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流动儿童的心理虐待与忽视*

2014-07-07李小光周守珍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2014年9期
关键词:儿童心理性别差异阳性率

李小光 周守珍

童年时期的创伤性经验会影响到个体身心健康的发展,而虐待与忽视是儿童创伤性经验的重要方面。WHO的新近调查显示,世界各地约有4000万0~14岁的儿童正遭受虐待与忽视[1]。对于儿童虐待,人们最先关注的是身体虐待和性虐待,却忽视了心理虐待对儿童的影响。相对于身体虐待和性虐待,心理虐待更普遍、更隐蔽、更有害,其后果也更难以控制。儿童忽视同样易受到人们的忽视,并且其发生率远远高于各种类型的虐待。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开始关注儿童心理虐待与忽视[2-4]。但现有研究大多以一般儿童群体为对象,较少有对特殊儿童群体等进行的研究。事实上,特殊儿童群体由于其处境的不利,可能面临一些遭受心理虐待与忽视的高危因素。

近年来,我国流动人口在规模增大的同时,其结构也发生了重要的变化,最显著的变化就是流动人口家庭化,大批学龄儿童随身为流动人口的父母流动成为“流动儿童”[5]。流动儿童随父母从经济相对落后的农村进入城市,一方面由于父母忙于生计而无暇照顾、甚至以冷漠和粗暴的方式对待他们,另一方面由于自身条件、家庭社会经济地位以及户籍制度限制而遭受社会的歧视,这都有可能导致他们身心发展遭受更多的心理虐待与忽视。因此,本研究拟以流动儿童这个特殊群体为样本对其受心理虐待与忽视进行研究。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本研究的被试来自广州市荔湾区某流动儿童学校,对四、五两个年级共4个班的150名学生进行了调查,当场回收有效问卷146份(97.3%)。其中,男生71人,女生75人;来自农村的69人,来自城市的57人,来自城乡结合处的20人;与父母共同生活的72人,与父母一方生活的43人,与祖辈生活的31人。

1.2 方法 采用由邓云龙等编制的《儿童心理虐待与忽视量表(CPANS)》[6],该量表共有31个条目,包括心理虐待与忽视两个分量表,心理虐待分量表包括责骂、恐吓、干涉3个维度,忽视分量表包括情感忽视、教育忽视、身体忽视3个维度。每个条目均采用5等级(0~4)记分,0代表“从来没有”,1代表“很少有”,2代表“有时有”,3代表“常常有”,4代表“一直有”。

在调查过程中,还获取了被试的一般性资料,包括性别、来自地域、看护者。

2 结果

2.1 流动儿童心理虐待与忽视的阳性率 为了界定流动儿童心理虐待与忽视的严重程度,参照SCL-90对阳性的界定方法,以量表的平均分(条目总分/条目总数)1为临界值,≥1即为阳性。在156名流动儿童中,心理虐待与忽视阳性143人,阳性率97.9%,心理虐待阳性144人,阳性率98.6%,忽视阳性137人,阳性率93.8%,其它各维度的阳性率见表1。

表1 流动儿童心理虐待与忽视的阳性率

2.2 流动儿童心理虐待与忽视的性别差异 考虑到性别这一人口学变量会影响到流动儿童的心理虐待与忽视,因此考察了流动儿童心理虐待与忽视的性别差异,见表2和表3。

表2 流动儿童心理虐待的性别差异(±s)

表2 流动儿童心理虐待的性别差异(±s)

注:*P <0.05,**P <0.01,下同

变量 心理虐待 责 骂 恐 吓 干 涉男 27.35 ±8.04 8.17 ±2.72 8.55 ±3.01 10.63 ±4.124 26女 24.72 ±6.26 6.08 ±1.72 7.02 ±2.40 10.72 ±4.13 t 2.214* 3.61* 2.99* -0.

表3 流动儿童忽视的性别差异(±s)

表3 流动儿童忽视的性别差异(±s)

变量 忽视 情感忽视 教育忽视 身体忽视男 33.63 ±11.04 17.55 ±6.67 8.17 ±2.91 7.92 ±3.00女 28.71 ±9.80 14.71 ±5.94 7.65 ±2.60 6.35 ±2.81 t 2.855* 2.723* 1.133 3.26*

表2和表3显示,流动儿童在心理虐待分量表、忽视分量表上,男童得分显著高于女童。在责骂、恐吓、情感忽视、身体忽视等维度上,男童得分显著高于女童。在干涉和教育忽视两个维度上,不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

2.3 流动属性对流动儿童心理虐待与忽视的影响 儿童来自的地域、以及随哪个看护者流动是流动儿童主要的流动属性。来自的地域可分为来自城市、来自农村、来自城乡结合处等3种情况。为了验证来自地域的不同对流动儿童心理虐待与忽视的影响,因此对流动儿童心理虐待与忽视在来自地域上的差异进行了分析,见表4。

表4 流动儿童心理虐待与忽视在来自地域上的差异(±s)

表4 流动儿童心理虐待与忽视在来自地域上的差异(±s)

变 量 农村(n=70)城市(n=57)城乡结合处(n=19)F心理虐待 25.50 ±6.71 24.02 ±5.56 33.79 ±8.96 15.876**责 骂 7.50 ±2.12 6.70 ±2.13 9.63 ±2.54 12.843**恐 吓 8.30 ±2.95 6.82 ±2.25 9.32 ±2.69 8.128**干 涉 9.70 ±3.94 10.49 ±3.4 14.84 ±4.75 12.352**忽 视 30.26 ±8.82 27.86 ±9.42 43.95 ±11.56 21.23**情感忽视 15.70 ±5.72 14.14 ±5.83 23.37 ±5.90 18.433**教育忽视 7.53 ±2.22 7.49 ±2.79 10.53 ±3.01 11.326**身体忽视 7.03 ±2.83 6.23 ±2.49 10.50 ±3.32 13.644**

表4显示,经过方差分析表明,来自农村、城市、城乡结合处的流动儿童在心理虐待分量表、忽视分量表以及各个维度上均存在非常显著的差异。经多重比较可知,在心理虐待分量表和忽视分量表上,来自城乡结合处的流动儿童显著高于来自农村、城市的流动儿童,农村的又高于城市,但差异不显著;在责骂维度上,来自城乡结合处的流动儿童显著高于来自农村、城市的流动儿童,农村的又显著高于城市;在恐吓维度上,来自农村与城乡结合处的流动儿童显著高于来自城市的流动儿童;在干涉、身体忽视、情感忽视、教育忽视等维度上,来自城乡结合处的流动儿童显著高于来自农村、城市的流动儿童。

与哪个看护者生活可分为与父母双方生活、与父母一方生活、与祖辈生活等3种。为了验证看护者的不同对流动儿童心理虐待与忽视的影响,因此对流动儿童心理虐待与忽视在看护者上的差异进行了分析,见表5。经过方差分析表明,与父母双方、父母一方、祖辈一起生活的流动儿童在身体忽视因子上存在显著性差异,经多重比较发现,与祖辈一起生活的流动儿童在身体忽视维度上显著高于与父母双方、与父母一方生活的流动儿童。

表5 流动儿童心理虐待与忽视在看护者上的差异(±s)

表5 流动儿童心理虐待与忽视在看护者上的差异(±s)

变 量 父母双方(n=72)父母一方(n=43)祖辈(n=31)F心理虐待 25.17 ±6.68 25.86 ±7.08 26.00 ±8.58 1.828责 骂 7.33 ±2.23 7.26 ±2.52 8.06 ±2.38 1.292恐 吓 7.71 ±3.28 7.86 ±2.20 8.19 ±2.26 0.326干 涉 10.13 ±3.81 10.74 ±4.05 11.87 ±4.98 1.923忽 视 30.07 ±9.67 30.14 ±10.21 34.41 ±2.85 2.458情感忽视 15.83 ±6.04 15.42 ±6.01 17.61 ±7.69 1.159教育忽视 7.51 ±2.58 7.84 ±2.74 7.90 ±2.75 2.849身体忽视 6.72 ±2.84 6.88 ±2.99 8.90 ±2.98 3.359*

3 讨论

3.1 流动儿童心理虐待与忽视的阳性率 近些年,以一般儿童群体为样本的虐待与忽视研究也报告了虐待与忽视的阳性率。但由于研究者所采用的定义、工具、样本的不同,致使对儿童虐待与忽视的流行学研究出现了较大的差异。在与本研究使用相同调查问卷的两项研究中,肖长根等发现儿童心理虐待与忽视的总阳性率为29.7%[7],责骂、恐吓与干涉的阳性率分别为 49.8%、30.2%、30.6%,情感忽视、教育忽视、身体忽视阳性率分别为29.3%、34.5%、38.7%;常宪鲁等通过回顾性调查成人在18岁前的心理虐待和忽视经历,结果发现心理虐待与忽视的总阳性率为47.39%,心理虐待阳性率为18.26%,忽视阳性率为42.17%[2]。对比本研究阳性率的结果,发现流动儿童在心理虐待与忽视总量表、分量表以及各个维度上阳性率高于一般儿童。这提示,流动儿童可能是心理虐待与忽视的高危群体。

3.2 流动儿童心理虐待与忽视的性别差异 目前,以一般儿童群体为样本的虐待与忽视研究大多显示男性儿童在心理虐待上显著高于女性儿童,而忽视则不存在性别差异[8]。本研究中,流动儿童在心理虐待与忽视总量表、分量表以及责骂、恐吓、情感忽视、身体忽视等维度上存在性别差异,且男童显著高于女童,在干涉及教育忽视维度上不存在显著差异。这说明在流动状态下,性别变量对儿童心理虐待的贡献变化不大,对情感忽视、身体忽视的贡献增大了,而对干涉的贡献却减小了。对于心理虐待的性别差异,可能与男童较之于女童具备一些易受虐因素,以及父母对待男童与女童的教养方式存在差异等有关,这与非流动状态下基本相似。儿童随父母流动到陌生地方,父母出于保护孩子安全的心理,尤其是女童身体和安全的保护,他们可能会给予女童更多身体和安全上的关心,女童随之在情感体验上也会变得更积极,这可能是流动儿童在情感忽视、身体忽视存在性别差异的原因。

3.3 流动属性对流动儿童心理虐待与忽视的影响 从农村、城乡结合处流动到城市,或者从一个城市流动到另一个城市,如果流出地与流入地的差异越大,那么儿童原来所形成观念和行为可能越不容易被流入地所接收,进而遭受来自各方面的歧视。随父母双方、还是一方,或是祖辈流动而生活,儿童所接受的家庭教育方式会不同,他们能够获得的社会支持也会不一样。因此,来自的地域、看护者情况这个两个流动属性变量会影响到流动儿童的心理健康。

对来自不同地域的流动儿童受心理虐待与忽视的状况进行分析表明,流动儿童在心理虐待分量表、忽视分量表以及各个维度上均存在非常显著的差异。它们大概呈现这样的一个趋势,即来自城乡结合处的显著高于或不高于来自农村的儿童,而来自这两个地区的又显著高于来自城市的儿童。这说明流出地与流入地之间差异的大小会影响到流动儿童受心理虐待与忽视。不过这种地域差异应该不会直接影响流动儿童受心理虐待与忽视,而可能是由于儿童在流入地受排斥、受歧视,导致内心缺乏安全感,间接影响儿童受心理虐待与忽视的。这里需要注意的是,来自城乡结合处的儿童心理虐待与忽视水平最高,这似乎与流动儿童心理虐待忽视受地域差异大小影响矛盾。但这恰好说明了地域差异是通过歧视影响儿童心理虐待与忽视的,因为来自城乡结合处的儿童认为自己是半个城市人,不愿意接受城市人的观念和行为,从而可能会体验到更强的歧视感。

对与不同看护者生活的流动儿童受心理虐待与忽视的状况进行分析表明,流动儿童在身体忽视维度上存在显著性差异,在心理虐待与忽视分量表、以及其它各维度都不存在显著差异。具体来说,与祖辈一起生活的流动儿童在身体忽视维度上显著高于与父母双方、与父母一方生活的流动儿童。对于祖辈抚养孩子,往往由于祖辈没有能力或精力进行教养,他们对孩子身体的安全、发育疏于照顾。因此,与祖辈一起生活的流动儿童可能会体验较高的身体忽视。看护者流动到城市的目的是为了谋生,他们对于孩子的教养方式并没有随着地域流动而改善,所以就不难理解与不同看护者生活的流动儿童在心理虐待与忽视分量表,以及大多数维度上不存在显著差异了。

本研究以流动儿童为对象探讨了其心理虐待与忽视的发生率和影响因素,但由于样本的局限性,其结果推广需保持谨慎。今后,研究特殊儿童群体受心理虐待与忽视的状况,仍将是儿童心理虐待与忽视的重要主题。

[1]郑明平,陈竟建,陈向坚.儿童虐待与忽视[J].临庆心身疾病杂志,2006,12(1):73-74

[2]常宪鲁,王华云.儿童期心理虐待和忽视与成人心理健康[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1,16(11):1239-1241

[3]肖长根,唐秋萍,邓云龙,等.儿童心理虐待与忽视同父母养育方式的关系[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7,15(3):200-202

[4]侯艳飞,赵静波,杨雪岭.大学生被父母情感虐待与安全感、焦虑症状及生命意义感的关系[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0,18(10):1262-1264

[5]蔺秀云,方晓义,刘杨,等.流动儿童歧视知觉与心理健康水平的关系及其心理机制[J].心理学报,2009,41(10):967?979

[6]邓云龙,潘辰,唐秋萍,等.儿童心理虐待与忽视量表的初步编制[J].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7,16(2):175-177

[7]肖长根.心理虐待与忽视:与父母养育方式的关系及对儿童自我意识的影响[D].长沙:中南大学,2006

[8]谢智静,唐秋萍,常宪鲁,等.457名大学生儿童期心理虐待和忽视经历与心理健康[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8,16(1):63-65

猜你喜欢

儿童心理性别差异阳性率
爱与职责——关于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及其教育的思考
采集部位及送检模式对提高血培养阳性率的分析*
不同任务类型中性别差异对外语效应影响的实证研究
破伤风抗毒素复温时间对破伤风抗毒素皮试阳性率的影响
视频宣教结合回授法对肺结核患者病原学阳性率的影响
“互联网+”背景下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疏导
破伤风抗毒素复温时间对破伤风抗毒素皮试阳性率的影响
基于IHSFCM的儿童心理健康分析研究
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对策研究
角色刻板印象和性别角色对运动的影响