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中学“隐性辍学”的控制策略
2014-07-07邓新良
邓新良
摘 要: “隐性辍学”不仅是一个教育问题,更是一个社会问题。如果不能得到有效遏制,就会给国家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带来不利影响。不论是从培养全面成长的人才角度,还是从培养合格建设者的目标出发,重视“隐性辍学”现象并积极治理这一现象已成为当务之急。
关键词: 农村中学 隐性辍学 控制策略
“隐性辍学”是相对“显性辍学”而言的,指的是“有辍学的前期或后期表现,毕业时未能完成规定课程的学习,但仍然保留学籍的学生”,他们在学校教育场景中虽保留学籍,甚至正常缴纳教育费用,正常参加考试,但整日游离于课堂和教室之外,静待毕业的一种非常态教育现象。其具体指的是这样一群学生,他们心思不在学校,不在课堂,不重视学习,混日子,将学校生活当成必须完成的一个阶段。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社会对劳动者的素质要求越来越高,属于“隐性辍学”读完初中三年不能顺利毕业的那部分学生,没有完成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知识储备,基础薄弱,应对社会竞争能力差,很难适应社会快速发展的要求,难以达到社会对劳动者的基本要求,他们进入社会后,由于缺乏起码的专业技能,形成了一支数量庞大的文化程度低、专业技能差的廉价劳动大军,有些甚至发生人生扭曲,发展演变成社会的不稳定因素,成为构建和谐社会的隐患。我们对“隐性辍学”学生进行了两年多的研究,初步找出了他们的特点、原因及控制策略。
一、隐性辍学的原因
1.家庭方面的原因。
(1)客观原因:其一,现在农村有些家庭困难,家长为了维持生计,长期在外打工,将子女留在家里,子女成为留守学生。其二,单亲子女,家长不负责任,这些家庭子女的父母间相互推脱抚养和教育责任。
(2)主观意识原因:不少学生和家长看到目前大中专毕业生就业艰难的现实,滋生了新的“读书无用论”的思想。
2.学校方面的原因。
其一,教师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进度不考虑后进生的实际情况,后进生得不到教师关注。其二,部分农村初中学校基本上还是采用应试教育的模式,办学思想不端正,片面追求升学率,推行素质教育流于形式。
3.学生自身方面的原因。
其一,由于各种原因,导致学生对学习没有激情,把学习当成了任务和负担,怕困难。其二,由于教师过分追求升学率,把精力主要用在优等生身上,忽视了对成绩中下等学生的教育和管理。
4.社会环境方面的原因。
第一,学校周边的治安状况欠佳。第二,一些个体业主不顾有关法令,向学生出租不健康的书刊。第三,农村某些文化市场上“黄毒”、“黄网”的影响,致使一些学生无心读书。第四,一些社会腐败现象对部分家长和学生产生了负面影响。
二、控制策略
针对农村初中学生“隐性辍学”的特点和原因,我们从社会、家庭、学校入手采取行动研究法,逐步探索防止学生“隐性辍学”的一系列对策和方法。两年来,我们对44名属于“隐性辍学”的学生做了大量工作,达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44名学生中有43名学生顺利毕业,只有1名学生意外辍学。42名(其中一人轉学)毕业生当中只有3名学生通过补考才拿到初中毕业证。具体做法如下:
1.建立“隐性辍学”学生档案簿,关注“隐性辍学”学生的成长。
在2010年课题研究开始时,我们对全校八年级学生认真进行摸底排查,经班主任推荐学校审核确定了各班“隐性辍学”学生名单,在此基础上建好“隐性辍学”学生学生档案。分班、分类型、分年度、进行登记,装订成册,建好“台账”。我们召开关爱“隐性辍学”学生专题班主任工作会议,展开有针对性的帮辅和关爱,防止他们辍学。
2.通过心理辅导控制“隐性辍学”。
在研究过程中,我们注重对“隐性辍学”留守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了解与掌握,成立“隐性辍学”留守学生心理健康辅导室,对那些在心理健康方面存在明显问题的“隐性辍学”留守学生开展心理咨询,及时进行有效疏导,化解心理负担,减轻心理压力。对那些需要关爱和帮助的“隐性辍学”留守学生,及时给予帮助,帮助他们解决困难,树立信心。
课题组对“隐性辍学”学生跟踪进行了心理健康诊断测验,通过测验得到了学生心理状况统计数据。
由上表可以看出,在对“隐性辍学”留守学生进行心理辅导后,学生的心理状况明显好转,辍学倾向明显减弱。
3.通过亲情电话、亲情视频、主题班会控制“隐性辍学”。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大量中青年学生家长外出务工,学校中的留守学生越来越多,隔代抚养的诸多弊端对学校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为此在两年多的课题研究中,我们在加强学校管理的同时,建立了“隐性辍学”留守学生亲情电话、亲情视频室,让“隐性辍学”留守学生定期与家长通话和视频对话,从而让这些学生深深体会到父母在外生活的艰辛、打工挣钱的不易。我们还在每个实验班定期召开主题班会,通过主题班会,让这些学生在缺乏父母之爱时充分感受到集体的温暖,心灵得到安慰。
4.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全面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控制“隐性辍学”。
学校经常开展多种形式的师德师风教育活动,多次组织全体教师学习《教师法》、《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关于加强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和市区教育局制订的《教师十不准》等。我们在教师中广泛宣传“高尚人品、娴熟教艺、爱生情怀、渊博学识”的师德师风,切实提高教师的职业道德,严禁教师侮辱、歧视和放弃“隐性辍学”学生,严禁教师体罚或变相体罚“隐性辍学”学生。同时,我们加大了教师培训力度,努力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改革教育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营造良好和谐的学习氛围,不让“隐性辍学”学生因厌师而辍学。
5.隐性辍学学生学业成绩稳步上升。
两年来,我校“隐性辍学”学生转化明显,2010年,“隐性辍学”学生转化率为32.55%,2011年转化率52.58%,2012年,学生转化率为64.3%,转化率一年上一个层次。与此同时,“隐性辍学”学生违纪率明显下降,学业成绩稳步上升。
通过运用上述措施,我们成功防止了“隐性辍学”学生的流失,在2012年初中毕业会考中,44名隐性辍学学生中有42名学生顺利毕业(其中一人转学),只有一名学生辍学,44名“隐性辍学”学生中有11名学生考上了省示范性高中,有3名学生通过补考拿到了初中毕业证。
“隐性辍学”研究对象毕业情况统计表
我校对农村“隐性辍学”的教学研究已有两年多时间,我们没有丝毫放松,因为我们明白:隐性辍学不仅仅是一个名词,更是一个沉重的现实,一种逼近的危机。隐性辍学不仅仅是一个名词,更是一群活生生的孩子,一群迷惘而又无奈的孩子,一群被唯升学教育无情抛弃的孩子。隐性辍学不仅仅是一个名词,更是对家长、学校、社会的拷问:“良心和责任何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