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融入终身教育的基础音乐课程改革
2014-07-12湖南涉外经济学院音乐学院410081
贺 圆 (湖南涉外经济学院音乐学院 410081)
试论融入终身教育的基础音乐课程改革
贺 圆 (湖南涉外经济学院音乐学院 410081)
兴起于20世纪60年代的终身教育思想是当代最有影响力的国际教育思潮之一。我国目前进行的基础音乐课程改革与其有着密切的联系,在理念和目标上与终身教育思想有着许多吻合之处,本文将着重对此进行阐述。
终身教育思想;基础音乐课程改革;契合
所谓终身教育,就是一个人一生都必须接受教育。在人生的纵向方面,它要实现使人的一生(从幼儿、青少年、成年以及老年)都受教育,而不是局限于某一个阶段;在人生的横向方面,家庭、社区、工作场所以及大众媒体对人生的每一个时期都发挥教育的作用,而不是仅仅局限于学校这一场所。教育的终身化是现代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特征。终身教育提出的时间是1965年,提出终身教育并论述其思想的,是法国著名成人教育家保罗•郎格朗(Paul Legrand)。他认为,“人格的发展是通过人的一生来完成的”“教育,不能停止在儿童期和青年期,只要人还活着,就应该是继续的”。由此,他主张,教育应当“是在人类存在的所有部门进行的”“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等由原来的各种不同的教育活动的状况、形式所形成的相互隔绝的墙壁必须加以清除”。
我国自2001年开始的以音乐课程改革为核心的基础音乐教育改革目前正如火如荼的进行着。《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实验稿)》是基础音乐教育改革的重要环节,它对音乐课程改革以及围绕音乐课程改革所需要的辅助性改革都做了宏观上的规定。通过解读此纲要,不难发现,在我国本次基础音乐教育改革的理念与目标上有很多与终身教育思想是吻合的。
一、基础音乐课程改革理念与终身教育理念的契合
改革后的基础音乐教育非常重视以学生的兴趣爱好为动力,就终身教育而言,音乐兴趣是学生在音乐方面可持续发展的前提条件,即是学生在人生旅途中不断学习音乐、享受音乐发展自身音乐能力的动力催化剂。学校教育只是人生的一个学习阶段,已经步入终身学习时代的当今学生,掌握学习方法比掌握学习内容更为重要。“学会音乐”为“会学音乐”,更需要把学习兴趣归还给学习者。因此,把音乐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孩子,让他们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变接受学习为探索学习,便成为音乐学习中的首要问题。这个问题不解决,就不能使学生热爱音乐,对音乐产生感情。如果通过九年义务教育连音乐兴趣都没有在学生心中建立起来,那就不能不说我们的音乐教育在某种意义上是失败了。如果我们的音乐课不能使学生喜爱,不能成为发自学生内心的需求,那么任何所谓“音乐学习”对孩子们来说都没有意义。
此外,改革后的基础音乐教育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从终身教育角度看,它认为教育是“旨在促进人发展的教育”,教育目标是培养个性完善发展的人,教育过程“首先应为发挥今天还有明天生活在地球上的人的一切潜力创造条件,人既是发展的每一主角,又是发展的终极目标”。社会历史发展的经验教训告诉我们,人的发展是社会发展的实质和核心。爱因斯坦早在《论教育》中就指出:“一个由没有个人独创性和个人志愿的规格统一的个人所组成的社会,将是一个没有发展可能的不幸的社会。”只有每位社会成员的个性得到充分发展,其创造才能有效开发,才能促进社会的全面进步。终身教育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核心,承认人的个性因素,遵循人的个性发展规律,让所有的人根据自己的需要,在人生的各个阶段都能得到学习的机会。它消除了一次性教育带给人的失败的苦恼,允许并提倡人们多次、多样选择,使每个人都有足够的机会发展自我,完善自我,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潜能。
可见,本次基础音乐教育改革深入地吸收了“以兴趣为出发点,注重个性发展”的理念,以打破以往教学的强制灌输性和单一性。这些理念无疑都是与终身教育的教学理念相一致的。
二、基础音乐课程改革目标与终身教育目标的契合
在本次基础音乐教育改革所确立的改革目标中有很多也是与终身教育的教育目标相一致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两者都强调情感的重要性,培养学生对生活的积极乐观态度。《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通过音乐学习,使学生的情感世界受到感染和熏陶,在潜移默化中建立起对亲人、对他人、对人类、对一切美好事物的挚爱之情,进而养成对生活的积极乐观态度和对美好未来的向往和追求。”从某种意义上说,促进人的社会——情感发展也是终身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因此,对正规学校教育进行适当的改造,使之有利于人的社会——情感发展也许会对促进终身学习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这就意味着,如果将终身教育作为组织学校教育的一项正式原则来采纳的话,就需要强调学校教育的质的方面,而不是量的方面。那就是说,以终身教育为导向的学校教育将侧重学校在促进人的社会——情感发展方面发挥作用的方式、方法。
第二,两者都注重多元文化的融合。基础音乐教育要求学生“尊重文化,理解多元文化。即尊重艺术家的创造劳动,尊重艺术作品,养成良好的欣赏艺术的习惯。通过学习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时代的作品,感知音乐中的民族风格和情感,了解不同民族的音乐传统,热爱中华民族和世界其他民族的音乐。”而终身教育也认为在任何国家、任何地域,在学习、吸收、接纳异国异域优秀文化的同时,其教育与学习的发展战略断然不可忽略其本身的民族定位,相反必须增强民族自信、弘扬民族文化传统、传播优秀民族文化。否则,这个国家、这个民族必然会松动自我的民族之根,甚至会在世界民族之林当中全然迷失自己。
第三,两者都重视自我导向学习。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的目标之一是探究。即“通过提供开放式和趣味性的音乐学习情景,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好奇心和探究愿望,引导学生进行以即兴式自由发挥为主要特点的探究与创造活动,重视发展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探究过程。”马库拉和苏拉认为:“学习方法和态度是在幼年时期形成的……如果个人在他很小的时候就学习怎么学习,那么他的学习能力将得到很大的提高……过去,没人能够想象一个3岁儿童能够象今天的儿童那样利用计算机来获得新知识。”因此,终身教育思想更多地强调学习者应该尽可能地获得学习的自主权,并且能够自己支配学习。也就是说学习者自己要觉悟到学习的真正意义,不但可为个人的学习负大部分的责任,而且也明白本身的需要,知道应当如何学习,这使得学习成为自主和有意识的活动。
总之,基础音乐课程改革与终身教育有着密切的联系,终身教育中的相关理念是基础音乐课程改革的基础,从某种意义上说,也是基础音乐课程改革是否成功的关键所在。因此,将终身教育的理论运用与基础音乐教育,能使终身教育在音乐教育中得到贯彻,亦能使音乐教育在终身教育中得到落实。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3-4.
[2]诺曼·朗沃斯,沈若慧,汤杰琴,鲁毓婷译.《终身学习在行动——21世纪的教育变革》.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27.
贺圆(1983- ) 女硕士湖南涉外经济学院音乐学院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