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返乡农民工子女同伴依恋和学校适应行为研究——基于2625份调查问卷

2014-07-13谭千保张英龙莎莎蒋旺

关键词:同伴总分信任

谭千保,张英,龙莎莎,蒋旺

(湖南科技大学 a.教育学院;b.农村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基地,湖南 湘潭 411201)

一、问题的提出

由于国家出台一系列惠农政策,部分进城农民工回到家乡谋求发展;另外,受中、高考制度的地区限制和城市教育费用上涨等影响,一部分进城农民工不得不送子女返乡就读和考试。这些致使农民工子女返乡就学的现象呈增长趋势。农民工子女不管是“流出”,还是“流回”,都势必对其身心造成影响,尤其会影响他们的社会适应。

国外关于流动儿童适应问题研究的重点是国际移民子女的社会适应,主要关注如何改善国际移民子女在移入地的社会生活状况和心理适应状况,亦有研究从社会保障方面探索国际移民子女的健康保险和社会救助;[1-2]对本国流动学生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政府如何维护流动学生教育的延续性,如美国对不同类型的流动学生采取针对性的措施来保障他们接受教育的权利。国内研究的重点在城市流动儿童的社会适应、学校适应等方面,而对返乡农民工子女的研究关注不够。返乡农民工子女由城市到家乡(更多是农村地区)的迁移,意味着生活环境、教育环境的改变,课程与教材等的衔接、教学质量与水平、同伴关系的重建等均存在不同程度的问题。其面临的主要困难是返乡后存在心理落差。[3]这些问题最终均折射到返乡农民工子女的学校适应上。

学校适应是一个广义的多维概念。Ladd 认为学校适应是指学生在学校背景下愉快地参与学校活动并获得学业成功的状况。[4]笔者认为,中小学学校适应是指学生有良好的学业表现、行为规范和情绪状态,以及和谐良好的人际关系。学校适应主要包括课业适应、常规适应、同学关系、师生关系和自我接纳等5个方面。[5]在学校适应的相关因素中,同伴群体对青少年学校适应的作用是人们关注的主题之一。[6-7]在青少年期,同伴的亲密关系对个体具有不容忽视的影响,其中同伴依恋,即青少年建立起来的、双方互有的亲密感受以及相互给予温暖和支持的关系的作用更明显。青少年同伴依恋与其社会适应性等关系密切。[8-9]

个体在儿童时期依恋对象往往是父母。随着年龄的增长,个体与父母的距离渐渐变大,开始从家庭外寻找新的依恋对象,他们一般主要从同伴那里获得情感需要。同伴依恋对青少年心理适应的重要性甚至大于父母依恋。[10]作为特殊群体的返乡农民工子女返乡后,在新环境中需要建构新的同伴关系,寻求同伴更多的帮助和感情支持。由于学习环境和生活环境的转变,返乡农民工子女往往存在同伴依恋和学校适应方面的诸多问题。基于此,笔者拟在详尽调查的基础上对返乡农民工子女的同伴依恋和学校适应进行实证考察,以了解其同伴依恋和学校适应的现状,并探索两者的关系,以期为此类群体的教育干预提供一定的依据。

研究采用方便取样的方式,选取来自湖南、四川、安徽3省小学四年级到初中三年级的在校学生作为调查对象,进行整班测查。调查共发出2 772份问卷,收回2 703份问卷,有效样本为2 625 人。将被试划分为返乡农民工子女和留守农民子女两种类型,其中返乡农民工子女1 060 人,留守农民子女1 565 人。样本的基本特征见表1。

表1 样本的基本特征

选用同伴依恋分量表和在校行为子量表作为研究工具。青少年依恋量表(IPPA-R)中文版的同伴依恋分量表包括同伴信任、同伴沟通、同伴疏远3个维度,每个维度25 个项目,采用5 点评分。[11]得分越高说明被试在该项目上的程度越高。本次测得的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84。吴武典编制的学生在校行为子量表包括课业适应、常规适应、师生关系、同学关系和自我接纳5 个维度,每个维度包括10个项目,采用4 点评分。[5]所有项目得分之和表示该生在学校总的适应情况,得分越高说明学生的学校适应状态越好。本次测得的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88。

二、同伴依恋、学校适应及其差异——基于留守农民子女的比较

采用描述统计对返乡与留守农民子女的同伴依恋、学校适应进行初步分析发现,两者同伴信任、同伴沟通和同伴疏远的总分均在25-75 之间,其理论中位数为50。返乡农民工子女3 项总分的中位数分别为33、24、18,留守农民子女3 项总分的中位数分别是35、25、18。这说明两类学生的同伴信任、同伴沟通偏向消极方面,而同伴疏远偏向积极方面。学生课业适应、常规适应、师生关系、同学关系和自我接纳的总分均在10-40 之间,其理论中位数为25。统计结果显示,返乡农民工子女5 项总分的中位数分别为30、31、28、28、27,留守农民子女5 项总分的中位数分别30、33、29、29、28。总体来看,两者的学校适应可能偏向好的一面。

采用独立样本t 检验,对返乡农民工与留守农民子女的同伴依恋与学校适应进行差异分析(表2),结果显示,返乡农民工子女同伴信任和同伴沟通维度的得分极其显著低于留守农民子女,在同伴疏远维度上得分却极其显著地高于留守农民子女(p <0.01)。返乡农民工子女的学校适应总分及其各维度的得分明显低于留守农民子女,其中课业适应、常规适应、同学关系上差异极其显著(p <0.01),自我接纳上差异显著(p =0.038),师生关系上差异边缘显著(p=0.07)。从统计结果来看,返乡农民工子女的学校适应性要差于留守农民子女。

表2 返乡农民工与留守农民子女同伴依恋、学校适应差异比较结果(M±SD)

研究表明,相比留守农民子女,返乡农民工子女的同伴依恋质量偏低。具体来说,他们对同伴表现了较高的同伴疏远感,较低的同伴沟通和同伴信任。有研究显示,城市流动儿童的总体同伴依恋及其同伴信任和同伴沟通得分显著低于本地儿童。[11,12]流动儿童的“流动”特性,或者是返乡农民工子女的“返乡”特性确实使其在人际互动过程中容易产生消极体验。返乡农民工子女由于与同伴存在生活习惯、理念等方面的差异,因而暂时难以与同伴形成良好的同伴关系,同伴依恋相对会偏低。

调查结果显示,返乡农民工子女的学校适应得分明显低于留守农民子女。很多返乡农民工子女已经习惯了生活在父母打工的城市,但从城市返回家乡(尤其是农村)时,城乡差异给返乡农民工子女造成了一定的困扰。有调查发现,由于教材不统一、教学进度不协调、教学方法不同,不少返乡农民工子女都感到很不适应,造成成绩下滑。[13]蒋国河在研究中发现有22.8%的学生对教师教学方法不适应,有21.2%的学生认为跟以前在城市学的课程不一样,有51.5%的学生认为对新的学习环境有不能适应的地方。[14]这些可能是造成返乡农民工子女课业适应和常规适应相对较低的主要原因。此外,不少返乡农民工子女还受乡语与乡音的影响,与当地同学老师存在不同程度的交流困难,这也会限制师生关系和同伴关系的发展。

三、同伴依恋与学校适应的相关及作用

采用Pearson 相关系数法对返乡农民工子女同伴依恋与学校适应进行相关分析(表3),结果显示,返乡农民工子女同伴信任、同伴沟通与其学校适应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p<0.01),而同伴疏远与学校适应之间呈显著负相关(p<0.01)。从统计结果来看,返乡农民工子女同伴信任、同伴沟通水平越高,其学校适应性越好;同伴越疏远,其学校适应性越差。

表3 返乡农民工子女同伴依恋与学校适应的相关分析结果(r)

采用分层回归分析,在控制性别、年龄段影响的基础上,考察同伴依恋对学校适应的独立预测作用,结果见表4。

第一层回归分析显示,性别和年龄段对学校适应具有显著的预测作用。具体来说,除了男生比女生具有更高的自我接纳以外,在学校适应总分及其4 个维度上,女生比男生具有更高的适应性(p <0.01);年龄越大,课业适应水平越低(p <0.01),同学关系适应越好(p<0.05)。第二层回归分析显示,在控制性别和年龄段后,返乡农民工子女同伴依恋各维度对学校适应总分及其各维度具有显著的预测作用,其中只有同伴信任对师生关系、同伴沟通对常规适应的预测作用处于边缘性显著水平(p=0.088),其余均处于显著或极其显著水平(p <0.05或p <0.01)。

学校适应通常被视作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指标。有研究发现,同伴依恋各维度与心理健康存在显著相关。[9]本研究结果表明,返乡农民工子女的同伴信任、同伴沟通维度与学校适应及其5 个维度存在显著正相关,同伴疏远则与学校适应及其5 个维度存在显著负相关,而且在控制性别、年龄段的影响后,同伴依恋对学校适应具有显著的预测作用。具体而言:其一,信任是形成亲密关系的重要条件,信任同伴者更容易与同伴发展亲密关系和获得友谊,进而取得同伴支持,促进学校适应。相关研究显示,个体信任倾向越高,个体人际适应、自我适应和情绪适应就越好,而且信任倾向能直接预测自我适应。[15]其二,同伴沟通是信息传递的过程,良好的同伴沟通不仅有利于双方的理解,建立良好的关系,降低返乡农民工子女的孤独感,而且有助于返乡农民工子女更好地了解新的学校生活,促使他们健康发展。其三,同伴疏远对学校适应具有负向的预测作用。在中小学阶段,同伴是学生社会学习的参照点之一,个体与同伴之间的交流能促进个体的社会化,而与同伴之间的关系疏远会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个体的身心发展。

四、结论及启示

综上所述,返乡农民工子女同伴依恋的积极因子(同伴信任与同伴沟通)和学校适应显著低于留守农民子女,而同伴依恋的消极因子(同伴疏远)则显著高于留守农民子女。返乡农民工子女同伴依恋与学校适应存在显著的相关。在控制性别和年龄段后,返乡农民工子女同伴依恋对其学校适应具有显著的预测作用。

以上说明,同伴依恋对返乡农民工子女学校适应具有一定的支持作用。因此,教育工作者和家长可从同伴依恋方面着手,一方面,增强他们与同伴之间的交流,培养他们对同伴的信任感,从而强化他们与新同伴建立新的情感联结,使他们能够尽快地从新环境中得到情感补偿;另一方,学校应采用措施鼓励当地学生主动接纳和帮助返乡农民工子女,最终使返乡农民工子女更好地适应新的学校生活并健康发展。

[1]Acevedo-Garcia D,Osypuk T L,McArdle N,et al.Toward a policy-relevant analysis of geographic and racial/ethnic disparities in child health[J].Health Affairs,2008,27(2):321-333.

[2]Hill I,Dubay L,Kenney GM,et al.Improving coverage and access for immigrant Latino children:the Los Angeles healthy kids program[J].Health Affairs,2008,27(2):550-559.

[3]刘学东.教育公平视角下返乡农民工子女就学困境初探[J].天津市教科院学报,2010(2):37-39.

[4]Ladd GW,Kochenderfer BJ,Coleman CC.Classroom peer acceptance,friendship and victimization:distinct relation systems that contribute uniquely to children's school adjustment?[J]Child Development,1997,68(6):1181-1197.

[5]吴武典.国中偏差行为学生学校生活适应之探讨[J].教育心理学报,1997,29(2):25-50.

[6]Kiuru N,Nurmi JE,Aunola K,Salmela-Aro K.Peer group homogeneity in adolescents' school adjustment varies according to peer group type and gender[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Behavioral Development,2009,33(1):65-76.

[7]Altermatt ER.Capitalizing on academic success:Students’ interactions with friends as predictors of school adjustment[J].The Journal of Early Adolescence,2011,31(1):174-203.

[8]杨圆圆,胡朋利,郭晓伟,等.留守儿童心理一致感、同伴依恋和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J].中国特殊教育,2012(7):87-91.

[9]琚晓燕,刘宣文,方晓义.青少年父母、同伴依恋与社会适应性的关系[J].心理发展与教育,2011(2):174-178.

[10]Laible DJ,Carlo G,Raffaelli M.The differential relations of parent and peer attachment to adolescent psychological adjustment[J].Journal of Youth and Adolescence,2000,29(1):45-59.

[11]张迎黎,张亚林,张迎新,等.修订版青少年依恋问卷中文版在初中生中应用的信效度[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11,25(1):66-70.

[12]王婷,李庆功,何佳萍.认知情绪调节对流动儿童同伴依恋和孤独感的调节作用[J].应用心理学,2012,18(3):256- 262.

[13]张红艳.返乡农民工子女社会适应行为现状调查与分析[J].今日中国论坛,2013(9):25,27.

[14]蒋国河.返乡农民工子女学业适应状况调查分析[J].中国教育学刊,2011(11):23-26.

[15]徐芬,王杨丽,马凤玲.大学生信任倾向对社会适应的影响[J].应用心理学,2012,18(2):120-128.

猜你喜欢

同伴总分信任
专题·同伴互助学习
第59届IMO团体总分前十名的代表队及总分
寻找失散的同伴
嘤嘤嘤,人与人的信任在哪里……
相约钓鱼身亡 同伴应否赔偿
信任
一年级下册期末考试
一年级下册期末复习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