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太炎书法风格综述
2014-07-07刘永胜
刘永胜
[摘 要]章太炎先生是著名的国学大师、政治家、学者。他在学术的各个领域都有着精辟的见地和认识。由于其精于古文字学,使得章太炎在书法上取得了一定的成就。有关章太炎书法的风格特点前人已经做过了一些研究,但大都局限于某一种书体,并未对其书法本体进行全面的总结。本文主要是将前人关于章太炎书法风格的观点作一综述,以便对目前的研究成果有一个客观的掌握。
[关键词]章太炎 书法风格
研究章太炎先生的文章很多,但论及其书法风格的文章并不多见。主要的观点有这样几种:
第一,刘诗能、邵鑫对章太炎行草的观点:两位学者把章太炎的行草法书风格分为三种类型:“一种布局疏朗,结体雅正,点画间暗含牵带,稍露机巧,似受汉简及《平复帖》影响。一种苍健恣肆,若群鸟歌喧,意气洋洋,是诗人才情。还有一种将前两者加以融会,复以篆笔转运,拙朴沉静,独具特性。在布局上他似乎受过董其昌的影响,如《家训》、《帛布织语》等可资佐证。”
第二,顾廷龙先生对其篆书的观点:他在文中认为其篆书“……信笔书之,或录全文,或节片段,乘兴命笔,无拘虚矜持之迹,有端庄流利之妙”。说明顾先生认为章太炎的篆书风格是真实自然,端庄流利。
第三,章太炎之孙念驰先生认为:“他的篆书,字体严谨,笔势舒展,古朴近真,气势宏大,独具风格。他写篆书绝不任意拼凑,也不单纯追求字形美观,而是注重六书。”说明其书法风格是古朴自然、端庄严谨。这一点与顾廷龙先生相近。
第四,沙孟海先生认为章太炎先生的书法自成一家,是古文字学别派。认为他的书风高淳朴茂、古朴自然。《篆书千字文序》中云:“章炳麟是古文字学别派。篆书高淳朴茂,其笔法自然近古。”
第五,书法研究社撰述的《各种书体源流浅说》认为“章炳麟则以小篆结合籀文,用笔刚劲,别有古趣”。
由此观之,对章太炎书法风格的评价基本相同。都是以沙孟海先生的评价为基础而有所补充,其书法主要是“古朴自然”的学者型风格。
笔者通过观察研究章太炎作品后认为,太炎书风可分为篆书风格和行草风格两个大类。
一、篆书风格
章太炎因其在文字学上的成就,以及在执笔法和字法上的认识,造就了其独特的篆书风格,可归为以下几种:
第一,“古板简拙、真实自然”的文字学韵味之风格。这和历代许多古文字学家的篆书有相同之处。近代马叙伦先生曾云:“太炎先生为袁氏居于北京钱粮胡同时,以作书自遣。又日有大大书,常书速死二篆,大可尺五六。悬之屏风,遂趣其长女以自缢。然此二篆颇有二李二徐之笔意。”文中所说的“二李二徐”指的是李斯、李阳冰、徐锴、徐铉。此四人都是历史上著名的文学家和书法家,他们的篆书作品都流露出文字学的韵味。虽然我们现在看不到章太炎当时所书“速死”二字,但可通过马叙伦所说的“二李二徐之笔意”来推断其书风。另外,在章太炎纪念馆中陈列着一件大幅篆书作品《还》(图1)也可作为另一个证明。这幅作品是章太炎在得知“九一八”事变日本侵占东三省时,愤笔而书成。此作书于四尺整张上,其风格与马叙伦先生所述相近。这种风格源自“二李二徐”。
第二,“稳健大雅、气度雍穆”的金文笔意书风。小篆在体势上是以纵取势,上半部分结字紧密,下半部分宽松、笔画舒展,所以表现出来的气韵婉转流利,秀润典雅。这从李斯、李阳冰、徐铉的篆书中便可以看到。金文结字宽博,富于变化,且笔画较为厚重,所以给人一种雄强豪放的特点,如西周的毛公鼎、散氏盘等。这两种特点在章太炎的篆书中得到了很好的结合。
第三,“古厚灵动、凝重简练”的楷篆之书风。书体相杂式书写在明代很多,这和明代人尚奇思想有着一定的关系。明清以来的书法家好用奇字、异体字等书写,并且产生了这方面的字书。我们看黄道周、王铎、八大山人、傅山的楷书、行草书作品中就有对篆书结构的借鉴。这种创作,从书法的角度上扩大了书法的取法范围,且这种结合的形式,丰富了书法的内容与形式,使作品表现力更强,风格更明显。如《终制》(图2)。这是章太炎篆书风格中迥异于其他篆书家的地方,即章太炎用楷法来书篆字,在结构上打破篆书平均、对称的形态,用笔上更加的趋于简单,但仍然运用篆书的笔画,作品表现出来的是一种古厚灵动、凝重简练的风格。这是章太炎独到的地方,可谓自成一家。沙孟海先生就说到“章先生的篆书,结法用笔与后来的出土战国墨书竹简和铜器刻款多有暗合之处”。沙孟海先生虽未对此展开来说,但我们分析其与简书暗合的地方,一是用笔上的一致,简书用笔比较短促,尤其是横向的笔画都是起笔重,收笔轻,近似蝌蚪一样;其次就是字法的变化,字法没有篆书那样繁琐,趋于简单,所以这对用笔也是极大的释放,表现出一种独特的艺术风格。另外,太炎先生还取法于魏三体石经的大篆,他曾考释过三体石经,对石经的古文字形有所研究,三体石经的古文字形中有的笔画就存在着简书一类的特征。这些因素也促成了其独特的篆书风格,与其他书家有着明显的不同。
二、行草书风格
章太炎行草书风格主要表现在手稿、信札和条幅三个方面。二者在用笔、结构上存在着一致性。手稿书法风格在不同时期有所变化,我们在其条幅作品中也能够看到这种变化。从章太炎手稿看其行草书风格的变化可分为三个阶段,即青年、中年、晚年三个时期。
1.青年时期——劲健有力、简练流畅之风。这一时期的行草作品,写的较早的是《膏兰室札记》(图3)。此书是太炎先生在诂经精舍学习时完成的,是章太炎的第一部学术著作。该书主要是关于考释驳论的著作,大概写于一八九一年到一八九三年之间。当时章太炎只有二十三、四岁。文章通篇以密密麻麻的蝇头小字书之。一公分的格子并排两行,可知字非常小。写起来对腕力要求很高,书之已是不易,还要思考文章,这从侧面也反映了太炎先生小字的功夫。这为其手稿书法风格的发展奠定了基础。通篇写的很满,字距行距都较为紧凑,但字字独立,不做连带。而且单字的运笔简洁、体势连贯飞动,我们也能感受到其书写时的文思敏捷。字形行草相杂,大小穿插,由于书稿书写必定会有遗漏、记错等误,往往增改涂删,所以章法更显自然,书卷气浓重。单字的体势与赵之谦有颇多相似,或为暗合。写于一九零一年的《征信论》,此书稿较之《膏兰室札记》风格已经较为明显了。笔力上较前者劲健;章法上行距宽松,字距较为连贯;结构较前者体势拉长,更显得精神;笔势更加简练流畅。总之这一时期的行草书风总体上呈简练劲健之风。
2.中年时期——“古朴灵动、厚重凝练”之风。从《刘子政左氏说》开始,章太炎的行草书风开始改变,在笔力上多了一分厚重和沉着,以后的作品大都呈现这种风格。如:《家训》、《履素诗集题词》、《墨子大取释义序》等。章太炎此时已年过半百。这一时期的作品较前一时期有一个很明显的特征,那就是在章法布局上的改变。具体表现在这样几个方面:第一,字距到行距都更加疏朗;第二;结构的体势更加拉长;第三;笔力加重,线条的粗细对比更为夸大,且圆笔较多。因此形成了一种古朴灵动、厚重凝练的书法特点。这种风格同时也延续到了其大幅的行草作品中。
3.晚年时期——凝练沉着、自然空灵之风。这一时期的作品表现出的风格面貌已经进入一种化境。主要作品有写于一九三零年的《释肠窒扶斯》、一九三二年的《禹庙碑》(图4)、一九三三年的《国学会会刊宣言》和一九三五年的《史量才墓志铭》。此时章太炎已经进入晚年,这时的作品和前期相比而言大不一样,其笔力老辣,线条中常出现很多涩笔;运笔凝重,节奏平缓,字字沉着。空间上也是行距字距皆疏,一任自然。这一特点在《禹庙碑》里表现得特别突出。
结论
通过以上论述,对其不同时期的书法作品进行比较分析,可以对章太炎书法风格变化有一个全面的认识。由于其作为文字学家的历史地位,往往对其篆书的成就评价最高,而恰恰是其行草书法作品流露出了章太炎的艺术情怀。
参考文献:
[1]章念驰.章太炎先生学术论著手迹选[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6.
[2]历代书法论文选.华东师范大学古籍整理研究室.[M].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79.
[3]崔尔平.历代书法论文选续编[M].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93.
[4]沙孟海.章太炎自题墓碑和有关手迹[J].书法,1987.(6).
[5]顾廷龙.章太炎先生篆书墨迹序[J].中国文化,1993,8.
[6]余丽芬.耿介素朴风骨俏俊─论章太炎的人格习性[J].浙江档案,1996,(5).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