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计算机教学中的因材施教

2014-07-07范邦扬

考试周刊 2014年39期
关键词:计算机教学因材施教

范邦扬

摘 要: 职高学生的计算机学习能力各不相同,应对不同学习程度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并相互促进,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本文对计算机教学中的因材施教进行了探索。

关键词: 因材施教 计算机教学 “无差别教育”

近年来,随着信息社会的发展,计算机作为信息处理的主要工具,逐步深入我们的日常生活,掌握计算机的基本操作已经成为一个现代人的基本技能。现在职高所有专业都开设了计算机基础课,计算机教学随之越来越受到重视。计算机作为一门实践性相当强的学科,80%以上的时间是在机房上课,机房上课情况直接影响学生对计算机知识的掌握。现在上课我们都在对学生进行“无差别教育”:相同的教学方法,相同的任务,不同的学生,但我认为对于计算机教学就应当“因材施教”,对不同学习层次的学生使用学习的深度不同的教学方法使全部学生学有所得。总的来说,对学习能力好的学生在传授课本知识的基础上,再深入学习一些课本和课外的知识,而对于学习能力差的学生则主要传授课本的知识,最后“好学生”带动“差学生”,达到全面进步的目的。那么具体如何进行呢?

一、对学生进行分类

任何时候,学生的学习接受能力都存在差异,对于计算机的掌握各不相同。计算机不同于其他学科,学习成绩好的学生不一定计算机操作就好,学习差的学生不一定计算机操作就差。因此,首先通过几个星期的学习和操作,教师要全面了解学生对于计算机的掌握程度和动手操作能力。在此基础上初步把学生大致分为两类:第一类是已经接触过计算机并已经掌握基本操作的,或者动手能力较强的学生;第二类是很少接触过计算机,或者学习接受能力较差的学生。

二、“好学生”的深入教学

第一类学生对于简单的计算机操作一般都会,而且动手能力较强,高中计算机课本中的内容对他们来说相对简单,一般情况下他们能快速掌握,而认为计算机太过简单,一节40分钟的计算机课,他可能只花十几分钟就完成任务,剩下的时间无所事事,长此以往,学习计算机的兴趣会逐渐消失。对于这类学生,重在引导,培养他们的自习能力,提倡这部分学生深入学习计算机的课堂知识。老师在布置操作任务时,都设置必做题和探究题,这学生在完成必做题后提交老师检查后再做探究题,这样就不会出现这部分学生很快完成任务然后没做事做的现象。如在Word的图文混排教学时,布置必做题是课本上的任务“个人简历”制作,这个任务课本上有详细的操作步骤,这部分学生可以快速完成;探究题是生日贺卡与两个数学公式制作,这个探究任务的一些操作在课本上并没有介绍,由学生探索。在学生做这一任务的过程中,老师不应以直接演示为主,而应注意引导学生进行独立思考,主动探索。让他们在探索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使他们逐渐学会独立思考,在探索过程中学习。而且不仅在课堂上为学生布置任务,在课外也经常注意把一些实际问题交给学生处理。如在上Excel这一章时,可引入一些公司的报表让这类学生来做;期末成绩让学生统计计算分数名次等。在PPT教学中可以学生设计本专业介绍用于招生,营销专业的学生可以设计商品推销的PPT,旅游专业的可以设计本地风景点的介绍等。让学生实践,主动探索,积极思考,学会做事,从而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差学生”的巩固教学

第二类学生以前很少接触过计算机,或者学习操作能力较差。职高计算机基础课本中的内容对于他们来说相对难一点,学后不能正确操作,完不成或只能部分完成任务,从而导致学习的兴趣逐渐消失。对于这部分使用三种方法提高学生的操作能力:(一)操作过程分解。在机房教学中,经常是老师在电脑上广播演示一遍操作任务,然后學生对任务进行操作,实际上这样的效果往往很差。因为一个任务一般有很多步操作,学生不可能全部记住,经常记住了前面的忘了后面的,记住后面的忘了前面的,操作的时候经常不知道自己应做哪一步或哪一步做错,然后操作的时候老是问老师,弄得老师都忙不过来。我的解决方法是对操作过程进行分解,把操作的过程分解成几步,并把步骤发给学生,这样学生在操作过程中对照步骤,哪一步做错或没做到就知道了然后加以解决。如在Excel教学“函数的使用”时,我把操作过程分解成五步:1.用鼠标左键单击单元格选择存储位置;2.单击菜单“公式”选择函数(求和、求平均等);3.用鼠标选择函数的范围(注意鼠标形状为空心十字);4.按回车键计算出结果;5.拖动自动填充柄自动计算其他数据(右下角鼠标形状为实心十字)。通过这样的分解,学生很快就掌握对常见函数的应用。(二)教学录像的使用。现在的机房电子教室软件一般都具有屏幕录像功能,老师在讲授操作过程的同时应把操作过程录成视频并发给学生,让学生在做题目碰到问题时可以直接打开查看跟做,并随时暂停,这对于一些操作能力极差的学生帮助很大,而对于操作能力好的学生偶尔碰到卡题时也可以解决。(三)设置任务相对简单而多样。我在教学中曾碰到这样一个情况:Excel学习完成后有一个自我测评的任务,这个任务一共有16题,第一个班级的学生最后只有四五个学生完成任务,大部分学生只做了几题就没有信心做,最后整个任务也没有提交。另一班级我把这个大任务分成了四个小任务,每个小任务四小题,然后发给学生做,结果大部分学生都完成。通过和学生的交流知道了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学生开始前几题做得还好,当碰到不会做的题时,好不容易解决了,看到下面还有那么多题就越做越没信心了。而把任务分解为多个小任务后,学生每完成一个小任务就会有一种成就感,从而促使他继续做下去。既然给出了任务,就一定要检查任务完成的情况。我的做法是,每个学生每次完成一项任务提交后,及时对学生的任务进行点评,指出错误,对做得好的进行表扬,并对学生进行记录,使学生体验到成就感。

四、因材施教不“差别”

因材施教并不是说把两类学生完全差别开来,分成不相干的两部分来教,而是把他们组合在一起促进提高。在机房上机操作时,很多学生都会遇到这样那样的问题,但很多问题都是小问题,老师忙不过来,这会挫伤学生的积极性。解决的办法是把第一类学生和第二类学生组合成一个个小组,这样做至少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优势:1.指导不过来,让每一个人都能得到及时指导,保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2.学生辅导之间都有自己的特点,但容易沟通,有时比老师的教学效果更好。3.学生问同学,解决问题后还能培养学生之间的友谊。4.会让辅导的人有成就感。这样就能大大减轻老师的辅导压力,而“好学生”也没法解决的时候,就可以叫老师指导。这样就可以大大减轻老师的辅导压力,使所有学生都能及时得到辅导。

因材施教不是说一直把两类学生分开来,第一类就是一直是第一类,第二类就一直是第二类学生,第二类学生通过不断学习提高向第一类学生转化,因材施教的最终目标是把全部学生都转成第一类学生,达到不差别。所以在计算机教学过程中,计算机教师要不断注意学生的改变,不断对学生进行重新分类,改进教学方法,最终达到教学目的。

当然,我们在教学中要结合其他教学方法,组织各种关于计算机的竞赛,如打字比赛、制作网页比赛等。另外,还可适当组织课外兴趣小组,在巩固课堂知识的基础上,讲解一些课外的内容。现在计算机教学软件很多,如开天辟地、万事无忧、20天学会电脑等,可安装一些在学生机上,使学生在完成作业以后自学计算机的一些其他知识,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也可在教学过程中,间或几节课专门播放这些教学软件,丰富学生在计算机其他方面的知识。

总之,计算机作为一门操作性很强的学科,有自己的特点和规律,需要计算机教师认真考虑它的特点和规律,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方法,最终使学生学有所得。

参考文献:

[1]新课程学习.2011.2.

猜你喜欢

计算机教学因材施教
小学作文如何实施“因材施教”的策略
明确“因材施教” 促进个体发展
从《论语》看因材施教
浅谈影响中专计算机教学有效性的因素
网络环境下中职计算机教学的探析
中学计算机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存在问题和对策
基于QQ群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实践与应用
开展研究性学习深化中职计算机教学改革探究
计算机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因材施教在小学教学中的应用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