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高校学生志愿工作研究
2014-07-09陈卓武��
陈卓武��
摘 要:本文主要从参与志愿服务途径、经费来源、教育训练及组织运作等方面考察台湾高校学生志愿工作运行机制,分析其存在问题,探究其发展趋势,借鉴其得失的经验。
关键词:台湾大学生;志工;研究
2001年1月20日,台湾颁布《志愿服务法》,对社会提供志愿服务者统称为“志工”。据台湾教育部门网站统计资料,2008学年度台湾高校共有162所,学生人数共计133万多人,[1]高校学生中不乏具有理想、热情的青年,组成台湾“志工”中可贵的族群。
近年,笔者赴台湾考察高校学生志愿工作。本文主要探索台湾高校学生志愿工作运行机制,分析其存在问题,探究其发展趋势。
一、高校学生志愿工作运行机制
台湾高校学生志愿工作推动运行机制主要以参与志愿服务途径、经费来源、教育训练及组织运作为重点。
(一)参与志愿服务途径
1.服务学习课程
服务学习的理论基础来源于美国教育学家杜威(John Dewey)在实用主义(Pragmatism)所提倡的“从做中学”(Learning by doing)的主张、Daniel Goleman的EQ(Emotional Intelligence)理念、人文主义(Humanism)的思潮以及人道主义(Humanitarianism)的精神。学者Christine M. Cress认为服务学习是学生带着学科学习目的参与服务活动,并从各种反思的过程当中与学科学习相结合,使志愿服务的过程同时满足学生个人发展、服务需求与教学课程目标。[2]服务学习必须经过系统的设计、规划及督导使学生去从事服务工作,并以服务后的总结评估及成果分享促进学习,实现服务与课程学习相结合。
20世纪60年代,因为美国高等教育以及学生参与社会活动的需求和呼声日渐殷切,同时在杜威(Dewey)经验教育的影响下,服务学习在70年代于美国校园中蓬勃发展。[3]1990年美国通过《国家及小区服务法》(National and Community Service Law of 1990),将服务学习视为教育改革中重要的教学策略。[4]台湾虽早就已有劳作教育或类似服务教育的做法,但运用服务学习的概念推动教育,并成为一种新的教学法,其具体政策落实是在2007年5月9日台湾教育部门颁布《大专校院服务学习方案》之后。该方案目标在于鼓励高校学生参与志愿服务及提升高等教育核心能力,推动各大专业院校成立服务学习单位,规划服务学习课程,或将原有学生的志工服务活动结合训练课程,或将原有课程结合社会服务活动或实习服务活动,促进服务学习。这项方案的实施成果作为私立大专院校教学经费、整体发展经费奖补助的考核依据项目之一。2009年起台湾教育部门将服务学习纳入技专院校校务评鉴指标,其余高校则于2011年纳入考核。
高校学生志工与一般社会志工的明显区别在于学生志工强调“服务学习”的精神。服务学习方案由学校社团组织策划实施,学校提供学分吸引学生参与志工服务的活动。学生参与的志愿活动,与小区服务性课程相结合,与相关的学习课程相结合;兼顾服务及学习内容的课程设计,并由学校政策主导。[5]服务学习类型分为两大类:一为服务学习结合课程的模式,高校可选择在设置的共同课程、通识课程或专业课程中安排;另一类为服务学习结合社团活动的模式。例如,学生社团寒暑假服务队带动中小学社团服务活动的开展。2008年1月29日,台湾教育部门高教司实施补助大专校院开设具有服务学习内涵课程计划。台湾教育部门通过训辅经费与特色主题活动经费的补助,鼓励高校通过课外活动(社团与学生自治活动、社会服务活动)培育学生核心就业能力。自从服务学习方案与补助计划实施后,各高校与服务学习相关的课程开课数已达7459门,授课教师35763人,选修课人数更多达579706人。至 2008 学年度,台湾已有120 所高校将服务学习课程纳入正式课程学分,同时亦有134 所高校设置服务学习单位。[6]
2.政府项目计划
除高校课程的安排之外,台湾行政部门配合政策所拟定的项目计划所提供的资源,成为滋养高校学生从事志工活动的重要能量。与青年志工事务相关行政部门的项目计划,以青辅会及教育部门为主要推动单位。
·比较教育·台湾高校学生志愿工作研究
(1)青辅会青年志工行动
青年辅导委员会(简称青辅会)成立于1966年1月28日,负责统筹处理全台湾青年辅导事宜。自1997年完成《青年对志愿服务之看法研究报告》后,开始致力于推动青年参与志愿服务活动的工作。主要执行的计划有区域和平志工团(即称为台湾小飞侠计划)、教育阅读志工团、国际志工及海外侨校服务团等。
(2)高校学生参与志愿服务的项目计划
台湾教育部门提供给高校学生参与志愿服务的项目计划主要有训委会的《大专校院社团带动中小学社团发展计划》与《教育优先区寒暑假营队活动计划》,中教司的《大学师资生实践史怀哲精神教育服务计划》,电算中心推出的《教育部信息志工团队计划》,体育司推动的《学校运动志工实施计划》以及国际文教处订定的《教育部补助大专校院学生参与国际志工服务要点》。[7]以国际志工服务团为例,台湾教育部门国际文教处于2006年依照《教育部补助大专校院学生参与国际志工服务要点》补助高校组成国际志工服务团,鼓励高校学生于暑假赴海外进行国际志工服务。2008年计有29所高校597位学生,组成45个国际志工服务团体赴泰国等16个国家服务。服务对象共有50850人,平均每组计划服务人数为1130人,平均每组计划出队人数为13人。①此外,教育部门医学教育委员会、黄达夫医学教育促进基金会与医学院评鉴委员会通过从事国际医疗爱心服务的专家学者与台湾各医学院校学生的经验分享,激发学生服务弱势群体的精神,积极投入国际人道医疗服务工作。[8]
3.高校社团活动
在台湾,主管高校的学生社团及其评鉴业务归属于教育部门的训育委员会,落实到学校的管理单位即为学生事务处下辖的课外活动组。高校社团参与服务活动强调学生的自愿性,社团活动成为一种稳定的志愿服务模式。根据一项以大台北地区高校学生为对象的“大台北地区大学服务性社团学生参与志愿服务的动机与满意度”调查研究中显示,高校服务性社团学生参与志愿服务的动机分别为学习成长、社会关怀、实践理想与人际关系。[9]志愿工作可视为提供学生成长的来源,表达对他人的关怀,从对社会的贡献肯定自我价值,透过志愿服务养成自己专才,获得他人推崇以及实践自我理想。服务性社团的成立宗旨多半都是秉持服务、关怀与爱心,并尽一己之力,奉献关爱社会,积极从事访问育幼院、老人院、仁爱之家、社会服务、志工团、公益活动等。
服务性社团活动通常和学校服务学习课程相结合,服务活动多由校内单位安排行程,通过指导老师或行政人员的协助,学生采取自愿方式参与规划设计与执行。服务地点多属校内、邻近小区或岛内地区。例如,学生社团寒暑假服务队、小区公益服务活动、教育优先区营队活动、大手牵小手营队、带动中小学社团活动等。2009 年即有95 所高校 516个社团执行 586个“高校社团带动中小学社团活动计划”,②高校社团志工将到 492所中小学带动社团发展,服务志工人数有 8574人,参与活动的中小学学生则达35131人次。[10]
为促使学生参与社团学习,引导学生通过服务性社团从事志愿服务,培养服务的人生观与态度,有的高校以奖励方式提供鼓励。例如文藻外语学院规定须做满40小时之服务时数,才能领取毕业证书;为鼓励学生投入服务性社团志工活动,还制订《文藻外语学院专科部学生参加服务性社团(组织)及参与校内服务办法》,规定参与服务性社团的社员,当学期可抵服务时数40小时。[11]
4.校内单位招募学生志工组织
台湾各高校学生事务处为强化其辅导功能,基于该校特色及现实环境需求,设计规划学生志工团的招募作为行政单位推动校务工作的辅助团体。例如,佛光大学心辅组为了使辅导职能落实到学生的日常生活之中,招募心理辅导组志工,筹组校园天使志工团,提供学生自我探索机会,进而培养助人的能力,协助预防性心理健康的推动及倡导,成为心理健康种子。元智大学是推动校内单位招募学生志工组织相当积极的高校,该校在学务处共规划四个学生志工团,其中包括:协助推展辅导相关资源,让学生在助人过程中自我成长的“元智大学咨商与就业辅导组辅导义工”;[12]2001年创立的“元智大使团”,从小区服务拓展至偏远地区,通过营队等各类活动形式呈现元智大使亲善、活泼、专业的服务精神,塑造元智大学的对外形象;[13]1998年开始招募生活尖兵的生活辅导组,运用了最尖端的电脑课程、富有创意的美工训练与人性的探索教育,造就精英尖兵份子,承担办理学校从新生刚进校园的新生入学辅导——成年礼赞系列活动,住宿生手册、家长手册、赁居生手册的制作,到生活种子营、校长座谈会、房东座谈会、交通安全研习营、毕业典礼等校园活动;[14] “卫保义工”则是推动校园卫保工作的最佳辅助力量,注重志工训练课程,办理校园捐血、急救等相关活动。[15]
(二)志工经费来源
高校学生志工活动运行经费来源,依志工参与途径大致可分为服务学习经费、计划型经费及社团经费。首先,服务学习经费是各高校每一学年度依服务学习课程实施编列预算加上学生事务与辅导经费,或以项目计划向教育部门申请项目的补助款。例如,辅仁大学服务学习推动经费预算与来源,除校内预算外,另从教育部门补助计划、青辅会补助、基督教高等教育联合会(UB)补助项目计划等校外募款。[16]中原大学对于服务学习推动经费除编列校内预算,还运用校外资源,如教育部门、外交部门、青辅会等行政部门计划型的补助,以及向民间企业的募款。又如元智大学则是以教育部门特色主题计划经费加上学校配合款以及教育部门学产基金补助学校,增加青年学生参与志愿服务计划的经费。其次,政府的计划型经费除了补助高校推动服务学习的志愿工作外,同时吸引青年志工主动参与政府部门政策性志工活动。第三,各高校的服务性社团经费来源多元化,包括向学校单位申请补助、社员缴交社费、行政部门专款补助、校友支持、企业赞助等解决经费不足。
(三)志工教育训练及组织运作
就高校学生志工活动教育训练而言,除了服务学习强调准备/构思阶段(preparation) 、服务/行动阶段(service/action) 、反省/检讨阶段(reflection)与发表/庆贺(celebration)的教育训练之外,依《志愿服务法》第九条的精神,开展志愿服务的单位应对志工开展基础训练及特殊训练,为增进学生志工辅助功能,校内志工组织更注重教育训练。例如,佛光大学心辅组志工训练分为三阶段进行:针对新志工上学期办理初级训练16小时,每周一次,一次二小时,课程内容涉及自我成长、认识心辅等;针对新志工下学期举行16小时中级训练,每周一次,一次二小时,着重是同理心、倾听等基本的交流技巧训练;进升课程是以通过志工认证者为对象,办理初步接案技巧、测验计分训练,通过后即可安排值班接案。
就高校学生志工活动组织运作来说,服务学习部由学务处或通识中心主导,在教育部门的要求下,目前各高校纷纷成立“服务学习中心”作为负责单位;校内单位的学生志工团则另行制订志工组织规章,确定宗旨、组织、志工资格、申请和甄选程序、训练、任务及工作项目、任期、会议、奖惩规定等章程,组织运作则依该志工团规章执行;学生社团的筹组与运作以“教育部订定大专校院学生社团组织及活动注意事项”为依据,将学生筹组社团的程序、学生社团活动的举办、学生社团的刊物、学生社团财务管理、学生社团的考核及奖励等事项明确规范,各高校学生社团的章程则在上述注意事项范围内,确立成立日期、宗旨、资格、权利、义务、组织职责、干部产生程序及任期、社员大会举办及经费来源与经费公布、章程修改规定,作为高校学生社团运作基本准则。
二、高校学生志愿工作面临的问题与挑战
学生参与志工活动,对个人而言,可以实践学生志工的服务养成教育,运用课余时间,追求个人学习成长,扩展社交人际关系。学习与回馈,增进协调沟通能力,志工组织赋予个人荣誉与成就感,志愿服务纪录更可为未来求职加分。对学校而言也能带动校园志愿服务风潮与文化,但台湾高校在推动学生志工参与活动时,却仍存在着问题,面临着挑战。
关于服务学习方面,可归纳出九项挑战:首先是教师或学生误解“服务学习”的意义;其次是教师与行政或教学单位之间教育理念的角力与抉择;第三项挑战是学生的价值观与学习心态;第四项挑战是学校服务学习志愿工作供给与校外服务机构需求之间的矛盾;第五项挑战是理想易沦为形式化的服务;第六项挑战是学生欠缺贯彻力的三分钟热度;第七项挑战是过分强调“学习者”本位;第八项挑战是专职推动服务学习课程的人力不足;最后第九项挑战则是来自于督导组织评估不当。例如,辅仁大学的服务学习预算80%以上需靠校外募款,没有足够的校内固定预算支持,不易持续稳健推展服务学习;静宜大学的服务机构散布于大台中地区,当地交通问题让每学期安排1200个服务工作成为艰难的任务;台湾大学在执行服务学习方面,由于学生对服务学习课程认识不够,投入精力不一,加上各学系状况不一,做法多元,难以达成一致的目标,还有教务行政与学务行政作业方式不一,需再整合;更有不同开课单位课程难易程度不同,影响学生选择的公平性,[17]这些均成为学校亟需解决的难题。
在服务性社团活动方面,面临最大的问题来自于经费的拮据以及学生价值观的改变。由于政府单位的志愿工作重点常随着政策而改变,加上不景气经济环境以及预算编列的缩减,高校服务性社团因活动经费的不充足而往往仅能提供最基本的服务,无法提供更完善的服务。随着社会环境改变,高校学生价值观亦随之转变。近年来因为学生生活型态的改变,高校学生的生活不再只有学习、社团、爱情,现在学生会选择诸如打工、实习等有经济价值的课外活动,或参加能培养技艺、兴趣的社团,如热舞社、吉他社、摄影社等等,对服务性社团参与兴趣则越来越低。现在学生的利他观念较过去薄弱,许多学生升上三年级后就开始担心未来就业问题而选择报名补习班以利于参加研究生或公职考试。因此,像这类需要耗费大量时间和精力去经营的服务性社团,学生的参与度自然降低,使得服务性社团的会员招募更加困难。
一项有关台湾高校学生从事小区服务的研究调查结果,正好印证上述问题。受访学生认为专业方面的不足是从事小区服务时面临的最大困难;其次是学生个人因素,如缺乏交通工具、课业繁重、缺乏兴趣等。[18]另一项针对台湾高校学生对服务学习的看法及参与意愿的调查显示,虽然有83.6%的高校学生认同学校推动服务学习课程的必要性,却不希望太多时间耗费在服务上,近二分之一的高校学生偏好一次或短期的志愿服务。[19]
学生是高校志工的主体,其参与动机意愿将影响到志愿服务的质量及可持续,现代高校学生价值观的转变,的确是各高校必须正视的课题。
三、高校学生志愿工作的发展趋势
台湾高校学生志愿工作蓬勃发展,归纳起来有如下三个趋势。
高校学生志工发展趋势之一:以“服务学习”推动志工发展。
志愿服务的含义就是讲求诚心奉献不计报酬的志愿服务、自由抉择助人利他的志愿服务、增进公益服务学习的志愿服务、辅助支持讲求效率的志愿服务、欢喜承受施受互惠的志愿服务。志工在助人过程中不仅需要工具性知识,也需要具备进入服务对象世界能力的互动性知识,再加上对社会的理解性知识。通过服务学习及训练课程,不仅可以活用课堂的工具性知识,更可以学到互动性知识与理解性知识,促进学生认知、道德、心理社会、自我认定及生涯选择的发展,肯定并愿意继续在学校及社会中服务。据此,台湾教育部门在政策上极力推动高校开设服务学习课程。台湾教育界认为,作为培育学生志工及提供服务机会的重要平台,服务学习从初期的校园劳动清洁,到走出校园与小区接触,其成果展现在三方面:第一是增进学生个人能力发展。学生参与小区服务能够帮助学生增加与社会接触的机会,并学习社会能力,及早体验人生并学习反思,进而成为有责任的社会成员。第二是创造学校与小区的双赢。学生的服务对小区教育产生影响,促使学生继续投入社会服务,让小区成为社团活动的另一学习场所,小区居民亦受到关怀服务。第三是促使学校与小区结盟。随着高等教育机构数量增加,各校想方设法展现学校特色,妥善运用校园文化及学生社团与小区结盟,资源共享,共创三赢。
高校学生志工发展趋势之二:学生参与志工渠道的多样性。社会、政府、高校给学生提供诸多志愿服务机会。高校有服务学习课程的课时数要求,并成立校内服务性社团或志工团体;教育部门或青辅会等行政部门每年均提供志工计划;许多民间企业、众多各类社会基金会基于回馈社会或强化其社会公益形象,主动给大学生提供参与志愿服务的机会及便利条件。因此,跨单位及跨校间的合作机会势必增多。辅仁大学及静宜大学等校在检讨服务学习等志工推动工作时,均将与国际志工联盟和跨校际联盟合作列为未来挑战。
高校学生志工发展趋势之三:以志愿服务提升学校的社会知名度和吸引力。从营销的观点看,学校更重视其志愿服务的公益形象,遂更积极发展学生志工活动。随着台湾高校设立的门坎放宽,台湾高校数量倍增的结果,加上少子化的社会现象,学生人数骤减的影响,造成高校间招生竞争相当激烈。各校着力于特色或形象的塑造,以期做好营销学校的工作,而“志愿服务”温暖关怀的形象,正是建立学校良好形象的最佳切入点。例如,2006年适逢静宜大学建校50周年,该校发起每一位师生一年内奉献50小时小区服务,以完成50万小时的心愿来回报社会。
注释:①资料来源参考台湾教育部门文教处2008年4月宣传简报数据。
②《大专校院社团带动中小学社团发展计划》是由各高校社团透过学校与中小学订定为期 1年之长期合作计划,每学期规划至少4次以上活动( 1年计划至少 8次以上),以达带动中小学社团发展之目标。
参考文献:
[1]台湾教育部门网站.http://www.edu.tw/files/site_content/b0013/b.xls.
[2]洪靖雅.从服务学习进入社会参与-大学正式与非正式课程学习经验之研究[D].台湾:东华大学教育研究所硕士论文,2008.10~11.
[3][5][8][16][17]台湾教育部门训育委员会.服务学习倡导手册[Z]. 2008.6,7,55,77,78.
[4]利瓦伊伦,赵郁玲.从社团活动中结合大专信息志工服务学习的应用-「教育部清年信息志工团队计划」中品格教育的实施策略[J].康宁学报(台北),2008(6).
[6]台湾教育部门高教司.http://www.moe.gov.tw/download.aspx?download_sn=2278&pages=0.
[7]台湾教育部门服务学习网.http://english.moe.gov.tw/ct.asp?xItem=9406&CtNode=10945&mp=10000.
[9]李法琳.大台北地区大学服务性社团学生参与志愿服务之动机与满意度研究[D].台北:世新大学社会发展研究所硕士论文,2003.63.
[10]台湾教育部门实时新闻.http://www.moe.gov.tw/news.aspx?news_sn=2395.
[11]文藻外语学院.http://c009.wtuc.edu.tw/ezcatfiles/c009/img/img/545/B18.doc.
[12]http://www.yzu.edu.tw/YZU/ST/元智义工/成立沿革/组织章程.htm.
[13]http://www.yzu.edu.tw/admin/st/index.php/content/view/1349/879/.
[14]http://www.yzu.edu.tw/YZU/ST/元智义工/尖兵网页/top.htm.
[15]http://www.yzu.edu.tw/admin/st/index.php/content/view/577/670/.
[18]梁碧明,谢静如.大学小区服务课程价值的实践-服务提供者与接受者观点之探究[J].东台湾特殊教育学报(台湾:东华大学特殊教育学系),2008(10).
[19]林慧贞.大学生参与服务学习意愿初探[J].通识研究集刊(台湾:开南大学通识教育中心),200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