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序的“变通”
——《既定程序》剧本问诊
2014-07-12齐青
清廉影院
程序的“变通”
——《既定程序》剧本问诊
本剧颖一题,款讲材在新的餐是厅工作的智能机器人A的故事。A只有既定的程序,没有思维,因此在工作中屡屡出错,在得到三个差评后被丢弃。剧中,作者试图通过A与消费者之间发生的事,传达为官者当以身作则,两袖清风的主题,并得出结论:清廉,不是走一套程序。
作者用短小的篇幅揭示了现实生活中,不知变通、不懂人情世故的机器人,在面对这一切时往往显得无所适从。细细想来,A的不知所措以及最后得到三个差评的命运,又何尝不是一种暗示与象征,当今社会需要的是能够很好地随机应变,灵活机灵的人才,而一味地恪守程序,呆板不知变通则会惨遭淘汰。清廉也是如此,不是机器人系统中设定好的一串代码、一套程序;也不是书面上呆板的文字,而是人人都应倡导的一种品质,一种思想特质,一种行事作风。
但看完整个剧本会让人感觉整个故事过于直白没有起伏,甚至没有悬念,很难吸引观众。剧本共有四场。第一场,作者对A进行了简单描写,表明了其智能机器人的身份。第二场,在餐厅内,A的程序显示要给胖男人和他的下属上素菜,却遭到顾客的反感,并一次得到了两个差评。第三场,A在经历了上次的教训后调整了程序,接待了另外两位消费者,这次A一味地推荐名贵酒菜,然而前来消费的人只想吃家常菜,结果A再次得到差评。第四场,A被丢弃到报废室。
故事很简单,剧本也很简单,概括起来就是一个只知道服从程序的机器人,在得到三个差评后被丢弃的故事。如果把这样一个没有波折和起伏的剧本拍成影视作品的话显然是不够吸引人的。故事情节过于简单直白,细看之下还有一些不合理的成分。现在市面上真正能为人类提供服务的机器人都是非常智能的,显然剧本中的机器人很特别,以至于我们会怀疑它在剧本中存在的可能性。而且剧情大多以对白的形式来推动,显得啰唆、缺乏创新,到后面A有自说自话的嫌疑,容易消磨观众的耐心。总之,一方面在作者的笔下,A没有树立起不懂人情世故但本质公正的形象,另一方面消费者的形象不够典型,因此二者之间没有强烈的戏剧冲突,以至于最后得出的“清廉,不是走一套程序”的结论也显得牵强,没有说服力。
现实中,公款消费的事存在,铺张浪费的人也存在,只求温饱为官清廉的人也存在,而真正投入到使用中的机器人是很少的。这种一真一假,一虚一实的结合需要作者花大量的心思和手笔进行深刻的描写才能真正打动观众。
作者设计的两组人物,一组是肥头大耳的老板和他的下属,冲突是A根据程序给他们推荐素菜,而身为公职人员的胖老板要最贵的酒和菜。根据整个剧本来看,作者想要描写的是一个公款消费的典型人物,贪图美色,铺张浪费。但剧本中有一句台词:根据既定程序判断,没有名表,没开豪车。这样的句子很容易使观众混乱,甚至产生这个胖男人只是想在下属面前充大款,或只想大吃一顿的疑问。
第二组同样是公职人员,二人只想吃家常菜,却遭到A一味推荐最贵的菜和酒。剧本中写道:“从A的眼里我们看见了客人的袖口、皮带、皮鞋。”结合A的行为,我们可以判断前来消费的两个人应该是有钱的,那么作者要描写的是一些吃惯大鱼大肉,偶尔也想吃家常菜的人物?还是一些不论官处何位,温饱即可的人物呢?单凭A看到的几眼是无法真正判断他们的消费能力的,即这样的论据不足以说明为官者清廉与否。所以单凭点菜这一行为来判断人物的性格是不合理的,也是没有说服力的。这样看来人物设计单薄,两组人仅仅只是在点菜这一行为上一正一反,而真正性格和行事上的东西很少刻画,论据不够。
作者想要表达清廉的主题,选取的素材也很好,形式还算新颖。所以如果要使整个剧本丰富生动起来,作者可以考虑从以下几个方面修改:首先作者可以把A的命运塑造得更复杂更波折一点,使情节更加饱满生动,把观众的视线很好的转移到去关注A的命运走向上,并适时设置悬念,抛出疑问,也许更能吸引人。第二,可以适当地减少剧本的台词或者增加对环境对人物心理的描写。现在的剧本大部分都是一种形式的对话(A与消费者的对话),且其中缺乏意想不到的转折,整个剧本平铺直叙,难以吸引人。第三,可以多增加几场戏,增加几个典型且有说服力的消费者,或增加A与餐厅其他工作人员交流的场景,去刻画A的心声和其他值得思考的东西,一方面丰富了剧情,另一方面也更利于主题的表达。
因此,在原剧本的基础上,再拓宽一下剧情的发展,多梳理一两条线索出来,适当地增加悬念,增强剧本的画面感,会使整个故事看起来更有吸引力。
(上海师范大学2013级广播电视艺术学专业研究生张伟对本文亦有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