音乐的不足,注定走不出等级划分的价值机制,面对所受的困惑却无法走出,仅有服从。出身高贵的塔尔伯特的成功借助的也是自身的强势地位,但他站在跨越世俗思想的精神高度,知道社会上存在不可一致认同的价值观,但是人可以带着自己的观念去理解别人的观念,让判定一切事物的标准不再依靠自己的等级观念。
二、多重的反讽
想知道一个人内心的想法,听他诉说自己所经历的事情和自己的生活中的故事无疑是最快捷的方法。陈述者向我们展示的是人物品性和自我认可的机遇。描述者声音的特色都会借助叙述视角中人物发展的故事、故事内容的选取、说话方式等显示出来,有助于读者不仅能够在脑海中创建故事的形态,还能塑造出描述者本身。小说中表现该作用的物件便是科利的书信以及塔尔伯特记录的日志。但是他们的描述层面存在巨大的差别,继而改变科利的自身形象。塔尔伯特的内心受到震惊,一改高傲自大的观念,并对科利逐渐变为理解和怜惜,此时的读者也觉醒,意识到塔尔伯特的观念一直在影响着读者对科利的看法。因此塔尔伯特在科利的书信事件后评判的角度和叙述的视角不再轻狂与自负。此时的他好像成熟了,呈现出一种超越年龄的能力,并掺杂着一丝忧伤,但更展现出稳重与成熟并带有哲理化的思考方式,最大限度地重叠了描述的视角和声音,展现的语气也没有当日的调侃。塔尔伯特不仅经受了从鄙视的态度到同情的过程,也经历了从人世敷衍的叙述到严肃的表达,从狂妄自大到勇于担当等,都表现出塔尔伯特由先前冷漠的理想主义者转变为一个现实生活的鉴定者,不仅自愿降低自己的身份,还愿意尽自己最大的努力来支持正义。塔尔伯特用好心的话语来安慰科利的妹妹,以安抚她受伤的心灵。打破陈旧的等级思想和内心具有关心他人的责任感,奠定了他与大副萨默斯变成朋友的基础,并可以陪伴着他在拥有的殖民地使用权力,将自己造就成一个有利于国家和人们的政治分子。塔尔伯特时至当时才真正展现出自我,而当时讽刺他的描述者,通过日记以他的眼睛讽刺船上的其他人以及对船上各种人物的行为和话语进行庄重或风趣的叙述等,显然呈现出一个多重的讽刺,让读者不仅能获得描述者语气中存在的调侃,还能知道塔尔伯特站在描述人的角度具有的态度和行为,在多重讽刺中领悟塔尔伯特自身观察到的他人点评和自身生活的经历。
三、自身具有推翻的伦理
科利死后,上面便开始对死因进行调查。读者受到小说中船长应付官方调查的调侃语句,逐渐增加了对水手间的专业术语的了解,通过塔尔伯特读者知道直接引发科利死亡的根源是酒醉状态的他与崇拜他的水手间出现了同性的动作。可以从科利写的信件中推断出,一个身材健硕的水手深受他的喜爱。科利每当看见这个人便联想到自己心中想要的结婚人物。内心冲动的他意识到心脏加速的跳动,看到激情燃烧的火焰。对男性的喜爱并没有让科利意识到自己存在的性取向,然而与妹妹的信件中,他曾说过想要娶一位肤色白净、内心友善的女人。对自身的认识不深本没有什么,但是理智的防线一旦打破就会闹出无法想象的祸事。科利内心对男人的喜爱可以让读者明白,没有任何友情的他们,为什么对主人公会出现莫名的好感,完全是出于对喜欢人的憧憬。拥有这样遐想的科利便鼓起勇气进入塔尔伯特的房间,将他看成是救苦救难神的化身,忍不住吻上他的手。读者无法理解他传达的情感,因为对一个完全不认识的人,科利怎会具有这样的行为,由此也可以得知,推动他做出这种行为的动力正是性取向。当时的社会已受到启蒙思想的影响,宗教的地位不再具有绝对的优势,在神的身上科利得不到任何的安慰,就连船上其他乘客也展现出现实主义思想以及对神的厌恶。船只是一个微型的世界,船长不喜欢牧师,导致其他船员也受到他的直接熏陶,以至于无所顾忌地开科利的玩笑。而科利被毫不在意的绅士们推进了悲惨的生活中,然而科利则认为,人的名誉只能被自己的行为破坏,而不受到他人行为的影响,因此对自己悲惨的命运要负上全责。科利在面对残忍的折磨和冷眼相对后并没有失落,因此他在自己的内心给自己塑造一个牧师的角色。如果将科利看做是一个忠实于上帝的牧师,倒不如说是以牧师身份来限制自己的凡人。不管是在炎热的夏日,还是在主持场合中,他都要穿戴自己敬重的服饰。对服饰的依赖性随着一次次的受辱而增加,他更是跑到船舱底下寻找相关的长袍和礼帽,并希望自己的装束更加庄重。
科利衣着不堪,匆匆跑出船舱外好心拉架却遭到屈辱、污蔑,然而他的下意识行为却是打扮成牧师的样子,在烈日炎炎的夏天体会那上衣领口压着喉咙的感觉以换得一丝心理安慰。科利将这些错误都扛到自己身上,他觉得没有了和牧师一样的发型和领结,他跟一个街边乞丐毫无差别,同时誓言从今往后将梳洗打扮、衣着整洁后再走出舱室,由此看出他并没有真正理解旁人为何污蔑、轻视他。当船员把他从室内拽出并丢到臭气满天的污水中后,船上的大幅萨姆兹之前好心警示其别去跟那些船员们理论,往后找个合适的时间再讲,然而科利没有理睬,“我将穿上哪象征尊严的牧师服,如果船员们看到牧师服,就会尊重它,而我也会得到尊重”。此时的科利不曾想到在如此炎热的夏日穿上牧师服将会是如此的无厘头,更不曾想到当他喝醉后,牧师服会被船员们当做笑料,在科利身上只是一件肥大的破水手服。在大庭广众下,科利边唱乡曲边舞蹈,扭捏的样子着实让人狂笑不已,塔尔伯特将其称为小丑。此时的科利沦落到只能靠衣着服饰换得自我的地步,而自我感觉优越其他移民正是科利树立信心的另一个方面。身为牧师,内心应该充满怜悯,但是他没有意识到便认定自己的特殊,并持有禁止下等人喝酒的想法。在船上的小世界中,并没有多少人知道他性取向的问题,当然下船后他的丑事更不会被人知晓。倘若他能客观地正视自己具有的社会地位和身份,坦然地面对自身,或许能在社会中找到其他出路。可惜的是,科利对自我的认识是创建在虚幻上,在他的眼中,服饰决定着身份,因此对下等人持有轻视的态度,他自认为根基稳固的思想在真实的自我涌现后彻底瓦解。他持有的自我价值存在的理论基础也被他性取向的现象打破,再也找不到活下去的勇气,因此等待他的只有死亡。
戈尔丁持有的观点完全不同于悲观色彩的消极和不作为思想,而是明显地感觉到自身存在的世界正是悲剧时期,但是这样的社会他依然坚守自己的使命,在创作的 《航程祭典》和其他相关的小说中展现他的思想,表现出一位与世抗争的作家形象。
[1]李琴.戈尔丁的悲观情结及其《蝇王》[D].重庆:西南师范大学,2001.
[2]杨春芳.解读威廉·戈尔丁小说的人性观[J].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05(05).
[3]宋文涛.论戈尔丁小说创作中的荒诞意识[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06.
[4]沈美华.论戈尔丁对人类境况的悲剧性意识[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6.
刘蕊(1979— ),女,贵州遵义人,本科,遵义医药高等专科学校讲师,研究方向为英语教育和英语翻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