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北京发展龙头企业型都市现代农业的几点思考
2014-07-10王艳平丁生林
王艳平+丁生林
摘 要:本文分析了北京都市型现代农业主要经营模式及其存在的主要问题。根据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现状,阐述了龙头企业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的优势。结合首都的实际情况,提出发展龙头企业型都市现代农业的对策,指出应真正培育壮大农业龙头企业,走“规模开发,产业化经营”之路;拓宽都市型现代农业的投融资渠道,多方面、多形式筹集资金,最大化的规避自然风险和社会风险;积极引进国外先进农业技术,大力发展高科技支撑的设施农业;建设健全北京都市型现代农业标准体系,创建农业自主品牌;发展龙头企业带动下的大型高档休闲农业;积极利用政府的支持政策和协调职能。通过在北京发展龙头企业型都市现代农业,探索大城市地区现代农业发展的一般规律和新时期解决“三农”问题的新途径。
关键词:都市型现代农业;龙头企业;产业化经营;休闲农业;“三农”问题
一、引言
都市型现代农业是指在城市化地区及周边地带(涵盖农村区域),以高科技为支撑,以设施化、工厂化、园区化为标志,使用产业化经营手段,提高农业生产效益、优化生态环境,使一二三产业高度融合,生产、生态和生活功能并重,高层次、多形态的农业生产方式。从世界城市及发达国家或地区的现代农业发展历程来看,都市型现代农业是大都市郊区农业发展的必由之路。
北京作为首善之区,2003年提出建设都市型现代农业的发展战略,经过10年的探索,都市型现代农业得到了快速发展,并呈现出向生态农业、设施农业、高科技农业等形式发展的趋势。2012年《北京市“十二五”时期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规划》重点提出要创新北京都市型现代农业的发展模式,推进农业专业化、规模化、标准化发展,推动资源、资本向农业聚集。加快转变郊区农业发展方式,适应特大型城市发展需要,突出首都农业的农产品供应和应急保障、生态休闲、科技示范等功能。
任何一个产业的进步、发展和升级,都离不开龙头企业的带动和引领。目前,中国的都市型现代农业正处于初步发展阶段,拥有广阔的前景和消费市场,特别需要龙头企业的带动。
农业龙头企业产业化经营是目前我国先进农业生产力的组织经营形式。通过龙头企业的发展可以带动农民致富,提高农民收入。同时,随着龙头企业自身的发展壮大,促进利益相关者效益最大化,对于现代农业的发展,巩固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地位,实现农业产业化规模经营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二、北京都市型现代农业主要经营模式及其存在的问题
经过实地考察及文献查阅,北京都市型现代农业经营模式主要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种:观光型、科技示范型和生产型。
(一)观光型
把观光旅游和农业结合起来的观光农业,基本是以“吃农家饭、住农家院、干农家活”的农家乐形式的民俗接待,主要有观光农业园、休闲农场、采摘园、民俗观光园(村)、农家乐、垂钓渔场、特色农庄等等。据统计,北京实际经营的农业观光园1332个,乡村民俗旅游户为13,570户,全年民俗旅游村(户)和农业观光园共接待游客2704万人次,收入超过20亿元。
近几年,观光农业成为北京郊区农民增收和市民休闲的重要手段和方式。一段时间内,京郊观光农业园数量呈爆炸式增长。但往往形式单一,重复模仿,主要是瓜果采摘、吃农家饭、民俗旅游等。受投资所限,一般规模较小、配套设施不完善,档次低,高科技含量低。
(二)科技示范型
科技示范型是在传统农业的基础上,以现代科技成果展示为手段,普及农业科技知识。即在一定范围内运用现代科技与先进的农艺技术,建立现代化的农业设施,生产无公害农副产品和园艺产品。
此类示范性农业园,多以展示、示范为目的,很难在经济效益上有大的收益。高科技水平不突出,科技成果转化率和科技资源利用率不高。此外,多数现代化程度较高的设施温室多为政府出资建设,成本高,收益低,后续投入不足,或疏于管理,最终闲置,造成资源极大浪费。
(三) 生产型
1.市民农园型
将城市近郊区农地,划分成小块租给市民收取租金,承租市民可以在农地上种花、蔬菜、果树等。市民通过耕种体验田园生活,采摘自己种植的果蔬,享受农耕的快乐。
2.农超对接型
是指农业生产经营者通过取得相关质量认证,取得相应的商标权,通过提高市场认知度,并且获得了良好的社会口碑的农业类产品,从而获取较高经济效益的农业。品牌农业可以通过农超对接获得市场认可。
3.会员制家庭配送
4.电商网上供应型
目前,在北京从事农业生产的企业或种植园规模较小,一般没有自建基地,多为渠道供应商,采用产品收购形式,从而果蔬品质、质量都很难保障。
京郊设施农业生产的主要形式是日光温室。此类温室占地面积大,环境可控程度低、抵御自然灾害能力差、冬季保温性能不强。生产中只能做到简单的保温、降温、遮阳,不能系统调节温度、光照、水分、肥料和气体交换,限制果蔬高产优质栽培。日光温室一般使用寿命短、需频繁翻新,维护成本高。日光温室内机械化水平低、种植者缺乏专业种植技术,设施利用率低,综合效益不高。
由于缺乏统一的农业标准体系,绿色、无公害、有机农产品市场混乱;农业科技水平不突出,农业生产率低,农业的生产功能不能满足首都需求,市民对安全优质农产品的需求急需解决。
通过以上分析,发现北京都市型现代农业主要经营模式存在如下普遍问题:农业组织化程度低,且相对分散发展缓慢,缺乏品牌号召力;农业企业产业化经营规模有限、辐射带动能力弱;农业生产高科技水平不突出,农业劳动生产率和土地产出率不高;农产品质量、品质很难提高;农产品市场供应不足,不能满足市民对优质安全农产品的需求;农业效益低下,导致农业生产经营主体积极性不高。这些问题制约了都市型现代农业的发展。
三、发展龙头企业型都市现代农业的优势
随着人们对食品安全、健康饮食的越发重视,以及对回归自然、休闲度假生活的迫切需求,必然会引发整个农业产业的升级。农业具有的抗周期性以及内需增长背景下行业市场规模增长的趋势,令农业投资价值得以凸显,成为资本关注的热点。现在整个中国的农业还是一个很大的行业,而都市型现代农业将成为下个十年的投资热点,急需农业龙头企业大资本介入,对这一行业进行大品牌整合,发挥其领军作用。
(一)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政策支持,为龙头企业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提供了动力
2013年中央1号文件明确提出“支持符合条件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各类农业相关企业通过多层次资本市场筹集发展资金。”
2013年北京市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因地制宜盘活农村集体土地,推动集体土地流转;发展现代农村股份合作经济,组织农民开展农业资产经营,让农民共享城市化过程中的土地增值收益。建设国家现代农业科技城和示范区,推动都市型现代农业集约化、服务化发展。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鼓励土地承包经营权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企业流转,鼓励社会资本投向农村建设。这为农村土地流转提出了明确方向和要求。农业企业与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并列,成为承接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载体,是一个政策突破,同时也为龙头企业产业化发展现代农业注入一支强心剂。
(二)龙头企业在投资能力、市场开拓、技术创新和资本运作等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
具有现代管理制度的龙头企业规模较大,资金技术雄厚,市场需求把握准、市场开拓能力强。同时,具有的深厚的企业文化底蕴助力其可持续发展。龙头企业的成长发展能力、盈利能力和抗风险能力优于种植园、农村合作社和中小农业企业。
(三)龙头企业辐射带动能力强
龙头企业凭借雄厚的管理及资金能力,强势进入散乱的农业领域,可以推动都市型现代农业向专业化、规模化、标准化方向发展,必会对行业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龙头企业具有很强的影响力,公众信任度高,有利于形成都市型现代农业品牌。
龙头企业应抓住时机,在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的新时期,充分利用国家相关政策,结合自身优势进行结构调整,大力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为农业发展发挥重要作用。
四、北京发展龙头企业型都市现代农业的对策
都市型现代农业是大都市现代农业发展的高级阶段,为了很好的与北京“世界城市、文化名城、宜居城市”的总体定位相协调,既要满足首都农产品市场的多层次的需求,又要兼顾人们对回归自然、放松心情、释放压力的休闲场所的追求。在国家政策的支持下,龙头企业应着力开发生产型与休闲型相结合的复合型都市现代农业。
(一)真正培育壮大农业龙头企业,走“规模开发,产业化经营”之路
北京市人民政府《关于支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实施意见》(京政发[2013]20号)提出,要以打造一批领军人才、扶持一批上市龙头企业、发展一批示范基地、培育一批优质品牌、带动一批农户增收为目标,重点打造一批年销售额逾100亿元的领军龙头企业;扶持一批具有上市潜力的龙头企业走向资本市场,扩大市场影响力。
由于目前食品安全问题频频曝光,人们对农产品的健康性、安全性要求越来越高,北京都市型现代农业的发展要从北京实际出发,服务北京市民,适应市民对高档农产品的消费要求。北京具有特大型多元化的消费市场,要求农业能够提供更多的优质、鲜活、安全和特色农产品。真正培育壮大农业龙头企业,实施大区域合作,利用周边地区资源,建立优质自属农产品生产基地,使农业生产区域化发展,规模化种植,产业化经营。通过提高农产品质量占领高端消费市场,增加效益。
(二)拓宽都市型现代农业的投融资渠道,多方面、多形式筹集资金,最大化的规避自然风险和社会风险
龙头企业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在积极吸纳国内各类资金的同时,应想方设法引进国外资本以合作、参股、独立投资等形式参与农业项目建设。并争取国外金融机构对农业的贷款。由于都市农业的一些项目具有高投入、高风险、收益慢等特点,需积极参投风险保障基金,以减少作为投资主体的龙头企业的后顾之忧。
(三)积极引进国外先进农业技术,大力发展设施农业,满足市场需求的同时创造提高农业效益
据《全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纲要(2006-2020年)》,2010年北京市耕地保有量为339.0万公顷,2020年保有量为322.0万公顷,其中永久基本农田保有量为280.0万公顷,人均耕地面积约1亩(0.067 公顷),并且随着城市的不断扩张,耕地减少的趋势不可逆转。2008年全市人均水资源量为205.5立方米,不及世界平均水平的1/20,属于重度缺水地区。所以,受发展空间和水资源的限制北京将大力发展设施农业,围绕新品种、新技术和新机械的应用,发展精准农业、资源节约型农业。促进农业资源的有效利用,实现农业生产效率的提高。在有限的土地上,生产最大产量的农产品。并鼓励农业投资主体,引进农业发达国家的先进灌溉技术及设备,发展节水农业,走资源节约型道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
另据相关调查,北京地区大棚生产蔬菜每公顷利润在90,000元以上,温室种植每公顷利润近135,000元,温室、大棚种植是露地菜生产利润的3~4倍。截至2007年底,北京设施蔬菜面积达1.3万公顷(蔬菜种植总面积4万公顷),设施蔬菜年产值23亿元,占蔬菜总产值的50%。北京农产品市场需求旺盛,2006年,全市农副产品需求量超过800亿元,特别是高端消费市场潜力巨大。
通过引进荷兰、以色列等农业发达国家的农业设施,建设大型智能连栋温室,提高温室科技水平、机械化水平、完善内部环境控制系统,开展规模种植,产业化经营,实现高投入、高产出,大规模生产高产、优质果蔬。使北京设施蔬菜生产向高产、高效方向发展。提高北京蔬菜自给率,满足北京农产品消费市场规模大、层次多、需求变化快、质量高等特点。
(四)建设全面的都市型现代农业标准体系,创建龙头企业农业自主品牌
建立健全龙头企业农业生产和管理标准体系,为生产经营和管理提供可参照的标准,为农产品质量安全提供保障,最终提升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增加从业者收益,同时对可持续农业发展做出贡献。
建设包括产地环境、种植生产过程、包装存储运输、销售跟踪等全面的标准体系;全面应用源头追溯和抽检、普检等检测技术,健全农产品安全生产技术规程;构建覆盖农业生产过程、包装仓储、运输销售、售后跟踪全过程的安全技术推广和服务体系。同时,北京都市型现代农业标准体系的建立需与国际相关标准对接,力求达到国际水准。
龙头企业以标准化生产技术和产品标准为保障,从产品品质和技术含量角度入手,创建符合自身经营业务特色的品牌。
随着品牌逐渐确立,还要加大品牌的宣传力度,提升市场认知度并提高品牌保护意识。通过品牌带动龙头企业发展,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促进投资主体及各利益相关者价值实现最大化。
(五)发展龙头企业带动下的大型高档休闲农业
伴随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人们养生保健意识的加强,人们越来越渴望在节奏快、压力大的城市生活中,寻觅到回归自然、放松心情的休闲生活。都市型现代农业在带给人们安全农产品的同时,更要带给人们回归自然、休闲娱乐、体验农耕的生态场所。
据《2008年北京市都市型现代农业生态服务价值监测公报》显示,2008年全市农业生态服务价值(含森林资源贴现价值)为6307亿元,是当年农业增加值的56倍,与2006年的5814亿元相比增长了8.5%,农业创造的巨大生态服务价值得到体现。
以城乡一体化建设为契机,利用农业土地流转改革,鼓励龙头企业成为农业投资主体,发挥大型企业的经营优势,开发大型、高档、精致观光休闲项目,挖掘北京现代农业的生活性和生态性功能。在原有观光项目的基础上,更多的融入当地历史文化元素,突出特色;并开发游客参与性、互动性活动内容。真正做到为城市居民提供接触自然、体验生态文明及休闲度假的场所。对消费者来说,既有赏心悦目的田园景观,又可亲身体检,寓健身、放松于休闲劳动之间。再加上安全、放心的农产品供应,可以使消费者获得充分的享受。
(六)积极利用政府的支持政策和协调职能
充分使用北京市及地方政府对都市型现代农业的各种优惠政策,积极争取各种农业补贴、奖励。通过政府职能,妥善处理土地使用权有偿流转,以推动农业适度规模经营。通过规模生产和运营,给当地带来更多就业岗位,解决农民就业问题,保护农民利益,保障农民生活,消除并杜绝因推动农民土地改革所带来的社会不稳定隐患。
五、结语
北京都市型现代农业是首都生态宜居的重要方面,是高端农产品供应和城市应急安全的基本保障。龙头企业在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的过程中,应加强与地方政府和农业院校的多方合作,积极探索大城市郊区农业发展的一般规律,从而为其他城市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提供参考。
同时,通过发展龙头企业型都市现代农业,带动城乡一体化发展向着建设生态农村、生态城镇方向发展。既保障了农产品安全,保护了农村生态环境,又保护了广大农民的根本利益,探索新时期解决“三农”问题的新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