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指导性教学理论对音乐教学情境创设的启示
2014-07-12张惠源烟台南山学院艺术学院265713
张惠源 (烟台南山学院艺术学院 265713)
一、在教学中与学生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
在传统音乐教学中,教师作为整个教学活动的主体,既是音乐知识的传授者,也是课堂教学的领导者,指示和决定教学活动中学生的一切学习行为,而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处于被支配的客体地位,按照教师布置的命令和任务被动的进行学习。教师和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地位落差大,致使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产生隔阂,缺乏必要和有效的沟通,不利于教学活动的进一步展开。非指导性教学理论所倡导的的师生关系是教师和学生在教学活动中指导、引导和学习、接受的关系,在人格上身份平等、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的关系,在道德上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关系。非指导性教学认为教师不仅应作为教学的引导者、知识的传授者,更应该在学生的音乐学习过程中进行平等的交流与合作,形成互相信任的伙伴关系。
只有身份民主、平等,相互理解、尊重,共同促进、发展的师生关系才能为学生的音乐学习营造良好的氛围。在实际教学活动中,我们也应当重视教学课堂中的教师和学生的角色关系,把人际关系的处理放在教学工作的首位,将学生看做一个独立的、特殊的、不断发展的个体,站在学生的角度去体会和了解学生的内心感受。在处理教学问题时不是用教师的标准审视学生的一切,而是以建议者的身份与学生进行平等的意见交流,为学生的学习活动提供帮助,从而提高学生的思维频率和认知效率,并以此提升整节音乐课的课堂教学效果。
二、引导学生独立自主解决学习问题
为了创设一个利于学生学习的课堂教学氛围,教师常用“师问生答”的提问方式,或是由学生提出问题后进行辅导解决,给予其权威的、唯一答案。这种“授之以鱼”的教学模式不仅限制了学生音乐思维的自由发展,在长期的学习中还将使其养成心理上对教师辅导的依赖性和音乐思维的固定性。与之不同,非指导性教学主张“以学生为中心”进行教学,注重学生的学习心理,从学生的角度出发进行教学工作,鼓励学生自己做出学习行动计划予以实施,并以取得积极的行动为终结。
在音乐教学过程中,教师不用把乐曲的创作意义、具体表达的情感内容等作为唯一的固定答案原封不动地讲授给学生,而是将目标放在如何去拓展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音乐想象。教师在整个教学中的任务是引导学生在思辨、作答问题的过程中从多个角度出发,发展性地了解音乐,不仅“授之以鱼”,还要“授之以渔”,在引导学生完全理解音乐作品的同时,学生也在自主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实践、提升自己的音乐自主学习能力。
三、优化整体音乐教学情境
教学情境以意识、观念的形式作用于学生个体,使学生产生间接的学习兴趣,而学习兴趣则是激发学生产生学习行为、提高学习效率的根本动力,因此,情境创设成为音乐教学活动中不可忽视的教学问题。其中,教学情境分为物理情境和心理情境,传统音乐教学往往偏重于物理情境,如教室格局布置、教材的使用以及班级建制等,心理环境则是指师生角色关系、课堂教学氛围、学生的学习态度等。
在教学中,我们应当将物理情境和心理情境进行有机的结合与统一,优化教学情境的具体措施可以从视觉、听觉和实践三个方面进行:首先,营造视觉上的音乐艺术效果,如教师在课堂中的所示范的肢体语言、多媒体音乐课件上的动态谱例图像等,以最为直观的形象引导学生的学习行为;其次,创设良好的音乐听觉环境,如在音乐课堂中讲述相关音乐家的生活轶事、以边听边说的形式引导学生聆听音乐作品等,从听觉的感官上进行干预,提升学生对音乐形象、音乐情感、音乐内容的的理解、审美和分析能力;再次,为学生再课堂中创造音乐实践机会,如在教学活动中进行短时即兴的分声部合唱、以分组竞争的方式解决学生的学习问题等,既能为学生提供多种多样的音乐实践机会,又能间接培养学生的集体意识和合作意识,使学生所学的音乐知识得到巩固和应用。
综上所述,在教学上与学生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在学习上引导学生独立自主解决学习问题,在教学活动中优化整体教学物理、心理情境,通过以上的非指导性教学措施创设创设一个平等、有序的教学情境,使学生得到更为全面、平衡的发展。
[1]方展画.罗杰斯“学生为中心”教学理论述评[M].教育科学出版社,1990.
[2](美)卡尔·罗杰斯著,杨广学译.个人形成论[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3]吴启迪.非指导性教学思想下的课堂教学模式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2,06.
[4]王政,尹建军. 罗杰斯的人本主义在音乐教育上的运用[J].艺海,2009(04).
[5]李雁飞. 将罗杰斯人本主义理论渗入音乐教学中的思考[J].艺海,2011(02).
[6]何团喜.非指导性教学方法的实施[J].教学与管理,201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