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学专业基础课程教学改革浅谈
2014-07-12黔南民族师范学院美术系558000
任 伟 (黔南民族师范学院美术系 558000)
一、国内美术专业基础课程安排现状
国内美术学专业教育模式主要参考20世纪初期早期留学法国、日本的艺术家传授回来的教学模式。“直到清末民初,官方派遣第一批留学生赴日本、欧洲、美国考察,才开始了美术教育思想的更新,建立了高等美术教育观念。”1后来徐悲鸿先生的现实主义美术和苏联现实主义美术对中国美术教育也有很重要的影响。基础课程安排一般是《素描静物》《素描人物》《素描人体》,《色彩静物》《色彩风景》《色彩人物》《色彩人体》等,在素描造型方面所用的绘画工具一般为铅笔、碳条等塑造性强的硬笔。素描课主要还是全因素,即使不是全因素素描也是非常注重造型能力训练的,一遍一遍反复地画静物、人物、速写等等,枯燥、乏味,这也导致了一个画室的学生追求的目标相同,画出的画几乎一样,有的同学对枯燥的基础课有抵触情绪,上课精力不集中,被动地完成作业,积极性不高,长时间按照一个模式教学,上课老师也会有倦怠心理。色彩基础课同样主要也是写生训练,在色彩的运用上主要遵循表达“型”来完成,还是停留在一笔颜色上去是不是表达好这一笔所在的型的状态,而并没有深入的研究色彩的独立性、色彩本身存在的意义、色彩的轻重、色彩面积、不同的颜色并置在一起传达出来的不同感受等方面的训练。总体上来讲我国美术学专业的基础课主要是重视美术技能的训练,不太重视对学生的审美能力、独立思维方式和学习兴趣的培养。中国的艺术家大多都是在自己有很高的技术能力的情况下追求变化,寻找个人风格。而这个时候技术往往成为了艺术家的束缚,扎实的造型能力成为了他们的樊篱,不敢逃脱自己的优势,不敢扔掉自己的技术,只能在保留自己优势的情况下寻找变化,所以才有了 “中国式”绘画的产生。这说明中国的艺术家绘画模式单一,纵然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艺术风格但是因为从始至终的学习方式是相同的,导致总体的绘画面貌相似,总体的艺术追求也相似,他们始终没有逃离技术,没有逃离造型的束缚,色彩是造型的附属品没有生命力。综上所述,我认为国内基础课的优势是绘画技术好,造型能力强;劣势是画出的画“千人一面”、比较雷同、创新能力弱。
二、西方美术专业基础课程安排现状
纽约大学艺术系教授罗伯特.考派利斯写了一本关于美国现代素描课如何教学的书,书名为《美国现代素描教程——表现素描与创作》。这本书里有大量针对学生课堂作业做出的分析,这说明书中的每一课题都是被教学实践过的。如书中要求学生从描绘事物的外轮廓线开始学习绘画,他认为“轮廓素描是通过‘触’学习‘观察’结果。”2而且要求盲画,只盯着被画的事物运笔,目的是为了追求铅笔像手一样抚摸事物的感觉。从轮廓线入手学画画,更主要的原因是即使是不会画画的学生经过短期的训练也是可以完成,这样有助于培养学生对绘画的自信心。作者有讲“画轮廓素描需全神贯注、专心致致,即便没有老师指点的初学者也能小有成就,从此增强对自己的绘画能力的信心。”3作者的目的很明确,从简入手,培养学生对画画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自信心,我认为对美术生自信心的培养是教学中最重要的事情,他们热爱绘画,才能持久的坚持绘画,觉得画画是有乐趣的,如果认为绘画是艰苦的工作那将很难坚持下来。通过本书还可以知道作者尝试让学生把自己想想成蚂蚁的视角来观察事物、运用故意夸张的手法、违反常理从人物的脚部开始作画、模特每三十秒换一种姿势、研究画面的黑白灰布局、运用移情等手段训练学生和培养学生的观察方法。作者还提到建议学生用湿画纸、用纸巾蘸颜色、用树枝蘸墨等各种材料尝试作画,启发学生寻找绘画中的各种可能性、独创性。而我国的基础课在这方面做得相对弱一些,一般老师只是灌输如何画画,教授技法,并不是教学生观察方法、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
在我上学的时候很庆幸的接受过一位法国老师短暂的训练,他在法国高校里也在任教,本身是一位画家,名叫方索。他上课并没有摆静物,而是给我们放了一段音乐,让我们根据自己对这段音乐的理解完成一幅作品,材料、技法、颜色随意。当时全班同学几乎都不知所措,因为一直在接受造型训练,不知道不画现实的物象该如何完成作品,脑子一片空白。之后的上课内容同样与造型无关,在袋子里抽出老师事先准备好的形容词来作画,即使是风景写生课也是要求表达出两个以上词语的意境等等一系列的训练。据我观察学生从一开始的不知所措到后来的热情高涨,学生不停的和老师交流,老师也是逐个引导、启发。这样上课有助于老师掌握学生的个人特点,扬长避短,训练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个人的观察能力、情感释放能力,也有助于老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以上两位老师在上课的过程中均没有提到光源、体积感、比例、空间等等我们在课堂上经常听到的专业术语,不提并不等于不重视,只是他们把这些内容转化成可以独立发展的小课题来研究。如空间,罗伯特.考派利斯有讲“……你可以加深向后推移部位的色调,把形体向后推进空间。”4他所讲的是控制画面中的黑白灰的节奏、分布,而产生的视觉空间,他曾反复提到让学生注意处理主体与背景的空间效果也就是他称为的正负空间,我们在教学中所说的空间是模仿真实存在的空间二者有很大区别。
曾经观看过一个澳大利亚艺术学院学生作品展,并听了他们院长做的讲座。这个讲座最让我羡慕的是他们的学生有一个大的实验室,里面的材料随着市场的更新速度更新,机械设备也很完备,在这个实验室里学生可以随意运用只要表达了你想要的效果就可以。观看了这次展览我有一个深刻的体会,他们学生的作品生动、创新性强、画面整体的色调和氛围把握比较好,但是不够深刻,久看缺少重量感和可以细细品味的味道,这说明他们在教学中过分的追求了形式感和创新性,缺少基本功上扎实的训练。
三、美术学专业美术基础课的改良方法
综上对国内和国外的美术基础课的教学状态和学生作品反映出的情况分析,我认为我国的基础课教学有它的优势但也有很大的弊端,我们应该改良,扬长补短。我们的优势是学生刻苦、造型能力强、画面扎实有力量;我们的劣势是学生创新能力、控制画面的完整度、情感的表达、自我的绘画风格的形成能力弱。根据教学中的经验来讲,我认为在现有基础课课程的安排上应该加入《设计素描》和《设计色彩》两门课程相关内容,课程时间各占一半。现在大部分院校以上两门课都是针对设计专业学生开设,个人认为这两门课非常适合绘画专业的学生学习,原因有以下两点:首先,“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引导学生思维创新,成为现代素描教学改革的目标。”5这两门课程都在很大程度上训练了学生的抽象思维、拓宽了学生的观察的方式,同时带来了学生的各具特色的画面增加了创新能力。如教材中要求学生对实物进行重构和形状联想,微观的观察一个事物寻找其中的变化和节奏,同一颜色不同面积给人的不同心理反应,如何把握颜色统一和矛盾的特殊性使画面色调统一又生动,色彩肌理与情感的关系等等都是不同于以前的素描、色彩写生训练方法,这些均会给学生带来更多的发挥空间,更能激发他们的潜能。其次,这两门课程都有充分的理论基础,在教学实践中达到成熟,有章有节,有具体的训练方式,教师也可以针对学生的不同情况自由的分配上课内容,通过对设计生的教学的顺利进行,我认为这两门课是比较容易适应国内美术学专业的学生。西方极为自由的实验性教学方式对于在上大学之前都经过考前强化训练,有一点美术技能但思维方式单一的国内美术生来说是不容易进行的,教师因为也是在国内的美术体系中成长出来的,所以也不容易抓到教学方法。相比较而言设计素描和设计色彩课程的教学就相对有保障。
美术史是不断向前发展的,所以我国的美术教育也要紧跟步伐,一百多年几乎没太大变化的美术基础课程急需改良以适应世界美术的前进方向。
注释:
1.吴培秀.《高等美术教育的改革之路——论中国近现代美术教育模式对当代美术教育的影响》.来源于开化新闻网.
2.罗伯特.考派利斯.《美国现代素描教程——表现素描与创作》 吉林美术出版社,1998.P21.
3.罗伯特.考派利斯.《美国现代素描教程——表现素描与创作》 吉林美术出版社,1998.P21.
4.罗伯特.考派利斯.《美国现代素描教程——表现素描与创作》 吉林美术出版社,1998.P87.
5.董仲恂.《设计素描》.中国青年出版社,2007.P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