赖斯的“兴趣观”对我国学生的启示
2014-07-09熊丙奇
熊丙奇
4月27日,美国前国务卿、清华大学苏世民学者项目荣誉顾问委员康多莉扎·赖斯博士访问清华大学,并以“教育的重要性”为题发表演讲,与清华同学进行了现场交流。
赖斯在演讲中多次提到兴趣,这给现场学生留下深刻印象,对我国学生的学业和职业发展,也不无启迪。
赖斯说,从小喜爱钢琴和音乐的她,在大学里听到了一门由苏联问题专家主讲的国际政治课程,正是这门课程,让年轻的赖斯发现了自己对俄罗斯以及俄罗斯相关一切的热衷,这成为了她此后事业的重要铺垫。而有意思的是,她并没有由此放弃钢琴这一“业余兴趣”, 在做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时,她曾有幸与著名钢琴家马友友一起演奏。但这并不是因为自己是世界上最棒的钢琴家,而是因为自己是个会弹钢琴的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赖斯对同学们说:“所以,如果选择适合自己的职业,同时保持自己原来的兴趣,或许会有出乎意料的效果。”
这对学生们的启示,至少有两点。
一是要多去尝试,发现自己真正的兴趣。赖斯建议同学,“无论学习什么,就试着从中发现乐趣,喜欢你所正在做的事情。”我国的学生,大多对学习有种固有的看法,比如不喜欢某一专业,并坚定自己肯定不会喜欢,这在大学里很普遍,一些学生就因对自己所上的专业不满意,而在大学里“混日子”。但其实,兴趣是可以培养的,每个人的兴趣也是在不断变化的,如果以积极的态度,对待自己所学的专业,会发现其中的乐趣,并喜欢上它。
这也是我们一直建议大学要给学生多提供尝试机会的原因,只有给学生提供更多的机会,学生们才能在尝试中找到自己真正的兴趣,如果连尝试的机会也没有,就很难让学生在探索中发现真实的自己。赖斯通过一堂课,发现自己的兴趣,并开启自己的事业,这与她自己的积极探索尝试有关,也与学校提供高质量的机会有关,如果没有那名专家把国际政治课讲得精彩动人,赖斯估计也不可能一下子就对俄罗斯事务热衷起来。
相比我国大学,国外大学为学生提供了更多选择的机会,尤其是自主选择课程、专业,对于出国留学的学生来说,以积极的心态,多去体验不同学科的课程,会找到自己的真正兴趣所在。
二是不要以功利心态对待兴趣,而应该将其作为人生的一部分。在我国,兴趣、特长现在变得极为功利,家长送学生上兴趣班、特长班,追求的目的,不是发展兴趣和特长,而是为升学(小升初、中考、高考)增加竞争砝码,当兴趣和特长无法实现功利的目标时,就把兴趣和特长抛于一旁,有一些学生小时候学了钢琴,甚至考了级,但等到上初中、高中,由于学业繁重,于是从来不去碰钢琴,以至于后来弹基本的曲调也不会了。最近,各地要求初中招生减少特长生招生,以治理特长招生的乱象,但随之而来的是,有的家庭就放弃让孩子上兴趣班、特长班,可见其培养“兴趣”和“特长”是冲着什么去的。
这是功利化学习的结果,使整个求学发生变异—在国外,奥数只是少数有数学兴趣学生的选择,而在我国,奥数却演变为全民奥数,学奥数的目的要么为获得加分,要么提高数学考试成绩—读书、学习只有功利的价值,而失去了非功利的完善自身的价值。后者其实比前者更重要,但却被严重忽视。赖斯的经历告诉学生,要保持自己的兴趣,这会给人生更多的惊喜。
值得注意的是,由于基础教育实行升学教育模式,大学校园蔓延着功利教育,我国学生的个性、兴趣,并没有得到很好的发展,而离开了个性和兴趣,是很难成就为杰出人才的。我国迄今还没有科技类诺奖获得者,与此密切相关。要培养个性和兴趣,一方面,需要改革我国的教育制度,给学校充分的自主办学空间,对学生实行个性化教育,另一方面,则需要学生反思自己的功力学习心态,对自身的学业、职业发展做长远的规划,这要求学生学会认识自己,努力探索,积极尝试,学出自己的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