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建设的思考

2014-07-11蔺海潮

财经界·学术版 2014年9期
关键词:内部控制事业单位有效性

蔺海潮

摘要:事业单位是由国家机关举办或者其他组织利用国有资产举办的社会服务组织,是国家政策的直接贯彻者和执行者。长期以来,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建设相对滞后,内部控制制度还很不完善,这既制约了事业单位的工作效率,也影响了会计信息的真实性。本文中,笔者提出了当前形势下制约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有效性的原因,以及建立内部控制制度的着力点和遵循原则,并结合自身的工作经验提出了加强事业单位内控机制建设的建议。

关键词:事业单位 内部控制 有效性

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是通过规范单位内部各部门之间以及工作人员之间的行为,从而达到相互协作同时又相互制约的控制管理体系。按照其控制目的的不同,可分为会计控制与管理控制,二者是相辅相成的。事业单位通过对财产的安全性和完整性、财务信息的可靠性和真实性、事业活动的合规性与合法性的保障措施来实现会计控制,通过对决策、方针政策的贯彻与执行、单位管理目标的实现、效率的提升等方面采取的保障措施来实现管理控制。有效的内部控制活动是促进各项工作顺利开展,实现事业目标,保障资产与会计信息真实性、完整性和安全性的关键因素。

一、制约内部控制制度有效性的原因

(一)对内部控制重要性和必要性认识不足,缺乏控制意识

在事业单位内部,长期存在着“内部控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工作效率”的观点,这种观点不仅存在于业务部门,甚至也存在于高层领导中间,认为应该优先考虑业务开展,在建立和完善内部控制制度过程当中,这些认识可能会产生不理解和抵触情绪,导致单位内部控制制度往往不能被有效执行。对现有的内部控制制度的置若罔闻,视而不见,使制度流于形式。为了工作方便,甚至出现先执行、后补手续,实物保管验收等不相容岗位不分开等现象。由此可见,进行内部控制建设时,有必要先在思想观念上,强化事业单位对内部控制制度的认识,对建立和健全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财务人员综合业务素质不高,职业道德缺失

财务人员加强学习新知识的主动性意识不够,忽视知识的更新,对新形势下存在的财务风险,没有建立起正确的认识和应有的防范意识。同时,对财务人员加强内部控制方面的业务培训也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相关培训流于形式,培训内容针对性不强,过于简单。这些培训并没有帮助财务人员掌握更多的内部控制知识,也没有对内控制度产生更深层次的理解。另外,对财务人员职业道德的培训做的也很不够,这也提升了内部控制失效的可能性,甚至可能会产生贪污、腐败和挪用公款的严重后果,给国家和单位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

(三)岗位分工不合理,职责划分不明确

内部控制的主要特征是防止一个人或一个部门单独取得一项经济业务完全的处理权。建立部门与部门、人员与人员、岗位与岗位之间相互验证、相互监督、相互制约的关系是内部控制的重要内容之一。实际工作中,工作人员的分工并没有按照岗位分工的要求进行岗位设置,岗位责任制往往只是存在于形式上。分工不清,职责不明,造成了岗位间相互制约和监督的执行力受到影响,更容易出现人人都有责任,变成人人都没有真正负责的现象。

(四)事业单位内控制度不健全,控制流程不规范

内部控制的合理性、有效性是实现内部控制目的的关键因素。内部控制设计之初,制度设计往往容易优先考虑工作流程的便利性,忽略制度是否合理、有效,即使日后工作中发现了其中的漏洞,也由于习惯等因素不愿改变。从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本身来看,内控制度覆盖范围小,实际执行过程中随意性大,业务流程不合理,控制方法和体系不完善等也是制约内部控制合理性和有效性的主要原因。

二、事业单位建立和实施内部控制应遵循的原则

(一)全面性原则

内部控制应当覆盖事业单位各项经济业务和各相关工作岗位。单位在制定内部控制措施时,应将决策、执行、监督和反馈等环节落实在业务流程所有的关键控制点中,并贯穿于事业活动整个过程,从而实现对经济业务的全面控制。

(二)重要性原则

内部控制应在全面控制的基础上突出重点,针对重要业务与事项、高风险的领域和环节采取更为严格的控制手段,确保不存在重大缺陷,这就是内部控制的重要性原则。工作人员应根据工作性质和事业活动特点,从业务性质、所涉金额大小和成本效益等方面作出一定的职业判断来考虑是否及如何实行重点控制。

(三)制衡性原则

事业单位的事业活动应在兼顾效率的同时,在机构设置、内部管理结构、权责分配、业务流程等方面建立起有效的监督和制约机制。单位业务活动的任何一个环节,都离不开监督和制约,较为的重要事项必须经过两个或两个以上互不隶属的部门或人员共同执行完成,形成在不同岗位和环节之间的有效监督与制约,这是内部控制制衡性原则的要求。

(四)适应性原则

内部控制制度的制定应当符合国家有关规定,并结合事业单位的实际情况,与其业务范围、规模、特点和风险水平等相适应。事业单位建立和实施内部控制应当具有前瞻性,随着外部环境的变化、事业活动的调整和管理要求的提高,适时地评估内部控制系统,对发现可能存在的问题,进行修订,从而实现内部控制制度的进一步完善和工作效率的进一步提高。

三、建立和健全内部控制制度的措施

(一)增强领导干部和单位职工对内部控制的意识,提高相关人员的综合素质

拥有一个具有较高综合素质水平的工作团队,加强领导干部和单位职工对内部控制制度重要性的意识是实现内部控制合理与有效的关键因素。提供内控相关知识的学习和培训,掌握其基础知识,建立一个“人人了解内部控制,个个参与内部控制”的文化氛围,为单位有效开展内部控制工作奠定基础。

(二)建立并完善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制度

事业单位应根据业务特点,设置简便的业务流程,对业务关键点和关键环节应在职责分工、业务流程等方面建立起相互制约和相互监督的内部控制,各个工作岗位和相关业务部门保持同步,办理每一项业务的流程与手续紧密衔接,避免出现执行过程中制度脱节的现象,保证在单位内部业务处理的连续性和有效性。

(三)充分发挥纪检监督与内部审计的作用

内部控制是一个过程,并通过借助管理制度及活动来实现这个过程。因此,为了确保内部控制制度良好的执行效果,必须对其进行监督。事业单位应设置独立于财务部门的内部审计机构进行监督,通过实施健全的财务制度,及时对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和内部控制执行过程中的薄弱环节所存在的漏洞和隐患进行修正和改进。同时,充分发挥纪检监督的作用,防范因制度和法治的不健全、不完善所产生的腐败问题,确保财经纪律严肃执行。纪检监督与内部审计工作有机结合,将有效促进内部控制的源头治理工作。

(四)加强预算管理,进一步完善内部控制制度

事业单位的全面预算管理是防范财务风险的重要手段,通过预算编制,预算的执行、监控以及事后对预算的评价,将价值和行为的双重管理始终贯穿在这个过程中。事业活动中产生的收入要在预算中得到反映,发生的支出要在预算中得到落实。实际工作中,根据不同情况,采用科学分析方法对预算和实际资料进行计量、对照,重点分析造成实际脱离预算的原因,如果是内部控制制度执行不力或是制度不完善等内部因素造成,需将有关信息及时反馈给各个业务部门,以便单位领导层面采取必要的措施,及时修订和完善内控制度,消除薄弱环节,使事业活动符合事业目标的要求,确保预算目标的顺利实现,达到全面预算管理对事业活动的控制作用。

四、结束语

事业单位整体的运行环境与内部控制是否有效存在着密切联系,也同时影响着整个社会的经济健康。建立全面的、符合单位自身实际情况的内部控制制度,并通过各部门和各工作岗位的协调与配合,营造一个良好的内部控制环境,是切实做好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工作的保障。

参考文献:

[1]李焦原.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探讨[J].中国外资(上半月),2011年8期

[2]刘蓓蓓.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初探[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09年3期endprint

猜你喜欢

内部控制事业单位有效性
班级家长会有效性的探究
思辨性阅读不能忽视“小心求证”——关于论据的有效性探讨
我国股票市场的有效性研究
我国股票市场的有效性研究
靠近“最近发展区”,增强教学有效性
我国物流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问题及建议
房地产开发企业内部控制的认识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存在问题及对策
制造企业销售与收款业务的内部控制分析
黑龙江省事业单位登记管理局事业单位登记公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