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殊群体女大学生自信团体干预的比较*
2014-07-07何旭娟王警可
余 洁 何旭娟 王警可
随着历年来高校的扩招,女大学生的比例逐年上升,女生已成为校园一道亮丽的风景。由于女大学生独特的生理、心理特点以及外形条件、家庭经济状况、父母离异等各种因素在其成长过程中的交互影响,使得在女大学生中逐渐形成了一部分特殊学生群体。这部分特殊群体学生在学习、人际交往、恋爱、就业等方面很容易产生挫折感,导致自信心缺乏,进而影响正常的学习和生活[1]。帮助特殊群体女大学生合理认识自我,建立自信是我们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的职责。关于大学生自信的团体干预,目前国内高校主要采用的是团体心理咨询、素质拓展训练等方式。国内多项研究显示团体心理咨询和辅导对提升大学生自信水平效果显著[2-3],也有一些研究表明素质拓展训练可以有效促进大学生自信心的培养[4-5],但是关于特殊群体女大学生自信培养的团体干预实证研究则很少见到,因此选取特殊群体女大学生进行自信心的培养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团体心理咨询和素质拓展训练在大学生自信的提升方面有着共同的效果,而且在理论基础和方法上也有很多相同之处,尽管如此,二者仍属于不同概念。在目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应用中,还是存在着对二者的概念理解不清,不分对象、不分层次的随便应用咨询与行为训练技术的情况,这样不仅会影响活动效果,也是一种对学生极不负责任的态度[6]。为了更好地促进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必须将团体心理咨询、素质拓展训练区分运用。本研究采用团体心理咨询和素质拓展训练两种干预模式应用于特殊群体女大学生,帮助其提升自信水平,并对干预效果进行评估比较,以寻求特殊群体女大学生自信团体干预的最佳途径。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特殊女大学生群体类型多样,且每一种特殊群体在形成原因、行为表现及心理上都有不同于普通群体的特殊性。本文选取在大学校园中较为典型的单亲家庭、家庭经济困难、学习落后、网络沉迷、恋爱受挫等五类特殊群体女大学生做为研究对象。通过问卷调查、同伴提名[7]和辅导员评定相结合的形式在湖南某高校筛选出特殊群体女大学生共计309人,运用个人评价问卷(PEI)对特殊群体女大学生进行自信测量,筛选出自信心水平偏低(PEI得分位于后27%的被试)的个体,征得其同意后最终确定60名学生,将其完全随机分为团体心理咨询组/素质拓展组和对照组,每组各20人,因素质拓展组在实验过程中有被试流失,最终素质拓展组被试18人。
1.2 方法
1.2.1 团体心理咨询组 时间安排在每周五的中午,每周1次,每次90~120分钟,共9次,约16小时。活动在校心理咨询中心团体心理咨询室开展,每次活动一般包括热身、体验、分享、总结等4个环节。团体心理咨询方案的设计以人本主义心理学、自信的概念和结构、团体心理咨询等理论为基础,综合运用了“认知-行为矫正”、“绘画心理分析”、“心理剧”等心理咨询技术,采用结构式为主,非结构式为辅相结合的形式对特殊群体女大学生开展全方位的自信团体心理咨询,帮助她们学会认识自我、悦纳自我,提升自信,畅享幸福。干预内容:整个咨询分3个阶段。第一阶段为初始阶段,促进团体成员在轻松、活跃的气氛中相识,了解团体咨询的简况,确定小组活动规则,理解自信的概念,探索自信的意义,明确咨询的目标。第二阶段为主题活动阶段,也是咨询的主要阶段。本阶段共7次活动,7个主题,分别为:认识自我,情绪调节、健康与美丽、学习风格、人际交往、挫折应对、生涯规划等。第三阶段为结束阶段,让成员互相畅谈整个训练的收获与希望,并进行互评和表达祝福。
1.2.2 素质拓展训练组 训练的时间集中在团体心理咨询组结束周的周末两整天,分上午、下午共4个时间段完成,每次4小时,约16小时。与团体心理咨询组的干预方式相比,拓展训练更强调活动性及体验性,采用行为训练的方式进行。它通过一系列的活动,营造快乐、活跃的现场气氛,在短时间内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性,获得直接经验并迁移到未来的生活中。[8]每次训练一般包括:热身、体验、总结等3个环节,采用户外训练和室内活动相结合的形式开展。两组各安排一名心理素质良好,人格稳定,表达与协作能力强的心理系研究生作为助手,进行适时的引领与暴露。对照组不做处理。干预内容:同样分为3个阶段。其中,第一阶段与第三阶段与团体心理咨询基本一致。第二阶段的4个主题分别为:户外拓展训练、情绪调节训练、学业自信训练和人际自信训练。活动内容:信任背摔、盲行、无敌风火轮、多人多足、珠行万里、八仙过海、情绪传真、放松训练、思维导图、脑力训练、超效方法、优点轰炸、知已知彼、博弈游戏等。
1.3 效果评估 活动效果采用定量与定性两种方法进行评估[9]。定量方法则是在团体活动开始前和结束后以及3个月后用两个量表进行测量,将测量得分进行前后比较。两个量表分别为:①《大学生自信量表》:本量表由车丽萍编制。该量表一共有97个题项,采用4级评分,从“非常不同意”到“非常同意”,部分项目反向计分,总分越高表示越自信。一共包括整体自信、社交自信、学业自信和身体自信4个维度。问卷的重测信度在0.73~0.87之间、内部一致性信度在0.76~0.92之间,且具有良好的内容效度和结构效度[10];②《社交回避及苦恼量表(SAD)》本量表由Watson等编制。共有28个条目,其中14个用于评价社交回避,14个用于评定社交苦恼。采用“是-否”方式回答。问卷内部一致性信度为0.77,重测信度为0.68.结构效度良好。定性方法包括主持者的观察记录和团体活动结束时成员的体会和希望。
2 结果
2.1 各实验组、对照组在各变量上的前测组间比较 通过F检验,在前测中,各个组无论在哪个量表上都没有显著性差异。这说明3个组的基线水平是一致的,这为之后的后测提供了比较的依据。
表1 3个组在各变量上的前测比较(±s)
表1 3个组在各变量上的前测比较(±s)
项 目 团体咨询组(n=20)素质拓展训练组(n=18)对照组(n=30)F 65.10 ±10.682 68.50 ±3.240 67.07 ±7.900 0.875学业自信 60.10 ±8.807 64.00 ±3.218 60.77 ±6.877 1.802社交自信 40.50 ±1.792 40.83 ±4.515 40.67 ±9.208 0.012身体自信 60.10 ±9.514 64.28 ±8.790 61.13 ±8.186 1.178 SAD 总分 10.55 ±7.156 10.89 ±7.722 9.60 ±5.593 0.244社交回避 5.25 ±3.919 5.83 ±3.839 4.70 ±2.769 0.624社交苦恼整体自信5.30 ±4.041 5.06 ±4.249 4.90 ±3.546 0.064
2.2 各实验组、对照组在各变量上的后测组间比较 见表2。在整体自信、学业自信、社交自信、身体自信、SAD总分以及社交回避上3组有差异。其中,整体自信、学业自信、身体自信和社交回避差异极显著。
表2 3个组在各变量上的后测比较(±s)
表2 3个组在各变量上的后测比较(±s)
注:*P <0.05,**P <0.01,***P <0.001,下同
项 目 团体咨询组(n=20)素质拓展训练组(n=18)对照组(n=30)F整体自信 74.15 ±6.730 74.78 ±8.869 65.97 ±8.410 9.252**学业自信 63.05 ±4.785 66.00 ±7.104 59.20 ±8.219 5.438**社交自信 45.50 ±4.371 40.50 ±6.109 40.73 ±7.158 4.361*身体自信 66.00 ±7.019 68.50 ±7.921 59.50 ±5.55111.774**SAD 总分 6.60 ±4.005 7.78 ±5.568 9.93 ±6.362 2.305*社交回避 3.95 ±2.012 3.83 ±2.036 6.23 ±3.471 6.006**社交苦恼 2.65 ±2.834 3.94 ±3.589 3.70 ±3.271 0.909
此后用LSD法进行多重比较,根据比较结果得知,在整体自信这个维度上,团体心理咨询组和素质拓展组的差异不显著,但实验组的得分显著高于对照组(q=8.183**和8.811**)。在学业自信这个维度上,素质拓展组的得分显著高于对照组(q=6.800**),但是素质拓展组和团体心理咨询组以及团体心理咨询组和对照组之间差异不显著。在社交自信这个维度上,团体心理咨询组显著高于素质拓展组和对照组(q=5.000*和4.767*),但是素质拓展组和对照组之间差异不显著。在身体自信这个维度上面,团体心理咨询组和素质拓展组均显著高于对照组(q=6.500**和 9.000**),但是团体心理咨询组和素质拓展组之间的差异不显著。SAD总分显示团体咨询组显著低于对照组(q=-3.333*),而素质拓展组与对照组差异不显著。在社交回避这一维度上面,团体心理咨询组和素质拓展组均显著低于对照组(-2.283**和-2.400**),但是团体心理咨询组和素质拓展组之间差异不显著。
2.3 各实验组、对照组在各变量上的追踪测试组间比较 见表3。在实验处理3个月之后追踪结果进行F检验,发现在整体自信、学业自信、社交自信和身体自信等维度上,3个组之间存在显著差异。
表3 3个组在在各变量上的追踪测试比较(±s)
表3 3个组在在各变量上的追踪测试比较(±s)
项 目 团体咨询组(n=20)素质拓展训练组(n=18)对照组(n=30)F整体自信 70.05 ±9.219 71.00 ±6.426 65.57 ±7.990 3.248*学业自信 61.70 ±7.335 65.94 ±6.159 61.33 ±7.217 2.714*社交自信 44.65 ±4.356 39.72 ±6.076 39.63 ±7.137 4.623*身体自信 63.75 ±8.447 65.39 ±8.886 60.70 ±7.387 2.057*SAD 总分 7.55 ±5.424 9.11 ±7.128 10.10 ±6.445 0.965社交回避 5.25 ±3.919 3.83 ±2.036 4.87 ±2.862 1.106社交苦恼3.20 ±3.071 4.50 ±3.974 3.97 ±3.378 0.684
此后用LSD法进行多重比较得知,在整体自信维度上,团体心理咨询组和素质拓展组的差异不显著、素质拓展组和对照组差异也不显著,但团体心理咨询组和对照组之间差异显著(q=5.433*);在学业自信维度上,团体心理咨询组和对照组之间不存在差异,但素质拓展组显著高于团体心理咨询组和对照组(q=4.611*);而在社交自信的维度上,团体心理咨询组显著高于素质拓展组和对照组(q=4.928**和5.017**);在身体自信的维度上,素质拓展组显著高于对照组(q=4.689*),其他组之间不存在显著差异。
3 讨论
自信是一种人格特质,并且与家庭环境、父母教养方式、成就动机、性格特征、控制点等有较强相关[8],所以,它是一种复杂的且具有相对稳定的特征。而在本研究中,不论是哪一种干预方式,其持续的时间都相对较短,成员离开了团体,自信心也有可能会随之反弹。所以良好的团体心理干预方式对效果起着决定性作用。
3.1 团体干预的有效性及长效机制 从本研究的结果可以看出,团体干预对实验组在自信各维度上的改变效果是显著的。而且,实验组还在SAD总分和社交回避上呈现出显著性改变。总体来说团体干预对特殊群体女大学生自信的提升是有效的。同时,3个月之后的追踪测试显示,实验组在自信的各个维度仍然表现出了显著地提升。可以认为团体干预对特殊群体女大学生的自信提升是有一定的长期性效果。但是,相对于后测结果来说,追踪测试的效果在SAD总分和社交回避上面的长时性效果并不显著,且在自信各维度上的效果有一定减弱。这在一定程度上验证了自信作为人格特质的稳定性[10],同时提示了自信具有发展性的特点。
3.2 不同团体干预方式的比较 本研究表明,不论是后测还是追踪测试,不同的团体干预方式效果有一定的差异。在社交自信方面,团体心理咨询组效果明显优于素质拓展训练组。这可能与社交自信与认知因素关系密切有关,在消除一些不合理的信念之后,社交自信才能得到有效的提升。团体心理咨询组在活动结束时成员自发提出建一个QQ群,小组成员都加入,便于今后的联系与交流,此后,小组成员在QQ群中不定期的保持了联系,这可能也进一步巩固了团体心理咨询组的社交自信水平。在身体自信和学业自信的提升方面,似乎素质拓展组更优于团体咨询组,这一结果提示,身体和学业自信的提升可能与积极运动、行动改变和成功经验的获得有关,成员能将行为训练中习得的技能和成功体验迁移到生活中去并广泛应用。但这一结果也有可能是因为领导者风格等其他额外变量引起的,还需进一步的验证。
总之,团体干预能够有效地提高特殊群体女大学生的自信心,并且这种效果有一定的长效性。同时,团体干预对于特殊群体女大学生的社交回避行为减轻有一定效果。不同的团体干预方式效果有一定差异。
[1]胡会来,李翔,胡婧超,等.浅析女大学生特殊群体的教育管理[J].河北工程技术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6(2)123-125
[2]孙时进,范新河,刘伟,等.团体心理咨询对提高大学生自信心的效果研究[J].心理科学,2000,23(1):77-80
[3]倪士光,张步先,赵国亮.团体心理辅导对贫困大学生自信心干预的探讨[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8,16(1):48-50
[4]詹海都,施玉青,叶秀枝,等.心理训练营促进新生心理健康的实证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2,20(6):35-38
[5]张定华.拓展训练对高职学生自信心培养的实证研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9,9(32):47-49
[6]左占伟,冯超.团体心理辅导、团体心理咨询、团体心理训练概念的区分[J].石家庄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3,5(2):89-92
[7]赵建华.小学生攻击性行为的心理分析及对策研究[J].心理科学,2005,28(4):44-48
[8]马喜亭.心理拓展训练在高校积极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实践探索[J].中国特殊教育,2010,17(11):23-25
[9]汪岩,杨冬.团体心理咨询对提高职业中学学生自信心的效果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8,16(12):79-82
[10]车丽萍.当代大学生自信特点的研究[D].重庆:西南师范大学,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