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无痛内镜术用于消化内镜介入治疗的临床研究

2014-07-09唐拥军

健康之路(医药研究) 2014年12期
关键词:介入效果

唐拥军

【摘要】目的: 探讨无痛内镜术用于消化内镜介入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 随机选取我院2013年2月~2014年5月收治的行消化道内镜介入治疗的60例采取无痛内镜诊治的患者,将其作为观察组,同时选取同期采取常规内镜诊治的60例患者,将其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的血压、心率、血氧饱和度以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观察组检查前与治疗中SBP、DBP、HR、SpO2相对较为平稳(P>0.05),对照组SBP、DBP、HR波动较大,(P<0.01);SpO2相对较为平稳(P>0.05);观察组内镜诊疗过程中不良反应发生率为5.00%,对照组为30.00%,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显著(P<0.01)。结论: 无痛内镜术用于消化内镜介入治疗中效果满意,患者适应性好,疼痛轻,且不良反应少,安全性高,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无痛内镜; 消化道内镜;介入; 效果

【中图分类号】R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801(2014)12-0004-02

近年来,由于社会节奏的加快以及人们生活习惯的改变,使得消化内科疾病的发病率逐年递增。消化内镜是消化系统疾病诊治中不可或缺的诊疗工具,也是最可靠的微创或无创现代化诊疗手段。然而因心理、生理以及耐受性等因素的影响,使得患者对内镜介入治疗存在恐惧心理,有时甚至会延误最佳治疗时机[1]。随着短效静脉麻醉药物的出现,无痛内镜诊疗技术也随之产生,相较之常规内镜诊疗技术,无痛内镜诊疗技术由于在静脉全麻下进行,患者可在睡眠状态下完成检查与治疗,故具有无痛、手术耗时短、损伤小、患者耐受性好等优点,患者的恐惧心理会大大减少,有利于提高消化内镜介入治疗的疗效[2]。本研究对行消化内镜介入治疗的患者采取无痛内镜技术进行诊疗,效果满意,现分析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2013年2月~2014年5月在我院行消化道内镜介入治疗的60例采取无痛内镜诊治的患者作为观察组,同时选取同期采取常规内镜诊治的60例患者作为对照组。观察组男35例,女25例,年龄17~70岁,平均(48.8±5.5)岁,其中胃肠道息肉31例,上消化道异物12例,食管重度静脉曲张9例,食管恶性狭窄6例,胆总管结石1例,胆道恶性梗阻1例;对照组男37例,女23例,年龄17~71岁,平均(48.5±5.3)岁,其中胃肠道息肉34例,上消化道异物13例,食管重度静脉曲张8例,食管恶性狭窄4例,胆总管结石1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体重、病程、疾病种类等方面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临床可比性。

1.2 方法

术前12h禁食,10h禁水,维持空腹状态。观察组采取无痛内镜检查并治疗,先静脉滴注芬太尼0.5μg/kg,5min后按1~1.5mg/kg的剂量以4mg/s速度静脉滴注丙泊酚,待患者失去知觉后插入内镜开始检查与治疗,操作过程中患者若出现肢体活动,酌情追加丙泊酚剂量。操作中若出现呼吸频率减缓,静脉注射阿托品0.1~0.5mg;若血氧饱和度下降,可抬高下颌加大氧流量;若血压下降超过30%,静脉注射麻黄碱5~10mg。对照组则采取常规内镜操作,即给予盐酸利多卡因胶浆后进行相应检查与治疗。

1.3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患者的血压【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心率(HR)、血氧饱和度(SpO2);同时记录两组患者内镜诊疗过程中出现的不良反应(恶心呕吐、咳嗽、躁动)。

1.4 统计分析

应用统计学软件Spss13.0处理数据,计量资料采取t检验,计数资料采取x2检验,显著性水平σ=0.05。

2 结果

观察组治疗中SBP、DBP、HR、SpO2与检查前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对照组治疗中SBP、DBP、HR较检查前均明显上升(P<0.01),但SpO2检查前、治疗中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体见表1。

观察组内镜诊疗过程中不良反应发生率为5.00%,对照组为30.00%,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显著(P<0.01),具体见表2。

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条件的改善以及社会医疗水平的提高,无痛内镜诊疗技术的需求也越来越多。常规内镜检查与治疗因其疼痛重,创伤较大,对患者的心理及生理均产生不良影响,有相当部分患者因惧怕胃肠镜检查与治疗,导致诊疗中断,部分患者由于惧怕进而选择放弃,致使疾病进展,延误最佳治疗时机,造成无法弥补的损失[3]。无痛内镜诊疗技术的发展与使用则有效缓解了这类问题。

内镜用于介入治疗相较于仅用于诊断,操作难度更大、耗时多,插镜与操作时或多或少会引起患者恶心呕吐、躁动等不良反应,再加上患者耐受性若差,则通常不愿意接受内镜介入治疗。为解决这一难题,无痛内镜诊疗技术开始被广泛应用于消化内镜介入治疗中。在欧美国家,在消化内镜的检查中约有90%的患者接受镇静法检查。无痛内镜诊疗技术指的是在内镜检查与治疗过程中,适当使用麻醉剂,使患者在失去意识的情况下,无痛、舒适地进行检查与治疗,患者处于完全松弛状态,极大降低了术中应激反应,减少了因频繁呕吐及胃肠蠕动强导致的不良反应,手术操作更为顺畅[4]。多数患者清醒后表示满意、舒适,并愿意接受再次内镜检查与治疗。目前常用的麻醉镇静药物有芬太尼、丙泊酚、氯胺酮、氟哌啶醇等等,本研究采取的是芬太尼联合丙泊酚进行麻醉,若患者术中出现肢体活动,则追加丙泊酚以维持麻醉深度,两种药物联合使用时效果较佳。丙泊酚麻醉起效快、可控性强、半衰期短,使用过程中患者体内无蓄积,且不良反应少。此外,丙泊酚能抑制平滑肌细胞中磷二酯酶的活力,进而减弱胃肠蠕动,利于内窥镜的观察与操作。不过需要注意的是,麻醉药物的使用也存在一定的弊端,剂量过大、推注过快,容易对循环与呼吸系统形成抑制,故使用时一定要注意控制剂量与速度。

本研究中,多数患者除了清醒早期有轻微头晕外,并无其他不良感觉。极少数静脉注射丙泊酚时注射部位有疼痛感,为此尽量选择前壁大血管注射,或将丙泊酚以5%葡萄糖稀释1倍后再注射,减慢注射速度。对于麻醉药物导致的心血管及循环系统的抑制,除了减慢注射速度以外,必要时应用阿托品与麻黄素。对于舌后坠与打鼾引起的血氧饱和度的下降,可加大氧流量,必要时给予面罩吸氧。操作结束后若患者仍处于打鼾或睡眠状态的,应将患者置于左侧卧位,以利于口腔分泌物能及时流出,防止分泌物流进气道造成呛咳与窒息。

另外,因麻醉药、镇静药等有可能对患者的生理功能的稳定性产生影响,故应掌握好无痛内镜术的禁忌症,如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术前血氧饱和度<90%、急性消化道大出血、严重心动过缓、严重肺心病等等。无痛内镜技术在应用时,不管采取何种麻醉方案,常备急救器械与药品是十分必要的,操作中需严密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心率、脉搏、血压、血氧饱和度等,以保证内镜诊疗技术的安全性。

本研究采取小剂量芬太尼联合丙泊酚对无痛内镜诊疗患者进行麻醉,患者检查前与治疗过程中的血压、心率、血氧饱和度相对较为平稳,患者治疗过程中的应激反应明显小于常规内镜组。

综上所述,无痛内镜术用于消化内镜介入治疗中效果满意,患者适应性好,疼痛轻,且不良反应少,安全性高,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罗桂金,雷平光.无痛胃肠镜诊治消化内科疾病86例临床分析[J].中国现代医生,2013,51(11):148-149,151.

[2]沈洁,周海华.丙泊酚联合芬太尼应用于无痛胃肠镜检查的临床观察[J].中国基层医药,2011,18(12):1639-1640.

[3]黄丽华.消化内科无痛胃肠镜临床的应用疗效分析[J].当代医学,2012,18(25):51-52.

[4]邓兆滨,赵泐,李靖华.无痛胃肠镜在消化内科临床中应用分析[J].中外医疗,2012,10(17):189-190.

猜你喜欢

介入效果
如此外墙,防水还扛得住么?!
灵动耳环
用于冠脉介入治疗的血管内支架的专利分析
社会工作介入社区居家养老的探索
模拟百种唇妆效果
没效果
伪装效果
各种运动项目的锻炼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