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环保世纪行”报道背后的权力机制
2014-07-10贾广惠房继茹
贾广惠 房继茹
摘要:当前传媒揭示环境危害,特别是多家媒体联合参与的“中华环保世纪行”采访报道影响巨大,媒体与权力的互动关系值得研究。本文选取最具代表性的《人民日报》作为研究文本,剖析它报道背后的权力运作,并基于发现的问题,提出完善相关环境报道的参考对策。
关键词:大众传媒;“世纪行”;权力;《人民日报》
中图分类号:G212 文献标识码:A
作者简介:贾广惠,江苏师范大学传媒与影视学院教授,博士,江苏徐州221009;房继茹,江苏师范大学传媒与影视学院硕士研究生,江苏徐州221009
引言
当前,大众传媒介入社会事件中,成为值得关注的重要议题。反映在环境报道领域,比较典型的是持续了20年之久的“中华环保世纪行”,在全国人大组织下,28家在京媒体参与,大规模宣传环保、多层面揭示环境问题。这种集体采访报道,在宣传环保国策、环境知识、监督环境问题等方面作用显著:持续进行国家动员,使各级政府重视环保并解决各种环境问题,提升了公众环保意识。
“中华环保世纪行”采访活动(以下简称“世纪行”)是一场国家级媒体行动,它的背后是集体性的国家权力;它所奉行的监督也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权力(特指制度化权力,下同)支持。由全国人大牵头组织、中央14个部委组成了“世纪行”组委会,依据国家环境政策,每年确立一个主题组织记者采访,主要目的在于宣传我国环境与资源保护方面的法律法规,将法律监督、舆论监督、群众监督有机结合起来,推动环境与资源重大问题的解决。全国大多数省份人大也组织了立足于本地的“世纪行”,不定期组织媒体采访,由此构成了一个权力支持的网络。
通过查询发现,“世纪行”有关报道数量丰富,但学术研究比较稀少。在“中国知网”输入“中华环保世纪行”关键词检索,得到1993年——2013年间564篇文章,但除了3篇《人民日报》记者所发表的新闻总结式综述(从舆论监督作用的角度)之外,直接的研究论文还很少见。但“世纪行”是个值得研究的现象,是一个权力系统中以传播形式体现的互动关系。
依据权力关系的视角,本文认为“世纪行”能够坚持和发挥作用主要依靠权力,采访中更是离不开权力。它受惠于权力,也受制于权力。由于参与“世纪行”报道的媒体样本很多,时间较长,内容繁杂,本文主要选取《人民日报》(不含海外版)为研究文本;以该报1993年至2012年间“中华环保世纪行”栏目的报道为研究对象,对消息、通讯两类新闻分析解读。作为权威性最高的综合性日报,《人民日报》是参与“世纪行”最重要的中央媒体,它的报道具有代表性。
一、媒体报道:权力的支持与延伸
上世纪90年代初,中国工业化快速扩张,环境问题大面积暴露,典型表现为淮河流域发生多起环境事故,如1994年、1995年特大污染事故、1996年污水沟夺命事件、大量“癌症村”出现、“三河三湖”污染事故频发等等。环境问题的出现和发展挑战了传统的治理秩序,这些“新问题”迫使同家增设了环境议题,从而将其纳入权力操控框架中,也即环境保护作为基本国策确立之后,政府的治理凸显了合法性,权力隐含于各种环境议题中:解释环境政策、揭示环境问题、监督地方政策落实等等。但是直接治理是一方面,依靠媒体这一“耳目喉舌”也是一方面,藉此权力也在借助于媒体得以延伸。它支持以《人民日报》为代表的媒体采访报道,对地方政府的环境治理以及公众环境意识都产生很大影响,在无形中贯彻了国家权力。
按照马克斯·韦伯对于权力的观点,权力意味着在一种社会关系里哪怕是遇到反对也能贯彻自己意志的任何机会,不管这种机会是建立在什么基础上。在当代中国,既然党报直属于一级党委,那么它所借用的也必然有上级党委的部分权力,采访报道的过程隐含了权力的辐射。“世纪行”是一种集合权力,是代表中央对广大基层的政策执行情况的检验者。因此,为了考察这种权力关系,本文先从《人民日报》“世纪行”采访报道中体现的采访方式、信源使用、身份标识3个指标来作一粗浅分析。
(一)采访方式
在长达20年的历程中,《人民日报》“世纪行”和其他中央媒体一样,形成了相对固定的采访方式,那就是集体采访、听取汇报、团体参观和参加会议。这些形式,也恰恰都是权力系统运行的外化,是具体的支持形式。
集体采访是该报参与“世纪行”最突出的特点。28家在京媒体记者外出采访,形成了规模性的“大兵团”采访模式:每到一地,都由地方党委政府出面接待安排,统一组织采访、统一安排记者见面、统一外出行动。地方高规格接待,其背后有对最高权力的自觉服从,也有权力之间的制约。
会议和活动报道也是权力支持的反映:一是每年的“世纪行”启动仪式都会在不同媒体报道;二是每年开展“世纪行”好新闻评比。如2000年(3月22日)的报道:
本报讯 日前,2000年“中华环保世纪行”好新闻评选揭晓,共有88篇作品分别获得一、二、三等奖,特别奖和内参简报奖。本报记者采写的《塔里木河胡杨泪》、《大自然的应答》两篇作品获得一等奖,《神奇净土哈纳斯》等5篇作品获得二、三等奖,《塔里木河下游急需生态用水》获得内参简报奖。同时,人民日报社获得优秀组织奖。
(二)信源使用
《人民日报》“世纪行”的信源大多数是权力机关的各级官员,其次是专家学者,最后是普通百姓,可见它与权力的密切关系。如在跟进“治淮”的“世纪行活动中有这么几篇比较典型的报道:
前两篇以职能部门领导视角,面对问题强调成绩。第一篇文中有两段都是以“国家环保总局局长解振华说”为引语和开头,来说明环境治理的成功。第二篇文中又以领导人的视角:“国务委员宋健要求以壮士断腕的决心……淮河终于变清”,来说明治理的成功;国家环保总局局长解振华:“把治淮当成自己生命的一部分。”第三篇,使用了“唤醒民众环保意识”、“辩证看待水变清”小标题,涉及地方百姓的话语只是一带而过。该报信源使用上往往依赖官员,这显然体现了官员话语的权威性、可信度,其背后反映出与权力的直接关系,即得到支持,顺利报道。据统计,在该报“世纪行”176篇报道中,官员作为信源的比例高达79%,在所有媒体“世纪行”报道中是最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