掀起“你的盖头”来
2014-07-08黄建丹
黄建丹
一、案例:借助文本背后的资源,关注思想生成点。
今天两节课,原本计划将《去年的树》上完,但思来想去,还是决定将昨天上得支离破碎的《幸福是什么》重新整理一下。
在重新梳理了上节内容后,请学生回答三个牧童各自找的幸福是什么,当表格中罗列出三个牧童所做的事和所获得的感受后,我让学生把目光注视到三个牧童所做的事情上:“为什么第一位牧童认为医治病人是一件幸福的事呢?”
“因为医治病人,能把健康带给病人,所以第一个牧童觉得幸福!”
“因为医治别人,就帮助了别人,别人开心,牧童就觉得开心!”
“是啊,帮助了别人,自己也觉得幸福。但,孩子们,要想治病救人,必须付出怎样的努力呢?”
“他要学习很多知识。”
“他要很辛苦地了解病人,要学会很多治病的办法才能救人。”
“是啊,不要认为治病救人是一件很容易的事,要想更好地医治病人,将健康还给他们,第一位牧童要付出很多艰辛,他要夜以继日地学习,研究医术,解剖人体等,然而对于这样的付出和辛苦,第一位牧童却为什么都不说,也不和同伴吐露呢?”
孩子们陷入了思考:
“我觉得,他觉得这样做能帮助更多的人,他觉得值得。”
“他觉得这一切没什么好说的,只要通过这样的努力就能帮助别人,一切都是值得的。”
“要救别人,就要学习很多知识,所以他觉得做这些,他很幸福。”
“说得真好,所有的付出和努力都是为了更好地帮助别人,在第一位牧童眼里,这些虽然辛苦,但一切都值得,他觉得其实这也是一种幸福。那第二位牧童和第三位牧童呢?你们能看到他们感受的幸福背后付出的努力吗?”
在这样的解析下,孩子透过“做过很多有用的事、耕种”等词句,谈到第二位、第三位牧童为找到各自的幸福付出的努力:
“第二位牧童做消防员,进入火海救人时,会有生命危险,但第二位牧童不在乎。”
“第二位牧童做过很多事,在这些事情中他可能会碰到很多苦难,做船员会在海上遇到暴风雨,火车上的生活很辛苦,但他觉得能帮助别人这一切都无所谓了。”
“第三位牧童在烈日底下,太阳火辣辣地照在他身上,豆大的汗水从他的脸上冒出,这么辛苦,他也不觉得累。”
……
孩子们渐渐看到了三位牧童背后付出的辛苦画面,也进一步感受到了,在三位牧童眼中,付出的一切都是值得的,付出的艰辛也是一种幸福。这样剖析后,我让孩子们根据三位牧童的经历,写写自己体会到的幸福。孩子们马上奋笔疾书,将自己对幸福的理解写在了书本上:
“我觉得幸福就是助人为乐!”
“幸福就是帮助了别人,别人方便了、快乐了,我就感到幸福!”
“用自己的力量帮助了别人,那就感到幸福!”
这一句句精简而独到的话语已经告诉我,他们从这篇文章中已经明白了什么是幸福,我觉得这远比课文中的智慧姑娘直接告诉三个牧童的话更深刻地印在孩子们的心中。因此,在孩子们陈述完自己对幸福的定义后,我忍不住夸赞:“你们知道吗?我看到了一位位智慧的女儿和智慧的儿子!”听我这么一说,孩子们个个咧开嘴笑了。
二、反思:细读文本,透析文本背后的资源。
“浅阅读”如今已成为一个非常流行和时髦的词,人们用它描述一种阅读态度、需求和取舍。“浅阅读”不仅在社会上大行其道,而且在语文教学中普遍存在,比比皆是。小学阅读教学中“浅阅读”现象泛滥,学生真正亲近文本、走进文本的时间不多。如一些语文老师一味鼓励学生把读懂的意思“说出来”与大家交流,甚至一堂课一“说”到底。但阅读并不完全为了说,更不是其他科目的附属品。课堂上学生说得多了就挤压了读书与思考的时间。读得不多,思考不深,说得肤浅空洞在所难免,教学效果可想而知。这种快餐化的“浅阅读”体现在阅读教学中是对“意的追逐”,读写人的文章,目的是概括出这个人的品质;读叙事的文章,则要揭示包含的道理,一节语文课到最后往往成了思想品德课,甚至有时演化为科学课、历史课等。
在“浅阅读”的影响下,学生无法通过细致反复的阅读,对文本蕴涵的深厚意蕴做出正确的理解和感悟,缺乏深度的思考、感悟、咀嚼和品味。文本阅读停留于表层,读得少,读得浮,甚至出现了误读、错读。学生对文本的理解简单肤浅,未曾留下语言、形象、情感。师生对话短平快,生成性内容少,学生阅读能力没有得到真正提高,不能体现出教学的有效性。
窥视“浅阅读”对教学的危害,“细读文本”应运而生。何谓文本细读,其实就是对文本语言文字和人文思想进行细致、有效的阅读体悟。“细读”的根本是立足文本,也就是“充分阅读”,就是要对文本蕴涵的丰富内涵进行充分发掘。尊重文本,从文本出发,注重细节的解读和结构的分析,通过细致和反复的阅读,对文本蕴涵的深厚意蕴做出“丰沛的阐释”。
文本背后有真义。意义的内核总躲在语词的背后。只有透视到文本背后的东西,破译了语言的密码,我们才算真正读懂了文本。为了实现有效透视,我们需要真诚的阅读、深刻的阅读。真诚的阅读应该是温柔的逼近、虔诚的阐释;深刻的阅读应该有一种潜泳的姿态、古典的心态。要全力抵制课堂中的浅阅读,我们必须引导学生学习投注本我的经验、情感、悟力,成为一个个酵母,穿透文本,与之发生化学反应,在共识真义的基础上,生长出意义的新物质。
要走出浅阅读的沼泽地,我们就不能满足于文本元版语言的操练,而要引导学生关注文本本质的意蕴与情韵。透过文本,能敏锐而准确地“看”到文本背后的东西——言“后”之意,本源之情。要练就“透视文本”的工夫,除了增加阅读总量,投注本我经验外,还要帮助学生掌握基本阅读策略。
教师要学会关注文本,字斟句酌,真正“沉入”词语,挖掘这些字词背后的资源,只有充分利用和把握这些词语,我们才能更有效地引导学生生成与文本共振的感悟、体会和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