寓新意于法度中
——论中国人物画造型中的夸张变形
2014-07-12泰山学院美术学院271021
(泰山学院美术学院 271021)
中国人物画追求意象造型观,需要对客观形象进行提炼、取舍、夸张和变形。夸张变形是画家在充分了解人物的形象和本质特征后,加强其最能表现神采的地方来突出强调,从而提高整幅作品的独特性、趣味性和生命力。
一、传统中国人物画造型中的夸张变形
夸张变形,是一种用来修饰美化艺术形象的绘画表现手法。西方现代绘画中的变形与中国画的夸张有很大区别。西方的变形把客观物象分解、揉碎,重建为新的形式,追求的是纯粹视觉形式的游戏。而中国画对形象特点加以合理的取舍夸张,为了使形象更加抒情传神,符合画家的理想和美的规律。传统国画大师顾恺之的“以形写神,形神兼备”、苏东坡的“不求形似”、齐白石的“不似之似”以及徐悲鸿的“惟妙惟肖”论,都是在中国传统造型意识基础上进行夸张变形的很好诠释。
中国传统人物画的表现形式符合中华民族的审美要求,风格独特而鲜明,其夸张变形的程式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根据时代风尚进行夸张变形
在中国传统艺术的长河中,不同时代的艺术作品有不同的造型审美特色。以仕女画为例:魏晋南北朝描绘的主要是诗、赋等文学作品和民间传说中的贤妇和仙女等,画中可见典型瘦骨清像、气度高古的风姿。唐代画家描绘仕女脸型圆润饱满、体态丰腴健壮、气质雍容高贵,展现出大唐盛世下皇家女性的华贵之美。清代画中女子皆有修颈、削肩、柳腰之体貌,细眉、凤眼、樱唇之容颜,展现了多愁善感的小家碧玉韵致。
(二)根据人物身份进行夸张变形
传统中国人物画对于不同身份的人物形象有程式化的造型方式。例如眼睛,古代画家多把武士的眼珠缩小,达到横眉怒目的威严感;而画仕女则多数眼睛细长上挑,低眉垂目或者淡淡的平视,突出了女性的婉约和含蓄。中国传统审美也有“将无项,女无肩”之说。绘画中把武士的头部变小,脖子减短,能够突出魁梧坚实的臂膀和威武雄浑的精神;而表现年轻女性时,多会将肩膀削窄,以此来表现一种婀娜多姿、弱不禁风的面貌。
(三)根据善恶褒贬进行夸张变形
美与丑是现实中两个相对应的侧面。艺术家要真实地表现事物本质的美与丑,必然主观定向地进行夸张变形。追求真善美,厌弃假恶丑是人的本性和道德的原则。传统中国画艺术是建立在伦理道德基础上的,就必须积极向上、伸张正义、抵制消极悲观情绪、反对邪恶和战争,充分发挥成教化、助人伦的社会功能。
二、当代中国人物画造型中的夸张变形
(一)夸张变形在当代中国人物画造型中的意义和作用
当代中国画的“夸张变形”是保留了传统中国画的艺术本质和民族审美,加入现代的艺术语言和形式,追求更高艺术性的一种艺术手法。当代现实主义中国画家不能满足于以甜俗为美,对生活照抄照搬和再现自然。要使艺术高于生活,必须运用一定程度的夸张变形来改变自然形象,成为表达思想感情的艺术语言。
所以,在写实的基础上,我们也要根据自己的美学观点、审美需要对非写实性的造型趣味进行有目的的追求。画家要从形象本身基础上去挖掘其特色,在固有的形态成立的基础上赋予其个人魅力,从而达到形神兼备,并体现出画家对作品的感知和态度。在具体的创作实践中,可以根据对象性别、身份、年龄、性格等特点来构思夸张变形的趣味。如画少女可多用S形曲线追求修长柔美之情;画农夫可用枯涩老辣的线塑造憨厚笨拙之态;画青年可传其,加长腿部,强调肩宽,表现潇洒挺拔之姿;画身世坎坷的老者可多用折而繁复之线,画消瘦而苍凉之味。外在表现形式因人物内在精神的支持而变得充实、丰满而贴切。
(二)当代中国人物画造型中夸张变形的基本规律
当代中国人物画经过近二十年来的实践探索,正由传统的古典意识同西方现代理念相结合,呈现出多元共生的全新的艺术语言和精神风貌。对于夸张变形的基本规律,我总结为以下几个方面:
1.团块化造型。团块造型能很好地表现对象的体积感、重量感和生命力,代表画家有马约尔、周思聪等。他们用弧形线条刻画人体的弹性和膨胀感,用肥硕夸张的躯体表现浑厚饱满的造型。团块化造型是作者宽宏大度、满足自信的人生态度的象征,也给观者以和睦和美满的感受。
2.瘦骨化造型。“瘦骨化”的造型追求在有限的体积中塑造一种钢筋铁骨般的力量和刚强。如席勒笔下的人物强调形象清晰的外轮廓,用方折的线条表现形体肌肉的起伏,产生一种瘦长嶙峋的造型。中国古代文人也常用瘦骨化造型的枯木竹石来表达一种清贫高洁、不屈不挠的人格。
3.奇绝化造型。圆形、正方形等完整的形状给人以稳定、饱满、完美之感,但也会因太完美而缺少变化。奇绝化造型采用方折凹陷的线条塑造外轮廓奇突棱角的形状,来增加视觉的刺激感;采用倾斜头重脚轻等方法增强形式的奇险和不稳定感,再通过一些点缀题款等手段达到新的平衡,即“造险而制险”的手段。
4.残缺化造型。艺术作品为追求造型中理想的形式感,必要时可以牺牲对象的客观真实性。在当代绘画中经常为了突出最生动感人的部分而舍弃一部分来追求平面的艺术形式,既突出了人物的特色,又拥有了独特的艺术特征,大大的增强了画作的辨识度。
作为当代的中国画家,要遵循艺术规律,着力挖掘生活中的独特感人的细节和瞬间,并作加工处理和艺术锤炼以增强其典型性,将我们对生活、对艺术的想象和感悟表现出来,才能创作出有鲜明时代特色、和谐统一、感人至深的艺术作品。
参考文献:
[1]毕继民.传统文化与中国人物画.中国文史出版社,2006.
[2]王大根.人物速写技法.上海书店出版社,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