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城市广场文化建设的述论

2014-07-09刘尧

中国名城 2014年6期
关键词:城市广场历史文化

摘 要:广场作为城市的“会客厅”,是市民文化活动的阵地,也是市民的精神家园与城市精神文明建设的缩影。广场文化建设具有政府的主导性与市民的自发性,归属的公共性与活动的公益性,形式的多样性与内容的审美性,参与的广泛性与起源的节庆性等特点。广场文化建设要采取把握方向、准确定位、统筹计划、统一管理、社会办理、市民参与、注重节庆、彰显特色、培育品牌,政府搭台、政策支持、经费保障等策略。广场文化不是简单的“广场+文化”,而是在广场中展现文化、反映文化、创新文化。因此,一座城市在广场文化建设中,要从城市的历史文化中找到城市文化的特征,将其融入广场文化建设之中,凸显城市文化特色,避免“千城一面”的广场文化现象。

关键词:城市广场;广场文化;历史文化

Abstract:Square is city receive a visitor hall, is the position of resident cultural campaign, is also the epitome of city cultural and ideological progress and the spiritual home of resident. Square cultural construction has the leadingness of government and the spontaneity of resident, the public welfare of publicness and campaign of belonging to , the sestheticness of content and the much shape of form, participated in extensiveness and the section of origin are celebrated sexual etc. characteristic. Square cultural construction is planed overall with assurance direction and accurate location, unify management and society to handle , resident participate in , emphasize section to celebrate , clear show characteristic to cultivate article brand, government puts up and the strategy such as policy support and funds guarantee. Square culture is not simple square + culture, and is to display cultural, reflection cultural, innovation culture in square. Therefore, a city is find the feature of city culture from the historical culture of city in square cultural construction , blend in it in square cultural construction, protruding show city cultural characteristic, avoid 1000 cities the square cultural phenomenon of one side.

Key words:city square;square cultural;history cultural

中图分类号:C9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144(2014)-06-53(5)

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建立健全现代文化市场体系,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必将对城市广场文化(简称广场文化)建设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广场文化是指城市广场中呈现出来的文化现象,以及在城市广场上所展示出来的文化现象。它包括:其一,城市广场建筑本身所呈现的物质文化,如具有浓郁的地域特点和文化品位的广场建筑、雕塑以及相关配套设施。其二,城市广场开展的文化活动所展示的非物质文化,如在广场上开展的专业或业余的各种文化艺术活动,以及市民自发的各种文体休闲娱乐活动等。城市广场(简称广场)不仅是市民文化活动场所,也是城市历史文化(简称历史文化)与现代文化的融合空间。一座城市在广场文化建设中,要从历史文化中找到城市文化的特征,将其融入到广场文化建设之中,凸显城市的广场文化特色,避免我国城市化出现的“千城一面”的广场文化现象。

1 广场文化建设的现状与问题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各地在城市建设中投入大量资金,相继建成了一大批风格各异的城市广场(简称广场),集中展现了一座城市的精神风貌、文化内涵和景观特色。与广场相伴随的广场文化也应运而生,从自发到自觉、从初级到高级、从形式到内容不断丰富,让市民在钢筋水泥森林中,获得了相对宽阔的文化活动与休闲娱乐的公共空间,享受着丰富多彩的精神文化生活。广场文化之所以悄然兴起与渐渐繁荣,是因为它拉近了市民与文化的距离,满足了市民的精神文化需要。

近年来,各地城市的政府都比较重视广场文化建设,组织了形式多样的广场文化活动。比如:有“历史文化之邦、名人荟萃之地、文风鼎盛之城、山清水秀之乡”盛誉的浙江省金华市,从2003年开始,每年举行一次的文化艺术节,以“人人参与文化,人人享受文化”为宗旨,以“凸现时代特色、展示八婺风采”为主题,本着贴近群众、贴近实际、贴近生活的原则,开展市民参与的广场文化艺术活动,满足了市民精神文化需求,提高了市民艺术鉴赏与表现水平,成为金华市民倾情欢聚的广场文化盛宴。endprint

2007年3月18日,金华市入选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为进一步弘扬金华历史文化,让其转化为现代文明优势,金华市不仅注重保护历史文化,而且尽力传承与创新历史文化,通过广场文化等形式把历史文化转化为市民看得见、享受得到的文化成果。金华市政府把3月18日确定为金华历史文化名城日。2012年,金华保宁门广场举行了主题为“百艺相约兴名城”的历史文化名城日系列活动,以百姓歌舞颂名城、百名艺人秀名城、百名书家写名城、百幅照片忆名城、百名义工靓名城等“五个百”系列活动形式,庆贺金华成功创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五周年。

从金华广场文化活动举隅可见,广场文化不仅满足了市民社交与休闲娱乐需求,增强了市民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丰富了市民精神文化生活,而且创新与传承了历史文化,提升了历史文化名城的文化品位。尽管如此,面对设施齐全的广场,也有金华市民遗憾的说,广场除了承办文体活动外,一年里的大多时间处于闲置状态,平时游人也不多见。其实,尽管我国众多城市的广场文化建设有声有色,形成了长效机制与文化品牌,但还存在许多需要改进的问题 。比如:由于政府主导性未充分发挥、市民自发性未得到激发,导致作为城市“会客厅”的广场,日常文化活动较少、形式不够多样、审美性欠缺、市民参与不够,还没有真正发挥“市民露天剧院”的作用,尤其是缺乏制度性安排与特色品牌的文化活动。另外,广场的历史文化展示明显不足,缺乏融历史文化、现代艺术为一体的建筑、雕塑和园林小品;在广场文化活动中,历史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力度还远远不够。

更值得一提的是,随着我国城市生活水平的提高与“有闲社会”的到来,市民有了更多更高的精神文化需求。然而,许多市民不知道用这些“有闲”时间做什么,往往在简单的吃喝玩乐中无聊地消磨,没有把“有闲”的放松感、自由感、幸福感、个体完善和发展的价值发挥好。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曾说,诸神怜悯生来就劳累的人,因而赐予人一系列的节日,并由酒神、诗神、太阳神相伴,由此人的身心获得滋养,变得高大而正直。美国学者约翰·凯利更明确的指出:休闲应被理解为一种“成为人”的过程,是人一生中一个持久的、重要的发展舞台。因此,研究与发挥广场文化对城市文明与市民精神的作用,也是广场文化建设面临的重要问题。

2 广场文化建设的作用与特点

作为城市“会客厅”的广场,不仅是市民文化活动的阵地,也是市民的精神家园与城市精神文明建设的缩影。广场和文化融为一体,广场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是广场的内涵,广场给文化提供舞台和空间,文化为广场提升人气和品位。广场文化活动不同于庙会或在大型体育场所、展览馆举行的文化活动,它是专属于广场的,市民可以根据自己不同的爱好和需求,自主选择,自由参与,形式多样,起到陶冶情操、净化心灵的作用。总的来说,广场文化建设具有如下特点。

2.1 政府的主导性与市民的自发性

广场虽然是开放的露天剧场,广场文化是开放的,但绝不是无原则、无组织、无纪律、无导向的。广场作为城市的重要文化阵地,广场文化是联接人与人、政府与市民之间的纽带,政府必须发挥主导作用,保证广场文化的内容和质量,推动其健康有序地发展。因此,广场文化建设必须在政府引导下进行,要纳入宣传与文化部门下属的群艺馆、文化馆(站)的目标管理之中。但是,广场文化建设绝不是仅仅靠政府推动的,除了政府组织的活动外,更多的是市民自发的、自娱自乐式的各种文化娱乐活动。市民以自己喜爱的方式自导自演自得其乐,在欣赏中得以身心放松。

2.2 归属的公共性与活动的公益性

广场是市民公共生活最集中的地方,是最能体现公益性的地方,也是城市公共文化集中展示的地方。广场作为城市的公共空间,市民可以轻松自在,无拘无束,自由流动,寻找自己的乐趣,尽情展现自我。相对于文化馆、图书馆、剧院、电影院等其他文化场所来说,广场文化具有公益性,向市民免费开放。市民进入广场,不需要购买门票,不受座位与时间限制,可以直接观赏或参与活动,无须特意的组织和发动。广场独特的露天开放形式,为市民走出封闭的独门独户,增加社会接触提供了机会,增进了人与人之间的了解、温情与关爱。

2.3 形式的多样性与内容的审美性

广场是开放性空间,决定了广场文化活动形式的多样性。广场既可以有戏剧舞会、书画摄影、集邮收藏、卡拉OK,也可以有文艺比赛、音乐欣赏、民间绝活,各种艺术形式都可以汇集于此。在广场没有身份地位的差别,既可以是欣赏者,也可以是表演者,轻松自在地接受文化的熏陶。春夏秋冬连续与持久的广场文化活动,可以形成城市的审美文化生态,不仅能展示市民的精神风貌,也能塑造和优化市民的文化人格、陶冶市民的高尚情操。广场文化活动寓教于乐,润物无声,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市民的道德情操和文化素养,成为城市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手段。

2.4 参与的广泛性与起源的节庆性

由于广场文化活动的公益性、开放性、多样性等特点,决定了其参与面非常广,无论老少、无论男女、无论城乡都可以欢聚在广场,这是其他形式的文化活动无法比拟的。丰富多样的广场文化活动,最大限度地满足着市民多层次、多样化的文化需求、审美需求、参与和选择需求。广场的起源就是为了公众的集会与庆典,这又决定了其带有节庆的喧闹与热烈的色彩。节庆文化是一个国家或一个民族在漫长的历史中形成的民族文化,也是一种民族风俗习惯。如我国在端午节、中秋节、春节、元宵节等重要节日,民间与官方都要举办各式广场庆典活动,这些为传统节日赋予时代特征的广场文化活动,传播了现代文化理念,提高了市民文明水平。

3 广场文化建设的思路与对策

广场文化不是简单的“广场+文化”,而是在广场中展现文化、反映文化、创新文化。同时,广场文化要展现广场的特点与功能,尤其要让历史文化在广场中得到充分的展现。我国的城市政府要站在城市文化与精神文明建设的高度,认真研究与引导广场文化,做好广场文化建设这篇大文章,打造富有特色的本土广场文化品牌,不断提高市民的文化素养和城市的文化品位。为此,笔者认为可以采用如下策略:endprint

3.1 把握方向、准确定位、统筹计划

广场文化建设需要把握方向、准确定位。广场文化活动可以百花齐放,但广场文化建设要与城市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相协调,要紧紧围绕党和政府工作的重点、改革发展的难点、市民关心的热点,以生动活泼的艺术形式向市民传达党和政府的决策,取得市民的理解与支持。所以,广场文化建设要由政府牵头,宣传、文化、旅游、规划、城建等相关部门统筹计划,请熟悉历史文化的专家学者、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艺术设计等方面人员组成咨询组,征集具有历史文化内涵的活动项目,并通过网络、电视、报纸等媒体广聚民智,征求市民意见和建议。在此基础上,宣传文化部门要精心组织、周密安排,用积极健康、雅俗共赏、喜闻乐见的先进文化占领广场文化阵地。

3.2 统一管理、社会办理、市民参与

广场文化建设是全社会的责任。政府、社会和市民都应当积极参与,发挥各自的优势,为广场文化的发展繁荣做出贡献。于此同时,还需要政府主导,依据“只求所在,不求所有”的理念,理顺政策带动、社会促动、民资驱动的机制,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广场文化服务,倾力打造有特色、有活力、有魅力的广场文化。为此,宣传文化部门要统一管理,广泛组织工、青、妇、企业、学校、新闻媒体等社会各个方面,积极组织和吸引专业、业余、民间、不同行业、不同社会群体参与到广场文化建设中来。市民要自觉参与广场文化活动,净化思想、提高素质、增进感情。总之,要不断探索广场文化公益化运作的新途径,建立和完善各项管理制度,充分发挥广场文化的优势,不断提高广场文化的社会参与度。

3.3 注重节庆、彰显特色、培育品牌

节庆是人类特有的一种精神文化现象,产生于特定的历史地域背景,不仅是日常生活的延续,也是人们重要的情感寄托和精神信仰方式。宣传文化部门要组织传统节日的节庆活动,营造浓郁喜庆的节日氛围,同时还要培育富有历史特色的现代节庆,从城市的重要“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遗存”、“历史史料”、“文化资源”等,梳理筛选出有代表性的历史文化元素,将其融入广场文化建设之中,让历史文化在广场文化中焕发出穿越时空的魅力。像南宁培育“大地飞歌”国际民歌节,就是精心打造的富有历史特色的文化节庆活动,使现代节庆从不知名走向知名,培育了广场文化的特色品牌。

3.4 政府搭台、政策支持、经费保障

政府是广场文化建设的主体。政府要建立强有力的领导体制,成立党委领导、政府主导、宣传文化部门组织协调、相关部门分工合作的广场文化建设领导小组,建立市文化局、区文化局、广场文化室三级管理机制,广泛吸收社会力量参与,积极为市民搭建平台,定期开展广场文化活动,做到“广场有人管、队伍有人建、活动有人搞”。为此,政府要出台相关保障政策,确保广场文化活动的有效开展。尽管广场文化有公益性特点,但仅靠财政资助是远远不够的,政府要建立财政拨款、社会筹款、市民捐款等筹资机制,对广场文化活动进行市场化运作,加强广场文化的硬件与软件建设,创造条件让市民免费享受广场文化服务。

4 广场文化建设的历史文化视角

人类在城市发展历史中,创造了不同城市形态的历史文化,历史文化的积累、传承和创新,又推动了城市的发展。直到人类步入城市快速发展的现代社会,历史文化也没有停止过传承和创新的脚步。城市积累的历史文化既是广场文化建设的独特资源,也是蕴育城市精神的母体根基,更是城市给世人以丰富文化想象和期待的重要依据。一座城市对于其厚重的历史文化,不能只是一味的保护,还要通过各种途径尤其是广场文化传承与创新赋予其时代内涵,让历史文化焕发生命活力。

历史文化是城市发展的优势和依托,有历史文化底蕴的城市才有持久发展的动力源泉。然而,在我国城市现代化进程中存在一种误区,认为城市现代化就是盖洋房、修马路、建广场……结果是城市建设的雷同,失去了历史文化特色。事实上,城市从诞生之日起,就打上了各自历史文化的烙印。现代化城市不仅要有完善的设施、良好的生态和优美的广场,还要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以及对其的传承与创新。因此,只有站在城市历史文化积淀的高度,积极挖掘与认识文化传统,传承与创新历史文化,才能实现城市的持续健康发展。

历史是凝固的现实,现实是流动的历史。从城市起源到现在,城市就一直未曾停歇过发展的脚步。历史文化保护的最终目标,是在城市发展中保持城市文化的延续性,并且使历史文化特色得以弘扬,从而在更高的层次上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就是说,对历史文化的保护不仅仅是留住过去的时光,而且是为了今天美好的生活和明天持续的发展。因此,认清历史文化保护和城市发展的关系,以发展的思维来平衡二者的关系,才能使保护与发展相映成趣、相得益彰,使历史文化河流平缓而顺畅地流向明天。

5 广场文化建设的文化传承与创新

广场不仅是城市人流聚集的地方,而且是城市历史文化与现代文化的融合空间,因此广场被看做城市的标志,被称为城市的“会客厅”。广场起源于欧洲。早在古希腊时期,许多宗教活动就在广场举行。随着时代的变迁,广场的种类与功能日益增多。到了现代,广场被赋予了更多新内涵。它是为了满足城市社会需要而建设的,具有一定文化内涵的户外公共交往空间,已经成为现代城市整体环境与市民生活不可分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与一座城市地理因素、经济因素相比,历史文化因素更能决定一座城市的魅力。一座城市的发展水平,取决于其历史文化的传承和创新水平。广场是集中体现一座城市风貌、文化内涵和景观特色的场所,是城市文明的缩影。广场是“形”,文化是“神”。广场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是广场的内涵。广场为历史文化提供空间,历史文化提升广场的品位,以此形成广场与历史文化的完美结合,使历史文化在城市广场中传承和创新。

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各地投入大量资金,有意识地将广场作为“文化超市”来建设。广场不仅是展示历史文化的窗口,也是传承与发展历史文化的阵地。广场文化可以表现城市历史、民族风情、传统习俗、宗教思想或文化艺术成就等。如何将历史文化融入广场文化,使市民在广场集会、交往、游憩、休闲的同时,接受历史文化熏陶,这是一座城市历史文化保护的重要课题。endprint

广场文化由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两部分构成。物质文化就是具有浓郁的地域特点和文化品位的广场建筑、雕塑以及相关配套设施。对于物质文化,主要通过收集、研究、整理有关物质载体,利用城市广场陈列和集中展示的方式,表现城市悠久的历史文化。如西安的钟鼓楼广场,注重把握历史的文脉,整个广场与钟楼、鼓楼有机结合起来,具有鲜明的古城历史文化特色。哈尔滨群力中心广场的主雕塑,以哈尔滨金源文化的历史发展为背景进行设计,采用主雕与浮雕雕刻的方法将历史文化重现于广场。成都武侯广场以三国文化为主题,主要由充盈着古沙场气氛的残棋棋阵、饱含奥理玄机的八卦树阵两大片区构成,同时辅以蜀汉浮雕、蜀汉灯火等特色景观,三国文化得以呈现。贵阳筑成广场以“竹”作为主题和设计的灵魂,超大型的主体雕塑“筑韵”采用贵州少数民族传统竹制乐器“芦笙”为创作元素,体现了浓郁的贵州少数民族的历史文化特色。

非物质文化就是具有浓郁地域特色的民间传说、民俗风情、民间工艺等。对于非物质文化,主要通过象征性的表达方式将历史环境中的文化信息“物化”地表现出来,即将与历史环境有关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传统生活场景采用雕塑、绘画等艺术形式表现出来。对于已经消失的历史文化,如传统戏剧、工艺、古乐、曲艺、庙会活动等,可通过创新的手段和方式加以发掘和恢复,赋予时代内涵并展示在广场,使市民对历史文化产生认同感。比如,绍兴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展演——“非遗十年、美丽绍兴”,来自绍兴各地的非遗保护单位及传承人在广场表演了酿酒、三乌文化、民间曲调等。汕头市澄海区举行以“文化引领春满园”为主题的广场文化活动,让植根于潮汕地区的古老艺术种类之一的潮剧潮乐,以其独特的地方文化韵味和剧种形式进行展示,令市民如痴如醉。金华市人民广场举行的民间文化、特色文化、大众文化舞台艺术节、元宵节系列活动,以及八咏广场的民间民俗文化巡游活动等,使历史文化在广场文化活动中得以传承与创新。

参考文献:

[1] 苟占明.城市广场建设中文化建设的作用探析[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3,(10).

[2] 房蕊.漫谈“悠闲社会”[N].光明日报,2013-11-14(12).

[3] 刘尧.城市建设须重视广场文化[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3-10-11(A7).

[4] 刘尧.城市广场是“活化”历史文化的阵地[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3-9-9(A5).

[5] 韩旭.现代城市广场景观设计的地域文化表达研究[D].沈阳:沈阳航空工业学院,2010.

责任编辑:蒋亚林endprint

猜你喜欢

城市广场历史文化
南宁市城市广场绿化景观提升的必要性
扬州城市文化品牌形象设计初探
历史文化街区环境标识系统设计初探
美不自美,因人而彰
地方历史文化开发的媒介策略
浅析意大利歌剧产生的历史文化背景
城市化下的历史文化与现代商业共存模式研究
城市广场人性化设计研究
浅谈城市广场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