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儿童小提琴教学中的几个问题

2014-07-08张晓晖

读写算·教研版 2014年10期
关键词:科学教学

张晓晖

摘要:结合儿童生理和心理两个方面的成长规律和特征,提出在儿童小提琴教学过程中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并简要论述在儿童的小提琴教学过程中,要按照儿童自身成长发育规律,科学地、合理地安排教琴教法。

关键词:儿童小提琴教学;儿童的生理;心理发育成长特征;科学教学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0-072-01

音乐教育是艺术教育的重要内容,艺术教育又是美育的重要手段和组成部分。“艺术教育愈发达,人生就愈美化。”在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美育越来越被人们重视,音乐教育正以前所未有的热度席卷社会。随着音乐教育的升温,学习小提琴的儿童也越来越多,伴随而来的在儿童小提琴教学过程中的问题也越来越多。笔者结合具体事例,简要论述儿童小提琴教学中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

一、儿童生理生长、心理发育的规律和基本特征

学习演奏小提琴是一种手脑并用的具体的实践活动,这里的“手脑”可理解为生理和心理两个方面,“手脑并用”,可以理解为生理和心理的结合。儿童和成年人的生理、心理存在很大的差别,儿童期的“手脑”发育有其自身的特征。儿童生理学认为:人的生理发展可分为两大阶段,即出生前和出生后。出生后的幼儿期(2—6岁)的生长相对减慢,肌肉活动增长缓慢,神经协同运动机能及想象能力迅速发展;童年期(6—12岁)以一定速度生长,动作技能熟练,智能发展。相对成年人来说,儿童的骨骼比较柔软,有弹性,但骨化的过程尚未完成,肌肉的收缩能力比较差,脊柱的弯曲还没有定型,长时间保持同一姿态会使肌肉群处于过分紧张状态。儿童受社会和神经系统的制约,动作的发展较为缓慢。儿童的注意力也和成年人有很大的差别。心理学家认为,注意是心理活动或意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分为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有意注意,又称随意注意,即预先有自觉目的的、必要时需经意志努力、主动对一定事物所发生的注意。有意注意的产生和维持以间接兴趣为决定性的条件,间接兴趣是一种对目的的兴趣,对活动结果的兴趣。调查显示,小学高年级的学生的有意注意一般只能保持30分钟,而学龄前儿童的有意注意的时间要少于30分钟。

二、遵循儿童生理、心理发育规律,科学安排儿童小提琴教学

鉴于上述儿童期的发育特点,在小提琴教学中,应该重视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倡导游戏教学。儿童心理学家认为,儿童期获得知识的重要方式之一是游戏,游戏是孩子们的天性。有小提琴教育专家把4岁半或5岁开始的第一个半年划分为“嬉游演奏期”。提倡游戏教学,就是在教课中刺激孩子游戏的兴趣,把小提琴乐器当作游戏中的玩具,引发重复游戏的需要。教师可以在和儿童的游戏中教孩子有目的地听唱;与此同时,教会孩子在儿童使用的小提琴上拨弄发声,在调整孩子们手脚的规范性动作中教会持琴、运弓,反复练习比较单一的左右手分别动作,然后再逐渐地配合起来。演奏八度内的简单儿歌,在兴趣和好奇的引导下,用弓演奏已经学会的儿歌,进一步在空弦上作长弓和中弓的节奏变奏,学习用弓演奏第一把位内的小曲,让孩子们享受到优美的节律带给他们的身心愉悦感。模仿是儿童在游戏中的重要行为之一,儿童之间的行为模仿是本能,是内在的需要,没有额外的压力,不仅接受快、效果好,而且孩子不易感到困难和疲劳。

2、提倡兴趣教学。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可以使儿童对学习小提琴保持长久的热情。被誉为20世纪小提琴艺术丰碑的西班牙小提琴演奏家帕勃罗•卡萨尔斯的童年经历就是很好的例子。卡萨尔斯从5岁起跟随父亲学习钢琴、管风琴和小提琴,但这些乐器哪样也没有阻止卡萨尔斯对小提琴的着迷。11岁时,他第一次听见小提琴演奏,就被小提琴那亲切、儒雅、深沉而富于人性魅力的琴声所迷惑,唤起了他对小提琴演奏的热情,他怀着对小提琴的强烈向往,开始了拜师学艺的音乐生涯。经过不懈的努力,最终成为享誉世界的小提琴演奏大师。

3、开展想象教学。心理学中对音乐想象是这样论述的:“音乐想象对人的音乐行为、思维有三种影响:音乐的聆听,音乐的回忆,音乐的创造。”音乐的想象教学在练习音阶过程中起到很重要的作用。在任何乐器的学习过程中,音阶的练习都是必不可少的基本训练内容,同样也是最枯燥的学习。一提音阶孩子们就挠头,动作变得生硬僵化。相对于单调的音阶,他们更乐意拉短小精致的小曲子。在枯燥的音阶学习过程中,可引入想象教学,引导孩子们充分发挥想象力,展开想象的翅膀,把单音想象成不同的形象,在无边无际的幻想世界里遨游。4、注重适时教学。这里所说的适时教育是指在适当的年龄段安排儿童学习小提琴,而不是有些人片面追求的越早越好。挪威的一位学者让-罗尔•布约克沃尔德的建议是,不要过早地让儿童学习乐器。他在《本能的缪斯——激活潜在的艺术灵性》一书中这样阐述他的观点:“人的发育需要时间,而且在一个孩子能够从乐器演奏中获得乐趣之前,其他方面的条件也必须具备。早早地让儿童学习乐器确实是一条通向音乐之路的捷径,但它往往是一场灾难的前奏。……过早地让孩子们接触钢琴可能对两者都不利:孩子气馁了,音乐停止了,而钢琴——总是满怀希望的父母因一时的热情买来它——最后像一套废弃的家具一样,上面积满了灰尘。”这样的忠告希望能引起那些望子成神童的父母们的思考。儿童学习小提琴也是如此,并非都是越早越好。

总之,在儿童小提琴教学过程中,无论实施怎样的教学方法,归根结底只有一个核心,就是要认清儿童生理、心理成长发育的规律,按照客观规律进行科学的教育,使儿童小提琴教学回归到音乐教育的本质,使音乐教育真正成为美育教育。

猜你喜欢

科学教学
小组合作在科学教学过程中的应用
给学生带得走的智慧
小学科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