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特色农产品如何打开中国大陆内地市场(上)
2014-07-10乔万里李旭丰
乔万里++李旭丰
自2008年5月以来,两岸关系开启新的一页,中断10余年的两岸制度化协商机制重新建立,双方实现了直航与“三通”,两岸经济合作也不断拓展新的领域。两岸多次举行“协商会”,签署20余项协议,其中包括与农业相关的《海峡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ECFA)、《海峡两岸农产品检疫检验合作协议》、《海峡两岸知识产权保护合作协议》等,让台湾业者占有进军大陆广大市场最佳的经济地理战略位置,同时也开启台湾农产品输销大陆新的契机。此后,台湾农产品外销大陆金额每年都至少增长20% 以上,2012年已超过12亿美元,大陆已成为台湾地区农产品最大的出口市场。
实现台湾农产品出口大陆便捷检疫检验
其实早在自上世纪90年代,台湾农产品便开始向大陆出口,不过数量一直较少。1997年内地进口台湾农产品的金额只有1456万美元;直到2002年,随着大陆与台湾先后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两岸间农产品贸易金额开始快速增长。
依据WTO规范,成员之间须遵守无歧视的贸易原则,经由谈判逐步开放双方市场,并在公平贸易等条件及要求下进行贸易。然而台当局为照顾岛内利益,长期限制830项大陆农产品不准进口岛内,因此在推动台湾农产品出口销往大陆方面,与大陆的协商谈判便有其难度。而大陆方面也仅同意开放22种台湾产新鲜水果及11种蔬菜销往大陆。
尽管如此,由于大陆实行改革开放以来,经济持续高速发展,消费能力也在不断提升,逐步成为世界最大的消费市场。台湾与大陆隔海相望,语言文化相同,因此大陆成为台湾积极开拓市场的新目标。两岸农产品具有很强的互补性,台湾农产品出口大陆,可以为内地消费者提供更加价廉物美、新颖多样的选择,极大丰富和拓展了大陆消费市场。到2007年,台湾向大陆出口农产品金额达到4.3亿美元,比10年前增长了近30倍。
2005年5月3日,大陆宣布将准入的台湾水果由12种扩大到18种,并对10余种台湾水果实行零关税措施;同年5月18日,第一批台湾农产品经“两马”航线免税直航出口大陆。
2006年4月15日,大陆方面实施促进两岸交流合作、惠及台湾同胞的15项政策措施。包括对台湾水果检验检疫准入品种由18种扩大到22种;厦门市建立台湾水果销售集散中心,对入驻集散中心的进口台湾水果经销商,给予免交保鲜冷库储存使用费以及经销场地免1年租金的优惠;开放台湾农产品运输“绿色通道”,台湾农产品在大陆运输,享受部分地区过路、过桥费减免的优惠政策。 同月,大陆第一个台湾水果销售中心——厦门台湾水果销售集散中心投入运营。从此之后,台湾水果在大陆的销售开始进入常态化、市场化动作阶段,进口量逐年增长。
2008年两岸开放“大三通”直航后,极大降低了农产品运输时间和成本。2009年,因全球金融海啸导致台湾岛内经济严重衰退,消费者收入减少,岛内农民生产的水果即使赔钱也卖不掉。为协助台湾农民克服农产品销售困难,大陆方面宣布扩大台湾农产品的进口。
为了解决两岸农产品贸易检疫检验问题,防范动植物疫病虫害藉由贸易传播扩散,以保障农业生产安全与消费者健康,两岸于2009年底第4次“陈江会”上签署《海峡两岸农产品检疫检验合作协议》,以加强两岸在农产品贸易上的检疫检验合作与交流。藉由上述合作协议的签订,双方建立起官方正式沟通平台,除可提供两岸业务交流与争议解决的机制,并通过考察访问,实现便捷检疫检验措施,得以加速协助台湾农产品销往大陆。
其后,台湾“农委会”陆续向大陆提出台湾产梨、荔枝、葡萄、稻米及菇类等检疫准入申请,通过两岸协商机制积极协商外销中国大陆事宜。以向大陆申请出口台湾产梨为例,具体申请准入程序包括:台湾“农委会动植物防疫检疫局(简称防检局)”在备齐台湾产梨的所有生产栽培管理、病虫害监测及防治、采后处理及贮运、检疫处理方法与设施及出口检疫等技术资料后,向大陆有关方面提出申请;大陆方面会进行详细资料审查及启动风险评估作业,必要时请台湾方面提供补充资料并派员至台湾进行检疫处理试验认证、检疫处理设施审查及产地查证,并依评估结果制定进口检疫条件,所制定的进口检疫规定,除规范出口时产品须经严格检疫外,也涵括生产栽培管理,如外销供果园或包装场登录、病虫害监测及防治、采后处理、农药残留等范畴。
此外,“防检局”及“农粮署”还要多次举办内部分工会议、进行实地勘查等事前准备,并搜集相关单位及产业团体意见,对于大陆方面提供的农产品出口大陆管理规范草案内容进行讨论,并将相关建议纳入“防检局”后续与大陆方面协商的参考。“农粮署”也要辅导产业团体及农民落实生产管理制度,“防检局”协助安排产地考察与协商谈判,各试验改良场所提供技术支持及专业指导。最终,经双方协商确认检疫条件内容后,进入法规公告的法制作业,并待大陆方面正式发布公告,该农产品方可依相关规定向大陆出口。此后,台湾“农委会”其他部门还要持续辅导业者与农民契作(即签订产销合同)建立专区,生产高品质产品,协助办理后续促销活动等工作,强化品牌及高品质的营销策略,以与大陆农产品进行市场区隔,并建立双方稳定的贸易关系。
台湾梨“登陆”
台湾产梨主要出产在台中市及苗栗县,占全台湾总种植面积的80%以上。夏季采收的高接梨,产期自5至9月间,为全球产期最早的地方,可抢早上市并与大陆晚生梨进行市场区隔;而冬季梨山地区生产的雪梨,则适逢大陆年节送礼旺季。
应相关产业部门需求,台湾“防检局”于2009年底便开始收集整理台湾产梨的基本生产资料、有害生物清单与管理措施、检疫发证程序等资料,向大陆有关部门提出出口梨的检疫准入申请,并通过《海峡两岸农产品检疫检验合作协议》的沟通平台,在两岸工作协商会议中多次要求大陆方面加速审查进度,另就大陆方面关切问题,迅速回应及提供补充资料。
大陆有关部门为确定台湾产梨的生产管理及有害生物检疫风险管理措施符合大陆方面规定,其检疫机关——国家质检总局于2011年5月派人赴台湾实地考察产梨果园的生产管理、包装场作业及新鲜水果出口检疫工作。在台湾“防检局”、“农粮署”、试验改良场、地方农会等相关机构密切配合下,考察工作顺利完成,获大陆方面高度肯定。终于在2011年9月《海峡两岸农产品检疫检验合作协议》第4次工作会商中确定,台湾产梨新鲜水果可依《台湾梨输往大陆检验检疫管理规范》的规定出口大陆。endprint
2011年12月,大陆方面派员来台进行首批台湾产梨出口大陆预检作业,该批梨经台湾“防检局”及大陆国家质检总局专家共同检疫合格,装入集装箱出口运往大连港,首年台湾产梨出口大陆数量达17,582公斤。尔后,出口大陆的鲜梨仅由台湾“防检局”检疫合格后即可,大陆方面不再派员赴台实地预检。
ECFA助力台湾农产品“抢滩”内地
2010年6月,在重庆举行的第五次“陈江会”完成ECFA的签署,自2011年1月1日起实施。其中有18种台湾农产品列入早期收获清单,包括活鱼、生鲜鱼、冷藏冷冻鱼、生鲜甲鱼蛋、鲜兰花、金针菇、香蕉、柳橙、柠檬、哈密瓜、火龙果及茶叶等。例如柳橙,2011年进口关税从原来的12%降低到5%,2012年后又降低至零关税;香蕉、橙子、柠檬、哈蜜瓜等2011年关税降为5%,2012年降为零关税;火龙果2011年降为10%,2013年降为零关税。
ECFA 的实施,对台湾农民和相关业者是重大利好,水果销往大陆通关程序更为简化,时间、税费成本大大降低,有助提升出口竞争力。特别是内地的消费市场潜力巨大,给两岸贸易带来了巨大发展空间,这让他们十分看好大陆市场。
2011年ECFA生效后,这些原本对大陆出口数量微不足道的水果、鲜花、水产品因大幅降税而成为热门畅销商品,对大陆出口贸易额呈现倍数的增长,尤其是单批进口水果数量显著增长。例如当年1至9月,台湾生鲜水果销往大陆769万吨,价值784万美元,比2007年同期分别增长3倍及3.8倍。其中许多水果种类过去很少销往大陆,如今已具有相当大的销售规模,如菠萝2007年1至9月仅出口大陆5万美元,而2011年同期则提升至156万美元,柚子由同期的3万美元提升至134万美元,释迦则由同期的4万美元提升为95万美元。此外,2011年前9个月与2010年同期相比,销售额也有很大增长,如柚子增长了94%,菠萝增长92%,木瓜增长36%,番石榴增长30%,芒果也增长29%。
依据台湾“农委会”的数据,2011年1至12月,台湾农产品出口大陆金额6.7亿美元,比2007年同期的4.3亿美元增长56%(见表1)。在重要外销品种方面,台湾“农委会”选定的33项与岛内农民生产有直接关系的主力或具外销潜力农产品,2011年对大陆出口值为1.32亿美元,包括石斑鱼、虱目鱼、鳗鱼、鲈鱼、观赏鱼、凤梨、香蕉、芒果、番石榴、木瓜、毛豆、稻米、茶叶及文心兰等均呈现正增长。
其中,列入ECFA早期收获名单的18种台湾农产品外销大陆出口金额约为1.26亿美元,比2010年增长127%,比2007年的356万美元增长了35倍。特别是生鲜水果出口金额为1022万美元,与2007年的196万美元相比增长4倍,其中以柚子、菠萝、释迦等分别增长44倍、30倍及23倍为最多。另外,出口大陆的台湾产茶叶销售金额为1020万美元,增长63%;文心兰为5.4万美元,增长709%;冷冻秋刀鱼为737万美元,比上年同期增长355%;活石斑鱼为10,205万美元,增长143%(见表2)。
台湾产优质米以商业方式出口大陆
大陆以往从未开放台湾产稻米进口,仅能以参展及专案许可的方式少量销往大陆,且不得做商业贩卖。台湾“防检局”为协助台湾产稻米开拓大陆市场,于2010年底向大陆国家质检总局提出稻米输销检疫准入申请。为加速大陆方面对该项目的评估程序,“防检局”除迅速提供大陆方面要求的补充资料外,也于2012年3月派员来大陆会商,商请大陆方面于同年台湾产新米上市前完成该申请项目的准入程序。
大陆方面为了解台湾产米生产及加工体系,派员于2012年6月赴台完成实地考察,双方在当月《海峡两岸农产品检疫检验合作协议》第5次工作会商中确定《台湾稻米输往大陆检疫管理规范》,大陆方面并随即于6月16日公告《台湾大米输往大陆植物检验检疫要求》,台湾产大米当日起即可依相关规定出口大陆进行商业贩卖。目前已有多家台湾稻米加工厂经审核通过登录及出口大陆的合格厂商,并陆续办理稻米出口经贸事宜,成功开拓大陆市场。
台湾养殖活鱼直接销往大陆
为了协助台湾渔业产业开拓大陆内需市场,台当局行政部门于2010年3月29日核定批准台湾活鱼运输船可直航大陆地区 11个港口。这项两岸贸易的重大突破,不仅缩短了台湾养殖活鱼外销大陆的运销时间(仅需15至20个小时),提高了活鱼存活率,降低运销成本,同时可大幅拓展台湾养殖活鱼的销售市场,赚取外汇,增加岛内渔民收益,提高其产业竞争力,同时也翻开了两岸间渔业交流的历史新页。
台当局为解决岛内石斑鱼等养殖活鱼外销问题,早在2007年12月19日便发布“渔船运搬养殖活鱼管理办法”,允许经主管部门核准的渔船运输石斑鱼等7种指定养殖活鱼到香港销售,但规定不能直接运往大陆,仅能到香港之后再转运至大陆地区,徒增载运时间(约需3至13天)及成本,且增加活鱼损耗,不利于市场拓销与产业发展。
此次修订该管理办法后,台湾养殖活鱼不仅可以直接输销大陆,而且也取消了鱼种的限制。目前台湾有15艘活鱼运输船经核准经营载运养殖活鱼直接销往大陆业务,但回程不得载运大陆货品。台湾活鱼运输船可以申请航行停泊大陆地区的港口,包括福建省福州马尾、泉州南安石井港、福清南青屿、长乐松下、东山铜陵、晋江深沪及厦门大嶝等7处,广东省惠州港及湛江长桥等2处,以及浙江省舟山普陀沈家门及宁波象山石浦等2处,合计11处,在台湾则有台南市安平渔港、台南县将军渔港、高雄市旗津渔港、高雄县兴达渔港、屏东县东港、枋寮、小琉球、澎湖县马公、七美、竹湾等10个渔港允许活鱼运输船停泊。
台湾养殖石斑鱼历史已超过30年,养殖繁育技术(特别是种鱼及鱼苗培育技术)居全球领先地位,成鱼品质也较其他地区更佳,产量目前约占全世界总产量的25%,产值则占全世界总产值的58%,位居全球第一。2010年台湾石斑活鱼出口量为7958吨,出口金额新台币24亿元。endprint
台湾石斑鱼养殖品种以“青斑”及“龙胆石斑”为主。养殖石斑鱼产业于2009年被纳入行政部门颁布的“精致农业健康卓越方案”中,目标确定为2013年产值将倍增至76亿元新台币。台湾“农委会渔业署”积极辅导岛内渔民养殖高经济鱼种,加速疫苗研发,开发活鱼运输及集装箱运输技术,推广高效能人工饵料,以扩大与东南亚竞争者的差距,保有台湾石斑鱼生产优势,并积极协助加工业者开发冷冻鱼及冷冻切片等多元化产品销往全球。
台湾产石斑鱼90%以上外销大陆。自台当局宣布开放活鱼运输船直航大陆港口,不再经香港转运,让台湾养殖的石斑鱼不到一天即可直达,运输时间减少,有助降低活鱼死亡率,提高品质,每台斤(1台斤等于596.8克)鱼货运费平均降至20元新台币,省下约30%的运输成本。2011年1月ECFA早收清单正式实施后,石斑鱼出口大陆关税由10.5%降至5%,2012年再降到零关税,更添竞争力,销往大陆金额由2007年的800万美元大幅增加至2011年的1.02亿美元。
由于大陆人爱吃活石斑鱼,招待贵客时石斑鱼是必备料理,随着大陆经济的起飞,吃石斑鱼的风气也日益盛行,让台湾石斑鱼供不应求,持续推升石斑鱼价格水涨船高。以岛内渔民养殖最多的“青斑”石斑鱼为例,产地价达到8年来新高,相较过去每台斤170元,涨幅近80%。台湾渔民的获利也在逐年上升,扣除养殖成本,毛利率达到30%至50%以上。
台湾虱目鱼“游”进大陆百姓餐桌
虱目鱼是台湾的主要养殖鱼种之一,鱼肉细致鲜美,蛋白质含量高,又适合消化吸收,成为南部居民家庭食用的佳肴,不论是煎、是卤,煮汤、煮粥,或制成鱼丸,都味道鲜美,是一种便宜、营养、好吃的台湾平民食物。
去过台湾的大陆游客都知道,在台南沿海地区有大片大片的虱目鱼养殖水塘,每年产量约6万吨。虱目鱼是热带鱼种,北回归线以北难以存活。大陆海南岛等地虽有养殖,但品质不如台湾。然而由于岛内养殖者众多,长年供需失衡,每逢旺季就会发生价格崩跌。特别是近年来台湾经济不景气,致使虱目鱼的价格始终提不起来,养殖户往往赔钱甩卖甚至忍痛弃养。长期以来,渔民们期待以契作形式来保障收益。但这个愿望,民进党执政时期无法实现,国民党执政也无法实现,第一次帮渔民实现这个愿望的却是大陆。
2010年8月,《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ECFA)刚刚签订不久,大陆海协会副会长郑立中赴台参访,深入中南部地区各乡镇和社区,与基层民众举行座谈,认真倾听台湾乡亲心声。每到一地,郑立中不顾炎热的天气,与当地民众热切交谈,虚心求教,认真记录,没有一点架子,被岛内媒体誉为“陆版宋楚瑜”(指宋楚瑜担任台湾省长期间,经常下乡访问民众),甚至呼吁台湾各级官员也能学习郑立中,深入民间访贫问苦。在台南学甲镇与当地民众面对面座谈时,有民众向郑立中提出,岛内虱目鱼的销售情况不好,希望协助解决。郑立中当场承诺,愿意通过契作的方式,帮助台湾渔民将虱目鱼销往大陆。
很快,经海协会牵线搭桥,上海水产集团找上门来,与当地的学甲食品公司商议采购事宜。按照当时的市场价,每台斤虱目鱼约30元新台币,考虑到来年鱼苗、饵料价格可能上涨,每台斤养殖成本达35元,因此商定加价10元,采购价为每台斤45元新台币。
45元新台币,这可是台湾虱目鱼收成旺季时的历史天价,让当地渔民眼睛一亮。要知道,学甲镇每10人中就有一位是渔民,鱼价牵动着人心。虱目鱼在ECFA早收清单中被列为18种首批降税的农产品之一,关税从10%降为5%,已经让台湾水产品出口商得到很大实惠。而这回首次参加契作的台湾渔民总共100家,平均向每家采购3万台斤虱目鱼。以每台斤45元计算,平均每户卖出135万元虱目鱼,可以净赚30万元新台币,这在台南乡下不算小数目。契作费用加上运费等,大陆约付给当地渔民1.6亿元新台币。这一数字与大陆每年采购上千亿元的台湾液晶面板相比,实在微不足道,但却能让台湾基层百姓享受到实实在在的利益。
同年10月,学甲镇渔民养殖的虱目鱼终于交货了,看见数十万元的净利入袋,当地渔民笑得开心。挂有“上海水产集团采购学甲虱目鱼”条幅的冷藏货运车开出学甲镇,1800吨台湾虱目鱼在高雄港装入集装箱,登上货轮,直达上海,“游”入大陆百姓餐桌。
促进台湾产畜禽产品出口大陆
过去两岸因为政治关系特殊,台湾加工畜禽产品仅能以小额贸易方式进入大陆,产品出口时不仅有许多限制,业者的成本及风险高,利润也较低。
依据中国大陆对于境外畜禽产品进口的申请程序,出口地须先向大陆有关部门提出出口肉类及其产品的书面申请,大陆方面将依据出口地的动物疫病状况决定是否启动准入程序。若启动后,出口地须就大陆方面提出的问卷报送相关技术资料,经大陆有关部门风险分析及评估后认为在可接受的范围,大陆将派专家赴出口地进行实地查核,并就申请项目的检验、检疫及卫生方面议定条件或要求事项,厂商并须向大陆有关部门进行注册,获认可后,其产品才可依中国大陆规定进口。
自2008年起,台湾“防检局”即积极通过各种渠道,向大陆有关部门提出畜禽产品出口的申请,但因当时两岸尚未建立沟通平台,故无显著突破,直到签署《海峡两岸农产品检疫检验协议》后才开始有新的进展。
为防范动物传染病藉由畜禽产品的进口而引入,大陆方面对相关产品的进口已日趋谨慎及严格,除了疾病因素外,对于食品要求从农场到餐桌均须安全可靠,并要有可靠的监视计划涵盖所有生产与经营环节,以确保整个食品供应链流程符合食品卫生安全的要求。因此开拓畜禽产品的外销市场,涉及岛内厂商的经营管理与卫生安全管控、管理部门与企业界的合作、各部门间互相协调与配合及两岸相关部门间的协商谈判,缺一则无法持续推动。
为顺利推动台湾产畜禽产品外销大陆,台当局管理部门、卫生检疫部门与产业团体间相互合作,努力达成中国大陆对进口成品设定的各项要求及食品卫生安全规范。台湾“防检局”与“农委会畜牧处”协调合作,搜集汇整相关产业团体及业界的意见,并邀请作为岛内食品安全主管机构的台湾“卫生署”协助审查及核实厂商的申请文件,要求并监督厂商落实食品卫生安全相关措施;同时,“防检局”也与“农委会”其他部门合作,积极推动两岸协商谈判的进行,终于实现台湾加工畜禽产品外销大陆市场。
2010年初,台湾“防检局”通过沟通平台,再次向大陆方面表达台湾畜禽产品申请出口的意愿后,大陆有关部门终于同意启动评估程序。随即,台湾“防检局”向大陆方面提出冷冻(藏)猪肉及禽肉、加热猪肉及禽肉产品、加工蛋品等产品的出口申请。在大陆有关部门会商评估期间,台湾“防检局”皆迅速回应大陆方面提出的问题,并及时报送补充资料,还多次通过沟通平台及联系窗口,追踪洽商评估结果。但因冷冻(藏)肉品所受国际规范贸易限制较大,所需评估时程也较久,为了台湾优良畜禽产品能尽早进入大陆市场,“防检局”与岛内厂商协助后,重新选定依国际规范贸易限制较少的加工畜禽产品(包括加工猪肉、加工禽肉及加工蛋品)为重点突破品项。
2010年9月间,前台湾“农委会副主委”黄有才率团赴大陆协商时,积极促请大陆方面加速申请案的评估程序,经多次洽商后终获大陆方面同意,允许台湾5家厂商生产的加工畜禽产品进口。其后“防检局”积极联系,大陆有关部门终于同意台湾5家厂商的加工畜禽产品自2011年2月1日起可自北京、上海及厦门三地进口,使台湾优良加工畜禽产品可以正常贸易的方式走进大陆市场的大门。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