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生态文明理念与新型城镇化建设

2014-07-10陈范红

当代经济 2014年24期
关键词:新型城镇化

陈范红

【摘要】 《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提出,要把生态文明理念全面融入城镇化进程,加快绿色城市建设。绿色城市概念无论从定位和建设重点都先进于低碳城市。为此,必须构建绿色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推动形成绿色低碳的城市建设运营模式。同时,必须加强规划引领、分类考核、政策导向、依法行政和群众参与等方面工作,为绿色城市建设提供措施保证。

【关键词】 生态文明理念  新型城镇化  绿色城市

2014年3月17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规划》指出,要坚持生态文明,绿色低碳原则,要使绿色生产、绿色消费成为城市经济生活的主流,加快绿色城市建设。《规划》描述的绿色城市,从系统工程角度治理目前突出的环境问题,从空气、用水、土壤和垃圾处理全方位综合管理,其观念无论从定位和建设重点都先进于低碳城市。

一、确立生态文明新体系

结合当前生态文明建设的形势,生态文明建设的新体系应包括以下五个方面的内容。

1、用生态文明的视野来认知(生态文化形成)

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应充分发挥生态文化的先导作用,通过生态文化的建设、强化公众的生态意识、培养公众良好的生态行为和习惯。把生态文明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广泛开展生态文明宣传教育,努力提升全民生态文明素质,使生态文明理念深入人心;倡导绿色消费方式和低碳生活方式,使人人成为生态文明的实践者;坚持生态建设信息公开,建立生态建设的激励机制及公众听证制度,为公众行使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创造条件;深化生态创建活动,广泛开展创建生态村、优美乡镇、绿色社区、清洁生产文明单位等活动,把生态文明理念渗透到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

2、从生态文明的高度来谋划(生态格局优化)

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加快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是解决我国国土空间开发中存在问题的根本途径,是当前生态文明建设的紧迫任务。结合实施主体功能区划,科学评估和优化调整重要生态功能区保护规划,切实把重要生态功能区作为禁止或限制开发区域严格保护起来,确保受保护国土面积不低于一定比例,划定生态红线,做到应划尽划、留足空间,为子孙后代留下更多的生态空间。制订实施生物多样性保护计划,实施一批重大生态修复工程,提高生态产品的生产能力,增强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3、按生态文明的理念来发展(生态经济高效)

建设生态文明,必须实现包括第一、二、三产业和其它经济活动的“绿色化”、无害化。以农副产品“三化”(无公害化、绿色化、有机化)为目标,加快传统农业向生态农业转变,逐步扩大传统农副产品中“三品”(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比重,并将“三品”生产由传统的种植业生产推广到畜禽养殖业和渔业生产,建立畜禽渔产品标准体系和技术规范。以节能减排、循环经济为核心,加速传统工业向新型工业转变。限制高能耗、高污染的行业和企业,大力发展低能耗、高附加值的高新技术企业;对服务业进行生态化改进,遵循源头控制、过程管理和功能导向原则,围绕服务主体生态化、服务过程清洁化和消费模式绿色化,实施全过程管理。

4、以生态文明的方式来生活(生态环境提升)

环境指标是衡量发展方式转变的核心指标,环境质量是老百姓看得见、直接感受得到、普遍受惠的民生实事。在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必须加强生态环境治理,不断改善生态环境质量,满足群众的热切期盼。在保护水环境的基础上,必须重点改善大气环境质量。在治理目标上,由主要污染物减排向空气质量改善转变;在防治模式上,由主要污染物排放治理向综合防治、联防联控转变,由单一污染源控制向工业源、移动源、面源等多污染源综合控制转变,推进空气流通传输区域之间的联防联控;在管理手段上,要不断创新,加大治理力度,对重污染、新增污染的行业和企业实行最严格的限排治理措施。

5、用生态文明的规范来调节(生态文明制度完善)。

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就是要制定出符合生态文明要求的目标体系、考核办法、奖惩机制等。没有制度的制定、执行和完善,就没有生态文明建设的发展和完善。生态文明制度建设能够深化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再认识,有助于保证生态文明建设的整体发展方向。生态文明制度建设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行动的标准,保证生态文明建设有据可依。生态文明制度建设还能够发挥约束和监督作用,促使生态文明建设更好更快地发展。科学、合理、正确的生态文明制度的贯彻落实和遵守执行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根本保证。

二、将生态文明理念全面融入城镇化进程

生态文明建设是一项非常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政府、企业和居民各方面的努力。

1、推动形成绿色低碳的城市建设运营模式

政府要通过法律法规、规划政策,发挥引导、支持和监督作用。城镇不能盖成水泥森林。在城镇化建设运营过程中,要将生态文明理念融入全过程,例如,坚持用“绿隔”区域锁定开发边界,建设”绿色项链”般围合城镇的环城生态区,建设“城市绿肺”式的湿地湖区、大型绿地等。在建设过程中,要适当控制容积率,减少建筑的密度,形成起伏的城市空间。在城市建设中,也要采用低碳环保的手法,如使用环保的建材、采用绿色的施工工法等,尽可能地减少对自然的干扰,降低对环境的损害。

美国芝加哥在城市建设运营中创新环境保护的做法很值得我们借鉴。雄伟、整齐的都市图景给到访芝加哥的游客留下了深刻影响。而芝加哥今天的城市格局,主要得益于一份著名的城市规划,即1909年《芝加哥规划》(《Plan of Chicago》)。此后芝加哥虽进行了4次规划,但始终坚持了1909年规划的基本思路。1909年《芝加哥规划》中最著名的部分,是对密歇根湖湖滨地区的保护与发展。根据规划,芝加哥确定了39平方公里的滨湖区,并且百年来不懈地坚持并实施这一规划设想。20世纪80年代开始,又不断丰富滨湖区内容,滨湖只建设了两样建筑,一是博物馆,二是会展中心。湖滨地区之外,芝加哥城郊还有大片森林保护地。除湖滨保护、森林保护外,芝加哥在节能环保方面也付出巨大努力。芝加哥还是全美第一座安装氢气燃料站的城市,风力发电也是这座“风之城”最可利用的能源之一。为此,戴利市长和城市相关部门获得了不计其数的奖项,包括美国最佳环境保护培训项目奖和最佳机场环保系统奖等。

2、构建绿色生产方式

企业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主体。构建绿色生产方式,实施绿色环保和清洁生产,不仅是企业应尽的社会责任,也是企业顺应时代潮流,生存和发展的需要。现阶段,尚有部分企业为了追逐短期的经济利益,没有真正转变观念,对上级的监察敷衍了事,“实污染,虚治理”。文化是企业发展的灵魂,构建绿色生产方式的前提是必须构建绿色企业文化。绿色生产项目投资大、周期长,要加强企业领导的绿色管理意识,保证有足够的人力、物力、财力投入。同时,企业要进行绿色知识的培训,以培训为手段,开展绿色宣传教育,引导企业员工对绿色企业文化达成共识,支持并参与到企业实施绿色管理行动之中。由于实施绿色生产具有局部低效率、整体高效益的特性,因此有必要建立健全的、可持续的治理和激励机制,包括鼓励性或限制性措施,促使绿色生产活动与环境相容。

3、构建绿色生活方式

保护生态环境,人人有责,要使每个居民都树立节约意识、环保意识、生态意识,合理消费、适度消费,养成自觉保护生态环境的良好习惯。在衣食住行游等方面,加快向简约适度、绿色低碳、文明节约方式转变。培育生态文化,引导绿色消费,推广节能环保汽车、节能省地型住宅。健全城市废旧商品回收体系和餐厨废弃物资源化利用体系,减少使用一次性产品,抑制商品过度包装。绿色新生活观念的培育是一项长期的工作,需要政府想尽办法,通过各种行为来宣传、教育、奖励和引导,这也是在绿色城市建设中有所建树的一些国家最为注重的政府行为。

例如,黄金周期间,旅客不文明行为屡有报道,毁损国人形象,破坏生态环境。2014年国庆黄金周期间,湖北恩施大峡谷景区推出“捡垃圾换门票”活动,游客在景区捡拾一斤垃圾,在出景区的时候就能换取下一景点的门票一张。通过景区的宣传,很多游客主动准备起了自己的垃圾袋,参与到捡垃圾行动。在不少游客还缺乏环保意识的情况下,以门票作为“刺激”,不失为一种有益的尝试。

三、强化绿色城市建设的保证措施

新形势下绿色城市建设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需要各级政府逐级负责,需要各部门协作联动,需要群众的广泛参与,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1、规划引领,实现全域整体统筹

当前城市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是:一是规划跟着项目走,换一届政府换一张规划图;二是由“规划不足”走向“规划过度”,没有走出“产业同质竞争、项目重复建设、空间批量生产”的城市粗放发展模式。为此,《《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特别指出,要适应新型城镇化发展要求,提高城市规划科学性,加强空间开发管制,健全规划管理体制机制,严格建筑规范和质量管理,强化实施监督,提高城市规划管理水平和建筑质量。

2、分类考核,全面落实目标管理

《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指出,要加强城镇化统计工作,顺应城镇化发展态势,建立健全统计监测指标体系和统计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规范统计口径、统计标准和统计制度方法。加快制定城镇化发展监测评估体系,实施动态监测与跟踪分析,开展规划中期评估和专项监测,推动新型城镇化顺利实施。

落实到生态文明方面,要明确各地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工程的总体目标和重点工作。各地根据总体制定年度计划,细化到部门。相关领导小组要根据办法和考核细则,定期召开会议,调查情况,总结工作,加强督查,对各地年度任务完成情况进行科学考察和综合评分。

3、改革创新,树立鲜明政策导向

建设生态文明涉及到生产与生活方式的深刻变革,也涉及到不同群体的利益调整,需要从政策层面给予鲜明的导向,不断完善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社会参与的环保多元机制。建立完善生态转移支付制度,设立补偿专项资金,将财政转移支付与地区生态环境保护目标完成情况直接挂钩,加大对禁止或限制开发区域的转移支付力度,加大对重大生态修复项目的资金支持力度。健全环境损害赔偿制度,开展损害鉴定评估试点。深化排污权交易、环保信用、污染责任保险等方面的政策创新,发挥市场机制的调节作用。对开展节能减排改造的企业,在所得税减免、设备投资抵扣、政府采购等方面实行优惠政策。

4、依法办事,加快法治化进程

针对群众日益关注的大气环境质量,制订修订大气污染防治条例、机动车排气污染防治条例等一批法规,启动生态文明建设促进条例的立法研究。保持环境执法的高压严管,坚持将企业达标排放作为执法的重中之重,严厉、持续、有效地打击环境违法行为。加大司法介入力度,增强环境执法的威慑力;加快建设生态环境监控系统二期工程,提高对重点污染源和生态环境的实时监控水平;要加强环保执法队伍自身建设,大力支持环保能力标准化建设和环境管理的科技水平,提升环境质量监管的时效性和针对性。

5、发动群众,提高全社会的意识

要开展群众性环保活动,倡导环保生活、绿色消费。与组织部门联合举办市县党政领导干部生态文明建设专题培训班,首先把各级领导干部的生态文明意识更加牢固地树立起来。扩大环境信息公开,重大项目必须开展环境风险评估,推进环保决策的民主化、科学化。通过信息公开与透明,让项目“上”得明明白白、“下”得也有理有据,建立政府与公众、企业有效沟通、良性互动的环境公共关系。

【参考文献】

[1] 王凯:以生态文明理念走新型城镇化道路[J].建设科技,2013(16).

[2] 张媛:生态文明理念融入新型城镇化建设[N].法制日报,2013-06-24.

猜你喜欢

新型城镇化
城市权利:从大卫·哈维到中国城镇化问题
用新发展理念引领民族地区城镇化发展
国内各大城市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对比研究
新型城镇化进程中的失地农民就业路径探索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我国耕地保护的困境与制度创新刍议
新型城镇化是经典城市化的回归和升级
以协调的发展理念助推新型城镇化建设研究
农村基层团建工作如何变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