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去哪儿
2014-07-07妩瑶
妩瑶
去年,全国高校毕业生达699万人,被称为“史上最难就业季”,不料今年却有727万人。未来五年,高校毕业生数量还将保持在年均700万人左右的高位。看来,就业没有最难,只有更难!
大学生真的无处可去吗?实际上,就在大学生频频喊着就业难的时候,众企业每年春节过后出现的“用工荒”“招工难”也是不争的现实。“用工荒”与“就业难”两个相悖的问题并存,近年来在人力资源市场上愈演愈烈,这是为什么?
“求职难”背后有隐情
根据《2013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2013届本科毕业生有近2/3没有顺利就业,同期还有2012年的往届生近70万人在待业。为什么大学生找不到工作呢?到底是哪个环节出了问题?
据调查,“用工荒”主要存在于蓝领阶层。现在的大学生是“宁可拿着低薪当白领,也不愿学技术,做工人”。某高校就业指导处教师分析,大学生经历了十多年的读书生涯,往往向往城市和脑力劳动来成就自己的事业和人生理想,所以,即使一时未能找到理想的工作,仍愿意奔波在城市生活的边缘,而不愿做一些体力劳动。
在昔日被称为“天之骄子”的大学毕业生眼里,自己付出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用于接受教育,理应让自己的知识得以应用,从事脑力劳动;同时,脑力劳动形成的成本高于体力劳动,也理应得到更丰厚的报酬。然而,中国的现状却是,没有太多技术和知识含量的普通工人更受欢迎,这让许许多多的“知识分子”感到迷茫和失意。
听听来自专家的看法:“这种失意完全是因为大学生乃至社会绝大多数群体的择业观念滞后。”事实上,随着高校连续十多年的扩招,大学生早已不像过去那样稀缺,我国高等教育如今已经完成了从“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的转型。可是,人们的择业观念仍停留在“精英教育”阶段,最终催生出“高不成低不就”的现象。
好工作在哪里
工资低,不干!环境差,不干!同事难相处,不干!很多时候,就业难不是大学生找不着工作,而是他们频频裸辞,用他们的话说,就是“那工作不适合我!”
蒋业(化名)毕业当年就很幸运地进入广电集团,实现了她的主持梦。然而,由于频道改版,这档节目不适合播出,蒋业被调去做了一名节目编辑。这让蒋业无论如何也难以接受。为了继续梦想,蒋业很快便辞职,去到外省某电台,主持了一档类似风格的节目。
异地寻梦的路并不顺畅,语言障碍、工作环境无法适应,让蒋业感到心力交瘁。很快,蒋业又折了回来,在家乡做了一名教师。在这所民办学校,办学资源匮乏,学生素质不高,发生打架斗殴是家常便饭,蒋业无法容忍……辗转多次后,蒋业最终还是回到原单位工作。
蒋业每次辞职的原因,道出了大多数年轻人的裸辞心理:对工作环境、职业发展不满意。然而,蒋业最终的选择,给很多年轻人上了一课——择业之前,先观察当下的就业形势,就你而言,什么才是合适的好工作。
好工作有没有具体的衡量标准?某招聘求职网站公布的调查结果显示,综合来说,“未来”“合理的薪酬体系”“对的人”“存在感”“成就感”“安全感”是衡量一份工作的核心因素。
渣打银行(中国)有限公司人力资源部总监金丽华认为,大部分职场人认为工作不如意,但并未意识到原因还是出在自己身上。“大多数年轻人在求职的时候,并未真正掌握这家公司的具体情况,也不知道自己来这里工作的目标。你希望能得到的东西,可能恰好是这家公司不能提供的,而它能给予你的,又不是你想要的。因此,你当然不会对它感到满意”。
今天的工作你胜任了吗
SHL(全球权威人才测评内容提供商)最近发布的《中国大学毕业生职业胜任力调研2013》报告显示,在五大行业(销售、制造业、电子科技与通信、生物医药及金融服务)中,工作者的能力在大部分维度上均未能达到企业期望。
“海归”梁晶在别人眼里是个十足的幸运儿,大学毕业后被上海一所名牌大学研究生院的生物科学专业录取。研二那年,又申请到英国一所高校的“医药法”硕士研究生资格。梁晶认为,“医药法”这个学科的研究领域在国内几乎是一片空白,将来一定会十分有前景。
然而,梁晶回国后却屡屡碰壁,一张看似镀金的简历也根本没办法让她找到对口的工作。在求职期间,梁晶也收到了不少大企业的录用通知,但她几乎都在工作短短数十天后,就因为“大材小用”而草草辞职。梁晶很委屈:“第一个礼拜的所有工作,就是替两个同事订机票和酒店,又翻译了四五份简短的材料。”频繁跳槽后,梁晶最终待业在家。
梁晶认为,以她的教育背景,完全可以胜任一些重要岗位。“但是,没有业绩和成功经验的支持,谁敢委以重任呢?”前程无忧人力资源服务公司高级副总裁表示,“工作不是考试,游戏的规则是大不相同的,职场需要的更多是坚持。很多年轻人爱把希望寄托在跳槽上,而实际上不断更换工作,只能让你不断从头做起,不断做着新人。”
“当下很多大学的人文教育并没有为学生将来进入职场开展全面的指导,大学传授的知识与技能和雇主的需要一直存在差距”。很多企业的资深高管认为,如今的职场更趋复杂化,公司利润水平低,越来越精简,因此,总是希望员工能够尽快上手,不得不“花小钱办大事”。
大学生们必须意识到:如果没有较强的工作能力及良好的作风,学历再高也是枉然。当下的就业市场奉行这样一条准则:重学历,更重能力。
(摘自《中国青年》2014年第7期)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