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人大工作应增强问题意识

2014-07-10肖永明

人大研究 2014年7期
关键词:根本利益人民代表大会解决问题

□ 肖永明

人大前沿话题

人大工作应增强问题意识

□ 肖永明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改革由问题倒逼而产生,又在不断解决问题中得以深化。事物的发展、社会的进步,总是在不断地发现新问题、解决旧问题中波浪式前进的。看不到问题,就是最大的问题。

古人常讲,知人者智,知己者明。很多时候,由于在同一个环境中待的时间长了,逐渐被环境同化,对一些问题往往是熟视无睹,看不到问题,更谈不上研究和解决问题。所以说,问题意识,首位体现的是自省意识,这种自省意识越强烈,发现、直面、研究、回答、解决问题的劲头和动力就越激昂。问题意识还是一种强烈的忧患意识、责任意识和担当意识。增强问题意识,要求我们必须善于发现问题、勇于正视问题、勤于思考问题、敢于解决问题,以问题的不断解决,推动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

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作为各级国家权力机关,在保证人民当家作主、推进依法治国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有没有问题意识、能不能发现和解决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不仅事关人大的权威和形象,而且直接决定着人大工作的质量和水平,影响着人民群众当家作主的民主权利的实现程度。从这个意义上说,人大工作应增强问题意识,重点从以下三方面入手:

要围绕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增强问题意识。增强问题意识,最根本的就是要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最高标准。人大工作增强问题意识,就是要看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的法律条例是否有助于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作出的各项决定、决议是否符合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各项监督工作是否回应了社会关切、呼应了公众诉求、顺应了群众期盼;依法任命的国家工作人员是否一心为公、执政为民等。要把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统一起来,从解决实际问题入手,勇于冲破思想观念的束缚、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发扬钉钉子精神,以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韧劲,一步一个脚印地抓好问题的解决,以实实在在的行动取信于民、造福于民。

要围绕依法履职尽责增强问题意识。“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体现的是强烈的担当意识和为民情怀。人大工作增强问题意识,就是要看法律赋予人大的各项职权履行到位了没有,在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中的站位找准了没有,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热点难点问题解决了没有等。要把促进改革发展稳定、抓实求效作为人大履职尽责的第一要务,多深入到基层、深入到一线、深入到群众中去倾听意见,集思广益,凝聚共识,切实增强人大工作的针对性;探索完善人大工作运行程序和机制,综合运用执法检查、视察、调研、询问、质询、特定问题调查等监督方法,引入媒体舆论监督,不断提高工作的透明度,增强人大工作的实效性,为改革发展稳定汇集正能量。

要围绕推动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与时俱进增强问题意识。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推动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与时俱进,这为人大工作指明了方向,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人大工作增强问题意识,就是要看各级人大在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方面做得怎样,在推进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理论和实践创新方面取得了哪些成效等。要坚持把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放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中去审视,在坚持中完善,在完善中坚持,大胆探索、大胆实践,敢于啃硬骨头,敢于涉险滩,善于从基层和人民群众的创造性实践中汲取养分。要围绕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坚持以问题为导向,坚持以党的群众路线为基本遵循,坚持创新创造,以革故鼎新的勇气和魄力,从各个层次各个领域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推进法治建设,提高治理效能,推动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与时俱进。

(作者单位:甘肃省平凉市人大常委会农环工委)

猜你喜欢

根本利益人民代表大会解决问题
河北省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闭幕
联系实际 解决问题
助农解决问题增收致富
在解决问题中理解整式
从党史国史维度看党的十九大对人民群众根本利益探究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理论研究
化难为易 解决问题
浅谈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西宁市第十五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八次会议
谁最早提出人民代表大会的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