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植棉事业播火人 刘学佛

2014-07-13

当代兵团 2014年18期
关键词:籽棉亩产正文

1950年,兵团屯垦战士开始在玛纳斯河流域种植棉花。当年,刘学佛带着全排的战士拼死拼活干了一年,棉花亩产却只有20公斤。他不甘心,第二年领着大家更卖力地干了一年,可到年底,棉花产量仍是“外甥打灯笼——照旧”,战士们有些泄气。

光靠力气种棉花是行不通的,刘学佛想了很久,终于明白了这一点。因此,他四处向人学习、请教植棉技术,在这一过程中,结识了前苏联农学专家提托夫。在他的指导下,刘学佛敢于打破传统种植经验,棉花种植有了很大起色。但这一过程,并不那么容易。

部队的官兵大多来自农村,知道一些种地的常识和谚语,如棉花地里“此枝不碰彼枝”、“不稀不稠,棉花地里卧条牛”等,可提托夫要求每亩地一般应密植6000株。对此,官兵有不同看法,可刘学佛带头在自己的小组地里密植,战士有抵触情绪,他忙完地里的,就挨个给大家做思想工作。

在灌溉问题上,官兵也坚持已有的经验,喜欢大水漫灌,而提托夫提倡沟灌。又是刘学佛首先在自己的地里试验,结果表明,沟灌速度比漫灌快,且更节省劳力。

经过科学种植,1953年,刘学佛领导的植棉小组,在玛纳斯河流域创造了大面积棉田丰产纪录,53.6亩棉花亩产籽棉386.5公斤,其中1.61亩棉花亩产籽棉高达674.5公斤,创当时全国棉花丰产纪录。

后来,刘学佛的事迹被介绍到全国,他也成为兵团生产战线上的一面红旗。1953年,他被评为“全国植棉能手”。但刘学佛并未因此而骄傲自满,一生情系兵团植棉事业,不断刷新着棉花高产纪录,被誉为“兵团植棉事业播火人”。

猜你喜欢

籽棉亩产正文
“牛气冲天,亩产三千”
新棉价格上涨
籽棉调湿工艺中热损失的仿真与试验验证
医学生毕业论文现况分析
冬小麦“亩产状元”诞生啦
课题研究成果的提炼与表述
户口本
籽棉存放时间与公检颜色级结果关系探讨
籽棉存放时间与公检颜色级结果关系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