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工学》课程教学中学生能力培养探索
2014-07-08王迎春
王迎春
摘 要: 教育的核心是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学科知识的传授过程是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过程,在《电工学》课程教学过程中探究如何提高学生能力,是广大教师目前教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文章对此问题作了探讨。
关键词: 《电工学》 能力培养 教学方法
未来的文盲是不会学习的人,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不仅要传授知识,更要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确保提高育人成效。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重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以学生“学”为目的,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在《电工学》教学实践过程中,针对学生能力的培养,我做了如下尝试。
一、组织好《电工学》的第一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电工学》第一堂课首先可结合当代电工电子新技术发展情况、新器件和新产品的不断涌现,介绍电工电子技术的发展概况,让学生体会到这是一门需要不断探索和研究的科学技术,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在企业中发挥重要作用,并以惊人的速度在发展。其次,介绍电工学与所学专业的关系,明确课程在该专业中的重要地位,使学生从思想上引起重视。最后,从教室中的电脑组成、灯的开关入手,让学生观察分析电路组成及部分作用,激起先入为主的求知欲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此基础上引入本课程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及考核方法。
二、抓好学习各环节,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会学生掌握有效科学的学习方法,成为学习的主人,是老师的责任。科学的学习方法多种多样,一个好的学习方法要包括预习—新课前复习—听课—作业—总结复习等主要环节,在教学过程中将学习方法的引导与教学要求、教学目标结合,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一)预习是基础。
在教学过程中,笔者通过布置课后预习提纲,确定预习目标,引导学生做好预习。笔者对学生的预习要求是:
1.大致了解学习的内容(必须做到)。
2.找出所学基本定义、公理、基本概念、基本公式与旧知识之间的联系,把预习过程中弄不懂的问题在书上做个记号(必须做到),在基本理解以上理论知识的基础上,试做基本例题,尝试把握重点难点(尝试做到)。
(二)课前复习是准备。
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课前复习,引导学生主动复习所学知识。笔者的具体做法如下:
1.带领全体学生一起回忆上节课学过的内容。重点回忆老师课堂上提出的问题。
2.根据回忆情况针对性地复习看书5分钟。教师根据教学要求有目的地引导、提问、复习。
(三)听课是关键。
学生课堂学习以听为主。听什么?听老师的思路,思考老师如何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重要提示和补充,学习老师如何归纳总结重点、梳理知识框架。在教学过程中,老师通过讲授知识,让学生掌握分析问题的思路,归纳运用知识的方法。
(四)作业是促进知识掌握的重要措施。
有针对性地设置作业训练,引导学生通过独立思考,根据已有知识储备分析并解决问题,促进学生理解和掌握新知识,使知识具体化。笔者要求学生作业中做到以下几点:
1.做作业前首先回忆学习的内容,根据回忆情况有针对性地复习、记忆相关知识内容。
2.要求学生尽量在不翻看书的情况下完成作业,针对做作业过程中出现的疑难问题,力争通过反复阅读教材和听课笔记,认真思考后独立解决。仍然解决不了的,可请教老师和同学,展开讨论,打开思路,经过一番努力而解决的问题,会留下深刻印象。在解决问题的基础上,分析记录不懂的原因和解决方法。笔者要求每个学生准备一本“即时贴”,用于作业订正。通过作业批改,对学生的共性错误进行分析。学生利用“即时贴”记录老师课堂讲解的共性错误及错误原因,分析错误所在,便于今后复习与记忆。
(五)复习总结,提高能力。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难免出现知识漏洞和欠缺,有的属于理论问题,有的属于记忆问题。教学中引导学生有目的地查找知识漏洞,保证知识的完整性,才能掌握知识。教学中,笔者要求学生做到以下几点:
1.通过“即时贴”记录自己平时学习、做作业过程中所犯的错误,分析错误原因,保证犯过的错误不再重犯。
2.做好归纳总结。每个知识模块结束,带领学生一起进行归纳总结,便于检查知识点记忆掌握情况。归纳中只列出标题,根据标题检查基本定义、基本概念、基本公式的记忆情况。暂时没有记住的内容,记录在卡片上并粘贴在标题旁。在此基础上归纳知识点对应的典型例题,列出例题内容,回忆解题思路,如果解题思路遗忘,就将思路写在卡片上并粘贴在例题旁。归纳总结时一定要遵循思维定律,进行分析综合、比较归类、抽象概括、归纳演绎,直至掌握各部分知识的区别和联系,完成知识系统化的任务。使得书“越读越薄”,便于理解和记忆知识。
三、优化学习过程,提高学生学习的能力
学习过程包括以下四个环节:知识的模仿与复制—记忆—理解—应用。在电工学教学过程中,笔者根据学科特点有目的地实施教学并制定一系列评价学习成效的举措,促进学生养成正确的学习习惯。
为提高学生对知识的模仿与复制能力,在教学过程中,笔者重视习题训练,特别是课堂练习。通过解题训练掌握知识要点、解题过程的一般规律,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解题过程中的合情推理,锻炼学生的归纳和类比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知识只有通过记忆才能变成储备知识。为提高记忆实效,在《电工学》教学中,针对学科特点,发挥课堂笔记在基础知识学习中的重要作用,引导学生学会记录、整理课堂笔记。要求学生在课堂笔记中记录教师讲课的重点和思路,记录老师归纳、总结、补充的内容、独特解题方法、注意事项等,同时记录自己对某个知识点的思路,老师某个问题解决思路对自己的启发、联想。做到以大脑为主帅,思维为中心,理解为标准,知识转移为目的,这是课堂笔记的记录要求,也是评价检查标准。笔者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加大课堂笔记在期末考评中的比重,及时批改评价课堂笔记,评选优秀课堂笔记,引导学生重视课堂学习,重视基础知识的记忆与积累,重视课后总结与归纳。
每章结束带领学生一起对章节进行总结,指导学生从知识体系角度对所学知识进行归纳,总结本章的知识体系框架构成,知识点之间的脉络关系,理清学习中的漏洞,找出知识点的考核方式及题型。加深学生对知识记忆的同时,提高学生的学习实效,培养学生学习总结、分析问题的能力。
四、引导学生掌握知识的规律性,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电工学》中不少知识点有规律可循,可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寻找各知识点之间的规律,不仅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而且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例如:总结《电工学》中“+”“-”号的含义。“+”“-”号出现在《电工学》的很多章节中,正确理解各知识点中这些“+”“-”号的含义,有助于理解并掌握相应的概念、规律、定律,并准确运用。
(一)电压、电流、电动势的“+”“-”号。这些物理量中,“+”“-”可以表示它们实际表示方向与假设的参考方向之间的关系。当电压、电流、电动势计算结果为“+”时,表示它们的实际方向与参考方向相同;当电压、电流、电动势为“-”时,表示它们的实际方向与参考方向相反。
(二)电功率的“+”“-”。对负载而言,功率为“+”表示负载在消耗功率,它是真正意义上的负载;功率为“-”表示负载在释放功率,它实际上起到电源的作用。
(三)温度系数的“+”“-”。电阻的温度系数也有“+”“-”,温度系数为“+”表示电阻的阻值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温度系数为“-”表示电阻的阻值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
(四)相位差的“+”“-”。表示两个同频率的正弦量相位超前与滞后的关系。相位差φ为“+”,表示j超前,相位差为“-”,表示j滞后。
(五)基尔霍夫电流定律应用中的“+”“-”。基尔霍夫电流定律∑I=0中,此时规定流入节点的电流为正,流出节点的电流为负。
基尔霍夫电压定律∑E=∑IR中,此时规定当电动势的方向与回路绕行方向一致时,此电动势取正号,反之则取负号。
教师要把学生能力培养融入课堂理论知识传授中,这样不仅能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确保教学效果,还能教会学生怎么学,强化学习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提高学生能力的方法多种多样,有待大家共同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