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用多元化的历史观看待辛亥革命的意义

2014-07-07郭玢

考试周刊 2014年40期
关键词:史观辛亥革命历史

郭玢

当今世界信息瞬息万变,知识呈爆炸式增长,更新换代频繁,高中是个人生理和心理发生转变的时期,处于这样的时代,高中生的思维方式开始发生变化,自我意识增强,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逐步成熟,逐渐呈现出求异、求怪的心理。他们通过各种途径获取知识、寻找答案,且往往有不同于教科书的独到见解,这就导致传统教学模式难以适应学生的新要求,教师如果不及时对此做出改变,很容易使学生对历史感到失望甚至反感。教育部国家历史课程标准研制组根据学生的新需求和新变化,适时对课程标准做出调整,颁布《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规定:“普通高中历史课程的设置体现多样性,多视角、多层次、多类型、多形式地为学生学习历史提供更多选择空间,有助于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课程标准的新规定对历史教师提出新要求,要求教师转变理念,改变传统教学方法,关注对学生“历史意识”的培养,引导学生由过去“死记硬背”的“记忆型”学习转向思维发散的“创造型”学习,由“授人以鱼”转变为“授人以渔”,为学生迷津指路,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对历史提出独特看法和见解。这不仅有助于教师走出一条求实创新的教育新路,还能帮助学生形成自己的历史观。

历史观,又称“社会历史观”,《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人们对社会历史的总的看法,属于世界观的一部分。”①简单来说,就是人们对历史的看法。高中生常见的历史观主要有四种:近代化史观、全球史观、文明史观、社会史观。辛亥革命是20世纪中国社会的首次历史性变革,是中国人民为改变自己命运而奋发图强的伟大起点,是旧民主主义革命的高峰,为新民主主义革命奠定了基础,在中国近代史上具有划时代的伟大意义。但由于辛亥革命没有改变中国的社会性质,没有实现真正的民族独立,因而如何引导学生对辛亥革命有正确的评价,对教师而言是一个很重要的任务。

1.近(现)代化史观

近(现)代史观认为历史是由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的变迁过程,包括政治上的民主化、法制化;经济上的工业化、商品化;思想文化上的科学化、理性化和社会生活上的城市化。近代中国的近代化过程是在器物、制度和观念三个层面的演进,核心是政治民主化和经济工业化,涉及整个社会的各个领域(如经济、政治、文化教育、军事、生活方式乃至思维方式),是一场全方位的社会变革。

教师带领学生分析辛亥革命的意义,大多是从近代化史观角度进行的:辛亥革命在政治上动摇了中国人对两千年来千古不变的封建专制——皇权统治的崇拜,用武装起义的方式掀倒了皇帝的宝座,建立起了资产阶级共和国,迈出了中国政治由专制向民主、由人治向法治转化的重要一步,开创了“宪政之治”,推动了历史的发展。辛亥革命还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的在华势力,使帝国主义再也找不到能控制全局的统治工具,无力在中国建立起比较稳定的统治秩序。作为辛亥革命伟大成果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从法律上宣告了君主专制制度的结束和民主共和政体的确立,推动了近代中国民主化和法制化的进程;经济上,辛亥革命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民国成立后,当时的人们认识到只有振兴实业、实现工业化,中国才能真正富强,于是纷纷成立实业集团,开工厂、设银行,兴起了“实业救国”的浪潮。南京临时政府先后颁布了一系列有利于工商业发展的政策、法令,民族资本主义在短短几年内有了显著增长,使当时的经济发展出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潮,无产阶级队伍迅速壮大起来,加速了中国近代工业化的到来;同时临时政府通过发展经济努力改善民生,“为人民谋福祉”,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人们的境遇;思想文化上,辛亥革命是一次巨大的思想解放运动,一方面它把西方资本主义学说中国化为三民主义,以共和制取代帝制,使人民获得了一些民主和自由的权利,刺激了中国人民的政治觉醒。虽然共和制度的存在为期短暂,但共和观念逐渐深入人心。后来袁世凯称帝和张勋复辟帝制以失败告终更证明了辛亥革命在开启明智方面起了很大作用。另一方面推翻帝制,改变了帝制政治的价值观和政治思想,对以儒家为主的中国传统文化价值观的权威性产生了冲击,促进了新文化运动中打倒孔孟、宣扬民主和科学理念等现象的出现。

2.全球史观(整体史观)

这是一种超地区、超民族的史学观念,代表是美国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的《全球通史》,这种史观“突出的特点,即本书是一部世界史。它论述的是全球而不是某一国家或地区。它关注的是所有民族而不仅仅是西方诸民族或非西方诸民族”②。全球史观关注的是历史的横向发展,认为人类社会的历史是一个整体,世界各个地区(包括二战后崛起的亚非拉等广大地区)、各种文明在各自交互发展中,逐步打破孤立、分散状态,逐渐融合成密切联系的全球统一体。这一史学理念冲破了以往以西方历史为代表的“西欧中心论”和国别史拼凑世界史的传统史学框架,从世界历史的整体发展和统一性考查历史,全面探讨世界历史各个时期的时代特征、发展主流和总体趋势及不同文明之间的相互关联和渗透,是历史研究的一大进步。

对于全球史观的分析,可以采用启发式教学,在扩充课外知识的前提下,教师设计一些有针对性和启发性的问题:辛亥革命在近代中国有里程碑式意义,在国际上为何史学界将辛亥革命作为世界资产阶级革命的组成部分?列宁为何高度称赞辛亥革命,将它视为“亚洲的觉醒”?对于这些问题学生可从扩充材料中找到答案。因为辛亥革命推动了世界资产阶级革命的发展,极大地鼓舞了近代亚洲各国被压迫民族的解放运动,直接推动了越南和印度尼西亚等地的反殖民主义斗争。越南民族解放运动革命者以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三民主义”为楷模,确定其政治纲领为“驱逐法贼,恢复越南,建立越南共和民国”;印度尼西亚民族解放运动的领导人之一穆罕默德·哈达也说过:辛亥革命不仅唤醒了“印尼华侨的民族精神”,而且激发了“印尼人民的革命思想”,从而出现了“由伊斯兰联盟组织起来的最早的民族运动”,故而将辛亥革命作为世界资产阶级革命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列宁把辛亥革命视为20世纪初“亚洲的觉醒”,是因为辛亥革命在亚洲打响了民主的第一枪,使“几万万受压制的、由于处在中世纪停滞状态而变得粗野的人们觉醒了过来,他们走向新生活,为争取人的起码权利,为争取民主而斗争”③,是亚洲历史上一次伟大的转折,孙中山也被认为是近代中国放眼看世界的伟大智者。

3.文明史观

文明史观认为人类历史本质上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是以“文明”为单位看待整个人类历史、通过不同文明类型的演进过程探讨人类社会进步的史观。文明史观认为:人类文明史横向可分为物质文明史、政治文明史和精神文明史;纵向看经历渔猎采集时代、农业文明时代(包括新石器时代、青铜时代、铁器时代)、工业文明时代(包括手工工场时代、蒸汽时代、电气时代和信息时代)。从地域范围看,又可分为古希腊与古罗马文明、中华古代文明、西方资本主义文明、社会主义文明……无论怎样划分,不同时期、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人民创造的文明都是人类的共同财富,彼此之间应不断交流和融合。

关于文明史观,教师可侧重从辛亥革命促进近代中国从传统文明向现代文明转变的角度鼓励学生分析,可以采用情景演示法,利用视频、漫画、文字等方式进行情景演示,着重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方面激发学生思维:政治文明上,辛亥革命结束了帝制,建立了共和国,是具有重要意义的制度创新,颁布的《临时约法》中体现的三权分立、天赋人权、人民主权的思想是吸收西方启蒙思想家孟德斯鸠、伏尔泰、卢梭等人的成果精华,是政治文明的重大成果;精神文明上,辛亥革命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为中华民族精神增添了新内容,包括反专制、建共和的民主精神,为救国救民而“以浩气赴事功,置死生于度外”的英雄主义精神及为振兴中华而矢志不渝、顽强奋斗的爱国主义精神。这些精神财富是今天仍然值得珍视的文化遗产,通过这些分析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加深他们对伟大祖国的热爱之情,懂得珍惜无数仁人志士流血牺牲换来的美好幸福生活。

教师还可以进一步引导学生看待辛亥革命给世界文明带来的影响,主要是孙中山的三民主义思想,对亚洲、世界都产生过重大影响。印度尼西亚共和国的缔造者苏加诺说:“孙中山先生的学说启发我去斗争,启发我去爱我的国家、爱我的人民,使我深深地树立了民族主义的思想。”后来他把三民主义学说同马克思、恩格斯、甘地等人的理论结合起来,并与印尼的具体情况相结合,提出了“五民主义”。马来半岛和新加坡的华人受孙中山思想的影响,当地华人的团结精神和国民意识逐渐增强,民族主义思潮兴起,华人团结力量增长,新思想不断涌现……这些都冲击着过去两地华人传统的旧社会和旧传统。

4.社会史观

和历史上的经济、政治、文化问题一样,社会问题也是史学的研究对象。社会史观认为,研究历史,不仅要“眼光向上”,关注“大人物”和“大事件”,还要“眼光向下”,关注“小人物”,关注与平民百姓、芸芸众生息息相关的“小事”。这种史观从社会角度观察历史,研究领域包括社会变迁史、社会日常生活史、社会习俗史、家庭婚姻史、城市进化和人口流动等。社会史观的本质是大众化﹑生活化,是“所有人的历史”或“社会习俗的历史”。

辛亥革命是一场伟大的变革,不仅是政治革命,还是社会革命。它进一步破坏了传统社会,冲击了封建社会的上层建筑及意识形态,革除了一些封建旧俗恶习,造就了新一代风尚,促进了近代中国社会生活的进步。针对这部分史观的学习,教师可以采用活动探究的方法,通过展示现存民国时期照片、报刊等方式,鼓励学生从细节领会辛亥革命的意义。如以1912年3月5日《时报》上刊登的《新陈代谢》为例,记载(辛亥革命)使“共和政体成,专制政体灭;中华民国成,清朝灭,总统成,皇帝灭;新内阁成,旧内阁灭;新官制成,旧官制灭;新教育兴,旧教育灭;枪炮兴,弓矢灭;新礼服兴,翎顶补服灭;剪发兴,辫子灭;盘云髻兴,堕马髻灭;爱国帽兴,瓜皮帽灭;爱华兜兴,女兜灭;天足兴,纤足灭;放足鞋兴,菱鞋灭;阳历兴,阴历灭;鞠躬礼兴,拜跪礼灭……”通过生动形象的图片和配套的文字说明,学生很容易概述出辛亥革命后的民国社会多种领域出现的革故鼎新局面,从而理解辛亥革命对当时国人带来的影响:解放天足、剪辫易服、改变称呼,用资产阶级平等、友爱的精神代替封建主义的尊卑等级观念,使国民精神面貌为之一新。正如孙中山所言:“前代革命如有明及太平天国,只以驱除光复白任,此外无所转移。尚当与民变革,虽经纬万端,要其一贯之精神,则为自由、平等、博爱。”

除了以上四种常见的史观,高中生还会碰到革命史观(阶级斗争史观)和民族史观。革命史观中的辛亥革命虽然没有完成反帝反封的历史任务,但它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次具有完整意义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太平天国运动也有反帝反封,但由于农民阶级的局限性,只是作为民主革命的先声),是20世纪中国历史的第一次巨变,为以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奠定了基础,孙中山也被认为是中国民主革命的先驱者。民族史观强调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共同繁荣。孙中山在同盟会成立时提出的纲领“三民主义”存在一定的狭隘民族观,“驱除鞑虏、恢复中华”,辛亥革命爆发后孙中山淡化了驱满排满的民族倾向,将其上升为民族平等,尤其是中华民国成立之初,明确提出“五族共和”论,强调汉族、满族、蒙古族、回族、藏族五大族群和谐相处、共同发展、共同繁荣,并以五色旗为国旗。

从不同史观出发,教师采用不同方式、设计不同的问题,让学生对辛亥革命有更多不同的见解,改变过去教师“一家之言”的状况,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辛亥革命的认识,还有助于学生用不同历史史观重新了解影响历史进程的重大事件,学会举一反三、发散思维。

注释:

①现代汉语词典.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797.

②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上海: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9,3.

③列宁.列宁全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90:160-161.

猜你喜欢

史观辛亥革命历史
辛亥革命与中国共产党
辛亥革命推翻帝制
一个不容忽视的高考考察维度——比较史观
新历史
全球史观在初三历史复习中的运用
和而不同 学以致用——近两年各地高考历史试题中的多元史观刍议
历史上的6月
历史上的八个月
历史上的4月
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