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历史剧的“避雷针”

2014-07-07马伯庸

党员文摘 2014年7期
关键词:历史剧司马懿避雷针

马伯庸

现在对电视剧有一个普遍的批评,叫做“雷”。这个“雷”字的涵义很广,有可能指粗制滥造,也有可能指台词或情节荒唐可笑,或者思想境界低下粗俗什么的。其中历史题材是个重“雷”区,招致的批评最多。

我一直在跟影视圈的朋友们讨论,把一部“雷”历史剧和一部好历史剧区分开来的标准是什么?怎样给历史剧安上“避雷针”?不止一个朋友脱口而出:这还不简单,不符合真实历史或经典原著的,当然就是“雷剧”。

这其实是一个误区。要知道,要拍出一部严格符合历史的电视剧或电影是不可能的。

比如说玄武门之变,历来是历史剧的热门题材,港台大陆拍十来次了。不过在任何一个版本里,你都不会看到一个记录在史书里的真实细节:“上乃召世民,抚之曰:‘近日以来,几有投杼之惑。世民跪而吮上乳,号恸久之。”翻译过来就是,玄武门之变以后,李渊把李世民叫过去,李世民跪在父亲面前,吸吮他的乳房,一边吸一边哭。

够“雷”的吧?据学人考证,这是当时一种习俗,“以示为孺子时无间之态”。 通俗来讲,就是李世民在卖萌。可惜这种卖萌太过重口味。可以想象,如果一位熟读史书的编剧为了还原历史,毅然把这个细节写进去拍出来,观众们一定会愤怒地大骂:你们瞎拍些什么?

在我看来,一部装上了“避雷针”的历史剧或名著改编剧应该是这样的:它在大事上坚定不移地按照历史的进程发展,但在虚构的细节上却可以尽情发挥。当然,这些发挥要符合隐含的事件逻辑和人物性格,甚至有所升华,并与大事件相统一。即所谓“大事不虚,小事不拘”。

比如《走向共和》的开头,李鸿章一边吃鱼一边听报告,听到各地报来灾荒饥馑,神态自若,听说给慈禧太后的鹦鹉死了,却手中一颤。这个细节显然也是虚构的,但观众并不觉得突兀,李鸿章就是这样的人,他干得出这样的事。

《三国演义》里空城计一段,罗贯中笔下的诸葛亮洒然登城,气定神闲,一具瑶琴吓退司马懿的大军,然后从容离去。而在老版电视剧《三国演义》里,却是这么安排的:唐国强演的诸葛亮听说司马懿大军来袭,焦虑不已,拿着扇子在屋子里来回踱步,扇子无意中碰到瑶琴,才急中生智。等到吓退司马懿大军以后,诸葛亮伏在琴上,汗如雨下。

电视剧《三国演义》不符合原著,可这个原创的细节把诸葛亮从神坛上拉了下来,变成一个有血有肉、真实可信的人物。像这样的改编原创,就是极高明的,它不光避开了“天雷”,还让我们的心里麻酥酥如同过了电一样。

所以归根到底,历史剧的好与坏,不能仅仅只以符合真实历史与否来判断,它能不能避开“天雷”,其实是靠那些虚构细节里的“避雷针”。

(摘自《看天下》2014年第12期 )endprint

猜你喜欢

历史剧司马懿避雷针
不等高避雷针最小保护宽度计算方法研究
革命历史剧的“共同体美学”建构路径——以电视剧《觉醒年代》为例
败而不伤才能笑到最后
避雷针的发明
元代中后期历史剧家国观念的复归与重构
元中期历史剧对社会稳态的皈依与维护
司马懿何以能绝处逢生
避雷针的由来
老谋子司马懿
司马懿晒书露马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