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生命的界碑
2014-07-13
新疆约占国土陆地面积的六分之一,与多个国家接壤,边境线长达数千公里。在这条漫长的边防线上,兵团建立起数十个边境团场,戍守着漫长的边防线。
60年来,兵团这支不列入军队编制、不穿军装、不拿军饷、不要国家和人民负担的戍边队伍,在环境恶劣的漫长边境地带,屯垦戍边,守土保疆,不仅创造了一个又一个人类开发史上的奇迹,还用他们的血肉之躯筑起了钢铁长城,为祖国母亲奉献了赤子的一片忠诚。
种地就是站岗,放牧就是巡逻,兵团人成为前赴后继、永不换防的国土卫士。在这里,兵团人被称作“有生命的界碑”。
1962年,中苏边境开始了“冷战”。
1965年12月9日,九师一六一团50余名民兵迎着苏军的铁骑、马刀奋勇冲击,拆除了苏方架设在我国境内的铁丝网,守住了1万多亩国土。
1969年6月10日,苏军再次挑起事端,身怀六甲的女民兵孙龙珍倒在苏军的弹雨下。
孙龙珍走了,战友们把她埋在巡逻的路旁,她的坟茔像界碑一样伫立在边境线上,她的英魂陪伴着一代又一代戍边的兵团人。
抗洪筑堤,在内地是保卫人民生命财产的战斗,在兵团却是捍卫国家领土的战斗。
“阿拉克别克”是一条60公里长的小河,哈萨克语的意思是“少女的耳环”,历史上边界尚未划定时,一直以它为自然界河。1988年4月23日,这条小河突发百年不遇的洪水,洪流冲垮了中方一侧的龙口,向地势低洼的十师一八五团境内奔涌而来,顺着又深又宽的喀拉苏自然沟一路狂泄,让数个连队成了水中孤岛,大量房屋被冲垮。
危难时刻,兵团人想的不是自身和财产的安危,而是我们的国土不能丢失一寸!
如果滔滔洪水不能重回界河故道,沿着喀拉苏沟流下去,就意味着我数十平方公里的国土将自然并入苏联境内。
一八五团上千名干部职工奋不顾身扑上去了,大量农用机械破浪开上去了,面对垮塌龙口的滔滔洪流,几十上百的男女青年职工跳了下去——那是在用胸膛阻拦汹涌的洪水,更是在用生命捍卫神圣的国土!
5月8日,防洪大坝胜利合龙,阿拉克别克河乖乖回到故道,一八五团境内我方守护的55.5平方公里的领土终因河道的恢复而安然地躺卧在祖国的怀抱里。
为绝后患,一八五团在龙口设立了一个民兵哨所,把“兵二代”马军武夫妇派到那儿负责巡边和看守分水闸,并动员全团力量把喀拉苏沟填平,在上面广植树木花草,建起了一个风景宜人的喀拉苏公园。
“半碗黄沙半碗土,半个百姓半个兵;多少将士思乡梦,尽在万古荒原中!”1990年,一位领导在视察兵团后曾经动情地说,“不要说为国家上缴多少粮食,创造多少利润,只要在这里生活着,就是共和国最伟大的公民!”
漫漫60年,岁月如歌。几代兵团人前赴后继的戍边故事说也说不完,如今,他们仍意志坚定地戍守在祖国西部边境,这就是兵团人,这就是屯垦戍边的兵团人,这就是把祖国当父母一样的赤子兵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